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頭痛介紹

  頭痛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通常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上的疼痛。病因較復雜,可由顱內病變,顱外頭頸部病變,頭頸部以外軀體疾病及神經官能癥、精神病引起。

    不同類型的頭痛:深部性頭痛、經期頭痛、血管性頭痛、神經性頭痛、間歇性頭痛、情緒性頭痛、緊張性頭痛、頸性頭痛、癲癇性頭痛、 牽引性頭痛、牽涉性頭痛、彌漫性頭痛、顱腦損傷後頭痛、功能性頭痛、反復發作性頭痛、局部頭痛、頑固性頭痛、慢性頭痛、偏頭痛、外傷後頭痛 、叢集性頭痛。

    不同痛法的頭痛:電擊樣痛或刺痛的頭痛、始於眼部,擴張開來的面頭痛、中度或輕度頭痛、重壓感、緊箍感或鉗夾樣頭痛、搏動性頭痛、 劇烈頭痛、清晨或上午頭痛、夜間頭痛、頭部重壓感、頭皮觸痛、頭部呈鈍痛,無搏動性。

    不同部位的頭痛:發際作痛、單側頭痛、全頭痛、面下部頭痛、前額頭痛固定於一側眼及眼眶周圍的晚間頭痛、顱外頭痛、顱內頭痛、枕部疼痛、後腦勺疼、太陽穴痛。

    不同人群的頭痛:產後頭痛、兒童頭痛、經行頭痛 、妊娠合並偏頭痛。

    中醫頭痛:痰濁頭痛、瘀血頭痛、風寒頭痛、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陽明頭痛、厥陰頭痛、血虛頭痛。


原因

  (一)發病原因

  引起頭痛的常見病因有:

  1.顱腦病變

  (1)感染腦膜炎、腦膜腦炎、腦炎、腦膿腫等。

  (2)血管病變:蛛網膜下隙出血、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高血壓腦病、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畸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3)占位性病變:腦腫瘤、顱內轉移癌、顱內白血病浸潤、顱內豬囊尾蚴病(囊蟲病)或棘球蚴病(包蟲病)等。

  (4)顱腦外傷:如腦震蕩、腦挫傷、硬膜下血腫、顱內血腫、腦外傷後遺癥。

  (5)其他:如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組胺性頭痛)、頭痛型癲癇。

  2.顱外病變

  (1)顱骨疾病:如顱底凹入癥、顱骨腫瘤。

  (2)頸椎病及其他頸部疾病。

  (3)神經痛:如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及枕神經痛。

  (4)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頭痛。

  3.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傷寒、肺炎等發熱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病、心力衰竭。

  (3)中毒:如鉛、酒精、一氧化碳、有機磷、藥物(如顛茄、水楊酸類)等中毒。

  (4)其他:尿毒癥、低血糖、貧血、肺性腦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月經期及絕經期頭痛、中暑等。

  4.神經官能癥 神經衰弱及癔癥性頭痛。

  (二)發病機制

  主要發病機制有:①血管因素,各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外血管收縮、擴張以及血管受牽引或伸展(顱內占位性病變對血管的牽引、擠壓);②腦膜受刺激或牽拉;③具有痛覺的腦神經(Ⅴ、Ⅵ、Ⅹ三對腦神經)和頸神經被刺激、擠壓或牽拉;④頭、頸部肌肉的收縮;⑤五官和頸椎病變引起的頭面痛;⑥生化因素及內分泌紊亂;⑦神經功能紊亂。


症狀

頭痛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頭痛病人應詳細詢問病史,並作全面的體格檢查。註意血壓是否增高,心肺功能是否正常。體溫有無升高,疑有顱腦疾病還應作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及眼底檢查,必要時測定眼壓,以除外青光眼。檢查頭顱有無外傷、瘢痕,頸項有無強直等。

  1.發病情況 急性起病並有發熱者常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劇的頭痛,持續不減,並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而無發熱者,提示顱內血管性疾病(如蛛網膜下隙出血)。長期的反復發作頭痛或搏動性頭痛,多為血管性頭痛(如偏頭痛)或神經官能癥。慢性進行性頭痛並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如嘔吐、緩脈、視盤水腫)應註意顱內占位性病變。青壯年慢性頭痛,但無顱內增高,常因焦急、情緒緊張而發生,多為肌收縮性頭痛(或稱肌緊張性頭痛)。

