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自從1775年Percival pott首次報道掃煙囪工人因接觸煤煙發生陰囊鱗癌以來,鱗癌的發病機制為人們所註意,許多致病因子均可誘發鱗狀細胞癌,主要為紫外線長期照射,其次為放射線損傷、熱損傷、致癌化學物質,如砷、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煤焦油、木餾油、石蠟、蒽、煙草焦油、鉻酸鹽等與鱗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1.日光長期暴曬 1948年Blum證明致癌射線是太陽光譜中波長為290~320mm的部分。日光中的紫外線侵害人體,導致細胞內DNA損傷和其修復能力的破壞而致皮膚癌。皮膚內的黑色素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損傷,這就是白色人種易受紫外線損傷而好發皮膚癌的原因,而他們喜歡日光浴的習慣,也是造成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地球上空臭氧層變薄,形成臭氧洞,導致過多紫外線照射,可造成皮膚癌患者的增加。
2.放射線過量照射 在慢性皮炎的基礎上,如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亦可使皮膚發生癌變。長期與放射線接觸的工作人員,如缺乏保護措施,亦可以誘發皮膚癌癥。
3.化學物質刺激 某些化學物質如砷、瀝青等可致皮膚鱗癌。與瀝青接觸的工人皮膚鱗癌的發病數比一般工人高出12倍左右如瀝青、煤焦油、石蠟、含有砷劑的化合物等均有致癌性,特別是導致鱗癌。
4.繼發於慢性皮膚病變 某些慢性皮膚病,如尋常狼瘡、紅斑狼瘡、黏膜白斑、慢性潰瘍或竇道、燒傷瘢痕、射線皮炎、慢性肉芽腫疣狀表皮發育不良、慢性骨髓炎、萎縮硬化性苔蘚等均可誘發或繼發鱗癌。
5.人類乳頭瘤病毒 人類乳頭瘤病毒,特別是16,18,30和33型;免疫抑制、器官移植亦為誘發的重要因素。
6.遺傳因素 遺傳亦為重要的發病因素,某些遺傳性皮膚病如色素性幹皮病、白化病等有色人種鱗癌的發病數比白種人發病率高。國內孫紹謙等1956年報道191例皮膚癌,其中,鱗癌占78.5%,而德國Bosenberg 1953年報道133例皮膚癌中鱗癌僅占15%。
著色性幹皮病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可導致青壯年時期即發生皮膚癌。
7.癌前期皮膚病 某些癌前期皮膚病如日光角化病、黏膜白斑、砷角化病、X線和鐳射線性皮炎等均易致鱗癌。以及其他慢性皮膚病,如疣狀表皮發育不良、慢性潰瘍、慢性竇道、慢性骨髓炎、慢性紅斑狼瘡、尋常狼瘡、萎縮硬化性苔蘚等均可誘發或繼發鱗癌。
8.瘢痕 各種創傷性瘢痕,尤其燒傷性瘢痕更易發生鱗癌。
(二)發病機制
1.組織病理所見 癌細胞大致有以下三種:
(1)已分化的棘細胞:與正常棘細胞不同,瘤細胞體積較大,呈多邊形、短梭形或不規則形,胞漿豐富,有細胞間橋,伊紅染色,不均勻。若內含糖原,細胞透明呈空泡狀;胞核大小及染色深淺不一,有多核、巨核和較多核分裂象。
(2)角化細胞:單個或簇集成團,癌細胞團塊的中央出現角化珠,由同心層狀排列(如洋蔥狀)的角化物質構成。胞核較大、深染,胞漿深紅,示嗜酸性,完全或不完全角化。此為鱗狀細胞癌的特征性的結構。
