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介紹

  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貧血,是一組異質性疾病。是紅細胞酶缺乏所致溶血中最常見的一種。本病系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G-6-PD活性測定是確診本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對該病尚無根治方法。


原因

  (一)發病原因

  1.G-6-PD及其生化變異型 “正常”酶稱之為G-6-PD B,G-6-PD缺乏癥是由於編碼G-6-PD氨基酸序列的G-6-PD結構基因異常所致。部分純化殘存酶的詳細的生化研究提示它們之間存在異質性,這些異常的酶即為G-6-PD生化變異型。196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對G-6-PD變異型的命名、分型標準及方法作瞭統一規定。G-6-PD的定型主要根據電泳速率及酶動力學特征參數,諸如酶活性、電泳速率、6-磷酸葡萄糖(G6P)和輔酶Ⅱ(NADP)的米氏常數(KM),底物同類物(去氧G6P、磷酸半乳糖、脫氨NADP、輔酶Ⅰ)利用率、熱穩定性、最適pH,但最低限度需要下列5項:①酶活性;②電泳速度;③G-6-PD米氏常數;④去氧G6P的相對利甩率;⑤熱穩定性。目前,國際上現已報道的G-6-PD變異型有400餘種,其中約300種是按WHO推薦的標準方法進行鑒定的,還有大約100種變異型是采用其他方法鑒定的。根據這些變異型的酶活性和臨床意義分為5大類:第1類變異型活性非常低(低於正常的10%)伴有終身溶血性貧血;第2類變異型,盡管體外活性非常低,但不伴有慢性溶血,隻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會發生溶血,這1類型是常見的類型如G-6-PD地中海(Mediterranean)型;第3類變異型其酶活性為正常的10%~60%,隻有在服用某些藥物或感染時才會發生溶血;第4類變異型是由於不改變酶的功能活性的突變所致;第5類變異型其酶的活性是增高的。第4和第5類沒有臨床意義。在中國人中已在香港、臺灣和海外華僑中發現12種,杜傳書等在廣東、海南、貴州、四川、貴陽、雲南等省發現35種,其中12種為世界上的新類型。國人變異型主要屬於第2和第3類變異型。

  2.遺傳形式 G-6-PD基因定位於X q28,G-6-PD缺乏為性連鎖的不完全顯性遺傳。因此,帶有變異基因的男性會發病,該異常基因不會從父親遺傳給兒子,隻會從母親遺傳給兒子。在女性,每個細胞中兩條X染色體中僅隻有一條是有活性的。女性G-6-PD缺乏雜合子有兩個紅細胞群,G-6-PD缺乏細胞和正常細胞。G-6-PD缺乏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比例變化很大。一些雜合子女性表現為完全正常,另一些則表現為完全異常。G-6-PD雜合子表現的這種顯著變異性是X染色體失活過程的某些特性的結果。因為X染色體失活是隨機的,有時更多的父本X染色體是活化的細胞克隆有增殖優勢。在X染色體失活和成熟期間經過許多代細胞,即使某一種克隆比另一種隻有很小的選擇生長優勢就會導致正常和缺失細胞數之間顯著的差異,因而,在女性雜合子外周血中G-6-PD缺失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之比的這種顯著性差異就會導致其臨床表現各異。

  3.分子生物學 1986年,Persico、Martlni等分別用不同的方法成功地克隆出人G-6-PD基因,並獲得瞭cDNA序列,從而使G-6-PD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使人們能從基因水平去探討G-6-PD缺乏的蛋白質一級結構改變。1991年Ellson等測定瞭人G-6-PD基因組全順序。

