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異尖線蟲隸屬於蛔目,蛔亞目,異尖科。異尖科有異尖線蟲屬、偽地新線蟲屬、對盲囊線蟲屬、宮脂線蟲屬四種致病蟲屬30多種蟲種。可引起人異尖線蟲病的主要有6種異尖線蟲:簡單異尖線蟲、典型異尖線蟲、抹香鯨異尖線蟲、擬地新線蟲、對盲囊線蟲和宮脂線蟲。
異尖線蟲幼蟲黃白色,長園筒形,體長1~3cm不等。異尖線蟲成蟲形似蛔蟲,雄蟲長為31~90mm;雌蟲為63~100 mm。成蟲寄生在鯨、海豚、海豹、海獅等海生哺乳動物的胃。蟲卵大小50.7μm×53μm,隨宿主糞便排入海水中,蟲卵孵化並發育成自由生活的第一期幼蟲,在海水溫度適宜(約10℃)時,一期幼蟲脫殼發育為第二期幼蟲,長約230μm。當第二期幼蟲被海水中甲殼類動物(第1中間宿主)如磷蝦等吞食後,即鉆入體腔,並在其血腔內發育成第三期幼蟲。第三期幼蟲形態細長,大小約30mm×1mm,有側索,在橫切面呈Y形。口周圍有三個唇(背面一個,腹面兩個)和鉆齒一個。當海魚和軟體動物(第二中間宿主)吞食含幼蟲的甲殼類後,幼蟲鉆入消化道及其內臟與肌肉組織內寄生。含第三期幼蟲的海魚被海生哺乳動物(終宿主)吞食後,幼蟲鉆入其胃黏膜內成群生長,發育為雌、雄成蟲,交配產卵,完成其生活史。人不是異尖線蟲的適宜宿主,第三期幼蟲可寄生於人體消化道各部位,亦可引起內臟幼蟲移行癥。但此幼蟲在人體內不能發育為成蟲,一般在2~3周內死亡。異尖線蟲對鹽、酒精、醋、放射線等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對溫度的抵抗性極弱,幼蟲在加熱至60℃即可殺死,-20℃ 2h死亡。
(二)發病機制
(1)異尖線蟲幼蟲具有較強鉆刺力,侵入人體後能對人體咽喉、胃或腸黏膜組織產生刺激作用,引起組織病變,但一般反應較輕。(2)多次反復感染後,使機體致敏,一般反應較重而急性。(3)異尖線蟲的排泄物、分泌物能夠引起宿主免疫反應,異尖線蟲幼蟲的分泌物質可以降解細胞外基質,以此破壞宿主組織。
(三)病理改變
引起人體組織病變的主要是異尖線蟲幼蟲,成蟲產生很小或甚至不產生病變。主要的病變表現為在幼蟲寄生部位形成肉芽腫。胃腸粘膜常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蜂窩組織炎和嗜酸性肉芽腫的形成,從手術摘除胃或腸道的病理組織標本中,可見黏膜下有局限性腫塊、出血、糜爛和潰瘍,腸壁增厚,可達正常的兩三倍,是引起腸腔狹窄和腸梗阻的原因。有學者根據組織病變程度,將病理組織分為異物性蜂窩組織炎型、膿腫型、膿腫肉芽型、肉芽腫型等四型。
潛伏期一般為2~20h,多數在12h內發病。腸異尖線蟲病潛伏期較長,一般在吃魚片後1~5天發病。
異尖線蟲病可分為胃異尖線蟲病、腸異尖線蟲病和胃腸外異尖線蟲病三種。
1.胃異尖線蟲病 最常見、報告病例最多,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是由於再感染而引起的Arthus型過敏性炎癥,主要表現為胃痛、惡心和嘔吐,通常在吃瞭受感染的魚生後4~6h後發病。慢性型是為初次感染所致的局限性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頑固的上腹部疼痛、惡心和嘔吐,可以持續幾個星期甚至二年,常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幼蟲寄生於胃體部和胃角部占85%以上,常引起胃部充盈缺損和粗大皺襞、胃體變形、胃黏膜輕度滲血及糜爛。胃鏡檢查、胃液檢測可發現異尖線蟲第三期幼蟲。
2.腸異尖線蟲病 病變部位有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闌尾和直腸等。多發生在食魚生後1~5d。其表現為下腹部劇痛、惡心、嘔吐、腹脹和低熱,繼而出現腹瀉、柏油樣黏液便,右下腹和臍周等處有壓痛。通過癥狀診斷較困難,容易和胃潰瘍、胃腫瘤、闌尾炎相混淆。在病變組織中發現本幼蟲而確診。有時可伴有蕁麻疹等;可出現腹水,呈淡黃色透明血清樣液體;白細胞明顯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較少有;患者常因腸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腸壞死而手術。
