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燥导航
介紹 原因 症狀 飲食 護理 治療 檢查 鑑別 並發症
介紹
原因
症狀
飲食
護理
治療
檢查
鑑別
並發症
深秋時節,感受當令之氣,燥與寒邪合而為患,即是涼燥,又謂之“次寒”。
深秋時節,感受當令之氣,燥與寒邪合而為患。
發熱輕惡寒較重;②頭痛無汗;③鼻咽幹燥;④咳嗽痰少。
次癥:唇燥不渴,皮膚幹燥。
舌脈:舌質淡紅,舌苔薄白少津;脈浮。 涼燥外束肌表,衛陽被遏,經氣不舒,則可見發熱惡寒;若腠理閉塞則無汗;燥邪上犯清竅,則發頭痛;燥氣內應於肺,肺氣失宣,肅降失司,則生咳嗽;“燥勝則幹”,津氣內傷,則有鼻燥咽幹、唇燥、皮膚幹燥之癥。燥而寒,則口幹不渴;邪在衛表故苔白脈浮。
入秋後,可根據氣候變化,按照“減辛增酸”的原則,通過飲食對秋燥進行調治。主要是多進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溫燥可選梨、葡萄、獼猴桃、甘蔗、荸薺、番茄、蘿卜、百合;防治涼燥可選柿子、石榴、廣柑、蘋果、白果、核桃、銀耳、藕、胡蘿卜等。
秋高氣爽,是進行戶外鍛煉的大好時機,應多出戶外活動,呼吸吐納,增強肺系功能及抗病能力,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抵禦燥邪的侵襲,對冬天多發的呼吸系統疾病也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治宜辛開溫潤,用杏蘇散、蔥豉湯。如寒熱已解,肺燥移於大腸,證見胸滿腹脹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宜當肅肺化痰,潤腸通便,用五仁橘皮湯。參見秋燥、溫燥等條。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涼燥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