  G-6-PD基因長約18kb,由13個外顯子和12個內含子組成,編碼一個由515個氨基酸組成G-6-PD蛋白質。近年來,應用克隆G-6-PD基因技術或PCR聯合直接序列分析已鑒定出120餘種遺傳學變異型,其中除3例為核苷酸缺失外,餘均為單個或多個堿基置換,G-6-PD基因是一個看傢基因(homekeeping gene),因此對生存可能是必需的,導致G-6-PD活性完全喪失的突變(如缺失或無義突變)可能是致死的,除外顯子1、3、13外都已發現點突變。中國人中已發現15種點突變,現有研究證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患者中50%以上為1376G→T和1388G→A。引起非球形細胞溶血性貧血的突變集中的在酶的羥基末端,第362~446個氨基酸的片段,而大部分導致其他疾病的突變則集中在酶的氨基末端。最讓人感興趣的是G-6-PD A-的突變。A-具有遺傳異質性,它在2個部位發生瞭堿基置換,其中一個是376A→G,另一個可以是202G→A,680G→A或968T→C,A-在美國黑人中的頻率為12%,另一種在非洲人中常見的變異型為G-6-PD A,在美國黑人中的頻率為20%,G-6-PD A的突變為376A→G,正是G-6-PD A-中一定有的一個突變。因此,Beutler等認為G-6-PD A-出現是從G-6-PDB(野生型)→G-6-PD A→G-6-PDA-,由於自然選擇(惡性瘧疾)A-的高頻率得以保存下來。

  按傳統生化分類方法分為同一個G-6-PD生化變異型有可能是不同的基因突變所致即其實質是不同的基因變異型。如G-6-PD(-)有3種類型的基因突變:①202G→A,376A→G;②680G→T,376A→G;③968T→G,376A→G。以前認為有一些是不同的生化變異型,其實質是同一堿基突變所致。如G-6-PD生化變異型Kaiping、Anant、Dhon、Petrieh-like、Sappoto-like均為1388G→A突變(463 Arg→His)。

  4.目前認為服用氧化性藥物(如伯氨喹啉)誘發溶血的機制為:G-6-PD是紅細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謝中所必需的脫氫酶,它使6-磷酸葡萄糖釋出H+,從而使輔酶Ⅱ(NADP)還原成還原型輔酶Ⅱ(NADPH),NAGPH是紅細胞內抗氧化的重要物質,它能使紅細胞細胞內的氧化型谷膀甘肽(GSSG)還原成還原新?a href="http://xbk.39.net/xbk/9b445.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入贅孰?GSH)和維持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的活性。Cat是過氧化氫(H2O2)換雲成水的還原酶。GSH的主要作用是:①保護紅細胞內含硫清基(-SH)的血紅蛋白、酶蛋白和膜蛋白的完整性,避免H2O2對含-SH基物質的氧化,②與谷胱甘肽過氧化氫(GSHpx)共使H2O2還原成水,G-6-PD缺乏時,NADPH生成不足,Cat和GSH減少。因此,當機體受到氧化物侵害時氧化作用產生的H2O2不能被及時還原成水,過多的H2O2作用於含-SH基的血紅蛋白、膜蛋白和酶蛋白致血紅蛋白和膜蛋白均發生氧化損傷。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和變形珠蛋白小體(Heinz body)的生成,紅細胞膜的過氧損傷則致膜脂質和膜蛋巰基的氧化,上述作用最終造成會細胞的氧化損傷和溶血。溶血過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紅細胞G-6-PD活性較高,對氧化劑藥物有較強的“抵抗性”,當衰老紅細胞酶活性過低而被破壞後,新生紅細胞即代償性增加,故不再發生溶血,蠶豆誘發溶血的機理未明,蠶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蠶豆嘧啶類、異脲咪等類似氧化劑物質,可能與蠶豆病的發病有關,但很多G-6-PD缺乏者在進食蠶豆後並不一定發病,故認為還有其他因素參與,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發病機制

  G-6-PD活性隨著細胞老化呈指數性減低。正常酶(G-6-PD B)體內半衰期為62天。網織紅細胞是混合細胞群活性的2倍,而老化細胞隻有一半的活性。G-6-PD A-的活性在網織紅細胞是正常的,但它爾後迅速減低,半衰期僅為13天。G-6-PD Mediterranean型的不穩定性甚至更顯著,半衰期隻有幾個小時。