3.胃腸外異尖線蟲病 異尖線蟲幼蟲在生食海魚片時直接鉆入咽喉部黏膜內,引起食管異尖線蟲病,表現為喉嚨發癢,惡心或咳嗽、咳痰,常可將幼蟲從痰中咳出或嘔出。用纖維內鏡檢查可在食管下段發現有白色蟲體,用鉗取出而癥狀緩解。異尖線幼蟲還可移行至肝、胰、大網膜、腸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溝或口腔黏膜等,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腫和皮下包塊,常被誤診為惡性腫瘤。
異尖線蟲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有無吃生魚史、臨床表現以及病原學檢查來進行確診。在病變部位檢出或發現病原蟲對本病的診斷具有決定意義。
本病的感染源主要是魚類,所以避免生吃海魚片或半熟的魚片是首要的預防方法,魚肉要加熱熟制後食用。異尖線蟲在—20℃冷凍24h後便可全部死亡,所以各種海魚需在-20℃冷凍24h後才上市能有效地降低人群感染。加強進口魚類的衛生檢驗,對海產品進行嚴格檢疫,防止受污染的產品進入市場。
保健品查詢異尖線蟲病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異尖線蟲病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驅蟲藥物治療。胃或咽喉與食管異尖線蟲病應及早做纖維胃鏡檢查,發現蟲體立即鉗出。對腸異尖線蟲病采用保守療法。對於腸異尖線蟲,在依靠病史、X線透視和免疫血清學等方法確診後,也應盡快取出蟲體。近報道用阿苯達唑治療本病有一定療效,可在發現或取出蟲體困難的情況下使用阿苯達唑治療。輔以抗感染、抗過敏藥物,在抗感染與抗過敏處理的同時嚴密觀察病情,一旦發現有腸穿孔、腹膜炎或腸梗阻等並發癥,立即手術治療。
(二)預後
一般預後良好,如有嚴重並發癥者預後不佳。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異尖線蟲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常規診斷
(1)胃鏡檢查 利用纖維內窺鏡對胃部進行檢查是診斷胃異尖線蟲病最有效的方法。通常可在胃部發現白色透明頭部鉆入胃黏膜的活幼蟲,呈螺旋狀或S狀盤曲。
(2)X線鋇餐檢查 胃異尖線蟲的X線征主要呈縱向胃壁皺折腫脹,胃角增寬,呈反拋物線狀,胃壁充盈缺損。有時可見幼蟲本身呈線形的陰影。腸道鋇劑檢查中為鋇劑的進行呈分節狀,患部可見鋸狀或棍棒狀陰影,其上方腸管擴張。
2.病理組織學檢查 手術切除標本病理檢查時在蜂窩織炎型、膿腫型、膿腫肉芽腫型和肉芽腫型的病變組織內能見蟲體、蟲體角皮或肌層的切面。
3.免疫學檢查 診斷本病的血清學試驗有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熒光抗體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以異尖線幼蟲純化抗原作皮內試驗呈陽性反應。患者血清特異性IgE升高。
4.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查 基於聚合酶鏈反應 (PCR)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多態性(PCR—RFLP)和單鏈構象多態性(PCR—SSCP)方法可以利用核糖體DNA片段的不同進而區分簡單異尖線蟲、對盲囊線蟲和宮脂線蟲。
本病應與消化道腫瘤、胃癌、胃息肉、十二指腸潰瘍、膽石癥、膽囊炎、急性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胃腸炎等鑒別。與腫瘤、癌癥、息肉的鑒別可利用胃鏡檢查或活組織檢查來進行,異尖線蟲病的胃鏡檢查可發現有白色蟲體,活組織檢查有蟲體、蟲體角皮或肌層的切面。消化道腫瘤、癌癥、息肉的胃鏡檢查有胃部腫塊,活組織檢查可見細胞異常增生。十二指腸潰瘍常有上腹痛,有節律性,多為饑餓和夜間痛,進食後疼痛緩解。膽部疾病除瞭右上腹疼痛、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外還常出現黃疸,還可以根據嘔吐物中有無蟲體加以與本病鑒別。腸異尖線蟲病壓痛范圍廣但無肌緊張,白細胞明顯升高,但很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據此可與闌尾炎作鑒別。異尖線蟲也可引起腸梗阻、胃腸炎癥反應,故有效的鑒定方法是病原學檢查。
可並發腸梗阻,腸穿孔和腹膜炎。幼蟲在腸道引起粘膜出現腫塊、出血、糜爛和潰瘍,腸壁增厚,導致腸穿孔、腸梗阻。當幼蟲移行至腹腔時引起炎癥反應,導致出現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