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噎膈的病因主要為七情內傷,飲食所傷,年老腎虛,脾胃肝腎功能失調等。
1.七情失調導致噎膈的七情因素中,以憂思惱怒多見。憂思傷脾則氣結,脾傷則水濕失運,滋生痰濁,痰氣相搏;惱怒傷肝則氣鬱,氣結氣鬱則津行不暢,瘀血內停,已結之氣,與後生之痰、瘀交阻於食管、賁門,使食管不暢,久則使食管、賁門狹窄,而成噎膈。如《醫宗必讀·反胃噎塞》說:“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鬱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謂:“噎膈之癥,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隔胃氣。”
2。飲食所傷嗜酒無度,過食肥甘,恣食辛辣,助濕生熱,釀成痰濁,阻於食管、賁門,或津傷血燥,失於濡潤,使食管於澀,均可引起進食噎塞,而成噎膈。如《醫碥·反胃噎膈》說:“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入也。”又如《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謂:“酒濕厚味,釀痰阻氣,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脘窄不能納物。”此外,飲食過熱,食物粗糙發黴,既可損傷食管脈絡,又可損傷胃氣,氣滯血瘀阻於食管、賁門,也可成噎膈。
3.年老腎虛年老腎虛,精血漸枯,食管失養,幹澀枯槁,發為此病。如《醫貫·噎膈》曰:“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無噎膈。”又如《金匱翼,膈噎反胃統論》曰:“噎膈之病,大都年逾五十者,是津液枯槁者居多。”若陰損及陽,命門火衰,脾胃失於溫煦,脾胃陽虛,運化無力,痰瘀互結,阻於食管,也可形成噎膈。
噎膈的病因以內傷飲食、情志,年老腎虛,臟腑失調為主,且三者之間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共同致病,形成本虛標實的病理變化。初起以邪實為主,隨著病情發展,氣結、痰阻、血瘀愈顯,食管、賁門狹窄更甚,邪實有加;又因胃津虧耗,進而損及腎陰,以致精血虛衰,虛者愈虛,兩種因素相合,而成噎膈重證。部分病人病情繼續發展,由陰損以致陽衰,則腎之精氣並耗,脾之化源告竭,終成不救。噎膈的病位在食管,屬胃氣所主,與肝脾腎也有密切關系。基本病機是脾胃肝腎功能失調,導致津枯血燥,氣鬱、痰阻、血瘀互結,而致食管幹澀,食管、賁門狹窄。
【臨床表現】
本病開始多為噎,久則漸發展成膈而噎膈並見。進食困難的表現一般是初起為咽下飲食時胸膈部梗塞不順,有一種食物下行緩慢並停留在食管某一部位不動之感,食畢則消失,這種感覺常在情志不舒時發生。此階段食物尚可下咽,隻是進食固體食物時發生困難,隨著梗塞癥狀的日漸加重,進食流質類飲食亦發生困難,以致不能進食,或食後隨即吐出。吐出物為食物、涎沫,量不大,甚者吐出物為赤豆汁樣,說明有出血。本病常伴有疼痛,其出現有早有晚,開始為進食時胸膈疼痛,粗糙食物更明顯,嚴重者可持續疼痛。隨著飲食漸廢,病邪日深,正氣凋殘,病人表現為消瘦,乏力,面容憔悴,精神萎靡,終致大肉盡脫,形消骨立而危殆難醫。噎膈病中也有的始終以吞咽食物梗塞不順為主要表現,並無膈的病象。
【診斷】
1.咽下飲食梗塞不順,食物在食管內有停滯感,甚則不能下咽到胃,或食人即吐。
2.常伴有胃脘不適,胸膈疼痛,甚則形體消瘦,肌膚甲錯,精神衰憊等癥。
3.起病緩慢,常表現為由噎至膈的病變過程,常由飲食、情志等因素誘發,多發於中老年男性,特別是在高發區。
4,食管、胃的X線檢查、內窺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食管脫落細胞檢查以及Cr檢查等有助於早期診斷。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愉快的心情,為預防之要。如進食不宜過快,不吃過燙、辛辣、變質、發黴食物,忌飲烈性酒;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宜進食營養豐富的食物,後期可進食牛奶、羊奶、肉汁、蜂蜜、藕汁、梨汁等流質飲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保健品查詢噎膈中醫治療方法【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辨標本虛實因憂思惱怒,飲食所傷,寒溫失宜,引起氣滯、痰結、血瘀阻於食管,食管狹窄所致者為實;因熱飲傷津,房勞傷腎,年老腎虛,引起津枯血燥,氣虛陽微,食管幹澀所致者為虛。癥見胸膈脹痛、刺痛,痛處不移,胸膈滿悶,泛吐痰涎者多實;癥見形體消瘦,皮膚幹枯,舌紅少津,或面色蒼白,形寒氣短,面浮足腫者多虛。新病多實,或實多虛少;久病多虛,或虛實並重。邪實為標,正虛為本。
治療原則
依據噎膈的病機,其治療原則為理氣開鬱,化痰消瘀,滋陰養血潤燥,分清標本虛實而治。初起以標實為主,重在治標,以理氣開鬱,化痰消瘀為法,可少佐滋陰養血潤燥之品;後期以正虛為主,或虛實並重,但治療重在扶正,以滋陰養血潤燥,或益氣溫陽為法,也可少佐理氣開鬱,化痰消瘀之晶。但治標當顧護津液,不可過用辛散香燥之藥;治本應保護胃氣,不宜過用甘酸滋膩之晶。存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胃氣,在噎膈的辨證論治過程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分證論治
