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髖關節脫位介紹

  本病是一種嚴重損傷,因為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在脫位的同時軟組織損傷亦較嚴重。且常合並其它部位或多發損傷。因此患者多為活動很強的青壯年。一般分為前、後及中心脫位3種類型。脫位後股骨頭位於Nelaton線(髂骨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之前者為前脫位。脫位於該線之後者為後脫位。股骨頭被擠向中線,沖破髖臼而進入骨盆者為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中以後脫位最為常見。這種損傷應按急診處理,復位越早效果越好。


原因

  本病是由於外力作用而造成脫位,脫位分為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以後脫位最常見。

  1、後脫位:後脫位是由於髖關節在屈曲、內收,受到來自股骨長軸方向的暴力,可使韌帶撕裂,股骨頭向後突破關節囊而造成後脫位。

  2、中心脫位:若髖關節在屈曲和輕度內收位,同樣外力可使髖臼頂部後緣骨折,股骨頭向後脫位。如髖關節在中位或輕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髖臼骨折,股骨頭沿骨折處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脫位,很少見。

  3、前脫位:如髖關節處於外展位,股骨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以此為支點繼續外展,暴力沿股骨頭長軸沖擊,可發生前脫位。股骨頭可停留在閉孔或恥骨嵴處。如在下蹲位,兩腿外展,窯洞倒塌時,也可發生前脫位。


症狀

髖關節脫位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癥狀表現:

  1.外傷後患髖腫痛,活動受限。

  2.後脫位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短縮畸形。

  3.前脫位,患髖伸直外展外旋畸 形。

  4.中心脫位,患肢短縮畸形,髖活動受限。

  二、診斷:

  1.有明顯外傷史。

  2.患髖腫、痛,活動受限。

  3.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畸形,或外展外旋畸形。

  4.X線拍片:可見脫位,或合並髖臼骨折。


飲食保健

髖關節脫位吃什麼好?

護理

髖關節脫位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髖關節脫位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預防: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註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受傷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2.術前準備:

  1)術前給予仔細評價和積極治療,糾正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為手術做好準備。深入病房,多與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紹髖關節手術的方式以及治療流程,解答患者的疑問,消除顧慮,自覺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

  2)陳舊性脫位術前應作持續骨牽引1周左右。

  3)顯露途徑的選擇:髖關節脫位的顯露途徑可選用前外側顯露途徑或後側顯露途徑。前者取仰臥位,手法復位比較方便,但脫位的股骨頭位於髂骨的後面,比較深,分離有一定困難。後側顯露一般取俯臥位,顯露股骨頭、坐骨神經及髖臼比較直接,容易;但手法復位不方便。如將體位改為側臥位或側俯臥位,則可克服此困難。因此,前脫位及某些不須探查坐骨神經,不須內固定髖臼的新鮮後脫位;或雖為陳舊性後脫位,但股骨頭的活動度較大者可考慮用前外側顯露。反之,後脫位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大塊髖臼骨折,或脫位的股骨頭在髖臼以上,而且活動度甚小者,可考慮用後側顯露途徑。

  3.其他註意事項:

  1)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重定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重定,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2)髖關節脫位,尤其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併發癥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併發癥有:

  ①再脫位 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②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類併發癥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瞭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

  ③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是晚期的併發癥,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併發癥出現。

  ④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保健品查詢髖關節脫位中醫治療方法

  1.中醫療方:

  1)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藥】   1.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紅花6克,黃柏10克,防風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生地黃12克,乳香5克。水煎服,每日l劑。   2.外用方消瘀膏(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   處方:大黃1份,黃柏6份,梔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薑黃4份。共為細末,用水、蜜糖各半,調敷患處。

  2)中期

  【治法】 和營續損,舒筋活絡。   【方藥】   1.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紅花5克,當歸9克,續斷9克。水煎服,每日l劑。   2.外用方紫荊皮散(王肯堂《證治準繩》)   處方:紫荊皮、膽南星、半夏、黃柏、草烏、川烏頭、當歸、川芎、烏藥、補骨脂、白芷、劉寄奴、牛膝、桑白皮各等份。共研細末,飴糖調敷患處。

  3)後期

  【治法】 補益氣血,強壯筋骨。   【方藥】   1.主方舒筋湯(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加味   處方:當歸12克,陳皮9克,羌活9克,骨碎補9克,伸筋草15克,五加皮9克,桑寄生15克,木瓜9克,黃芪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海桐皮湯(吳謙等《醫宗金鑒》)   處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當歸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共為細末,裝入小佈袋內,煎水熏洗患處。

  髖關節脫位的練功活動 在牽引期間應進行股四頭肌及踝關節功能鍛煉。解除牽引後,可扶雙拐患肢不負重下地行走,3個月後逐步負重鍛煉,以減少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

