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1.腰痛 呈鈍痛或牽扯痛,久坐、久立或活動後加重,平臥後減輕或消失。
2.Dietl危象 系腎蒂突然牽拉或輸尿管發生急性梗阻所致,表現有腎絞痛、惡心、嘔吐、虛脫、脈搏增快等癥狀。
3.消化道癥狀 因交感神經激惹所致,可以有消化不良、腹脹、噯氣、厭食、惡心、嘔吐等癥狀。
4.神經官能癥 表現為失眠、乏力、心悸、頭昏、眼花等癥狀。
5.泌尿系統癥狀 繼發感染後可有尿頻、尿急、尿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血尿。
6.體格檢查 腎區雙合診能捫及光滑腎臟下極,比較平臥與側臥及直立時腎臟的位置和活動度,即能作出初步診斷。
二.診斷
根據完整病史與體格檢查可初步作出診斷。體格檢查時應能捫及腎臟,下移腎臟通常容易觸到,當觸診有困難時,可讓患者上下幾級樓梯,然後進行立位觸診,有助於捫及腎臟。立位與臥位IVP與B超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診斷標準:可將患者癥狀、體征、X線檢查等綜合起來對腎下垂程度作一判斷。
輕度:有典型的腰酸痛癥狀,未捫及或僅觸及腎下極。有的患者腎區有叩痛,靜脈腎盂造影中腎活動度為1個椎體,超聲檢查中腎活動度為3cm,有時有血尿(多為鏡檢)或尿路感染的並發癥。
中度:有明確的腰酸痛癥狀伴消化系統和神經官能方面的癥狀。可捫及腎臟。造影中腎臟活動度在兩個椎體之內,超聲檢查有3 ~6cm之間的活動度。大多伴有血尿或尿路感染之並發癥。
重度:有明確的癥狀體征外。造影中見腎活動度超過兩個椎體以上,或雖未超過兩個椎體,但有明顯輸尿管扭曲,腎盂積水,合並結石或腎功能出現減退。超聲檢查腎活動度在6cm以上。
無癥狀、無並發癥者不需治療;如果癥狀較重而影響工作,應增加營養、鍛煉腹肌,用腎托或腰帶托起腎臟。腎下垂癥狀嚴重或有並發癥者,可行腎懸吊固定,即把腎完全遊離後,將其固定於正常位置,術後應平臥2周。
保健品查詢腎下垂中醫治療方法1. 腎下垂的中醫療方:
1) 針灸
(一)取穴主穴:夾脊胸11、胸12。配穴:腎俞、脾俞、胃俞、足三裡。
(二)治法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者,加取配穴。夾脊穴,宜快速直刺進針,然後緩緩送針,刺入1~1.5寸,以探索滿意針感。針夾脊胸11時,要求針感向腎區或下腹放射,針夾脊胸12時,要求針感向髂脊旁或下腹放射。若伴有胃下垂時,兼取夾肖胸7、8、9、10穴,有針感即可。針以上穴,針向既不宜偏向脊骨,防刺入脊髓;又不宜偏向外側,防刺中內臟。留針20~30分鐘。配穴可用溫針,或無瘢痕灸3~5壯。針灸間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共治11例(共14枚腎),結果,右腎11枚,8枚痊愈,2枚好轉,1枚無效;左腎3枚,2枚痊愈,1枚無效。總有效率為85.7%。11例中有3例兼胃下垂,2例明顯好轉,1例無效[4]。
2) 體針加耳針
(一)取穴主穴:分2組。1、水分、解垂、委中、陰谷(以上為體穴);2、腎、腰椎、尿道(以上為耳穴)。配穴:食納不佳加足三裡,便秘加支溝或大腸(耳穴),便溏加關元,眠差加神門。解垂穴位置:髂前上棘內3寸。