  G-6-PD缺乏紅細胞的未成熟破壞的確切機制尚未完全明瞭,不同的溶血綜合征其機制可能不同。早年認為主要與紅細胞還原型谷胱甘肽(GSH)降低有關。紅細胞內外的過氧化產物被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還原而解毒,同時消耗GSH,GSH被氧化為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或與血紅蛋白的半胱氨酸結合形成混合二硫化合物(GSS-Hb)。在正常紅細胞,GSSG及GSS-Hb立即在還原型輔酶Ⅱ(NADPH)參與下,被谷胱甘肽還原酶(GR)還原成GSH作為補充。G-6-PD缺乏紅細胞的GSH被消耗後,不能得到充足的NADPH以還原GSSG及GSS-Hb,GSH得不到補充,GSH含量迅速下降,形成惡性降低,結果是GSSG和GSS-Hb在紅細胞內蓄積,變性形成Heinz小體,使紅細胞可塑性、變形性降低,在經脾竇時,紅細胞不易變形而被阻留破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G-6-PD缺乏癥紅細胞溶血與紅細胞過氧化損傷有關。在血循環中的紅細胞處於高氧環境中,紅細胞膜一直處於細胞內外過氧化物包圍中,在紅細胞內,氧合血紅蛋白不斷轉變為高鐵血紅蛋白,此過程伴有超氧陰離子的產生。為對抗各種外在和內在的過氧化物損傷,紅細胞具有一系列抗氧化損害的保護機制,包括過氧化氫酶(Cat)、過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等,若這些自然保護機制有缺陷或活化的有害氧衍生物過多,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膜都將受到過氧化損害,並可造成不可逆損傷,導致紅細胞破壞,發生溶血。現在認為,G-6-PD缺乏癥紅細胞內不斷形成的過氧化物易傷性增高,其根本原因在於NADPH生成不足,並由此而導致GSH生成低下,功能性地缺乏Cat和GSHPX,抗氧化功能障礙,氧化易傷性增高。


症狀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大部分G-6-PD缺乏癥患者可以無任何臨床癥狀。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溶血性貧血,通常貧血是發作性的。但某些特殊變異性可以導致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一般來說,溶血與應激狀態有關,主要有服用某些藥物、感染、新生兒期或服用蠶豆等。

  1.藥物性溶血

  某些藥物,如氯黴素,在嚴重的Mediterranean型G-6-PD缺乏癥患者可以誘導輕度的溶血,但在輕度的A-或Canton型缺乏癥患者則不會產生溶血,此外,同一G-6-PD變異型的不同個體對同一藥物的反應程度不一樣,如噻唑砜在某些G-6-PD缺乏患者可導致溶血,而同一類型缺乏的其他患者則表現正常。伯氨喹啉型藥物性溶血性貧血 是由於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藥物而引起的急性溶血。此類藥物包括:抗瘧藥(伯氨喹啉、奎寧等)、鎮痛退熱藥(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硝基呋喃類、磺胺類藥,砜類藥、萘苯胺,大劑量維生素K、丙磺舒、川蓮、臘梅花等,常於服藥後1—3天出現急性血管充血。有頭暈、厭食、惡心、嘔吐、疲乏等癥狀。繼而出現黃疸、血紅蛋白尿、溶血嚴重者可出現少尿、無尿、酸中毒和急性腎衰竭,溶血過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點,輕癥的溶血持續1—2天或1周左右臨床癥狀逐漸改善而自愈。

  2.感染性溶血 感染誘導的溶血性貧血可能比藥物誘導的溶血性貧血更為常見,在G-6-PD缺乏癥患者患發熱性感染後幾天內就可以出現貧血。誘發G-6-PD缺乏癥患者溶血的感染,較肯定的報道有傷寒、大葉性肺炎、肝炎等。另外還有流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鉤端螺旋體病、水痘、腮腺炎、壞死性腸炎,此外沙門菌屬、大腸埃希桿菌、β溶血性鏈球菌、結核桿菌和立克次體感染等也有報道。貧血一般相對較輕,黃疸一般不明顯,但在病毒性肝炎患者黃疸明顯,紅細胞加速破壞會給已經受損的肝臟增加膽紅素負荷量,會導致血清膽紅素水平急劇升高。此外,已有繼發於大量血管內溶血的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報道。感染誘導的溶血除與感染過程中白細胞吞噬細菌後所生成的H2O2導致缺乏G-6-PD紅細胞破壞外,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A除會啟動溶血外,感染還可以誘發暫時性紅細胞生成停滯,因此除紅細胞壽命縮短外,還可以同時存在再障危象。