中藥材查詢髖關節脫位西醫治療方法

  1.新鮮脫位的治療

  (1)後脫位的復位方法

  ①問號法(Bigelow,s法)

  在腰麻下,病員仰臥,助手固定骨盆,髖、膝屈曲至90度,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放在膕窩處向上牽引,開始先使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使股骨頭離開髂骨),然後一面持續牽引,一面將關節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頭滑入髖臼而復位(助手可協助將股骨頭推入髖臼)。因為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呈“?”形,似一問號,故稱“問號法”復位,左側後脫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如一個正“問號”,反之,右側後脫位為一反“問號”。

  ②提拉法(Allis法)

  患者仰臥,助手的動作和術者的位置同上法,復位時術者先將患側髖和膝關節屈至90°,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松弛,然後一手握住小腿向下壓,另一前臂套住膝後部向上牽拉,使股骨頭向前移位接近關節囊後壁破口,同時向內外旋轉股骨幹,使股骨頭滑入髖臼,助手可同時將股骨頭向髖臼推擠復位。復位時常可聽到或感到一明顯響聲。此法比較安全。

  ③復位後的處理

  固定:復位後可用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4~5周(或平臥用砂袋固定患肢使呈輕度外展內旋位),以後可架拐早期活動,但患側不能負重,待6~8周後,進行X線檢查,顯示無股骨頭壞死時再負重走路。

  ④手術復位的適應癥

  手法不能復位,應考慮及時手術復位。髖臼上緣大塊骨折,須手術復位並作內固定。

  (2)前脫位治療原則同前,僅手法方向相反,復位後處理亦同。

  (3)中心脫位宜用骨牽引復位,牽引4~6周。如晚期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2.髖關節陳舊性脫位,因髖臼內充滿纖維瘢痕,周圍軟組織攣縮,手法復位不易成功。可根據脫位時間、局部病變和傷員情況,決定處理方法。脫位未超過三個月者,或試行手法復位。先行骨牽引1~2周,將股骨頭拉下至髖臼緣,再在麻醉下試行輕緩手法活動髖關節,以松解粘連,獲得充分松動後再按新鮮脫位的手法進行整復。但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手法復位不成功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應手術復位。對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可根據患者職業決定做髖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髖關節脫位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髖關節脫位應該做哪些檢查?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影象學檢查,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X線檢查:

  X線平片是診斷髖部脫位、骨折的最基本方法,大部分的髖關節脫位X 線片都能正確顯示。但是,髖關節結構復雜,前後結構重疊,雖然大多數髖部骨折X線片均能確定骨折的有無,但難以顯示骨折的確切程度、確切部位、移位的確切方向以及與關節囊的關系。且股骨頭向後半脫位、髖臼後緣骨折、關節內小的骨折碎片 、臼頂骨折、髖臼或股骨頭小的撕脫骨折等X 線平片均易漏診。

  2、常規CT:

  常規CT 對大多數的髖關節脫位均能做出正確的診斷,較X 線片其優勢在於能清楚的顯示脫位的方向與程度,更重要的是它能清晰準確地顯示髖關節內是否有碎骨片的存在,這一點直接決定著患者的治療方案與預後 。如果嵌入的關節內碎骨片不能及時發現與清除,隨著時間的延長,患者股骨頭缺血壞死率、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明顯上升。

  3、3D -CT :

  CT 的三維重建最大的優點在於立體地顯示瞭關節的表面, 圖像逼真,並且可以任意角度旋轉圖像而獲得最佳暴露部位。但3D -CT 本病也有不足之處:

  ①在髖關節的三維重建過程中,3D -CT 可出現“假骨折”征。

  ②三維重建空間分辨率差,重建過程中容易丟失圖像的細節。移位不明顯的線樣骨折( < 2 mm) 不易顯示。

  ③對關節內碎骨片亦可出現漏診。


鑑別

髖關節脫位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髖關節脫位臨床上分為三型:後脫位,前脫位,中心型脫位。中心型脫位因損傷部位的病理改變主要為髖臼骨折,因此常有人將其列為骨盆骨折。前、後脫位的區分以股骨頭位於尼拉通氏線的前後為標準,其中以後脫位為常見,其發生率為前脫位的10~20 倍。

  因髖關節的解剖結構穩定,脫位常需強大外力,因此脫位時多合並其他部位多發損傷,也因此易被漏診、誤診。尤其多發生在一些復雜傷中,如合並四肢多發骨折,顱腦損傷,或同側股骨幹骨折者,而單純髖關節脫位漏診、誤診者雖少有報告。臨床上常需與股骨頸骨折鑒別。


並發症

髖關節脫位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髖關節脫位,尤其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併發癥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併發癥有:

  (一)再脫位  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類併發癥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瞭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

  (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是晚期的併發癥,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併發癥出現。

  (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髖關節脫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