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幼兒急疹介紹

  幼兒急疹(exanthema subitum)又稱嬰兒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燒疹,是人類皰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常見於嬰幼兒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高熱3~4天,然後驟然退熱並出現皮疹,一般幾小時內皮疹開始消退,2~3天內全部消失,無色素沉著及脫皮。預後良好,均能自愈。


原因

  (一)發病原因

  目前認為,HHV-6(全稱Human Herpers Viruses,中文全稱人皰疹病毒 6型)是該病的主要病因,但並不是惟一的病原。HIV-7感染亦可引起本癥。HHV-6還可引起嬰兒發生無皮疹的急性發熱性疾病。

  1.HHV-6 美國Salahuddin等於1986年從6例各種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中分離出一種新病毒。其後的研究證明其基因構型與人類皰疹病毒特別是與CMV有66%同源性,屬於β-皰疹病毒科,於1987年定名為HHV-6。

  HHV-6為嗜淋巴細胞病毒,可在T型及B型淋巴細胞內復制。根據抗原性不同,又可將HHV-6分為A、B兩組,兩組病毒間的基因同源性達96%以上,但兩型間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略有不同。1988年從ES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細胞分離出HHV-6。此後又從ES患者CD4+、CD8+、CD3+、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分離到HHV-6。應用中和試驗測定ES疾病不同階段的HHV-6抗體,其結果陽性率為18%~100%。目前已確認HHV-6感染是引起ES的病因。絕大多數ES由HHV-6B組感染引起,極少由A組感染引起。

  HHV-6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科病毒的形態特征,病毒顆粒呈圓形,由162個殼粒組成20面體對稱的核衣殼,直徑90~110nm;外面由皮質粒組成皮質層,厚約20~40nm;最外面覆蓋一層脂質膜,表面有不規則糖蛋白突起。核心是線狀雙鏈DNA纏繞在一核心蛋白周圍形成軸絲;成熟釋放的病毒顆粒直徑180~200nm。

  2.HHV-7 Frenkel等於1990年首次從一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中分離出HHV-7。此後又從一患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體內分離出該病毒。病毒顆粒直徑約為200nm。HHV-7有囊膜。與HHV-6、CMV同屬於β-皰疹病毒科。

  3.無癥狀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抗體,出生後4個月時抗體陽性率為25%,11月為76%,5歲時90%,17歲時達98%。

  (二)發病機制

  HHV對淋巴細胞具有親嗜性。

  1.HHV-6 HHV-6的基因組為163~170kb,能編碼70多種產物,包括早期即刻蛋白IE-A和IE-B。HHV-6有2種變型(variant),變型A和B。兩種變型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在最保守的基因為95%~99%,而在差異最大的部位則有75%。有人提出HHV-6的這兩種變型應當被列入兩種不同的屬。不同變型在引起兒童或成人感染方面的親嗜性可能不同。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HHV-6在人類引起原發感染,並在感染消退之後,該病毒的基因組可在宿主細胞內長期潛伏存在。此病毒有 若幹糖蛋白,其中gH糖蛋白可能在該病毒進入細胞引起感染以及使受感染細胞融合中起主要作用。

  HHV-6的核酸主要潛伏在外周血單核細胞、唾液腺、腎及支氣管的腺體內,在一定條件下,HHV-6可被激活,引起再感染。HHV-6激活機制尚不清楚,研究顯示體內存在HIV、EB病毒、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可激活HHV-6。

  在電鏡下無法將HHV-6與其他皰疹病毒區分開,但可用DNA雜交、PCR或用HHV-6特異的多克隆或單克隆抗體以免疫熒光抗體法將其與其他皰疹病毒區別開。HHV-6雖然與皰疹病毒屬中的巨細胞病毒最接近,但這兩種病毒之間沒有抗體交叉反應性。

  2.HHV-7 基因研究顯示HHV-7與HHV-6和HCMV的DNA同源性較高。HHV-7可在臍帶血單核細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培養,方法類似HHV-6。HHV-7對T淋巴細胞有很強的親嗜性。此病毒也常存在於健康成人的唾液中。

  因本病很少死亡,缺少解剖資料,發病情況仍不十分清楚,根據其他皰疹病毒發病過程推測為:病毒從口咽部入侵,很快到達局部淋巴組織,生長繁殖,大量進入單核細胞,並隨血流散播至全身器官組織。無論在感染極期、恢復期或甚至在健康成人中都可在循環的淋巴細胞中檢出病毒,最多在單核巨噬細胞中獲得陽性。病毒血癥引起臨床上各種表現。有認為皮疹系機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所致,但也有認為系病毒直接造成病變的局部表現。對熱退而疹出的機制尚未能解答。發現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似與HHV-6有協同作用,兩類病毒都侵入CD4 淋巴細胞並進行繁殖,HHV-6 促CD4+表達而利於HIV 入侵,而HIV 則能提高HHV-6 基因表達和繁殖,故HIV 感染促使免疫力下降,則使HHV-6 病毒得以生存和擴散。帶有HHV-6 病毒的巨噬細胞使受染的宿主細胞受體得以表達,而有利於該病毒在免疫低下機體中持續存在並有效地擴散。


症狀

幼兒急疹早期癥狀有哪些?