  3.蠶豆病 蠶豆病系進食蠶豆後發生的急性溶血性貧血。大部分病例是由於食用鮮蠶豆所致,因此,其高發季節為收獲蠶豆的4月和5月。食用幹蠶豆亦可引起溶血。母親食用蠶豆後可以通過母乳使嬰兒發病,食用幹蠶豆的山羊的奶亦可發生該病。盡管有吸入蠶豆花粉導致蠶豆病的報道,但蠶豆開花期(3月)蠶豆病的發生率未見增高。蠶豆病常見於1~5歲的小孩,以男性患者為主,男性與女性患者之比為7∶1。在進食蠶豆後5~24h出現急性血管內溶血,頭痛、惡心、背痛、寒戰和發燒,隨後出現血紅蛋白尿、貧血和黃疸。血紅蛋白濃度下降急劇而嚴重,80%的患者低於60g/L,30%的患者低於40/L,如果不進行輸血治療則由於貧血導致病死率約為8%,3~4天後緩慢恢復。

  4.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 導致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chronic nonspherocytic hemolytic anemia,CNSHA)G-6-PD變異型的共同特性是體內活性低或顯著不穩定。

  貧血和黃疸常常在新生兒期首次出現。高膽紅素血癥可能需要換血治療,一般溶血發生無明顯啟動因素。嬰兒期以後,溶血性疾病的癥狀和體征輕微而易變。臉色蒼白少見,可間斷出現鞏膜黃染,很少有脾大。可因感染、服藥等誘因而出現急性溶血危象。

  5.新生兒黃疸 G-6-PD缺乏癥所致的新生兒黃疸多在出生後24~72h內發病,也可遲至1周後,黃疸的高峰在生後4~7天出現,也有遲至生後2周才出現者,一般在生後5~8天起黃疸開始消退。患兒的黃疸程度較重。

  G-6-PD缺乏癥導致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尚不明確。感染因素是最主要的誘因,各種藥物誘發溶血也占一定比例,主要是水溶性維生素K、樟腦丸和川蓮等。另外,早產、病理產、足月小樣兒及母親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產科因素,以及某些並存病理征如新生兒頭顱血腫、ABO溶血等因素,可以單獨或與其他誘因共同作用使G-6-PD缺乏癥患兒的黃疸加重。此外,新生兒的某些內源因素,如新生兒某些生理性、暫時性的異常因素諸如過氧化氫酶活性較低;血清維生素E水平低,使G-6-PD缺乏癥新生兒對血紅蛋白變性和溶血敏感性增加;新生兒維生素C血濃度增加,可刺激磷酸己糖旁路,降低其維持還原型?a href="http://xbk.39.net/xbk/9b445.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入贅孰乃降哪芰?生理性低血糖、酸中毒、低氧血癥等新生兒體內代謝異常,也與新生兒黃疸的發生有關。

  6、感染誘發的溶血 細菌、病毒感染可誘發G-6-LG缺乏者發生溶血,一般於感染後幾天之內突然發生溶血、程度大多較輕,黃疸多不顯著。

  7、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性貧血(CNSHA) 在無誘因情況下出現慢性溶血,常於嬰兒期發病,表現為貧血、黃疸、脾腫大、可因感染禍福藥而誘發急性溶血,約有半數病例在新生兒期以高膽紅素血癥起病。

  G-6-PD缺乏癥除某些變異型可以發生慢性溶血外,大多數隻有在某些誘發因素作用下才會出現溶血,根據急性溶血性貧血特征,有半月內食用蠶豆史或2天內有服用可疑藥物史或感染、糖尿病酸中毒等誘因存在的證據,經篩選試驗或酶活性測定有G-6-PD缺乏者即可確認。

