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介紹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系因果糖二磷酸醛縮酶(fruetaldolase,fructose-1,6-diphosphate aldolase)缺陷所致的先天性代謝紊亂性疾病。由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所致的果糖代謝途徑的障礙有3種:1.果糖激酶缺乏癥(或稱特發性果糖尿癥,essential fructosuria) ,2.遺傳性果糖不耐癥(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 ,3.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癥(fructose-1,6-diphosphatase deficiency)。主要表現在進食含果糖食物後出現低血糖和嘔吐。


原因

【發病原因】
  本病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發病率各國不同,其中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缺陷發病率約1∶5萬~1∶1萬果糖激酶缺陷是一種罕見和無癥狀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根據在2.9萬例尿糖陽性病人中發現4例該酶缺陷者,推測其發病率為1/13萬。該病是由於果糖二磷酸醛縮酶缺陷所致。以14C標記的果糖檢查病人肝果糖-1-磷酸醛縮酶,發現為正常的0~12%,呈顯著性降低。已知該酶的分子量為16萬,由4個亞單位組成;根據其催化活性、免疫特征和在不同組織中的分佈情況,又可分為A、B、C 三型同工酶。在肝、腎和小腸中以B型果糖二磷酸醛縮酶為主,它的編碼基因位於9q13~q32,長約14500bp。歐洲資料表明:A149p、174D和N334k三種點突變是導致果糖不耐癥的最主要原因。本病患兒肝臟內的果糖二磷酸醛縮酶活性由完全缺如到僅為正常人的12%左右不等,由於該酶缺乏,果糖代謝的兩個主要臟器肝和腎中都有果糖-1-磷酸堆積,除對細胞有損害外,累積的1-磷酸果糖不僅可使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受到抑制,使正常從甘油、氨基酸等轉變成葡萄糖的糖原異生作用受阻,從而引起低血糖。此外,過多的1-磷酸果糖還抑制瞭磷酸化酶的作用,阻礙糖原轉變成葡萄糖,這是導致低血糖的另一原因。而且由於大量無機磷(Pi)亦同時被圍入,使血磷降低和ATP再生減少。1-磷酸果糖的累積和ATP供應不足兩者也阻礙瞭糖原釋出1-磷酸葡萄糖,如繼續使用含蔗糖或果糖的食物喂養,將造成患兒肝細胞損傷,持久的含果糖飲食會造成患兒肝細胞壞死、脂肪浸潤、膽小管增生和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其機制不甚清楚,可能是由於1-磷酸果糖的細胞毒性作用或與缺乏ATP有關。
   【發病機制】
  果糖廣泛存在於各種水果和蔬菜中,含量最高者可達幹重的40%,並常被用作食品中的添加劑,因此人體自日常飲食中攝入的果糖量較大。果糖進入人體後大部分在肝臟中進行代謝,僅小量由腎小管和小腸代謝。果糖作為人體攝入的另一種單糖,其體內代謝過程為:首先在肝、腎及腸黏膜果糖激酶的催化下,轉變為 1-磷酸果糖;後者在果糖-1-磷酸醛縮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磷酸二羥酮及甘油醛;後者通過甘油醛激酶磷酸化作用轉變成磷酸甘油醛,再經果糖-1,6-磷酸醛縮酶的催化,磷酸甘油醛與磷酸二羥丙酮縮合成 1,6-二磷酸果糖。後者再由果糖-1,6-雙磷酸酶水解成果糖-6-磷酸和磷酸,進一步轉變成6-磷酸葡萄糖,最終轉變為葡萄糖或糖原。此外,磷酸二羥丙酮還可循酵解-氧化途徑轉變成乙酞CoA,從而合成脂肪。果糖在上述酶的作用下,最終約有50%轉化為葡萄糖,其餘則生成糖原、丙酮酸、三酸甘油酯和脂肪等。臨床已發現有果糖激酶、果糖-1-磷酸醛縮酶及果糖1,6-二磷酸酶的先天性缺陷。