  2.頭痛部位 弄清頭痛部位是單側、雙側、前額或枕部、局部或彌漫、顱內或顱外,對病因的診斷有重要價值。偏頭痛及叢集性頭痛多在一側。顱內病變的頭痛常為深在性且較彌散,顱內深部病變的頭痛部位不一定與病變部位相一致,但疼痛多向病灶同側放射。高血壓引起的頭痛多在額部或整個頭部。全身性或顱內感染性疾病的頭痛,多為全頭部痛。蛛網膜下隙出血或腦脊髓膜炎除頭痛外尚有頸痛。眼源性頭痛為淺在性且局限於眼眶、前額或顳部。鼻源性或牙源性也多為淺表性疼痛。

  3.頭痛的程度與性質 頭痛的程度一般分輕、中、重,但與病情的輕重並無平行關系。三叉神經痛、偏頭痛及腦膜刺激的疼痛最為劇烈。腦腫瘤的痛多中度或輕度。高血壓性、血管性及發熱性疾病的頭痛,往往帶搏動性。有時神經功能性頭痛也頗劇烈。神經痛多呈電擊樣痛或刺痛,肌肉收縮性頭痛多為重壓感、緊箍感或鉗夾樣痛。

  4.頭痛發生的時間與持續時間 某些頭痛可發生在特定時間。如顱內占位病變往往清晨加劇。鼻竇炎的頭痛也常發生於清晨或上午,叢集性頭痛常在夜間發生,女性偏頭痛常與月經期有關,腦腫瘤的頭痛多為持續性,可有長短不等的緩解期。

  5.加重、減輕或激發頭痛的因素 咳嗽、打噴嚏、搖頭、俯身可使顱內高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顱內感染性頭痛及腦腫瘤性頭痛加劇。叢集性頭痛在直立時可緩解。頸肌急性炎癥所致的頭痛可因頸部運動而加劇;慢性或職業性頸肌痙攣所致的頭痛,可因活動、按摩頸肌而逐漸緩解。偏頭痛應用麥角胺後可獲緩解。

  為瞭便於臨床系統的思考,可將常見頭痛的原因歸納為下列四類:

  一、顱內病變引起的頭痛:疼痛多較劇烈,多為深部的脹痛、炸裂樣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嘔吐、神經系統損害體征、抽搐、意識障礙、精神異常以至生命體征的改變。

  (一)腦膜腦炎:屬腦膜刺激性頭痛,頸項部也多疼痛,有腦膜刺激征。起病多較急驟,並有發熱和腦脊液的陽性所見。

  (二)腦血管病:

  1.出血性腦血管病:腦出血多有劇烈頭痛,但不以頭痛就診。以頭痛為主訴者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因無偏癱等神經系統局限體征,而被漏診。本病多在用力或情緒激動後突發劇烈頭痛、嘔吐、也具有腦膜刺激性頭痛特點。病因多為先天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和腦動脈硬化。血性陳舊出血性腦脊液可以確診。

  2.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栓一般甚少頭痛,但椎一基底動脈短暫缺血發作性頭痛並不少見,以下諸占可作為診斷依據:①頭痛可因頭位轉動或直立位時誘發。②頭痛前後或同時多伴有其他腦幹短暫性缺血癥狀,以眩暈最多見,其他可有閃輝暗點、黑朦、復視、口面麻木、耳內疼痛、視物變形等。③可有輕微的腦幹損害體征,如眼球震顫(患者頭後仰轉頸,使一側椎動脈受壓後更易出現)、一側角膜反射或(和)咽反射的遲鈍或消失、平衡障礙或陽性病理反射等。④有明確病因,如腦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頸椎的增生、外傷或畸形等。⑤腦血流圖(頭後仰轉頸後波幅下降達30%以上)、顱外段椎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管徑狹窄或/和血流量降低)、眼震電圖(轉頸後出現眼震)等實驗室檢查陽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產生頭痛的機制,可能因顱內供血不足,顱外血管代償性擴張所致,因此,也具有血管性頭痛特點。

  3.腦動脈硬化:系因腦部缺氧引起。頭痛多伴神經衰弱表現,有高血壓者則有高血壓頭痛特點,並有輕微神經系統損害體征,眼底和心臟等有動脈硬化征象和血脂增高等。

  4.高血壓腦病:高血壓患者如血壓驟升而致腦部小動脈痙攣發生急性腦水腫時,可因急性顱內壓增高而產生劇烈頭痛,眼底可見視網膜動脈痙攣、出血、滲出等。多見於尿毒癥和子癇等。

