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腎病介紹

  腎病,腎臟的各種病證。人體臟腑之間,內環境與外環境之間均保持著動態平衡。內外界多種致病因素如果破壞瞭人體的平衡,導致臟腑氣血功能失調,病及於腎,則引起腎臟疾病的產生。


原因

    西醫:

  1.從血液流變學角度進行的研究可以證明,患者有血漿粘度、全血粘度、纖維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性明顯增加的現象,而這些現象是導致腎細胞缺血或壞死的重要原因。

  2.感染時此病的誘因之一,咽炎、扁桃體炎等感染都會引發此病,感冒則是引發、加重此病最常見的一種感染。

  3.惡劣的外在環境因素如風寒,潮濕等都會造成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降低。

  4.勞累過度造成人體免疫力降低,長期下去會引發此病。

  5.長期憋尿不僅容易引起膀胱損傷,尿液長時間滯留在膀胱還極易造成細菌繁殖,一旦返流回輸尿管和腎臟,其中的有毒物質就會造成腎臟感染,從而引發尿路感染、此病甚至尿毒癥。

  6.亂用藥而導致的屢見不鮮。很多感冒藥、消炎止痛藥、減肥藥和中草藥都有腎臟毒性,而這些藥物都十分常見,使用廣泛,沒有醫藥知識的市民在自我用藥時往往容易險象橫生。肥胖的人容易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而這些慢性病如果控制不好,長此以往就容易損害腎臟,間接引發此病。

  7.食鹽過多容易引發。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是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營養素,氯對胃酸的產生和維持人體血液的滲透壓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食鹽中的鈉,在人體中含量過高可使體內積水,產生浮腫,能使血容量和小動脈張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所以食鹽量高的人,高血壓的發病率也高。而高血壓極容易並發此病。

  8.許多疾病可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膜的損傷,導致此病綜合征。成人的2/3和大部分兒童的此病綜合征為原發性,包括原發性腎小球此病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和急進性腎炎等。按病理診斷主要包括:微小病變性此病,膜性腎小球腎炎,系膜毛細血管增生性腎炎(膜增生性腎炎)和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癥。它們的相對發病率和特征見表1。繼發性此病綜合征的原因為:感染、藥物(汞、有機金、青黴胺和海洛因等)、毒素及過敏、腫瘤(肺、胃、結腸、乳腺實體瘤和淋巴瘤等)、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淀粉樣變及糖尿病等。成人此病綜合征的1/3和兒童的10%可由繼發性因素引起。

  9.體液長期處於酸性環境,屬於堿性的礦物質,微量元素被中和,更加速瞭各種此病的形成,酸性體質易引起腎功能低下。

    中醫: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髓同腦,腎功能好與壞與骨髓的關系很大,當腎虛時會影響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而微量元素的缺乏會更進一步引起腎虛,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這就是腎虛引起多種疾病的原因。


症狀

腎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 癥狀體征:

  1.水腫 常以眼瞼開始(有部分患者水腫先從下肢開始),嚴重的波及全身甚至出現胸水及腹水。

  2.高血壓 是腎臟病表現之一。

  3.尿頻(次數多)、尿急(憋不住尿)、尿痛(排尿時小腹及尿道痛)。

  4.腰痛 大多數為鈍痛,外科疾患可出現劇烈絞痛。

  5.少尿或無尿每晝夜少於400毫升叫少尿,少於100毫升叫無尿。

  6.多尿 每晝夜超過2500毫升叫多尿。

  7.血尿 即尿中含有血細胞,或化驗示潛血陽性(有加號)。

  8.尿中泡沫多可能是尿蛋白增多的表現,化驗尿蛋白陽性是尿蛋白增高的可靠證據。

  9.其它如食欲不佳、乏力、面色蒼白等。

  10.各種腎臟病晚期出現腎功能不全、尿毒癥一系列臨床表現。

  二、 相關檢查:

  可行腎功能檢查。

  三、 診斷:

  可根據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得出診斷。


飲食保健

腎病吃什麼好?

  控制飲食結構,避免酸性物質攝入過量,加劇酸性體質。飲食的酸堿平衡對於此病的治療及並發癥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飲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機活性堿的食品,少吃肉類,多吃蔬菜。恰瑪古富含植物有機活性堿,能迅速排除體內酸毒,澄清尿液酸毒,從而真正的保護腎臟。

  遠離煙、酒。煙、酒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無節制的抽煙喝酒,極易導致人體的酸化,使此病有機可乘。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傢禽魚蛋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

  七、此病患者應禁房事、即使治愈後仍禁半年至一年,如對具體情況不清楚,一定要及時詢問醫生且遵醫囑。


護理

腎病應該如何護理?