症狀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早期癥狀有哪些?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系因果糖二磷酸醛縮酶缺陷所致的先天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因缺乏1-磷酸果糖醛縮酶,1-磷酸果糖不能進一步代謝,在體內積聚,抑制肝磷酸化酶活性,影響糖原降解,並在1,6-二磷酸果糖水平阻止糖異生的進行。本病是半乳糖血癥中的一種,發病率各國不同,是半乳糖分解代謝中,果糖二磷酸醛縮酶缺陷所致的代謝紊亂性疾病,其中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缺陷發病率約1∶5萬~1∶1萬果糖激酶缺陷是一種罕見和無癥狀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根據在2.9萬例尿糖陽性病人中發現4例該酶缺陷者,推測其發病率為1/13萬。主要表現在進食含果糖食物後出現低血糖和嘔吐。 本病與半乳糖不耐癥一樣,出生後給予新生兒喂食後才開始出現癥狀。故在出生後即給予人工喂養的新生患兒常在2~3天內出現嘔吐、腹瀉、脫水、休克和出血傾向等急性肝功能衰竭癥狀;母乳喂養兒都在幼嬰兒時期給予含蔗糖或果糖的輔食後發病,在喂養30min內即發生嘔吐、腹痛、出冷汗直至昏迷和驚厥等低血糖癥狀,若不及時終止這類食物,則患兒迅速出現食欲不振、腹瀉、體重不增、肝大、黃疸、水腫和腹水等。有些患兒在嬰兒時期會因屢次進食“甜食”後發生不適癥狀而自動拒食,這種保護性行為可使患兒健康成長至成人期。少數患兒可能因未及時診斷治療而死於進行性肝功能衰竭。
     確診可依據:
   1.臨床特點:從食物中摒除果糖後,臨床癥狀如嘔吐、腹痛、出冷汗直至昏迷和驚厥等低血糖癥狀於幾小時內消失。
  2.果糖耐量試驗(fructose tolerance test) 顯示血葡萄糖及血磷急速下降,同時果糖、脂肪酸及乳酸上升,但本試驗易引起低血糖發作,故宜慎用,而且所用果糖量宜減少,口服按0.5g/kg,靜脈量減半,兒童也可按3g/m2口服。
  3.活檢:肝、腸黏膜中酶的測定顯示酶活性顯著減低。

飲食保健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吃什麼好? a

護理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應該如何護理?

  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參考遺傳性疾病預防措施。幼童患病起病急、變化快、調治能力差,是以小兒疾病病死率顯著高於成人。年齡越小,病死率越高,是以對新生兒及小乳兒患病更為緊密感情好、過細不雅察病情變化,及時采納辦法,以改善預後。另外一方面小兒蓬茸,有機體修復能力強,如診斷療治不錯及時,雖病情危重,大部分可望痊愈。由於在同一傢系中還可出現其他病兒,因此對發病傢庭的新生嬰兒要嚴密觀察。


治療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治療】  及時治療後預後良好。兒科疾病療治更應強調早期療治,疾病早期病情較輕,有機體調治能較強,並發癥少,及時療治能取得大好的療效。肝臟病變常屬可逆。   1.飲食療法:一旦確定診斷,立即終止一切含果糖和蔗糖食物。必須終身不再攝入果糖及蔗糖。由於飲食的限制,維生素C攝入量減少,宜予補充。   2.藥物治療:當出現低血糖時,靜脈內註射葡萄糖即可緩解。糾正電解質紊亂,有出血傾向者可給予成分輸血。也有報告用大量的葉酸似乎是有希望的治療方法。  3.對癥治療:對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兒應予以積極支持治療。  【預後】  合適的治療可使所有癥狀在2~3天內消失,血液生化改變在2周內恢復正常,生長落後情況則需2~3年始見好轉。無果糖飲食可使患兒獲得完全正常的生活,但多數仍留有輕度肝腫大和脂肪變性。