  (三)顱內腫物及顱內壓增高:包括腦瘤、腦膿腫、顱內血腫、囊腫(蛛網膜炎)、腦寄生蟲等。一方面,腫物本身對顱內疼痛敏感組織的壓迫、推移、可引起局部及鄰近部位的頭痛(牽引性頭痛),如垂體瘤可產生雙顳或眼球後脹痛,頭痛呈進行性加重,並有神經系統局限體征;另一方面,80%的腫物患者有顱內壓增高,全頭部呈現脹痛、炸裂痛,緩慢發生者早期僅在晨起後發生(因平臥一夜後腦靜脈鬱血,顱內壓更加增高),以後逐漸為持續性痛,在咳嗽、用力後因顱壓突增,頭痛加重,並有嘔吐、視乳頭水腫、視網膜出血、精神癥狀、癲癇等。詳見第五節。

  (四)低顱壓綜合征:多發生於腰椎穿刺、顱腦損傷、手術或腦膜腦炎等之後以及嚴重脫水等情況下,側臥位腰穿腦脊液壓力在0.59-0.78kPa(70-80mm水柱)以下,或完全不能流出。起坐後突發劇烈頭痛,常伴惡心、嘔吐、系因此時顱內壓進一步下降,顱內疼痛敏感組織失去瞭腦脊液的托持而受到牽拉所致,故也屬於牽引性頭痛。平臥後頭痛即迅速緩解。偶或有徐脈和血壓升高。

  (五)癲癇性頭痛:多見於青少年及兒童、頭痛呈劇烈搏動性痛或炸裂痛,發作和終止均較突然,為時數秒至數十分鐘,偶可長達一天,發作頻率不等。可伴有惡心、嘔吐、眩暈、流涕、流淚、腹痛、意識障礙或恐怖不安等。腦電圖檢查特別在發作進常有癲癇波形,也可有其他類型的癲癇發作史、癲癇傢族史和有關的病因史,服用抗癲癇藥物可控制發作。可能系各種疾病導致間腦部位異常放電所致。

  (六)顱腦損傷後頭痛:顱腦損傷早期頭痛與軟組織損傷、腦水腫、顱內出血、血腫、感染等有關。後期的頭痛相當多見,大多為衰弱表現,稱為“外傷性神經癥”或“腦外傷後綜合癥”。但很大一部分患者或並發或單獨尚有其他頭痛表現,機制也十分復雜。常見的有血管性頭痛(包括各種類型的偏頭痛類血管性頭痛)、肌收縮頭痛、顱表神經痛以及頭皮疤痕引起的頭痛等。系與局部血管、血管運動中樞、頭皮、頸肌、頸神經根或頭頸部各個神經分枝受損有關,有的則和並發的頸椎損傷所致的椎動脈短暫缺血等因素有關。少數頭痛為外傷晚期並發癥引起,如顱內血腫、外傷性腦蛛網膜炎、低顱壓綜合征、自發性氣腦、癲癇性頭痛以及晚發性腦膿腫、腦膜炎等。故應詳細詢問病史並作有關檢查,明確頭痛的性質和類型,不宜不加分析籠統地診斷為腦外傷後遺癥。

  二、顱外頭頸部病變引起的頭痛

  (一)最重要和常見的為血管性頭痛:呈現與脈搏一致的搏動性痛或脹痛。低頭、受熱、用力、咳嗽等均可使頭痛加重。檢查可見顳動脈隆起,搏動增強,壓迫後頭痛可減輕。可分為兩類:

  1.偏頭痛類:均呈急性復發性發作,並伴有一些特異癥狀。

  (1)偏頭痛:常在青春期發病,部分患者有傢族史,多因勞累、情緒因素、經期等誘發。典型者(眼型偏頭痛)頭痛發作前先有眼部先兆,如閃輝、黑朦、霧視、偏盲等,也可有面、舌、肢體麻木等,與顱內血管痙攣有關。約10-20分鐘後,繼以顱外血管擴張,出現一側或雙側劇烈搏動性痛或脹痛,多伴有面色蒼白、肢冷、嗜睡等,並可有情緒和行為等改變;頭痛至高峰後惡心、嘔吐、持續數小時至一天恢復。發作頻率不等。無上述先兆者稱“普通型偏頭痛”。較為常見,發作長者可達數日。少數頭痛反復發作後出現一過性動眼神經麻痹者稱“眼肌麻痹型偏頭痛”,但發病久後眼肌麻痹不再恢復。本病發病機制復雜,近年傾向於認為,誘發因素作用於中樞神經後,經單胺能通路產生神經遞質變化,繼之激活血小板引起5-HT和血栓素A2(TX A2)的釋放和耗竭,相繼產生顱內外血管的收縮及擴張,擴張管壁由於吸附5-HT產生血管過敏,加之組織胺、緩激肽等參與,發生頭痛及其神經性血管性反應。

