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再發性腹痛介紹

  再發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癥狀診斷,一般指發作性腹痛,3個月內至少有3次發作,發作嚴重時可影響小兒正常活動,而在發作間歇期,表現正常。

  一般兒科人群的發病率稍>10%,男女兒童之比為3:4。RAP在4~5歲以前少見,最多發生在8~10歲兒童。女孩到青春期可出現第2個發病高峰。


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瞭。

  有人認為是小兒生長發育期植物神經功能尚不穩定,出現迷走神經亢進癥狀,使胃腸平滑肌痙攣產生腹痛。

  有人認為本病小兒的痛閾值較正常人低,故對疼痛的敏感性增高。

  國外學者註意到功能性復發性腹痛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狀態不協調”,在個性測驗中,腹痛兒童的“內向”分顯著偏高,其發生腹痛多與激動、懲罰和傢庭糾紛等心理因素有關。

  國內學者也強調傢長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對兒童個性、心理的形成及疾病的發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誘發腹痛的病因很多,大致可分清癥狀性、消化道功能性與器質性三種。

  1、癥狀性:

  多為腸道外疾病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肝、膽疾病,泌尿系疾病,腸道寄生蟲病均可引起腹痛。

  腸寄生蟲病在既往曾是腹痛的最常見病因,近年來由於飲食衛生的改善,腸寄生蟲病已明顯減少,尤其在城市。

  2、腹腔內器質性疾病:

  如潰瘍病,闌尾炎,腸梗阻,腸穿孔、脾臟破裂、急腹癥等。

  3、功能性:

  反復突然發作的陣發性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臍周,程度輕重不一,重時可影響飲食及正常學習和生活,可出現哭鬧不止、翻滾,甚至面色蒼白、手足發涼、惡心、嘔吐等癥狀,但發作間歇無異常體征。

  最多見的病因是飲食不當、亂吃零食,過食冷飲,便秘,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痛(亦稱功能性消化不良)。

  4、其他:

  (1)精神性:

  國外亦有報告認為與小兒心理因素障礙有關,如緊張、壓抑等。

  (2)慢性胃炎及幽門螺桿菌感染:

  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再發性腹痛與慢性胃炎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二、發病機制:

  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腸痙攣的機制為不消化的食物在腸腔內發酵、產氣刺激腸壁,或副交感神經興奮,引起一過性腸壁肌肉痙攣,暫時阻斷腸內容物的通過,於是近端腸管發生強力的收縮及蠕動的紊亂,隨著蠕動的加強,腹痛陣發性加重。

  經過一定時間的痙攣後,腸壁肌肉自然松弛,腹痛暫時緩解,以後又可再次發作。

  腹腔器官本身痛覺並不敏感。腹痛的發生大體上可有3種形式:

  1、絞痛:

  多由管狀器官的肌肉痙攣或梗阻(同時伴痙攣)引起,如腸管、膽管及輸尿管痙攣或梗阻,多表現為陣發性絞痛。

  2、鈍痛 :

  由器官被膜受牽扯引起,如肝、腎、闌尾及腹膜等炎癥腫脹所引起的被膜牽扯,多表現為持續性鈍痛。疼痛部位多與器官病變所在的部位一致。

  3、遷移性痛:

  內臟疼痛通過內臟感覺神經傳入相應的脊髓段,使進入相同節段的體神經支配部位感覺疼痛,如肝、膽病的疼痛有時可放射到右肩。

  此外,腹部以外的器官疼痛有時也可放射到腹部,如大葉肺炎,帶狀皰疹侵犯腹部脊神經時都可出現較重的腹痛。破傷風的腹肌痙攣也可致劇烈的腹痛。


症狀

小兒再發性腹痛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臨床表現:

  腹痛的部位與性質主要靠患兒訴述。同時要瞭解患兒的飲食、嘔吐及大便情況等消化系統癥狀,有助於判斷病因。

  如為飲食不當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腸痙攣,患兒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陣發性腹痛,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不長,從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時痛時止。每天發作或間隔數天發作、多數腹痛程度較輕,常在吃飯時發作,一會兒即過去,發作過去玩耍如常,嚴重者表現哭鬧不安,翻滾出汗,甚至面色蒼白手足發涼。

  1、精神性RAP:

  腹痛可能每日發作,也可1周或1月內發作幾次,偶爾在幾周或幾個月內不發作。腹痛大多不劇烈,一般是模糊而難以確定的,但有時為痙攣性疼痛,絞痛或者劇痛,銳痛。

  疼痛部位多為臍周,疼痛部位離臍部越遠,器質性病變可能性越大。對腹痛部位和類型的任何變化都需要立即作出評價,因為可能有急腹癥參與其中。

  2、器質性RAP:

