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的圖片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介紹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壞死)是以小腸急性廣泛性、出血性、壞死性炎癥為特征的消化系統急癥,又稱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或節段性腸炎。與C型產氣莢膜芽孢桿菌感染有聯系。

  臨床上以突然起病、腹痛、腹瀉、便血為主要特征,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多數患兒癥狀嚴重,常伴發休克,病死率極高。如延誤診斷或治療不當,病兒可於數天內死亡。


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現認為本病的發病與感染產生B毒素的Welchii桿菌(C型產氣莢膜桿菌)有關,B毒素可致腸道組織壞死,產生壞疽性腸炎。 也可能與以下兩因素相關:

  1、腸內存在某些細菌及其所產毒素:

  以C型產氣莢膜梭狀桿菌B毒素可能性較大,因發現本病患者糞便厭氧培養,此菌檢出率及其B毒素血清抗體陽性率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

  將此菌菌液註入豚鼠小腸,可使其腸道發生出血性病變而死亡。

  2、病兒胰蛋白酶活性降低:

  在本病發病率頗高的巴佈亞新幾內亞高原地區,研究發現,當地居民腸腔內蛋白酶濃度低下,這和低蛋白飲食以及當地作為主食的甘薯中所含的耐熱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heatstable trypsin inhibitors)有關。

  上述B毒素可被腸內胰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致病作用。

  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良和(或)經常食用甘薯、玉米等含豐富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腸內胰蛋白酶活性顯著降低,使病兒易於發病。

  二、發病機制:

  壞死性小腸炎的典型病理變化為壞死性炎癥改變。

  自黏膜下層開始,隨病變的擴大,可向肌層及黏膜層發展,使多處腸壁全層充血水腫灶狀壞死,壞死黏膜脫落後形成潰瘍,繼續發展達肌層、漿膜層,而發生穿孔引起腹膜炎。

  一般呈散在性、節段性排列,有的為1~2段或2段以上,每段長短不一,最短十餘厘米,長者可達100cm,分界清楚。受損腸壁增厚、質脆失去彈性、擴張。重者漿膜面粗糙有纖維素附著,腸腔內充滿果醬樣血便。


症狀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臨床表現:

  一般無前驅癥狀、起病急驟,病程長。

  嬰幼兒癥狀多不典型,脫水、酸中毒癥狀明顯,有些可先出現腸道外癥狀,如黃疸、咳喘、肝脾大及驚厥等。

  主要表現有腹脹、腹痛、嘔吐、腹瀉、血便、發熱,不少患兒在1~2天內出現嚴重中毒癥狀,甚至休克。

  1、腹痛:

  為持續性,伴陣發性加劇。常為全腹痛,也可局限於病變部位。

  2、嘔吐、腹瀉:

  發病後不久即出現嘔吐、腹瀉。大便初為水樣,含黏液,後即變為血便。

  3、血便:

  部分病兒無腹瀉,腹痛1~2天後即開始便血。也有些患兒於發病數小時後即出現血便。

  便血量不等,大量便血者均為暗紅色,伴有腐敗腥臭味,呈洗肉水或紅果醬樣。發熱在38℃左右,中毒嚴重者體溫可高達39~40℃以上或低於正常。

  二、相關檢查:

  可行非編潛血檢查、腹部X線檢查、血常規檢查等。

  三、診斷:

  可結合臨床表現、病史和相關檢查結果得出診斷。


飲食保健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吃什麼好?

  暫無相關資料。


護理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應該如何護理?

  預後:

  此類患兒病死率很高。本癥痊愈後一般不轉為慢性。

  病情較輕:

  如能及時對癥治療,多於7~14天逐漸恢復健康。

  重癥患者:

  發生中毒性休克、腸穿孔及腹膜炎時,須積極搶救,包括手術探查。若能度過極期約於2~5天後休克癥狀消失,腹脹逐漸減輕,血便也消失。


治療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一、預防:

  1、定期體檢: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做好隨訪:防止病情惡化。

  3、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註意勞逸結合,多參加體育鍛煉,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

  4、預防感染。

  二、治療前:

  應該對該病癥狀和相關的禁忌進行詳細的瞭解等。

保健品查詢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有效的中醫療法和中藥的資料。

中藥材查詢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西醫治療方法

  本病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加強全身支持療法、糾正水電解質失常、解除中毒癥狀、積極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並發癥。必要時才予手術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

