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新生兒肝脾腫大的原因很多, 新生兒脾臟腫大最常見的病因是感染和溶血。新生兒敗血癥和新生兒肝炎可使肝脾均腫大。新生兒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溶血性疾病,其次是G-6-PD缺陷、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地中海貧血和鐮狀紅細胞貧血。其他可引起脾大的疾病如大理石骨病、戈謝病、黏多糖病等均少見。按臨床是否常見,排列順序如下。
1.感染性:如由各種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癥,宮內或產時感染引起的新生兒肝炎,原蟲感染的弓形體病等。引起新生兒肝炎的病毒較常見的有乙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等。陶奇(TORCH)感染是指幾種傳染源引起的胎兒感染並造成新生兒發育異常或先天性畸形,常有肝脾腫大。毒漿原蟲感染可引起小頭畸形、腦積水、腦鈣化癥、脈絡膜視網膜炎、腦炎、心肌炎、肝脾腫大、腹瀉、黃疸和抽搐等。巨細胞病毒感染時,新生兒有肝脾腫大、黃疸、紫癜、貧血、發熱、嗜睡、驚厥,也可有小頭畸形、腦積水、視網膜炎等。風疹病毒感染時,新生兒可表現肝脾腫大、白內障、視網膜病、血小板減少癥、青光眼和心臟缺陷。新生兒肝炎綜合征也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肝脾腫大的原因。大都在生後1~2周開始發病,除黃疸外,尿色深呈濃茶色,大便逐漸變為灰白色,肝脾腫大輕度至中度,質地韌,表面光滑。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甲種胎兒蛋白可以強陽性。應註意和膽道閉鎖相區別,必要時做肝活組織檢查和131I-玫瑰紅排泄試驗。還有瘧疾也是引起肝脾腫大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新生兒期的瘧疾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者系瘧原蟲由母體通過胎盤傳給小兒,可於出生後發病或延遲至生後2個月發病。後天性新生兒瘧疾是指生後自然感染或通過輸血感染,主要特點有不典型的熱型,四肢冷,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出汗多,也可有嘔吐、驚厥等,脾腫大明顯。如果在血或骨髓塗片中發現瘧原蟲即可確診。
2.血液病 如新生兒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地中海貧血等。
3.心臟病 肝臟增大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可見於窒息後缺氧缺血性心肌損害,也可見於各種先天性心臟病如大型室間隔缺損、大血管移位、左心室發育不良和主動脈狹窄等。
4.膽道疾病 主要為先天性膽道畸形。
5.遺傳代謝性疾病 如肝糖原貯積癥、半乳糖血癥、高脂血癥、酪氨酸血癥和類脂質沉積癥等。
6.細胞增生及腫瘤 如先天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淋巴網狀細胞肉瘤、肝臟囊腫與肝臟腫瘤等。
7.糖原貯積病Ⅰ型 本病是一種先天性糖代謝異常,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有傢族史。主要是由於肝腎組織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以致糖原分解發生障礙,糖原在肝臟累積而使肝臟腫大。糖原也常累積於腎臟、心肌等處。臨床表現是新生兒期即可發病,有低血糖驚厥,出生時有明顯的肝臟腫大,質地韌,表面光滑,不伴有黃疸和脾腫大。重者可出現嘔吐,不吃奶,脫水、酸中毒,或引起死亡。化驗檢查有尿酮體陽性,空腹血糖低,血清膽固醇、酮體和乳酸增高。肝活組織檢查可見肝細胞含大量糖原(可達5%~15%,正常值僅為1%~5%)。皮膚成纖維細胞培養可鑒定酶缺陷的類型。
8.半乳糖血癥 本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糖代謝異常,小兒出生時可以正常,吃奶後逐漸出現癥狀,表現嘔吐、嗜睡、腹瀉、低血糖驚厥、喂養困難,重癥黃疸或生理性黃疸時間延長,肝大明顯。如不停止乳類喂養,肝逐漸增大,也可引起脾腫大。多有白內障。
9.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是一種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可能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α1-抗胰蛋白酶正常含量200mg/100ml,嚴重缺乏時僅為正常含量的10%~15%。臨床表現似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和膽汁淤積,最後發展成肝硬化。有人報道,在診斷為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病例中20%~40%的病例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征。診斷要點:(1)生後黃疸逐漸加重,且有肝硬化。 (2)血清凡登白試驗直接陽性,血清蛋白電泳中缺乏α1-球蛋白。本癥應註意和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膽道阻塞等相區別。