  感染發病多在2歲以內,尤以1歲以內最多,四季均可發,一生感染2次以上者微乎其微。潛伏期一般為5~15天。臨床特點是突然起病,病初即有高熱,體溫達39~40,持續3~5天而驟降,熱退後疹出。

  1.發熱期 常突起高熱,持續3~5天。高熱時期可伴隨驚厥、煩躁、咳嗽、嘔吐、以及腹瀉,有的患兒在高熱時可出現抽風。除此感冒癥狀不明顯,精神和食欲尚佳,但會有咽部和扁桃體輕度充血和頭頸部淺表淋巴結輕度腫大。表現為高熱與輕微的癥狀及體征不相稱。

  2.出疹期 病程第3~5天體溫驟然退至正常,同時或稍後出現皮疹。皮疹散在,為玫瑰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壓之褪色,很少融合。首現於軀幹,然後迅速波及頸、上肢、臉和下肢。皮疹持續24~48h很快消退,無色素沉著,也不脫皮。

  在發熱期診斷比較困難,不過從患兒全身癥狀輕微與高熱表現不一致,周圍血象中的細胞總數減少,應考慮之。一旦高熱驟退,同時出現皮疹,診斷就不難建立。在出現癥狀3天內,可從外周血淋巴細胞和唾液中分離HHV-6,或用核酸雜交技術檢測病毒基因進行病原診斷。

  可以根據以下特點進行診斷:

  1.燒退疹出或疹出熱退。

  2.皮疹多不規則,為小型玫瑰斑點,也可融合一片,壓之消退。先見於頸部及軀幹,很快遍及全身,腰部及臀部較多。

  3.皮疹在1-2天內消退,不留色素斑。

  4.該病在出疹前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癥狀,如咽炎、腹瀉,同時頸部周圍淋巴結普遍增大,這對幼兒急疹的診斷很有意義。


飲食保健

幼兒急疹吃什麼好?     暫無相關資料

護理

幼兒急疹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幼兒急疹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本隔離患兒至出診後5天。病傳染性不強,預防措施參照呼吸系統疾病預防方法。

  幼兒急疹是由人類皰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這類病毒可能是經由唾液等的口腔分泌物所傳播。所以,預防寶寶患該病,應該阻斷其傳播途徑,傢長應多註意口腔衛生。

保健品查詢幼兒急疹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幼兒急疹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一般不需特殊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尤其對高熱病人應予以退熱鎮靜劑;如果持續高熱,就需要加強水分和營養供給,可以多喝白開水、菜湯、果汁等;如果出現腹瀉等並發癥,也是由於該種病毒引起的,腹瀉時不可攝入白開水或者葡萄糖、含乳糖的食物(包括含乳糖的牛奶),應喝濃稠的米湯,加適量鹽。

  目前尚無十分肯定的抗病毒藥,可服用比較溫和的清熱解毒的中成藥。對巨細胞病毒有用的抗病毒藥可以在重癥患者試用,有人用阿昔洛韋(aciclovir)效果不顯著。認為更昔洛韋(ganciclovir)或膦甲酸鈉(foscarnet sodium)效果較好。本病一般不重,應著重一般處理,加強護理,臥床休息,多飲水。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高熱可用物理降溫或小量退熱劑,哭鬧煩躁試用鎮靜劑。驚厥則及時止驚。

  治療建議:

  (1)讓患兒休息,病室內要安靜,空氣要新鮮,被子不能蓋得太厚太多。

  (2)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給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漬,以免著涼。

  (3)給孩子多喝些開水或果汁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進毒物排出。

  (4)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5)體溫超過39時,可用溫水或50%酒精為孩子擦身,防止孩子因高熱引起抽風。

  (6)高燒時期由些寶寶會發生抽筋現象,但是這些抽筋通常是良性,而且不會留下後遺癥。

  (7)出疹子的同時通常伴有發燒,建議等退燒後再打預防針,晚幾天接種沒關系的。任何預防針發燒時都不要打。

  (8)在出疹子期間,小寶寶照樣可以外出、可以洗澡,也不需禁食某些食物。

  (二)預後

  ES無需特殊治療,預後良好。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幼兒急疹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幼兒急疹應該做哪些檢查?

