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猴痘病毒最早(1958)從丹麥哥本哈根的一個實驗室的猴子體內分離出,當時被稱為哥本哈根猴痘病毒;其後,發現非洲的其他動物,例如松鼠、大鼠、小鼠、兔類、豪豬和穿山甲等也可能是這種病毒的宿主。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猴及人類的猴痘病毒感染與天花在臨床癥狀和組織病理上難區別。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有共同抗原,兩者之間有很強的血清交叉反應和交叉免疫,故猴痘流行的時候可采用接種牛痘預防。猴痘病毒呈長方形,大小為200nm×250nm,可在非洲綠猴腎細胞中培養生長,導致細胞病變。在雞胚成纖維細胞單層培養中能產生空斑。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產生類似天花病毒引起的細小痘皰病變。兔接種猴痘病毒僅產生皮膚病變及角膜炎,而小鼠腦內接種猴痘病毒可產生腦炎。
(二)發病機制
人類感染猴痘,主要通過被已感染的動物咬傷,或直接接觸被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猴痘病損而受染;通常由動物傳給人,偶也可以發生人到人的猴痘傳播。一般認為,是在直接的、長時間面對面的接觸中,通過含毒的大量呼吸飛沫而傳播。另外,猴痘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體液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和被褥傳播。不過,猴痘的傳染性遠遠小於天花,故人間傳播並不常見。
皮疹多少不等,均同時發生,經過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結痂後留有瘢痕,此外,猴痘可造成局部淋巴結腫大。潛伏期為7~14天,前驅期為2~5天,表現為發熱、全身不適、疲乏、頭痛、肌痛、背痛,有時有咽喉疼痛等。發熱1~3天後出現皮疹,開始為斑丘疹,以卵圓形至環狀的紅色腫塊為特征;很快發展為皰疹,形成小膿皰,伴局部淋巴結腫大;部分皮損有出血傾向;最後結痂、脫落。皮疹通常從面部開始出現,然後向肢體部位擴散,口腔、生殖器等處亦可出現皮疹;但也可從身體其他部位首先開始出疹。皮疹歷時2~4周。
在人類中,猴痘是一種散發性偶見疾病,其體征和癥狀類似天花,病情通常較輕。而大多數醫務人員對猴痘及天花均感陌生。猴痘感染者有動物接觸史,最初表現類似“流感”的癥狀,隨後皮膚出現皰疹、經歷膿皰、結痂後留有瘢痕。
對進口動物實施檢疫,對寵物加強衛生防疫管理;發現患病動物立即捕殺並焚燒其屍體。使用天花疫苗預防人類猴痘,大約具有85%的有效率。接觸或有可能接觸患有猴痘的人或動物都要接種天花疫苗。但由於天花疫苗接種具有的潛在風險,故不應盲目擴大接種范圍。
保健品查詢猴痘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猴痘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處理原則是隔離患者,防治皮膚病損繼發感染。
(二)預後
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在2~6周內自行痊愈。某些患者病情嚴重,發生虛脫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估計為1%~10%,其致命性低於天花(天花病死率為30%)。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猴痘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