  診斷

  (一)病史及癥狀

  ⑴ 病史提問:註意:①有無傢族史。②貧血出現的誘因:是否與食用蠶豆、伯氨喹啉等氧化類藥物或感染有關。③是否有黃疸及血紅蛋白尿病史。

  ⑵ 臨床癥狀:頭暈、頭疼、心悸、呼吸困難、腹痛、腰背痛。嚴重血紅蛋白尿者可導致腎功能衰竭。

  (二)體檢發現

  貧血外貌、皮膚、鞏膜黃染、肝脾輕度腫大或正常。

  (三)輔助檢查

  1. 血象:血紅蛋白減少,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見咬痕紅細胞和水皰細胞,可見幼紅細胞;紅細胞中可見Heinz小體。白細胞、血小板數多增高。

  2. 骨髓象: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粒系均增生。

  3. 血間接疸紅素增高,血清結合珠蛋白減少或消失,血漿遊離血紅蛋白增高。尿含鐵血黃素陽性。

  4.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還原率<75%;熒光斑點試驗:出現熒光時間>10min;硝基四氮唑籃紙片法:濾紙片呈淡紫藍色或仍為紅色。

  5. 有條件做G-6-PD活性定量測定。


飲食保健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吃什麼好?

  1,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食療方:

  多食用含天然抗生素的食物,增加抵抗力。

  1)薑:

  可參與細胞免疫,提高溶菌酶活性,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堇色毛癬菌、陰道滴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殺作用,可用於防治皮膚、指甲感染及陰道滴蟲引起的外生殖器感染等。

  方法:用10克鮮生薑加200毫升水,煎10-15分鐘後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

  2)蔥白和大蒜:

  它們中的主要成分是蒜素,對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痢

護理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預防: 

  在G-6-PD缺陷高發地區,應進行群體G-6-PD缺乏癥的普查,已知為G-6-PD缺乏者應避免進食蠶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藥物,並加強對各種感染的預防。

  本病絕大多數有誘因誘發急性溶血,故預防極為重要。

  1)群體預防 在G6PD缺乏高發地區,采用群體大面積普查或婚前、產前、新生兒臍血普查是比較有效和明智的方法,以發現G6PD缺乏者。

  2)個體預防

  (1)去除誘因在篩查的基礎上,發給一張列有禁用或慎用藥物、食物等的“G6PD缺乏者攜帶卡”,供醫生及本人參考。

  (2)新生兒黃疸者:夫婦雙方或任一方G6PD缺乏者的孕婦,於產前2~4周,每晚服苯巴比妥0.03~0.06g,可減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或降低其發病率;分娩時取臍血作常規篩選以發現G6PD缺乏新生兒;母產前及嬰兒忌用氧化性藥物或使用樟腦丸貯存衣服,母忌吃蠶豆及其制品,積極防治新生兒感染。

  3)治療 紅細胞G6PD缺乏癥無特殊治療,無溶血無需治療。發生溶血時應去除誘因,停用可疑藥物,停食蠶豆,治療感染等。輕癥患者急性溶血期予一般支持療法和補液即可奏效。溶血及貧血較重者註意水電解質平衡,糾正酸中毒,堿化尿液等預防腎功能衰竭;對嚴重貧血,Hb≤60g/L,或有心腦功能損害癥狀者應及時輸濃縮紅細胞,並監護至Hb尿消失;可試用維生素E、還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作用,延長紅細胞壽命;新生兒黃疸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對CNSHA者,需依賴輸血維持生命者脾切除可能有幫助,有條件者可作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