(3)未分化或低分化梭形細胞:細胞體積較小胞漿少;胞核深染,細胞間無網狀纖維。
上述幾種癌細胞常相互混雜,排列成乳頭狀、巢狀、條帶狀或假腺樣結構。
2.鱗癌一般分化較好,高分化的鱗癌約占75%,癌細胞呈乳頭狀,巢狀、條索狀或腺樣結構,可浸潤至真皮層或皮下組織,按癌細胞分化程度分4級:
(1)Ⅰ級:分化成熟的鱗癌,具有細胞間橋和癌珠。癌珠為鱗癌特征性結構,是由同心性排列的角癌細胞組成。
(2)Ⅱ級:以棘細胞為主要成分,並具有明顯的異形性,包括癌細胞體增大,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淺不一,核分裂多見,癌珠少,且其中央有角化不全。
(3)Ⅲ級:細胞分化差,皮表層大部分細胞排列紊亂,細胞體積增大,核大異形明顯,核分裂多見,無癌珠,但有個別細胞呈角化不良,病變在表皮內呈輻射狀擴展,浸潤真皮較晚。
(4)Ⅳ級:為未分化型,無棘細胞,無細胞間橋和癌珠,癌細小呈梭形,核細長染色深,並有壞死和假腺樣結構,少數呈鱗狀細胞和角化細胞,可作為診斷依據。
3.Broders分類 根據未分化細胞在癌細胞中所占的百分比,侵襲性鱗狀細胞癌分為四級。
(1)Ⅰ級:瘤組織不超過汗腺的水平,未分化細胞<25%,角珠較多。
(2)Ⅱ級:未分化細胞<50%,隻有少數角珠,角珠中心角化細胞較少,非典型細胞稍多,癌細胞團界限不清。
(3)Ⅲ級:未分化細胞<75%,無角珠,可見較大的角化不良細胞,胞漿深紅、核深染,核分裂象多且不典型;
(4)Ⅳ級:未分化細胞>75%,無角化,腫瘤細胞不典型,無細胞間橋,診斷較困難。
未分化細胞所占比例越大,惡性程度越高,除此之外,侵襲的深度也是估計惡性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低度惡性的鱗狀細胞癌中,罕見癌細胞侵入到汗腺以下的組織。
按Broders分類,鱗狀細胞癌大多為分化較高的Ⅰ或Ⅱ級,分化低的Ⅲ或Ⅳ級少見。
多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常見於面部、頭皮、下唇、手背、前臂、陰部等處。尤其是皮膚與粘膜交界處更易發生。初起為暗紅色堅硬的疣樣小結節,表面毛細血管擴張,中央有角質物附著,不易剝離,用力剝後可出血。皮損逐漸擴大,形成堅硬的紅色斑塊,表面有少許鱗屑,邊境清楚,向周圍浸潤,觸之較硬,迅速擴大形成潰瘍,潰瘍向周圍及深部侵犯,可深達肌肉與骨骼,損害互相粘連形成堅硬的腫塊,不易移動,潰瘍基底部為肉紅色,有壞死組織,有膿液、臭味,易出血。潰瘍邊緣隆起外翻,有明顯炎癥,自覺疼痛。如發生在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固潮濕與摩擦更易出血,發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狀,破壞性大,有明顯疼痛,易轉移,預後不良。
診斷
表皮角化,腫瘤由鱗狀上皮細胞團塊所組成,不規則地向真皮內浸潤,棘細胞呈瘤性增生,呈條索狀或巢狀細胞團,邊緣以基底細胞層,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細胞團內有很多分裂象,周圍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1.臨床表現 早期皮損常呈小而硬的淡紅色結節,邊界不清,表面光滑,但常演變為疣狀或乳頭瘤狀,有時表面有鱗屑。