保健品查詢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液生化檢查:常規的血液生化檢測包括的檢測項目很多。包括鈣、磷、尿酸、酸性磷酸酶、心肌酶譜及同工酶、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蛋白電泳、乳酸測定、血氨測定、全項腎功能檢查(簡稱為腎全)、全項肝功能檢查(簡稱為肝全)、全套脂類檢查(簡稱為脂全)等。在本病急性癥狀出現時,患兒應呈現低血糖,同時血磷、血鉀呈一過性降低。血清果糖、乳酸、丙酮酸和尿酸增高。
   低糖血癥時,還可見患兒血清胰島素降低,而胰高糖素、腎上腺素和生長激素濃度增高;隨著這些激素的變化,血漿遊離脂肪酸明顯增高,有別於正常人。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癥(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其臨床表現酷似果糖不耐癥,主要為肝臟腫大)進食果糖後和在饑餓時均能導致低血糖發作,故易與糖原累積病、“酮性低血糖”及本癥相混淆。  血清膽紅質、轉氨酶和凝血因子的檢測有助於對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診治。
  2.尿液生化檢查 對疑似的急癥患兒都應檢測尿液果糖。持續進食果糖的患兒常有腎小管酸中毒和Fanconi綜合征樣的腎小管再吸收障礙,因此,應對尿液pH、蛋白、氨基酸和重碳酸鹽等進行檢測。
  3.果糖耐量試驗(fructose tolerance test) 顯示血葡萄糖及血磷急速下降,同時果糖、脂肪酸及乳酸上升。一次給予果糖200~250mg/kg靜脈快速註射後檢測血液中果糖、葡萄糖、無機磷、尿酸和轉氨酶可供診斷。但本試驗易引起低血糖發作,故宜慎用,而且所用果糖量宜減少,口服按0.5g/kg,靜脈量減半,兒童也可按3g/m2口服。本試驗應在病情穩定後數周進行。
   4.酶學檢查 可采用肝、腎或腸黏膜活檢組織進行,但非診斷必需。
   5.B超檢查可發現肝臟腫大,腹水等病變。

鑑別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應註意與幽門梗阻、胃腸炎、敗血癥、嚴重肝炎及其他糖代謝缺陷病相鑒別。
    1.幽門梗阻:胃的幽門部位,由於潰瘍或癌瘤等病變所致的食物和胃液通過障礙。常有上腹部脹痛、脹滿、噯氣和返酸,尤其在飯後更明顯;而嘔吐則多在夜間發生,有酸腐味,一般無膽汁。嘔吐量大。嘔吐後腹脹和腹痛可以減輕或暫時緩解,但這些癥狀可以反復出現,病人消瘦、脫水、尿少、便秘等,嚴重時可引起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乃至代謝性堿中毒。對於長期患胃潰瘍的病人,如果出現上述一系列病變,很可能是幽門梗阻。
    2.敗血癥: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嚴重感染。臨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癥狀、皮疹瘀點、肝脾腫大和白細胞數增高等。
    3.肝炎:各種肝炎均可見臨床癥狀食欲不振、面色黯黑黃褐無華、或出現“三黃”癥狀、肝區隱痛、肝區腫大等。需與本病鑒別。

並發症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1.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無肝病者肝臟受損後短時間內發生的嚴重臨床綜合征,死亡率高。最常見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腦水腫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除少數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藥外,目前無特效療法。
     2.肝硬化: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引起肝臟彌漫性損害。臨床上早期由於肝臟功能代償較強,可無明顯癥狀;後期則有多系統受累,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並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癌變等嚴重並發癥。
     3.黃疸:由於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癥狀和體征。
     4.還可發生其他並發癥如:嘔吐、腹瀉可致脫水、休克,水腫、腹水和出血傾向、昏迷等,或發生低血糖,出現驚厥等癥狀,體重不增、肝大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遺傳性果糖不耐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