·痰氣交阻
癥狀:進食梗阻,脘膈痞滿,甚則疼痛,情志舒暢則減輕,精神抑鬱則加重,噯氣呃逆,嘔吐痰涎,口幹咽燥,大便艱澀,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開鬱化痰,潤燥降氣。
方藥:啟膈散。
方中丹參、鬱金、砂仁理氣化痰解鬱,沙參、貝母、茯苓潤燥化痰,杵頭糠和胃降逆。可加瓜蔞、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加麥冬、玄參、天花粉以增潤燥之效。若鬱久化熱,心煩口苦者,可加梔子、黃連、山豆根以清熱;若津傷便秘,可加增液湯和白蜜,以助生津潤燥之力;若胃失和降,泛吐痰涎者,加半夏、陳皮、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津虧熱結
癥狀:進食時梗澀而痛,水飲可下,食物難進,食後復出,胸背灼痛,形體消瘦,肌膚枯燥,五心煩熱,口燥咽幹,渴欲飲冷,大便幹結,舌紅而幹,或有裂紋,脈弦細數。治法:養陰生津,瀉熱散結。
方藥:沙參麥冬湯。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滋養津液,桑葉、天花粉養陰泄熱,扁豆、甘草安中和胃。可加玄參、生地、石斛以助養陰之力,加梔子、黃連、黃芩以清肺胃之熱。若腸燥失潤,大便幹結,可加火麻仁、瓜蔞仁、何首烏潤腸通便;若腹中脹滿,大便不通,胃腸熱盛,可用大黃甘草湯瀉熱存陰,但應中病即止,以免重傷津液;若食管幹澀,口燥咽幹,可飲五汁安中飲以生津養胃。
·瘀血內結
癥狀:進食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則滴水難進,食人即吐,面色暗黑,肌膚枯燥,形體消瘦,大便堅如羊屎,或吐下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質紫暗,或舌紅少津,脈細澀。
治法:破結行瘀,滋陰養血。
方藥:通幽湯。
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破結行血用以為君藥;當歸、生地、熟地滋陰養血潤燥;檳榔下行而破氣滯,升麻升清而降濁陰,一升一降,其氣乃通,噎膈得開。可加乳香、沒藥、丹參、赤芍、三七、三棱、莪術破結行瘀,加海藻、昆佈、瓜蔞、貝母、玄參化痰軟堅,加沙參、麥冬、白芍滋陰養血。若氣滯血瘀,胸膈脹痛者,可用血府逐瘀湯;若服藥即吐,難於下咽,可先服玉樞丹,可用煙鬥盛該藥,點燃吸人,以開膈降逆,其後再服湯劑。
·氣虛陽微
癥狀:進食梗阻不斷加重,飲食不下,面色蒼白,精神衰憊,形寒氣短,面浮足腫,泛吐清涎,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回陽。
方藥:溫脾用補氣運脾湯,溫腎用右歸丸。
前方以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補脾益氣,砂仁、陳皮、半夏和胃降逆。可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嘔,加附子、幹薑溫補脾陽;若氣陰兩虛加石斛、麥冬、沙參以滋陰生津。後方用附子、肉桂、鹿角膠、杜仲、菟絲子補腎助陽,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當歸補腎滋陰。若中氣下陷,少氣懶言,可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虛血虧,心悸氣短,可用十全大補湯加減。
噎膈至脾腎俱敗階段,一般宜先進溫脾益氣之劑,以救後天生化之源,待能稍進飲食與藥物,再以暖脾溫腎之方,湯丸並進,或兩方交替服用。在此階段,如因陽竭於上而水谷不入,陰竭於下而二便不通,稱為關格,系開合之機已廢,為陰陽離決的一種表現,當積極救治。
中藥材查詢噎膈西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噎膈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鑒別診斷】
1.反胃兩者均有食人復出的癥狀,因此需要鑒別。反胃為胃之下口障礙,幽門不放,食停胃中,多系陽虛有寒,癥狀特點是飲食能順利下口因人胃,食停胃中,經久復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食後或吐前胃脘脹滿,吐後轉舒,吐出物量較多,常伴胃脘疼痛;噎膈為食管、賁門狹窄,賁門不納,癥狀特點是飲食咽下過程中梗塞不順,初起並無嘔吐,後期格拒時出現嘔吐,系飲食不下或食人即吐,嘔吐與進食時間關系密切,食停食管,並未入胃,吐出量較小,多伴胸膈疼痛。
2.梅核氣梅核氣屬鬱病中的一種證型,主要表現為自覺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噎膈有時也伴有咽中梗塞不舒的癥狀,故二者應進行鑒別。梅核氣雖有咽中梗塞感,但此感覺多出現在情志不舒或註意力集中於咽部時,進食順利而無梗塞感,多發於年輕女性;噎膈的梗塞部位在食管,梗塞出現在進食過程中,多呈進行性加重,甚則飲食不下或食人即吐,多發於老年男性。
本病常伴有疼痛,其出現有早有晚,開始為進食時胸膈疼痛,粗糙食物更明顯,嚴重者可持續疼痛。隨著飲食漸廢,病邪日深,正氣凋殘,病人表現為消瘦,乏力,面容憔悴,精神萎靡,終致大肉盡脫,形消骨立而危殆難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