根據腫瘤發展的快慢,腫瘤中央遲早會發生潰瘍,發展迅速的腫瘤直徑達到1~2cm大小之前就發生潰瘍,潰瘍表面呈顆粒狀,有壞死組織,易出血,潰瘍邊緣寬而高起呈菜花狀,性質堅硬,伴惡臭。發生於口唇的鱗癌90%發生於下唇,常為單個結節潰瘍性皮損,較皮膚鱗癌發展迅速,預後差。一般來講繼發於放射性皮炎、焦油性角化病、瘢痕、潰瘍、竇道者,其轉移遠較日光損傷,如日光性角化病為高;發生於口唇、陰莖、女陰者亦易於轉移。
原發性鱗癌少見,早期為一小的丘疹,結節狀或呈疣狀突起,淡紅色,表面粗糙,生長迅速易破潰並向周圍浸潤,多見於頭頂部。繼發性鱗癌多見,常在原有頭皮的慢性潰瘍、瘢痕等損害基礎上癌變所致。
2.臨床分型 根據臨床形態,通常有兩型:
(1)菜花樣(乳頭狀)型:初起為浸潤性小斑塊、小結節或潰瘍,繼而隆起成乳頭狀以至菜花樣,淡紅至暗紅色,底寬,質硬,表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附以鱗屑和結痂,頂部中心區常有釘刺樣角質,若將其強行剝離,底部容易出血。此型多見於面部和四肢。
(2)深在型:初起為淡紅色堅硬小結節,表面光滑,有光澤,漸增大,中央呈臍形凹陷,周圍有新發結節。結節破潰後,形成火山口樣潰瘍。邊緣堅硬、高起並外翻,潰瘍底面高低不平,有污垢壞死組織和惡臭、膿樣分泌物,發展較快,向深處浸潤,可達肌肉和骨骼。鱗狀細胞癌惡性程度很高,很早出現區域性淋巴結轉移,但很少血源轉移。預後較差。
3.病理分類 根據國際TNM(tumor,lymphnode metastasis)分類,鱗癌可分為:
T 肉眼所見原發病灶
Tis 上皮內癌
T0 初發腫瘤
T1 腫瘤最大直徑為2cm以下
T2 腫瘤最大直徑為2cm以上,5 cm以下(浸潤至真皮淺層)
T3 腫瘤最大直徑為5cm以上(浸潤至皮膚深層)
T4 腫瘤侵犯其他組織(軟骨、肌肉和骨骼)
N 肉眼所見淋巴結轉移
N0 未捫及淋巴結
N1 捫及同側所屬淋巴結
N2 捫及兩側淋巴結,同側淋巴結固定
N3 捫及兩側淋巴結,對側淋巴結固定
M 有無遠處轉移
M0 無遠處轉移
M1 有遠處轉移
上述分類中,T1~T4處於N0M0者很少引起死亡。反之,處於N1 M1者則預後不良。
本病多見於50歲以上病人,病變部位常原有損傷性瘢痕或潰瘍。病變質地較硬,呈結節或斑塊,邊緣隆起,增長較快。根據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可以診斷。
1.病史 40歲以上患者原有皮損史,如燒傷瘢痕、慢性潰瘍、角化病和著色性幹皮病等。
2.臨床特征 偶或外表正常皮膚上發生質地較硬的結節或斑塊,邊緣似隆起並向四周擴展、增長迅速,應疑為本病。
3.組織病理檢查 見真皮內有分化程度不一的鱗狀細胞組織。
1.預防:
鱗癌為高度惡性腫瘤,預後極差。預防主要是針對可能的誘發病因進行。去除致病因子和誘因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平時註意避免過度日曬和紫外線、X線照射,及頻繁接觸砷、瀝青等化學物質。對長期不愈的慢性潰瘍或黏膜白斑等要積極治療並定期檢查,有助於防止鱗狀細胞癌的發生。
Stem等建議在18歲以後必須經常地應用日光保護因子(如遮光劑)來保護皮膚,這樣皮膚癌的發生率可減少28%。可見防曬在防止皮膚癌的發病上占重要地位。在今後環境污染,大氣臭氧層破壞,地球表面接受更強烈的日光照曬的情況下預防皮膚癌,防曬霜將起更重要的作用。