保健品查詢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G-6-PD缺乏癥為遺傳性缺陷,病因屬基因缺陷,目前尚無根治辦法。G-6-PD缺乏癥患者或雜合子妊娠或哺乳婦女應避免服用可以誘導溶血發作的藥物和蠶豆制品。藥物性或感染性溶血,特別在輕度G-6-PD A-型缺乏癥患者,一般不需要輸血。對急性溶血者,應去除誘因,在溶血期應供給足夠水份,註意糾正電解質失衡,口服碳酸氫納,使尿液保持堿性,以防止血紅蛋白在腎小管內沉積,貧血較輕者不需要輸血,去除誘因後溶血大多於1周內自行停止。貧血較重時,可輸給G-6-PD正常的紅細胞1—2次,應密切註意腎功能,如出現腎功能衰竭,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新生兒黃疸可用藍光治療,個別嚴重者應考慮換血療法,以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如果溶血發生急,病情重如蠶豆病重型,應輸濃縮紅細胞。有血紅蛋白尿發作的患者應維持足夠的尿量以免發生腎臟損傷。由於G-6-PD缺乏癥有膽紅素腦病的嬰兒應予血液置換,在G-6-PD缺乏癥高發區,應註意避免給這些新生兒輸註G-6-PD缺乏癥患者的血。由於G-6-PD缺乏癥所致的CNSHA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療,但在出現再障危象時輸血是救命的措施之一,切脾盡管偶爾可以使血紅蛋白濃度有輕度升高,但通常是無效的。

  (二)預後

  G-6-PD A-型缺乏者溶血發作一般是自限性的。CNSHA患者可以發生膽石癥,在感染或服藥後溶血期病情加劇,但血紅蛋白水平仍相對穩定。幾乎所有藥物或感染誘導的溶血患者都可平安地恢復正常,蠶豆病和伴有膽紅素腦病的新生兒黃疸相對較危險,但經及時治療病死率亦極低。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應該做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

  G-6-PD缺乏癥的一般實驗室檢查與其他溶血性貧血相比較無特異性,其診斷有賴於紅細胞G-6-PD酶活性的測定。G-6-PD缺乏癥的篩選實驗和酶活性定量測定方法有如下幾種。

  1.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methemoglobin reduction test) 速度比正常人顯著減慢。該法是目前國內常用於篩查G-6-PD活性試驗之一。微量組織化學洗脫法適合於雜合子的檢測,其可信度為75%。此法的缺點是如果存在HbH、不穩定血紅蛋白、高脂血癥、巨球蛋白血癥等均造成假陽性結果。

  2.抗壞血酸(維生素C)氰化物試驗(ascorbate-cyanide test) 如果G-6-PD缺乏,H202破壞血紅蛋白,形成一個棕色斑點。

  3.硝基四氮唑藍試驗 該試驗可用來檢測NADPH生成量。

  4.熒光點試驗(fluorescent spot test) 該試驗是最簡單、最可信和最敏感的過篩試驗。

  5.G-6-PD活性測定 通過單位時間生成NADPH的量來反映紅細胞G-6-PD活性。其常用方法有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Zink Jam法和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推薦的Glock與Mclean法。在檢測紅細胞G-6-PD活性時,應註意試驗時患者的臨床狀況。在溶血發作期,老化的、酶缺乏紅細胞在外周血中被選擇性地清除掉,年輕紅細胞因酶水平較高得以保護,用這些細胞來進行試驗分析不能真實地反映紅細胞的G-6-PD活性。為瞭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於急性溶血2~4個月後復查外,或用離心沉淀技術剔除年輕紅細胞後再檢測紅細胞G-6-PD活性,但試驗系統中用沉淀紅細胞是不標準的。如果在溶血發作期間接受瞭紅細胞輸註亦會影響G-6-PD活性測定結果。

  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無特異性血液學改變。血紅蛋白一般為80~100g/L,網織紅細胞計數增高至4%~35%,由於網織紅細胞數比例增高,因而平均紅細胞體積增高。紅細胞半壽期明顯縮短,一般為2~17天。無缺陷細胞的脾臟扣留,因此切脾一般無效。自身溶血試驗無診斷價值。在一些嚴重G-6-PD缺乏癥患者,由於白細胞G-6-PD缺乏癥可出現白細胞功能缺陷,主要是噬菌活性減低因而臨床主要表現為過氧化物酶陽性細菌的反復感染。