  表現為持續不斷的或周期性的(與一定的活動或飲食有關的)疼痛,部位局限,多見於臍部以外部位,並向背部放射。夜間發作能把小兒從睡眠中痛醒。

  相關表現根據疾病的不同有差異,包括反復的或持續的發熱,黃疸,大便粘稠度,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便血,嘔吐,嘔血,腹脹,關節癥狀,食欲的變化和體重減輕。

  3、功能性RAP:

  根據潛在疾病而不同:乳糖酶缺乏,常見絞痛和腹脹;經期疼痛,常見下腹部絞痛;良性卵巢囊腫破裂時,隱痛可持續1~2小時。

  二、相關檢查:

  可行糞便檢查、B超檢查、胃腸造影等。

  發作時檢查,多數腹部無陽性體征,少數可表現腹部有輕壓痛,或似有肌緊張,但發作過去,間歇期全腹柔軟,無壓痛,無腸型、無腫物,偶爾能摸到索條狀痙攣的腸管,常有腹脹,腸鳴音亢進。

  三、診斷:

  主要診斷依據是反復發作的腹痛,而在發作間期缺乏異常體征。過去發作史對診斷有幫助。


飲食保健

小兒再發性腹痛吃什麼好?

  暫無相關資料。


護理

小兒再發性腹痛應該如何護理?

  一、預後:

  經診斷為功能性RAP,給予必要的解釋後,有30%~50%病兒在2~6周內腹痛緩解,或在成長過程中腹痛自然消失。

  然而少部分病兒到成年仍繼續有腹痛發作,或發展成別的部位的慢性疼痛。

  有學者認為下列情況者預後不理想:

  1、自有疼痛病史的傢庭,其父母中的一個或兩人均有反復發作性腹痛。

  2、患兒為男性,而且初次發作小於6歲。

  3、療前已有6個月以上的腹痛病史。


治療

小兒再發性腹痛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一、預防:

  1、因常有心理或生理因素參與,又受環境、傢庭、遺傳等因素影響,所以預防重點,包括消除顧慮,盡量避免單純癥狀藥物治療,防止便秘,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精神緊張等,以有效預防功能性RAP。

  2、防止消化性潰瘍病,消化道炎癥,寄生蟲感染等,均可防治RAP。

  3、定期體檢: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4、做好隨訪:防止病情惡化。

  5、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註意勞逸結合,多參加體育鍛煉,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

  二、治療前:

  應該對該病癥狀和相關的禁忌進行詳細的瞭解等。

保健品查詢小兒再發性腹痛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一、分類:

  腹痛一癥范圍很廣。臨床辨證要根據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全面考慮。

  1、部位分類:

  上腹疼痛多屬脾胃;右上腹痛,多屬肝膽;中腹痛,多考慮於腸胃之間;繞臍腹,多見於蟲積;兩側小腹痛,應註意寒疝、氣痛。

  2、按疼痛的性質分類:

  串走脹痛多在氣分;疼痛喜熱多屬寒;疼痛喜涼多屬熱。

  二、辨證施治:

  1、寒凝腹痛:

  (1)主證:

  腹痛急驟、痛勢較劇,得熱則舒,遇寒痛甚,口不渴,小便清澈,舌淡苔白,脈沉緊。

  (2)治則: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方劑:良附丸加減。

  (3)常用藥:

  良薑、香附、青皮、當歸、沉香、木香、幹薑、元胡、甘草。

  2、腸胃實熱腹痛:

  (1)主證:

  身熱、腹熱、腹痛、腹脹滿,或有嘔吐,大便燥結,小便黃澀,煩躁不安,夜眠不實,舌質紅,舌苔黃,脈數有力。

  (2)治則:

  通裡瀉熱。方劑:大承氣湯加減。

  (3)常用藥:

  熟大黃、厚樸、枳實、芒硝、木香、白芍。

  3、蟲積腹痛:

  (1)主證:

  腹痛時痛時止,痛時劇烈難忍,多繞臍而痛,或左或右,甚者吐蛔,面有蟲斑。

  (2)治則:

  驅蟲和胃。方劑:烏梅丸加減。

  (3)常用藥:

  檳榔、使君子、苦楝根皮、烏梅、木香、枳殼、川椒、細辛、幹薑、元明粉。

  4、食積腹痛:據觀察此型最為多見。

  (1)主證:

  脘腹疼痛,厭食,吞酸噯腐,得食痛甚,得泄痛減,舌苔淡黃膩,脈滑數。

  (2)治則:

  消食導滯、行氣止痛。方劑:保和丸加減。

  (3)常用藥:

  藿香、陳皮、焦三仙、萊菔子、砂仁、黃連、茯苓、木香、白芍、甘草。

中藥材查詢小兒再發性腹痛西醫治療方法

  功能性再發性腹痛約占再發性腹痛的95%,它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一、合理喂養:

  4個月以內的嬰兒盡量采用純母乳喂養,純母乳喂養很少發生消化不良與腹痛。

  飯後可吃水果、睡醒午覺可集中吃糕點糖果、吃飯時要主副食搭配,多食蔬菜不要偏食。

  二、助消化劑:

  如出現消化不良,嬰兒可給胃酶合劑。

  三、便秘:

  消化不良引起的急性腸痙攣是兒科常遇到的急癥,患兒常突然發作,哭鬧不安,腹脹、腸鳴音亢進,在除外器質性急腹癥後,給予甘油/氯化鈉(開塞露)通便,既是診斷措施排除腸梗阻,又是治療措施。

  患兒排便、排氣後,腹痛可立即停止。

  飲食中應逐漸添加含纖維素的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四、物理治療:

  用暖手按摩腹部,或腹部放熱水袋可暫時緩解腹痛。發現有精神障礙,給予心理療法。

  五、藥物治療:

  引起器質性RAP常見的病因應盡量避免藥物治療,但適當用些解痙劑、促胃腸動力藥、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藥,如顛茄、多潘立酮(嗎丁啉)、西沙必利、谷維素等有一定幫助。

  1、解痙劑:

  顛茄每次4~8mg,口服。山莨菪堿(654-2)每次1mg/kg,口服,嚴重者肌註。

  2、胃動力藥 :

  如發現有胃腸動力障礙,可給予促動力藥,如多潘立酮(嗎丁啉)每次0.3mg/kg,3次/d口服。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再發性腹痛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再發性腹痛應該做哪些檢查?

  可做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一、大便常規:

  大便常規的檢驗目的主要有瞭解消化道有無細菌感染以及寄生蟲感染和潛血試驗。

  二、外周血:

  外周血是除骨髓之外的血液,臨床上常用一些方法把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釋放到血液中,再在從血液中提取分離得到造血幹細胞,我們把這樣得到的幹細胞成為外周血幹細胞。

  必要時查白細胞及分類以除外炎癥感染。

  三、X線檢查:

  腹部平片以觀察腸淤脹與遊離氣體。必要時做鋇餐或鋇灌腸以觀察有無潰瘍、胃炎、十二指腸炎、腸粘連、腸梗阻或憩室。

  四、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的全名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它是利用一條直徑約一公分的黑色塑膠包裹導光纖維的細長管子,前端裝有內視鏡由嘴中伸入受檢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腸,藉由光源器所發出之強光,經由導光纖維可使光轉彎,讓醫師從另一端清楚地觀察上消化道內各部位的健康狀況。

  必要時,可由胃鏡上的小洞伸入夾子做切片檢查。全程檢查時間約10分鐘,若做切片檢查,則需20至30分鐘。對於慢性反復發作的腹痛進行胃鏡檢查有助於全面發現胃部病變如胃炎、十二指腸炎、潰瘍病等。

  五、胃電圖檢查:

  因是無創性檢查患兒易於接受,但所得結果特異性不強,僅能作參考。

  六、幽門螺桿菌檢查: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 (WHO/IARC) 將幽門螺桿菌定為Ⅰ類致癌原。

  對慢性反復發作腹痛有密切關系,如發現幽門螺桿菌應給予治療。

  七、胃動力學檢查:

  如食管與十二指腸測壓、實時超聲、胃排空試驗,有助於發現消化道動力障礙。


鑑別

小兒再發性腹痛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重要的是首先要除外器質性疾患,特別是容易和外科急腹癥相混淆,應註意鑒別。

  常見病如膽道蛔蟲病、蛔蟲團腸梗阻、闌尾炎、腸套疊。以及較少見的腸扭轉、腸穿孔、胰腺炎、嵌頓疝、先天性腸旋轉不良、膽道痙攣、膽管炎、腎結石、小型膽總管囊腫腹痛及回腸遠端憩室腹痛等均應作必要的檢查認真鑒別。

  有的內科疾病也可引起較重的腹痛如大葉肺炎起病時,急性心力衰竭導致肝臟迅速增大等。

  還需要與以下病癥相鑒別:

  一、過敏性紫癜的腹痛:

  1、簡介:

  實際是在胃腸黏膜發生紫癜病灶刺激腸壁引起腸痙攣。

  2、鑒別要點:

  同時出現皮膚紫癜即容易與單純的腸痙攣區別,但須註意紫癜的腸痙攣有時可繼發腸套疊,不可忽略。嬰兒腸痙攣反復發作幾天後,可突然發展為腸套疊。

  二、腹型破傷風:

  1、臨床表現:

  為痙攣性腹痛。

  2、鑒別要點:

  這是由於腹肌痙攣而非腸痙攣,其治療與預後和腸痙攣完全不同。

  三、腹型癲癇:

  1、臨床表現:

  突然發作腹部絞痛多在臍周,有時在其他部位,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2、鑒別要點:

  腹部檢查正常,而腦電圖有癲癇波。有時腹痛為精神因素引起如受精神創傷以及驚恐等。


並發症

小兒再發性腹痛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由於腹痛反復發作,患兒常有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的情況,長久下去可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再發性腹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