10.門靜脈狹窄所致的門靜脈高壓 門靜脈高壓多由肝硬化引起,但先天性門靜脈狹窄、門靜脈血栓形成、腸系膜上靜脈或脾靜脈栓塞,均可引起門靜脈高壓而致脾腫大。主要特點有食管靜脈曲張、嘔血、貧血,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
新生兒肝臟腫大的病因按是否伴有黃疸分為兩大類。
A)伴有黃疸的有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溶血病、敗血癥、肝外膽道閉鎖、膽總管囊腫、遺傳代謝性疾病等;
B)不伴有黃疸的有心力衰竭、免疫性與非免疫性胎兒水腫,糖原貯積癥,溶酶體病和肝臟囊腫等。 肝臟中度到重度腫大者要考慮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膽道畸形,肝糖原貯積癥,黏多糖病,類脂質病和半乳糖血癥等。
(二)發病機制
肝和脾是腹腔內兩個重要的器官,在生理功能方面既有獨特之處,又有共同點。兩者在血液循環上互相關聯,因此,在臨床病理上也常常密切相關。
正常新生兒肝和脾相對較大。肝臟的重量為120~130g,為體重的4%,而成人為2%。脾臟的重量約10g,為成人的1/30。
1.肝臟腫大 新生兒期易發生肝臟腫大,此與病理生理特點有關:
A)容易發生淤血而腫大:新生兒的肝細胞及肝小葉分化不全,血管豐富,容易發生淤血而腫大。肝臟的血液循環很豐富,在嚴重的心臟功能不全,特別是有心功能不全及下腔靜脈回流受阻時,均可致淤血性肝大。
B)髓外造血:在胚胎期,肝臟為主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後若有貧血,肝臟則重新參加髓外造血而引起肝大。
C)代謝和解毒功能: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負擔著蛋白、脂肪、糖及其他物質的代謝和毒素的解毒功能,因此一些先天性代謝病、毒素等均可致肝大。
D)膽紅素代謝和排泄功能:肝臟是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泄器官,膽紅素的代謝障礙和膽道的先天性畸形可引起嚴重的肝大。
E)網狀內皮系統:肝臟是網狀內皮系統極為豐富的器官,具有防禦功能,在急慢性感染致組織本身受累時,可造成肝大或網狀內皮系統增生而腫大。
2.脾腫大 新生兒脾腫大的病理生理因素有:
A)網狀內皮系統:脾臟是重要的網狀內皮系統器官之一,擔負著機體的防禦功能。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都會引起脾臟腫大,但脾臟本身感染極為少見。
在網狀內皮系統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時,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大量異常代謝物質,均可造成脾臟腫大。另外,脾臟還是破壞血循環中衰老、損傷和異常血細胞的場所,當血細胞破壞增加時(如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先天性瘧疾等),可造成脾臟明顯腫大。
B)造血器官:脾和肝臟一樣,亦是胎兒時期造血器官之一,在生後因感染等因素造成造血代償功能亢進時,可引起脾腫大。
C)貯血器官:脾臟是貯血器官,脾靜脈流入門靜脈。當門靜脈受阻時,致使脾臟淤血,造成充血性脾腫大。
D)淋巴器官:脾臟又是一個淋巴器官,故脾臟的惡性腫瘤(主要是淋巴瘤及各型非淋巴性白血病),可有脾浸潤而致脾腫大。
(一)治療 新生兒肝脾腫大的治療,因原發疾病的不同而不同,參見各疾病相關內容。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肝脾腫大,需應用對癥抗生素,但由於小兒體質特殊,多種抗生素慎用或禁用: 1.氨基糖苷類:對兒童的不良反應是耳毒性和腎毒性。耳毒性一方面損害內耳的運動平衡系統,表現為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和共濟失調;另一方面損害內耳的聽神經系統,表現為聽力減退、遲發性和永久性耳聾。腎毒性是由於此類藥物與腎組織親和力極高,從而引起腎組織腫脹,出現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甚至腎臟急性壞死。 2.四環素類抗生素:例如:四環素、土黴素、多西環素等,8歲以下兒童禁用。此類藥物能與新生成牙齒中的鈣結合形成黃色結合物沉著,逐漸變成無熒光的棕色沉著,導致牙釉質發育不良,俗稱“四環素牙”。 3.喹諾酮類:對年幼者的軟骨有危害,可抑制軟骨的生長。 4.氯黴素:易引起早產兒和新生兒循環系統衰竭,表現為嘔吐、腹脹、腹瀉、休克、虛脫、皮膚呈灰紫色、甚至死亡,稱為“灰嬰綜合癥”。此藥還可抑制骨髓,導致兒童發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5.磺胺類藥物:例如:磺胺嘧啶、增效聯磺等,早產兒和新生兒慎用。此類藥物與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競爭血漿蛋白,使膽紅素遊離,引起早產兒和新生兒黃疸、粒細胞減少等。 6.一代頭孢:有腎毒性。 (二)預後:新生兒肝脾腫大常隨原發病的好轉而減輕,隨原發病的治愈而恢復正常。肝脾的大小常為疾病轉歸的觀察指標之一。如肝脾持續增大、質地增硬,常反映預後不好。
保健品查詢新生兒肝脾腫大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新生兒肝脾腫大西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新生兒肝脾腫大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