保健品查詢鱗狀細胞癌中醫治療方法1. 中醫療法:局部治療:未破者可用芙蓉膏,麝香回陽膏外貼。破潰久不斂口者可用紫色疽瘡膏加化毒膏等量混勻外用。
2.中醫偏方:
1)脾虛型 法宜健脾利濕、軟堅化痰。
方藥:白術10g、白扁豆10g、懷山藥30g、苡仁30g、豬苓15g、僵蠶10g、土茯苓15g、白芥子10g、草河車10g、夏枯草15g、瓜蔞10g、白花蛇舌草15g。大便溏瀉加茯苓、黨參;有繼發感染時加雙花炭;腫塊堅硬者加牡蠣、丹參;疼痛者加元胡,氣虛時加黃芪。亦可用人參健脾丸或散結靈同服。或加服西黃丸,醒消丸。
2)肝鬱型 法宜疏肝理氣,通經活絡,化瘀散結。方用逍遙散加丹參、紅花、三棱、莪術,疼痛明顯時加元胡,胸悶時加厚樸,發熱者加蘆根、板藍根,也可服用逍遙丸,大黃zhe蟲丸。或加服西黃丸。
中藥材查詢鱗狀細胞癌西醫治療方法避免日光照射,積極治療原發病。
爭取早期手術,對較大腫瘤及分化良好者,首選手術切除,切口要註意廣度和深度,手術後照X線,切除標本送病檢。
其他療法如二氧化碳、電烙、液氮冷凍均有效。
(一)治療
早期診斷為治療成功的關鍵。治療應徹底,以免發生轉移。可根據腫瘤的大小、組織分化程度、患者年齡和身體狀態,選用適當的治療方案,包括Mohs顯微外科、放射療法、電幹燥療法、光動力療法、β蘿卜素、幹擾素和損害內註射氟尿嘧啶、腎上腺素凝膠或博來黴素等。已經轉移或晚期患者,可試用順鉑(cisplatin),多柔比星(阿黴素)或博來黴素(bleomycin)治療。由於鱗狀細胞癌有轉移性,危及生命,因之治療必須徹底。治療方法較多,但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仍以早期手術切除效果較好。
1.手術治療 頭皮鱗癌宜采用一次手術切除。對於病損較小、分化良好的腫瘤應首選手術切除,一期縫合。病損范圍較大者,切後應做皮瓣轉移或植皮術。切除時至少應包括周圍0.5~1.0cm的正常皮膚,應深達皮下脂肪層或筋膜層,原則是盡可能作廣泛根治。未侵及顱骨者,作頭皮全層切除,已侵犯顱骨者應切除顱骨並擴大到正常顱骨1cm,若已累及板障和內板,則切除范圍還應更大些。缺損顱骨范圍不大者,一般不作修補。頭皮作松解轉移皮瓣縫合,缺損較大者作植皮術。切除組織應做病理檢查,以明確是否切除幹凈。如果未發現淋巴結轉移,一般不做預防性淋巴結切除。此法能較徹底地一次切除癌腫,創面愈合快。缺點是,對發生在暴露部位或較大的癌腫經切除後,瘢痕常會影響美容和功能。
晚期鱗癌,有較深浸潤或已發現有淋巴轉移時,除廣泛徹底切除局部病灶外,還需作區域性淋巴清掃術。手術前後還應考慮采用全身性化療,或區域性灌註法化療。
2.淋巴結清掃 鱗癌手術切除後的選擇性區域淋巴結清掃術(ERND)很難決定。如下唇部鱗癌,在捫出有淋巴結組,和未能捫出淋巴結而進行預防性清掃組比較時,二組無顯著區別。故此,預防性清掃不是最必需的選擇,而應依據患者的年齡、癌的發生部位、浸潤程度和癌細胞分化程度作出最佳決策。
3.放射治療 凡不適宜手術或有手術禁忌者,可選用X線或鐳γ線治療。適用於年老體弱者、手術禁忌證者、發生在瘢痕組織上或血液供給不足部位的癌腫、少結締組織 (如外耳、手指等) 部位的癌腫,或癌已侵犯軟骨或骨骼(如在頭皮或耳郭),或轉移到淋巴結的癌腫。
