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一般認為,這是脾臟發育過程中先天異常造成的。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遊走脾的發生存在繼發因素。正常脾臟因有脾胃韌帶、脾結腸韌帶、脾腎韌帶以及脾膈韌帶的支托維持和腹肌張力產生的腹內壓,而維持在一定的解剖部位。如胚胎期背側胃系膜發育存在缺陷,使得脾蒂變長,同時上述韌帶發育異常而松弛,則支托能力大大減弱,使得脾臟在腹腔中移位。繼發因素如脾大使韌帶被牽拉變長,腹部創傷或婦女妊娠期內分泌改變致腹壁肌肉松弛,經產婦產後腹肌軟弱無力等均是遊走脾的誘發因素。
綜上,遊走脾的病因有:①先天性脾支托韌帶如脾胃韌帶、脾腎韌帶等過長;②脾臟腫大沉重,同時有脾蒂過長、松弛。
(二)發病機制
遊走脾較正常的脾臟大,這可能是由於脾臟原有病變(如慢性瘧疾),也可能是因脾臟脫垂而脾蒂有扭轉、充血的結果。遊走脾在早期常有較大的移動性,至晚期則可因周圍組織的粘連而較固定。約20%的遊走脾可導致脾蒂扭轉,扭轉的原因不一。脾臟的上極較大,當其向下移位時,上極容易向中線傾斜,往往為扭轉的開始;而腹肌的收縮,腸襻的蠕動,體位的改變,以及外力的推移等,均可為促成扭轉的因素。扭轉發生的快慢和程度可有很大不同,其產生的病變也隨之各異:輕度扭轉或僅有半圈(180°)扭轉者,其結果多造成脾臟充血腫大,更甚者可有滲液、出血;扭轉至2~3圈者,因脾蒂血運完全被阻,可致脾臟完全壞死。周圍組織也可因滲出液的刺激而有局限性或彌漫性的腹膜炎,或者形成慢性的脾周圍粘連。如僅有動脈阻塞,則可造成脾臟萎縮和纖維化。
可因病理變化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但主要取決於脾蒂有無扭轉和扭轉的程度。病人可以沒有明顯的癥狀,或者可出現鄰近臟器被牽扯或其脫垂所在周圍器官被壓迫的癥狀。如遊走脾本身發生扭轉則可產生不同的表現。
通常如脾周圍無粘連而脾活動度大時,病人可無明顯的自覺癥狀,但也可能發覺腹內有能移動的腫物,重者可感左上腹有不適或疼痛,臥床時消失,起立時加重。牽扯癥狀主要涉及胃部,可有惡心嘔吐、脹悶和噯氣等現象。壓迫癥狀則視其被累及器官而異:壓迫腸道者可引起急、慢性的機械性梗阻癥狀;壓迫盆腔者可有裡急後重,排便不暢或便秘癥狀;膀胱或子宮受壓者可有排尿困難或月經不調等癥狀。
脾蒂扭轉的快慢和程度對癥狀的影響很大:急性扭轉多因突然體位變換、外傷、妊娠晚期等誘發,可產生劇烈腹痛並伴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甚至出現休克狀態。但慢性不完全性扭轉可以沒有自覺癥狀,或僅有輕微腹痛。
無癥狀的遊走脾往往是患者行體檢或影像學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因腹部腫塊就診。脫垂時在腹腔其他部位則可捫及形似脾臟且有切跡的腫塊,於正常脾臟所在部位的濁音區消失,而於病人平臥時腫塊又可退回至脾窩內。多數患者就診時因脫位脾已有扭轉,腹膜受滲出液的刺激,腹肌呈強直狀態,以致不能捫出脾臟的形狀,診斷比較困難。
遊走脾主要由於脾蒂過長、松弛所引起,無有效預防措施。
保健品查詢遊走脾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遊走脾西醫治療方法一旦遊走脾診斷明確,可區別不同情況予以處理。無任何癥狀的患者應向其交代發生蒂扭轉及脾梗死的可能,並試行手法復位。在移位脾被還納回左上腹脾窩後,以腹帶稍加壓力外固定。這種方法對體態消瘦者可暫時有效,但易復發。脾脫垂時間越長,效果越差。肥胖者腹帶無法起到固定作用。
對癥狀不重、脾大和脾功能亢進不嚴重且發展緩慢者,為盡可能保留有正常功能的脾臟,可試行脾固定術。即於術中盡力將脾臟自發現部位剝離,在不影響脾蒂血運的前提下,將其復位於左上腹脾窩或左側腹其他部位,並利用附近組織予以縫合固定。此種方法尚無遠期療效隨訪報道,值得進一步探討。
育齡期婦女為防止增大子宮誘發脾破裂或增加脾蒂扭轉機會,應積極手術切除脾臟。盆腔部位遊走脾亦應切除,以減少並發癥可能。急性脾蒂扭轉者均應手術切除脾臟。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遊走脾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慢性脾扭轉伴脾靜脈淤血可引起胃底靜脈曲張。間歇性扭轉可導致脾充血,繼而引起脾臟腫大,脾功能亢進。脾臟發生滲液、出血、壞死或感染時,又可有急性腹內出血、急性腹膜炎、局部膿腫等各種並發癥的癥狀出現。遊走脾還可因外傷或妊娠期腹內壓升高而發生脾破裂。有的病例可合並其他內臟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