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嗜皮菌病介紹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剛果嗜皮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本病主要在動物中傳播,是感染傢畜和野生動物引起的疾病,已在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和南美洲等地發現。人類感染病例罕見。1960年Dean等在美國紐約發現4例患者在與病鹿接觸後發生瞭此病。本病預後良好,不經治療亦可自愈。迄今未發現系統性感染的病例。


原因

  (一)發病原因

  嗜皮菌屬放線菌目嗜皮菌科,典型菌種為剛果嗜皮菌。其主要特征為好氧或兼性厭氧,基內菌絲體粗,0.5~5µm,被硬膠質囊包裹著,橫隔分裂,成熟後菌絲體裂為碎片和球狀體,遇合適條件變為能運動的孢子(遊走孢子)。孢子直徑0.5~1µm,頂端生5~7根鞭毛,萌發成菌絲,波曲狀,有橫隔。孢子可在菌絲體內萌發。在人工培養條件下,菌絲體按縱、橫方向分裂產生扁平體,橫向分裂產生側支。

  (二)發病機制

  嗜皮菌侵入人體,萌發成菌絲,菌絲體按縱、橫方向分裂產生扁平體,橫向分裂產生側支。遇合適條件,孢子可在菌絲體內萌發。變為能運動的孢子(遊走孢子),導致損害。損害潰破時,呈淡紅色火山口樣表現,伴有淡黃白色膿液滲出。損害恢復過程中,先出現帶棕色的結痂,持續數天至1周,形成帶紫紅色的瘢痕。


症狀

嗜皮菌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嗜皮菌癥常發生在牛、馬、鹿和山羊等動物身上,人接觸有病動物即可能發病。一般在接觸2~7天,在一側或雙側手背、前臂出現多數無痛性淡白色丘疹或膿皰,直徑2~5mm,周圍有充血帶。損害潰破時,呈淡紅色火山口樣表現,伴有淡黃白色膿液滲出。損害恢復過程中,先出現帶棕色的結痂,持續數天至1周,形成帶紫紅色的瘢痕。

  根據流行病史、與動物接觸史、典型臨床表現、皮損滲出物塗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及分離培養鑒定而確診。


飲食保健

嗜皮菌病吃什麼好?

護理

嗜皮菌病應該如何護理?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治療

嗜皮菌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保健品查詢嗜皮菌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嗜皮菌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對癥治療或不經治療,皮損常在3~14天內痊愈。

  (二)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不經治療亦可自愈。迄今未發現系統性感染的病例。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嗜皮菌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嗜皮菌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皮損滲出物塗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及分離培養,菌落初為白或灰色,後變為橙色至黃色。革蘭染色陽性,不抗酸。胞壁Ⅲ型,糖類型β(含馬杜拉糖)。用牛心浸液血瓊脂在有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的氣體中,37℃培養均生長良好,可見氣生菌絲,在27℃培養生長較慢。用沙堡瓊脂培養不生長。


鑑別

嗜皮菌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並發症

嗜皮菌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嗜皮菌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