(二)治法以主穴為主,據癥加用配穴。體針一般先取水分、解垂。直刺進針,深度約1~1.5寸,得氣之後,再調節針感方向,使感應向上。提腎時。用瀉法。其中解垂一穴,針感明顯,可向四周放射,提腎時,宜使針感向上及向外側擴散至腰部。然後改為平補平瀉法。腎臟上升時產生惡心欲吐者,加陰谷;腎臟復原後,刺委中以鞏固效果,均直刺,施平補平瀉法。留針15分鐘。耳針,探得敏感點後,用5分毫針刺入,留針半小時。或采用埋針或耳穴壓丸法。體針及耳針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第二療程起,視癥狀改善情況,改為隔日1次。
中藥材查詢腎下垂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大多數腎下垂患者癥狀輕微或無癥狀,也就不需特殊治療。如疼痛較重,或有並發癥時可考慮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
1.非手術治療 診斷腎下垂後,不論程度如何,均宜先行非手術治療,尤其是僅有臨床癥狀而無並發癥時。非手術治療包括高熱卡飲食,增加腎周脂肪;多臥床休息,臥床時大腿抬高;加強鍛煉,增加腎周脂肪;多臥床休息,臥床時大腿抬高;加強鍛煉,增加腹壁張力;腹部按摩;電刺激;消除感染病灶;調理神經衰弱;使用各種類型的腹帶及腎托。
2.硬化劑註射 腎周脂肪囊內註射硬化劑後,產生化學性、無菌性炎癥,腎臟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固定。常用藥物有奎寧明膠、醋酸酚、自體血液等。適應證是癥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凡患側腎盂輸尿管交界處狹窄,迷走血管或纖維束帶壓迫輸尿管等機械性梗阻為其禁忌證。註射後低頭臥位1周及平臥1周後可起床活動。失敗者可重復註射1次。
3.腎下垂固定術 手術適應證是嚴重疼痛超過3個月,並且有時或長期服用止痛劑;立位腎功能下降或腎積水;每年合並泌尿系感染超過3次;合並腎結石、高血壓。手術禁忌證是神經衰弱或全內臟下垂,癥狀與體位關系不大,即平臥癥狀不緩解者也不宜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有170多種,1881年Eugen Hahn在柏林成功地進行瞭第1例腎下垂固定術,他將腎包膜縫合固定於腰部切口邊緣。其他如George Edebohls將手術方式改良,使腎下垂固定術得以推廣,並且該改良術式相對安全。他切開腎包膜並沿外側緣剝離,然後經過皮膚、脂肪及腹部的肌腱縫5~6針於包膜邊緣和腎實質上。Kelly設計瞭最簡單及最常用的腎下垂固定術,縫線經過腎包膜,有時到達腎實質,上極固定於第12肋上,下極固定於腰肌上。Deming設計的腎下垂固定術不損傷腎臟及其包膜,他將腎周筋膜與腰肌縫合起來,形成一個脂肪與筋膜“吊籃”,將腎臟固定。Urban於1993年首次報道瞭腹腔鏡下腎下垂固定術,由於創傷小、術後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因此很快推廣。手術包括兩種徑路,即經腹腔和腹膜後腔徑路,由於腹後腔較小,體內縫合困難,另外病人處於側臥位時,下移腎臟前移,也造成操作不便,因此多采取經腹腔途徑。他們先沿外側緣從上到下,將包膜與腰肌筋膜縫合固定,然後切開三角韌帶,將其上面與前面腎包膜水平縫合。這樣就有垂直與水平兩排縫線,而形成雙重固定。
無論采取何種術式,術中松解腎與輸尿管周圍的纖維結締組織,切斷迷走血管,矯治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畸形均很重要,另外也可切斷腎交感神經。術後絕對臥床2~4周。