  1.喉部、扁桃腺等發炎鏈球菌感染時,需立即治療。治療要徹底,否則容易感染腎臟發炎。。

  2.止痛劑殘害腎臟,止痛藥長期使用,對腎臟有嚴重傷害。

  3.暴飲暴食有害腎臟健康,人體吃下大量的食物﹝動植物性蛋白質﹞,最後的衍生物﹝廢物﹞─尿酸及尿素氮等等皆需由腎臟負擔排除,故食物過量﹝暴飲、暴食﹞將增加腎臟的負擔。

  4.有很多人有病時經常自作主張購買成藥﹝抗生素﹞服用,抗生素過量時會妨礙腎臟的功能,利尿劑尤其更不可私自服用。

  5.婦女懷孕前作腎臟功能檢查,可避免尿毒癥之發生。婦女懷胎時,因腎臟負擔加重,所以婦女懷孕前最好檢查有無腎臟病。

  6.亂吃草藥偏方,誤瞭治療時機衍生更多的並發癥,甚至於短期內會變成尿毒癥。

  7.適量﹝充分﹞喝水不憋尿。尿在膀胱裡太久很容易繁殖細菌,細菌很可能經由輸尿管感染到腎臟,每天充分喝水隨時排尿,腎臟亦不易結石。

  8.控制高血壓。長期的高血壓將不停地破壞腎臟之微細血管。

  9.控制糖尿病。因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漸漸地會硬化,尤其末稍微血管。因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漸漸地會硬化,尤其末稍微血管。因腎臟是由數百萬細微的血管組成的,所以糖尿病嚴重時,腎臟的功能也可能壞瞭。

  10.喝標準無污染的水,不要喝成份不明的井水或河水。

  11.記得經常做腎功能檢查。每半年就必須做一次尿液篩檢、血壓的檢測。因為幾乎大半的腎臟病人腎臟損壞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所以等到身體感覺到不適時很可能已到瞭腎臟病的末期。

  12.腎臟病不是腎虧。腎臟是泌尿系統與傳統中醫所講的﹝腎虧﹞沒有關聯。


治療

腎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腎臟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在腎臟病變早期或者不太嚴重的時候,病人大都沒什麼感覺,即使部分病人有腰酸、浮腫、食欲差等不適,也大都將其歸因於勞累、亞健康等,很少會聯想到可能是腎臟出瞭問題。等出現瞭高血壓、貧血等腎功能不全癥狀去就醫時,腎功能已基本喪失,發展到瞭中期或尿毒癥階段。因此,定期體檢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成年人應每年檢查一次尿常規和腎功能,如果尿常規檢查出尿蛋白、血肌酐升高等,就應引起重視,找專科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慢性腎臟病的高危人群,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慢性腎臟病病人傢屬,糖尿病、痛風、高尿酸血癥等代謝性疾病病人,高血壓、系統性紅斑狼瘡、肝炎、腫瘤、全身性感染、尿路結石、尿路感染、尿路梗阻病人,有急性腎衰竭史者,腎單位減少(單側腎或部分腎切除)者,無論有無癥狀,均應每半年到一年去醫院檢查一次尿常規、腎功能和腎臟B超。

  二、參加有氧運動,適當鍛煉身體,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從而預防此病的發生。

  三、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壓力過重會導致酸性物質的沉積,影響代謝的正常進行。適當的調節心情和自身壓力可以保持弱堿性體質,從而預防此病的發生。

  四、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糖尿病。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堿性體質,使此病遠離自己。

保健品查詢腎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資料。

中藥材查詢腎病西醫治療方法

  根據不同的腎病類型做不同處理。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腎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腎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及時正確地收集尿標本送檢:尿常規化驗是方便、靈敏、準確的診斷與病情及療效判斷的指標,必須重視。

  2.對浮腫及急性腎炎患者要準確地記錄每日24小時的出入量。浮腫患者應每周測體重一次,對腹水患者應增加每周測體重一次,對腹水患者應增加每周測腹圍一次。

  3.對高血壓的患者應定時測血壓。

  4.合並嚴重的胸水、腹水、尿毒癥性心包炎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常會出現胸悶、憋氣,不能平臥的癥狀,應及時調整患者的臥位。

  5.補液時應精確計算每小時及每分鐘輸入量,嚴格控制滴速,防止心衰和肺水腫。

  6.對使用利尿劑的患者,應密切註意用藥後的反應,警惕電解質紊亂的發生。

  7.對浮腫患者做肌肉註射時宜深部註射,拔針後用棉球壓迫針孔約2-3分鐘,以防藥液溢出。

  8.具體問題對癥處理,觀察腎功能早期損害表現,並註意采取保護腎功能措施,防止疾病發展、惡化。


鑑別

腎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暫無相關資料。


並發症

腎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酸性體質的形成主要來源於食物,食物成分中的97%是碳﹑氮﹑氫﹑氧,其代謝產物大都是酸性的,包括鹽酸﹑磷酸﹑乳酸﹑脂肪酸及膽固醇等,而這些酸由於機體排酸的低效率,不能夠使機體保持代謝平衡,酸性廢棄物的堆積而導致酸性體質。酸性體質又可誘發痛風及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等並發癥。

  痛風及糖尿病等又對腎臟傷害很嚴重,尿酸鹽類物質等酸性廢棄物在每天通過腎臟大量的排出使腎臟及尿道負擔增大,使酸性物質在腎臟一點一點的堆積,最終形成腎結石或尿結石,導致腎功能低下及衰竭。(DN )是糖尿病的常見慢性並發癥,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DN 有30-80% 患者發展為臨床期DN ,此時伴有腎小球濾過率進行性下降,最終進入終末期此病,腎小球為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對2 型糖尿病患者其嚴重性僅次於冠狀動脈和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癥。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腎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