  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發熱期應完全臥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嘔吐停止,便血減少,腹痛減輕時方可進流質飲食,以後逐漸加量。

  禁食期間應靜脈輸入高營養液,如10%葡萄糖、復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過早攝食可能導致疾病復發,但過遲恢復進食又可能影響營養狀況,延遲康復。

  腹脹和嘔吐嚴重者可作胃腸減壓。腹痛可給予解痙劑。

  2、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可根據病情酌定輸液總量和成分。

  兒童每日補液量約80~100ml/kg,成人2000~3000ml/d,其中5%~10%葡萄糖液約占2/3~3/4,生理鹽水約占1/3~1/4,並加適量氯化鉀。

  3、抗休克:

  迅速補充有效循環血容量。除補充晶體溶液外,應適當輸血漿、新鮮全血或人體血清白蛋白等膠體液。

  血壓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如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興奮劑或山莨菪堿等均可酌情選用。

  4、抗生素:

  控制腸道內感染可減輕臨床癥狀。

  常用的抗生素有:氨基芐青黴素(4~8g/d)、氯黴素(2g/d)、慶大黴素(16~24萬u/d)、卡那黴素(1g/d),舒氨西林(6.0g/d)、復達欣4g/d或多粘菌素和頭孢菌素等,一般選二種聯合應用。

  5、腎上腺皮質激素:

  可減輕中毒癥狀,抑制過敏反應,對糾正休克也有幫助,但有加重腸出血和促發腸穿孔之危險。

  一般應用不超過3~5天;兒童用氫化可的松每天4~8mg/kg或地塞米松1~2.5mg/d;成人用氫化可地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5~20mg/d,均由靜脈滴入。

  6、對癥療法:

  嚴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熱、煩躁者可給予吸氧、解熱藥、鎮靜藥或予物理降溫。

  7、抗毒血清:

  采用welchii桿菌抗毒血清42000~85000u靜脈滴註,有較好療效。

  二、外科手術治療:

  1、適應癥

  (1)腸穿孔;

  (2)嚴重腸壞死,腹腔內有膿性或血性滲液;

  (3)反復大量腸出血,並發出血性休克;

  (4)腸梗阻、腸麻痹。

  (6)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術治療的急腹癥。

  2、手術方法:

  (1)腸管內無壞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魯卡因腸系膜封閉,以改善病變段的血循環;

  (2)病變嚴重而局限者可作腸段切除並吻合;

  (3)腸壞死或腸穿孔者,可作腸段切除、穿孔修補或腸外置術。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一、血常規檢查:

  1、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並有核左移、中毒顆粒及空泡等。

  2、血小板多降低,重癥病例更明顯。偶見低血鈉、低血鉀、低氯及酸中毒等。

  二、大便常規檢查、大便培養:

  可見大量紅細胞、少量白細胞,潛血試驗強陽性。

  革蘭染色可見較多的革蘭陽性粗短桿菌。有時可見到壞死脫落的腸黏膜和假膜。

  大便培養多數可分離出產氣莢膜桿菌。還可有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痢疾桿菌、沙門菌等。

  三、大便胰蛋白酶活性檢測:

  胰蛋白酶Trypsin (Parenzyme) 為蛋白酶的一種。在脊椎動物中,作為消化酶而起作用。

  在胰臟是作為酶的前體胰蛋白酶原而被合成的。作為胰液的成分而分泌,受腸激酶,或胰蛋白酶的限制分解成為活化胰蛋白酶,是肽鏈內切酶,它能把多肽鏈中賴氨酸和精氨酸殘基中的羧基側切斷。它不僅起消化酶的作用,而且還能限制分解糜蛋白酶原、羧肽酶原、磷脂酶原等其它酶的前體,起活化作用。

  是特異性最強的蛋白酶,在決定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列中,它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

  大便胰蛋白酶活性檢測發現顯著降低。

  四、凝血機制檢查:

  凝血時間常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多陽性,凝血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五、X線檢查:

  腹部仰臥正位和立位X線平片是確診該病的主要方法。

  因本癥有腸穿孔危險,故禁做鋇餐和鋇灌腸檢查。

  1、輕中癥:

  腸壁可見囊樣積氣,腸腔內液體增多,腸間隙增寬(如腸間隙增寬大於5cm有診斷意義),腸黏膜皺襞變粗或模糊,甚至邊緣呈深鋸齒狀改變,部分病人腸管呈大跨度拱形或階梯狀排列。