總之,一個世紀以來,腎下垂及腎下垂固定術一直是被人們爭議的問題。影像學診斷的解剖性腎下垂遠遠超過癥狀性腎下垂,腎下垂固定術也受到懷疑,近20多年來較少進行,實際上偶然發現的無癥狀的腎下垂無需治療,僅少數癥狀嚴重,並且癥狀系由下垂腎臟所致者,才考慮手術治療。其中腹腔鏡下腎下垂固定術因創傷小,有效安全,勢必取代傳統開放手術。
(二)預後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腎下垂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一)X線檢查 靜脈腎盂造影必須在最後加攝立位片以瞭解其活動程度。但由於在攝立位片時必須在站立即刻,否則造影劑排盡後就不能顯示腎臟,因此有時腎臟尚未下垂到平時的位置。
(二)超聲檢查 在頭低足高位半小時後用超聲檢查定好的腎臟位置與活動後腎臟的位置之間可得出腎臟的活動度。
(三)低頭臥位試驗 囑患者頭低足高臥位3天(可在床腳抬高一塊磚頭長徑的高度),在睡前、中和後分別測定尿常規或每小時尿血細胞排出率,並觀察癥狀有無緩解。如睡後尿中血細胞明顯減少甚至消失、癥狀緩解者,則支持腎下垂之診斷,如未緩解則可除外腎下垂之因素。
(四)註水試驗 為明確患者的腰痛是否來自腎臟,可經膀胱鏡輸尿管插管後向腎盂內註水直到腰部感到脹痛。如疼痛性質與部位均與平時發作時相似者為陽性,支持腎下垂的診斷;如不相似者為陰性,不是腎下垂引起的癥狀。
(五)尿常規檢查可發現數量不等的紅細胞,偶可有蛋白。也可作對比試驗,即囑病人睡前排尿,平臥睡眠,次日晨起留尿標本。起床活動後再留1份尿標本。觀察兩份標本之間紅細胞計數的差異。通常,第2份標本中的紅細胞應比第1份標本中的多。合並感染時,尿中可有膿細胞。
(六)排泄性或逆行性腎盂造影 先攝平臥位X線片以及最後攝直立位片,瞭解腎盂位置。如腎盂較正常位置下降1個椎體即為腎下垂。若下降至第3腰椎橫突水平即為1度,降至第4腰椎突為2度,降至第5腰椎橫突為3度,第5腰椎以下為4度。
1.異位腎 是由於腎臟位置的先天性異常。可位於胸腔、腹膜後、盆腔等部位。體格檢查時可發現異位的腎臟,但腎臟的位置不會隨體位的改變而移動。尿路造影、B超檢查可明確診斷。
2.多囊腎 也是一種腎臟的先天性畸形,表現為上腹部腫塊及血尿。體格檢查時可在腎區觸及腎臟。一般雙側均可觸及腎臟,沒有移動度。經過X線檢查及B超檢查可幫助診斷。
3.腎腫瘤 一般當出現腰部腫塊時,已是腫瘤的晚期,都會有血尿、疼痛癥狀。體格檢查時可發現腫塊比較固定,且有壓痛。X線及B超、CT檢查有助於確定診斷。
4.腎積水 也可表現為腰部腫塊。腫塊可逐漸增大,但觸診可有囊性感。放射性核素腎圖檢查顯示梗阻曲線。B超檢查則顯示囊性占位。
其他需要鑒別的疾病還有重復腎、腹膜後腫瘤等,與腎下垂的鑒別並不困難。主要取決於腫塊的質地、移動度、泌尿系統X線檢查、B超及CT檢查的結果。
腎下垂還可引起多種腎臟病理生理學改變,包括慢性腎炎、腎積水、腎盂腎炎、腎結石、腎缺血、高血壓及腎萎縮。另外,下垂腎臟本身可影響其他臟器,壓迫腸系膜上動脈可使盲腸充血,進而可致慢性闌尾炎。壓迫十二指腸可致幽門梗阻,膽管及胃擴張。腎下垂可伴有胃腸癥狀(如腹脹、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血尿、高血壓,以及神經衰弱等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