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細胞瘤导航
介紹 原因 症狀 飲食 護理 治療 檢查 鑑別 並發症
介紹
原因
症狀
飲食
護理
治療
檢查
鑑別
並發症
惡性顆粒細胞瘤較罕見,常發生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少數也見於膀胱和喉部。通常發生於成人,男與女之比為1∶3。有兩種類型,一類表現為臨床惡性、組織學良性;另一類表現為臨床和組織學均為惡性。常發生潰瘍。前較公認的惡性標準是:1.病理形態良性,但臨床復發或有轉移;2.體積大於4-5cm,核分裂2/10HPF,有梭形細胞瘤,核大並核仁明顯,有壞死,生長迅速或復發,此六種現象不必全部具備。
(一)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
通常發生於成人,男與女之比為1∶3。90%的病例,腫瘤呈單發性。1/3患者腫瘤發生於舌部,1/3患者發生於皮膚,另外1/3患者發生內臟器官如胃腸道、上呼吸道和骨骼肌。腫瘤通常為界限清楚的單發性堅實性結節,大小自5~30mm,根據腫瘤的深淺顏色呈淺褐紅或肉色。表面通常光滑發亮,腫瘤邊界不清,有時可形成潰瘍。通常無自覺癥狀。約1%~2%的顆粒細胞瘤呈惡性,通常為迅速增長的結節,平均大小9cm,常發生潰瘍。可發生廣泛性鄰近組織受累和淋巴結轉移。
預後:本病惡變者罕見。
暫無相關信息
應完全切除,放射治療無效。皮損內註射皮質類固醇制可以暫時好轉。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顆粒細胞瘤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組織病理:組織象有特點,為真皮內和皮下組織內界限不清的腫塊,瘤細胞較大,呈多角形,形成巢和索。細胞具有豐富細顆粒狀,淡嗜酚性胞漿,胞核小而圓,位於細胞中央。核分裂象罕見或無。其上表皮常呈明顯上皮瘤性增生。胞漿內顆粒PAS染色陽性,耐淀粉酶。電鏡下胞漿內顆粒被膜為溶酶體和自噬體。
免疫組化:細胞對S-100蛋白,CD57(leu-7),周圍神經髓磷脂蛋白,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和波狀纖維蛋白呈陽性反應。
①鱗狀細胞癌,癌細胞內雖偶見顆粒,但電鏡下有橋粒,顆粒對PAS染色呈陰性反應。
②顆粒細胞基底細胞癌,顆粒對PAS染色雖亦呈陽性,但顆粒細胞的胞核偏向一側,瘤細胞團周邊基底樣細胞排列成柵欄狀。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