  新生兒黃疸,大部分病例的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273.6μmol/L,甚至有高達684~8557μmol/L者。由於黃疸程度較重,可導致相當一部分的患兒出現膽紅素腦病,其發生率為10.5%~15.4%。

  蠶豆病患者根據血紅蛋白量的不同分為:

  (1)重型:血紅蛋白在30g/L以下;血紅蛋白在31~40g/L,而尿潛血在+++以上或無尿;或伴嚴重並發癥,如肺炎、心衰、酸中毒、精神異常、偏癱或雙眼同向偏斜等。

  (2)中型:血紅蛋白在31~40g/L,尿潛血++以下;或血紅蛋白41~50g/L;或血紅蛋白51g/L以上,尿潛血++++。

  (3)輕型:血紅蛋白51g/L以上,尿潛血+++以下。

  (4)隱匿型: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數正常或輕度下降,外周血可查見Heinz小體,患者食用蠶豆後才會發病。同—個體在不同時間對蠶豆的反應也不一樣。顯然,除瞭酶缺乏外,還有其他因素與此病有關。例如Turrin等發現蠶豆誘導的溶血危象期間在紅細胞膜有高分子凝集物和蛋白交聯;膜損傷可能與紅細胞內鈣呈10倍升高和鈣-ATP活性下降有關。現知蠶豆中存在的2個糖甙(蠶豆嘧啶和巢菜核甙)是蠶豆的毒性成分,De Flora等發現這兩種物質很快地抑制缺陷紅細胞的GSH生成能力,導致代謝紊亂。

  1、紅細胞G-6-PD缺乏的篩選試驗 常用3種方法:

  (1)高鐵血紅蛋白還原實驗:正常還原率>0.75,中間型為0.74—0.31,顯著缺乏者<0.30,此試驗簡易,敏感性高,但特異性稍差,可出現假陽性。

  (2)熒光斑點試驗:正常10分鐘內出現熒光,中間型者10—30分鐘出現熒光,嚴重缺乏者30分鐘仍不出現熒光,本試驗敏感新和特異性均較高。

  (3)硝基四氮唑藍(NBT)紙片法:正常濾紙片呈紫藍色,中間型呈淡藍色,顯著缺乏者呈紅色。

  2、紅細胞G-6-PD活性測定 這是特異性的直接診斷方法,正常質隨測定方法而不同:

  (1)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Zinkham法為12.1±2.09 IU/gHb。

  (2)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SICSH)推薦的Clock與Mclean法為8.34±1.59 IU/gHb。

  (3)NBT定量法為13.1—30.OBNT單位。

  (4)G-6-PD/6-PGD比值測定:可進一步提高雜合子檢出率,正常成人值為1.0—1.67,臍帶血1.1—2.3,低於此值為G6PD缺乏。

  3、變性珠蛋白小體生成試驗 在溶血時陽性細胞>0.05,溶血停止時呈陰性。不穩定血紅蛋白病患者此試驗亦可為陽性。

  常規做胸片、心電圖和B超檢查。註意有無肺部感染,可發現膽石、肝脾腫大等。


鑑別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G-6-PD缺乏藥物誘導的溶血性貧血其臨床特征和某些實驗特征與不穩定血紅蛋白相關藥物誘導的溶血性貧血相似,如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等而其臨床表現亦與G-6-PD缺乏相似,應加以鑒別。

  2.己糖磷酸旁路的其他酶缺陷,應註意鑒別。

  3.通過熱不穩定試驗和血紅蛋白電泳來排除血紅蛋白病,G-6-PD缺乏癥此2項試驗均正常。某些過篩試驗如特別是抗壞血酸(維生素C)氰化物試驗血紅蛋白亦可陽性,但G-6-PD活性測定或熒光點試驗僅有G-6-PD缺乏癥者陽性,據此可加以鑒別。

  還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等其它溶血性貧血鑒別。


並發症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本病常見的並發癥有黃疸、血紅蛋白尿、可出現溶血危象,溶血嚴重者可出現少尿、無尿、酸中毒和急性腎衰竭等。新生兒期常並發高膽紅素血癥。出現進行性貧血、膽石癥、肝脾腫大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