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表現
蕁麻疹性血管炎的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①本病多見於中年婦女,發病年齡大多在30~40 歲之間。起病時,常伴有不規則發熱,有時可達38~39 ℃。
②皮膚主要特征為風團,極像蕁麻疹。但風團皮損持續時間長,往往24~72 小時,甚至數天不消失;自覺有癢感或燒灼感;風團觸之有浸潤,有時病損之處可見點狀出血;少數病例有水皰,但無壞死;損害消退後遺留色素沉著或脫屑。
③本病常伴有關節痛及關節炎,主要見於四肢關節,有時有關節腫脹。也可有腹部不適、淋巴結腫大等。晚期可出現腎臟損害。少數病例可發生癲癇、腦膜炎及單側視神經炎等。血管炎性蕁麻疹常是皮肌炎、變應性血管炎、SLE等的早期癥狀,故應密切觀察病程變化。
2、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跟實驗室檢查來診斷: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風團持續24 小時以上;伴發熱、關節痛、腹痛等;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可有腎臟損害。實驗室指標:真皮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血管周圍有較多的中性白細胞,可見核塵及紅細胞外溢,血管壁有纖維蛋白樣變性。血沉快、嚴重而持久的低補體血癥;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直接熒光檢查顯示血管壁及周圍有Ig及補體沉著。
本病由於病因不明,故無有效的預防措施。有報導稱本病是由於過敏反應引起,故發病時應嚴格排查,一旦確定是由過敏原引起,應立即移除過敏原,並避免與過敏原再接觸。同時應適當地鍛煉,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改善過敏體質。
保健品查詢蕁麻疹性血管炎中醫治療方法1,中醫偏方:
外洗方:白礬、蠶砂、芒硝、荊芥、苦參各二十克水煎外洗,一日數次。
中藥材查詢蕁麻疹性血管炎西醫治療方法治療原則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一般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①及早應用皮質類固醇,以預防腎損害等全身合並癥。應用皮質類固醇的劑量應根據病情決定,一般相當於強的松30~50 mg ,可以分次口服或緩慢靜脈滴註,待體溫恢復正常、皮損大部分消退後,逐漸減量。由於有時病程可長達數月,因此,要註意激素的副作用。
②可以試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消炎痛、芬必得、諾松等。
③部分病例用氨苯砜治療有效。
④必要時,也可考慮應用地塞米松。用法為5 mg 靜脈滴註,1 次/ d ,連用3 天停4 天,或2.5 mg 口服,12 小時1 次,每周連用3 次。一般抗組胺類藥物無效,但可以對癥止癢。
5.免疫抑制劑 可服用環磷酰胺2~3mg/(kg·d)或硫唑嘌呤2~3mg/(kg·d)。
(二)預後
皮損消退後常遺留有色素沉著,常反復發作持續數月或數年。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蕁麻疹性血管炎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蕁麻疹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如風團,故診斷不難。風團持續24小時以上伴有低補體血癥,組織學上有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的表現即可診斷為蕁麻疹性血管炎。需與慢性蕁麻疹相鑒別。可用玻壓診法,即用玻片壓於皮損上,本病皮損見原有大片紅斑消退,但中央的紫癜不退。
1、慢性蕁麻疹在組織學上有時可見血管內皮細胞腫脹;除單核細胞外,還有中性粒細胞浸潤,也可見核塵,大多數見到血管壁炎性細胞浸潤,但無纖維變性、壞死等壞死性血管炎的特征(見表1)
表1 蕁麻疹性血管炎與蕁麻疹的鑒別
蕁麻疹性血管炎 蕁麻疹
好發年齡 中年或老年 任何年齡
風團持續時間 24~72 h 一般於數小時內消退,或< 24 h
自覺癥狀 刺痛或燒灼 感癢
關節痛或關節炎 有 無
並發腎小球腎炎 偶有 無
血沉 增快 正常
血清補體 減低或正常 正常
組織病理 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 無血管炎變化
治療 氨苯砜或皮質類固醇有效 抗組胺劑有效
2、本病還需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進行鑒別, 前者除病理學檢查以外,還可用簡單的“玻片壓疹法”來區別:用載玻片壓在UV皮損上, 原有的紅斑消退, 而臨床上不明顯的紫癜變得肉眼可見 ; 根據UV患者抗ds2DNA 抗體和抗Sm抗體陰性, 無或僅有輕微的內臟損害,可與SLE 鑒別。
本病的並發癥有:休克、左心衰、雙上肢疼痛等嚴重疾病,故應積極給予有效治療。另外導致本病治療的有效率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常常並發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和急性喉頭水腫。
1、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種因慢性病變而導致氣道受阻的疾病,一般是指慢性氣管炎及肺氣腫兩種疾病。病徵在初期可能不易被察覺,但隨著病情發展,徵狀漸漸加重。一般徵狀有:經常咳嗽、容易氣喘,雖然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病情惡化較慢,卻會損害呼吸系統,影響肺功能,也可引致肺炎,甚至死亡。
2、急性喉頭水腫
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口唇發紺青紫,早期會有嗆咳.嚴重者會導致窒而死亡,特別對小兒來說是危及生命的一種兇險急癥,由於小兒喉腔狹窄、粘膜後組織疏松等特點,氣管插管後易發生喉頭水腫、喉梗阻。因此應積極地預防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