  由於幼兒急疹的主要病因為HHV-6和HHV-7,故幼兒急疹的檢查可以通過檢查以上兩者來進行。HHV-6和HHV-7一般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包括采集患者的唾液、器官分泌物或外周血單核細胞分離培養病毒、PCR技術檢測病毒DNA以及ELISA法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M 及IgG抗體等。

  1.血常規檢查 見白細胞總數減少,伴中性粒細胞減少。也可隨後出現白細胞總數增多。

  2.病毒分離 病毒分離是HHV-6、7型感染的確診方法。HHV-6、7型可在新鮮臍血單核細胞或成人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增殖。但需在培養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IL-2、地塞米松等物質。感染細胞在7天左右出現病變,細胞呈多形性、核固縮、出現多核細胞。感染細胞出現病變後還可繼續生存7天,未感染細胞則在培養7天內死亡。由於病毒分離培養費時,不適於早期診斷,一般隻用於實驗室研究。

  3.病毒抗原的檢測 病毒抗原檢測適於早期診斷,但病毒血癥維持時間短,很難做到及時采取標本。目前廣泛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細胞和組織內病毒抗原。抗原陽性結果可作為確診的依據。

  免疫組化常用方法:①直接法;②間接法,經過第二抗體放大效應是其特點;③PAP法,以過氧化物酶和抗過氧化物酶抗體形成復合物,通過第二抗體的橋接與第一抗體結合,然後以酶底物反應檢出;④ABC法,生物素(Biotin)和卵白素(Avidin)為具有高度親合性的物質,一個卵白素分子可結合4個生物素。當生物素標上特定的標記物質後or與抗體結合後仍能與卵白素結合,因此,將抗體結合上生物素,然後與卵白素和帶有特殊標記物的生物素的結合反應,而以適當方式顯示;⑤S-P法(LSAB),采用生物素標記的第二抗體與鏈黴素生物素蛋白連接的過氧化物酶及基質素(底物)混合液來測定細胞和組織中的抗原;⑥EnvisionⅠ法(二步法),其原理為第二抗體上標記有多聚物酶(HRP or AP)復合物與第一抗體結合。二抗上的多聚物可結合許多的HRP分子,使信號有顯著提高,敏感性較PAP法,ABC法高出幾十倍,背景因多聚物葡聚糖是人體內不存在,無非特異性幹擾,尤其是多聚物酶分子結合的第二抗體孵育時間短,該方法更省時,簡便。

  4.病毒抗體的測定 采用ELISA方法和間接免疫熒光方法測定HHV-6、7型IgG、IgM抗體,是目前最常用和最簡便的方法。IgM抗體陽性,高滴度IgG以及恢復期IgG抗體4倍增高等均可說明HHV-6、7感染的存在。當從腦脊液內測到IgM抗體或IgG抗體時,提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存在。IgM抗體一般產生於感染後5天,可持續存在2~3周,IgG抗體於感染後7天產生,4周後達高峰,可持續長時間。但由於皰疹病毒之間存在一定抗原交叉,其他皰疹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抗體增高,可用抗補體免疫熒光試驗加以鑒別。

  ELISA是酶聯接免疫吸附劑測定(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的簡稱。它是繼免疫熒光和放射免疫技術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免疫酶技術。此項技術自70年代初問世以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已被廣泛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的許多領域

  5.病毒核酸檢測 采用核酸雜交方法及PCR方法可以檢測HHV-6、7 DNA。由於HHV-6、7均存在潛伏感染,因此有時檢測出病毒的DNA,並不能確定處於潛伏狀態或激活狀態。可用定量、半定量PCR來測定DNA的量,來明確是否存在活動性感染。高濃度的病毒DNA提示活動性感染的存在。

  聚合酶鏈式反應,其英文Polymease Chain Reaction(PCR)是體外酶促合成特異DNA片段的一種方法,由高溫變性、低溫退火及適溫延伸等幾步反應組成一個周期,循環進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擴增,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省時等特點。它不僅可用於基因分離、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礎研究,還可用於疾病病的診斷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

  對HHV-6、7感染的診斷,應結合臨床表現及多項病因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一般病例無需特殊檢查,必要時可做X線胸片、心電圖等檢查。


鑑別

幼兒急疹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應考慮與一下疾病或感染進行鑒別:

  (1)肺炎球菌膿毒血癥

  (2)發疹性疾病:

  ①風疹 出疹前已發熱6~24小時,高熱同時發疹,頸後、枕後淋巴結腫大。

  ②麻疹 上呼吸道卡他癥狀重,病初口腔粘膜有Koplik斑,發疹和發熱可同時存在。

  ③藥疹 有服藥史,末梢血淋巴細胞不高。

  (3)腺病毒、腸道病毒等感染

  (4)性傳播疾病

  (5)腦膜炎 腦膜炎與幼兒急診相似,所以醫生會對患兒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細菌引起的腦膜炎。


並發症

幼兒急疹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健康的孩子很少出現並發癥,但是部分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可能出現並發癥:

  1.可致高熱驚厥;

  2.偶有並發腦炎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報告;

  3.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可能發生肝炎或肺炎等並發癥;

  4.偶有腹瀉並發,腹瀉時不可攝入白開水或者葡萄糖、含乳糖的食物(包括含乳糖的牛奶),應喝濃稠的米湯,加適量鹽。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幼兒急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