(1)X線治療:根據病灶大小、深淺來決定劑量與療程,分區治療比較安全,大多不影響外觀和功能。小於2cm並相當淺的病灶可采用2~3周短療程的接觸分區治療;直徑小於5cm而厚度不超過0.5cm的采用中度X線、2~3周或3~5周的長療程分區治療;大於以上面積或超過以上厚度的病灶采用深度X線、3~5周的分區療法。接觸治療用50kV;中度X線治療用120~140kV;深度X線治療用160~180kV。分區治療按以上條件給予2、3、4Gy,少數為5Gy。總劑量為45~60Gy。
(2)鐳治療:同X線治療。雖較X線治療操作繁瑣,但對某些特殊部位如手背或足部等則有其優越性。
4.藥物化療
(1)局部用藥:河南省有以皮癌凈為主,中西醫綜合治療皮膚癌取得瞭較好效果的報導。也有外用三氯醋酸、足葉草脂或氟尿嘧啶軟膏者,但因其可靠性不易掌握,容易復發。
(2)全身用藥:肌肉或靜脈註射博來黴素(爭光黴素),1次/d,每次15mg,總量為600~900mg。對於已有轉移的鱗狀細胞癌以順鉑、多柔比星(阿黴素)聯合治療效果最好。全身用藥反應較大,故作為輔助治療。
5.刮除及電幹燥術 適用於分化良好、瘤體較小者。治愈率與手術者的經驗和技術有關。
6.冷凍治療 利用液氮等接觸皮損,使瘤組織凍融而發生破壞。本法不用麻醉,操作簡便,有報告治愈率可達80%以上。但冷凍後皮損處多發生水腫,愈合較慢。
7.激光治療 適用於小而淺表病灶。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束的高溫破壞腫瘤組織,僅用於老年體衰,不能接受手術的患者。
近年來應用激光和血卟啉衍生物相結合來診斷和治療鱗癌,取得瞭較好療效。它是將此種光敏劑(HpD)註入人體後,借助於一定波長的激光去活化光敏劑,使它產生光動力反應,以達到確定腫瘤部位和消滅癌瘤的目的。
8.Mohs外科手術 適用於體積較大,部位較深的皮損。復發率低。本法在國外已較廣泛采用,但因費時費力,在我國尚未被普遍采用。
(二)預後
與鱗狀細胞癌的分化程度、發生部位、病程、治療方法及患者全身狀況有關。如果腫瘤分化較好,並且早期徹底切除,則預後尚好。如果分化不好,或已發生轉移,則預後不良。發生於口唇的鱗癌90%發生於下唇,常為單個結節潰瘍性皮損,較皮膚鱗癌發展迅速,預後差。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鱗狀細胞癌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肉眼觀察:形態多不規則,質地較硬,無包膜,與周圍組織無界限;剖面實質性,呈灰白色,中心常有壞死區。
鏡檢:腫瘤細胞的形態及結構與其他地位的鱗狀細胞癌相同。中、高分化者可見細胞間橋及角化珠;低分化角化不明顯,無粘液細胞,亦無腺管樣結構。
組織病理檢查腫瘤由不規則表皮細胞團塊構成,向真皮增生。瘤團由不同比例的正常鱗狀細胞和非典型(間變)鱗狀細胞構成。非典型鱗狀細胞大小和形狀不一,核增生,染色深,出現非典型性核絲分裂,細胞間橋消失,出現個別細胞角化不良和角珠形成(瘤細胞作同心圓排列,自周圍逐漸向中心處不完全或完全角化)。腫瘤惡性程度愈高則細胞分化程度越低,角珠形成愈少,細胞間橋愈少,真皮內炎癥反應較輕,反之則細胞分化較高,細胞間橋存在,角珠較多,真皮炎癥反應重。
隨著腫瘤的發展,可能並發軟骨、肌肉、骨骼等部位損害,並可轉移至淋巴結。
1.感染 潰瘍是鱗狀細胞癌的主要臨床特征,癌前常有慢性潰瘍並感染,亦可在癌後並發感染。感染時,壞死組織分解產生惡臭。
2.骨髓炎或骨膜炎 鱗狀細胞癌向深部浸潤時,可累及下方深部的骨骼組織,發生骨髓炎或骨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