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征多由脊髓前動脈及其有關的血管狹窄或閉塞所致,也見於感染、脊髓外傷、腫瘤壓迫、動脈硬化、血管畸形等原因。
另外,心肌梗死、心搏驟停、主動脈破裂、主動脈造影、胸腔和肌註等引起嚴重低血壓,以及動脈粥樣硬化、梅毒性動脈炎、腫瘤、蛛網膜粘連等均可導致此病;
劇烈運動也有可能導致小兒脊髓前動脈綜合癥的發生。國外資料顯示曾有1例患兒系因打哈欠時雙臂過伸致頸椎脫位而引起本病的記載。
周懷偉等報道的小兒病例,近半數是在劇烈運動或頸椎外傷後發病的,提示頸髓是發病最多的部位。
(二)發病機制
脊髓前動脈供給脊髓腹側2/3區域的血運,當血管閉塞後,由於缺血導致該區域缺血缺氧,從而引起脊髓腹側和外側索的損害。
病理改變:
一、大體:
肉眼可見脊髓腹側及側面軟化皺縮及色澤變淡。軟化區域呈典型的梗死性改變。
脊髓部分區域早期充血水腫,可累及一個或數個節段,即使在同一患者身上,由於每個節段的側支循環不同以及局部血管解剖的不同所致,缺血缺氧的情況也不一樣,所以每節段損害的軟化區域大小並不一致。
二、顯微鏡鏡下:
可見脊髓軟化灶中心部壞死,周圍有膠質細胞增生,神經細胞變性,髓鞘脫失,格子細胞形成。
一、癥狀:
據本病征臨床表現不同,可分為上頸、下頸、胸、腰骶四型。
1.突然發病 癥狀,體征迅速顯現。
2.首發癥狀 以神經根刺激癥狀為主。首發展癥狀常突發病損水平相應部位根性痛或彌漫性疼痛,短時間內發生馳緩性癱瘓,表現為脊髓前動脈分佈區域受損,有運動功能障礙,如四肢癱瘓或截癱,脊髓休克期過後轉變為痙攣性癱瘓;傳導束型分離性感覺障礙,痛溫覺缺失而深感覺保留(後索未受累),如痛覺、溫覺障礙而觸覺正常;括約肌功能障礙,如直腸、膀胱括約肌障礙,可發生尿瀦留、尿便障礙較明顯;
不全性脊前動脈閉塞可出現感覺異常,僅有輕度癱瘓和膀胱直腸功能異常。
3、其他 此外可為褥瘡、出汗異常及冷熱感等自主神經癥狀。
二、檢查
脊髓血管造影有助於本病征的診斷。
MRI可顯示脊髓局部增粗、出血或梗死,增強後可能發現血管畸形。
三、診斷
根據上述臨床表現進行診斷。
防止劇烈運動和防止頸椎外傷;
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加強身體鍛煉和維生素的攝取,增強體質。
防治各種可造成脊髓前動脈血管狹窄或閉塞的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腦血栓的形成等。
保健品查詢小兒脊髓前動脈綜合征中醫治療方法一、氣虛血瘀型:主要目的是益氣活血,祛瘀通絡。
1、補陽還五湯加味:
(1)組成:
黃芪40g,川芎15g,赤芍15g,地龍15g,紅花lOg,牛膝10g,葛根10g,瓜蔞10g。
2、七厘散:
(1)組成:
血瘀甚者,加全蠍10g、丹參20g;夾痰濁者,加半夏12g、陳皮12g、生南星6g。
(2)註意事項:
血壓高用之無妨,陰虛內熱者忌用。
二、補腎活血型:適用於脊髓前動脈血栓形成之治療。
(1)組成:
熟地黃10g,當歸12g,肉蓯蓉15g,黨參10g,黃芪15g,黃精20g,丹參15g,續斷12g,川牛膝15g,虎杖8g,桑枝8g。水煎服,每日1劑。
中藥材查詢小兒脊髓前動脈綜合征西醫治療方法本病征的治療應針對病因,可使用抗凝劑、抗感染等療法。
理療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公元前7000年的石器時代,當時原始人利用陽光、砭石、石針、水和按摩等治療疾病,維護健康。我國以及古希臘、埃及、羅馬的早期文獻、記載陽光、熱水浴、冷水浴、體操、按摩等防治疾病的作用。而對癥治療和促進功能恢復的理療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一般病例經綜合治療後,括約肌功能首先恢復正常,其次是感覺障礙的消失,運動功能的恢復最遲。病程越長,恢復越差。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脊髓前動脈綜合征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一、肢體障礙,如癱瘓,肢體無力;
二、泌尿系統疾病:如排尿障礙,尿瀦留等
三、其他:引起便秘、褥瘡和繼發感染等,對患者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