  2、重者:

  腸管發生大片狀或節段性壞死或穿孔,X線表現為動力腸梗阻、腸麻痹。局部腸管狹窄、僵直、失去正常的柔軟弧形,氣液平面明顯,腹腔內滲液增多或進行性增多。


鑑別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應與以下病癥相鑒別:

  一、菌痢:

  1、簡介: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

  2、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主要有發冷、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粘液膿血樣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循環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腸道癥狀輕或缺如,病情兇險。

  二、腸炎:

  1、簡介:

  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胃腸炎、小腸炎和結腸炎。

  2、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稀水便或粘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裡急後重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如沙門菌、鼠傷寒,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腸炎,嬰兒期發病,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三、腹型過敏性紫癜:

  1、簡介:

  過敏性紫癜又稱亨-舒綜合癥(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種較常見的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

  病因有感染、食物過敏、藥物過敏、花粉、昆蟲咬傷等所致的過敏等,但過敏原因往往難以確定。

  兒童及青少年較多見,男性較女性多見,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臨床表現:

  有反復出血及皮膚紫癜,無腹瀉。

  四、急性腸套疊:

  1、簡介:

  急性腸套疊是指回盲部、回腸遠端腸管進入盲腸、升降結腸引起的一種急性腸梗阻。本病在我國發病率較歐美為高,約占新生兒的5-4%。男高於女,約1.5-3:1。多發於4-8月肥胖小兒。以春末夏天多見。

  2、臨床表現:

  嬰幼兒多見,腹部可摸到腫物,鋇或氣灌腸可以確診和復位。可有陣發性哭鬧、便血、腹脹嘔吐、右中腹可觸及臘腸形腫物;

  五、絞窄性機械性腸梗阻:

  1、簡介:

  為完全性腸梗阻。

  2、臨床表現:

  X線立位平片見有高張力腸積氣的液平面及結腸無氣,與腸炎的X線征不同。

  六、克羅恩病:

  1、簡介:

  為消化道慢性復發性炎癥,病理變化除有嗜酸性粒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外,並出現肉芽腫樣改變,可形成腸腔狹窄,內瘺及粘連。

  2、臨床表現:

  典型病例多在青年期緩慢起病,病程常在 數月至數年以上。

  活動期和緩解期長短不一,相互交替出現,反復發作中呈漸進性進展。少數急性起病,可有高熱、毒血癥狀和急腹癥表現,多有嚴重並發癥。


並發症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常並發中毒性休克、腹膜炎、腸梗阻;並發脫水、酸中毒、黃疸、驚厥等。

  一、腹膜炎:

  1、簡介:

  由細菌感染,化學刺激或損傷所引起的外科常見的一種嚴重疾病。多數是繼發性腹膜炎,原於腹腔的臟器感染,壞死穿孔、外傷等。

  2、主要臨床表現:

  為腹痛、腹部壓痛、腹肌緊張,以及惡心,嘔吐,發燒,白血球升高,嚴重時可致血壓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應,如未能及時治療可死於中毒性休克。部分病人可並發盆腔膿腫,腸間膿腫、和膈下膿腫,髂窩膿腫、及粘連性腸梗阻等。

  二、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

  1、簡介:

  指腸內容物在腸道中通過受阻。為常見急腹癥,可因多種因素引起。

  2、臨床表現:

  起病初,梗阻腸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變,繼則發生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腸壁循環障礙、壞死和繼發感染,最後可致毒血癥、休克、死亡。當然,如能及時診斷、積極治療大多能逆轉病情的發展,以致治愈。

  三、驚厥:

  1、簡介:

  驚厥(Con Vulsion)是小兒常見的急診,尤多見於嬰幼兒。由於多種原因使腦神經功能紊亂所致。表現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強直性和陣攣性抽搐,常伴有意識障礙。

  2、臨床表現:

  高熱驚厥: 多以高熱為主要表現。兒童因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大腦皮層調控能力差,容易因高熱而發生驚厥且多見於6個月至5歲間。

  起病突然,常有寒戰、四肢發冷及發紫,隨後體溫升高、面色潮紅、眼結膜充血、呼吸加快、眼球及面部出現小抽動,繼之兩眼固定或向上斜視,面部、肢體或全身繃緊強直,面色轉白或發青,伴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或昏迷。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