  (2)叢集性頭痛:成年男性多見,發作時顱內外血管均有擴張,搏動性劇痛以一側眶上眶周為主,伴有頭痛側流涕、鼻阻、顏面充血等,持續約半小時至2小時緩解,常在每天同一時間以同一形式多次發作,夜間也可發生。發作持續數周至2-3個月後,逐漸減少,減輕而停止。但間隔數周或數年後再次出現類似的叢集樣發作。病因也未完全明瞭,有的可能和過敏反應、外傷、蝶腭神經節或巖大淺神經病變有關。

  (3)頸性偏頭痛:與頸椎外傷或增生有關。癥狀類似偏頭痛,但頭痛同時伴有椎動脈痙攣產生的腦幹缺血癥狀,如眩暈、耳內疼痛、咽部異物感、吞咽發音障礙等,以及頭痛側上肢的麻木、疼痛、無力等頸胸神經根刺激癥狀。隨頭痛恢復,上述癥狀也均消失。間歇期可有頸部活動受限、頸肌壓痛和頸胸神經根損害的一些體征,有的遺有輕度持續性頭痛。

  2.非偏頭痛類:無明顯的發作性和特異的伴發癥狀。多為全身性疾患使顱內外血管擴張引起,如感染、中毒、高熱、高血壓、各種缺氧狀態(腦供血不足、心肺功能不全、貧血、高原反應)以及低血糖等。恒有原發病癥象可資診斷。此外,尚有顳動脈炎,多見於中老年男性,部分與膠元病有關。病初,牙齦、枕頸部痛,隨後顳側搏動性劇痛,顳動脈變硬、壓痛、屈曲並呈結節狀,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紅斑,並有消瘦、發熱、白細胞和血沉增快等全身癥狀。病變累及眼動脈和顱內動脈時,可出現視力障礙和其他神經精神癥狀。本病有的可自愈,但仍應及早使用激素治療。

  (二)頭頸部神經炎性頭痛:枕大神經、眶上神經和耳顳神經等,均可因受寒、感染或外傷引起頭部神經的神經痛。三叉神經第一支也可因感染、受寒等,引起前頭部持續性或伴發短暫加劇的發作痛,稱三叉神經炎或癥狀性三叉神經痛。均詳見第五章第一節。

  (三)頭頸部皮膚、肌肉、顱骨病變引起的頭痛:

  1.頭皮的急性感染、癤腫、顱骨腫瘤均可引起局部頭痛。原發病灶明顯,診斷不難。

  2.緊張性頭痛(肌收縮性頭痛):相當多見。系因頭頸部肌肉持續收縮所致,多為前頭部、枕頸部或全頭部持續性鈍痛。病因大多為精神緊張或焦慮所致,也可繼發於血管性頭痛或五官病變的頭痛,有時為頭頸部肌炎、頸肌勞損或頸椎病所致。

  (四)五官及口腔病變引起的頭痛:頭痛是由原病灶部位的疼痛擴散而來,屬“牽涉性頭痛”。有明顯的原發病征象。當征象不顯時,如輕度屈光不正、慢性青光眼等,則易漏診。

  1.鼻部病變:

  (1)副鼻竇炎:頭痛恒伴有鼻阻、流涕和局部壓痛。除蝶竇炎頭痛可在頭內深部或球後外,其他多以病竇部位為主。頭痛程度常和副鼻竇引流情況有關,故前額竇炎頭痛多以晨起為重,久立後逐漸減輕,而上凳竇炎則反之。鼻中隔偏曲可因損及鼻甲,產生類似上頜竇為的頭痛。

  (2)鼻咽腔癌腫:典型者除頭痛外,有鼻衄、膿涕、多發性顱神經麻痹(因填塞耳咽管,耳聾系傳導性!)和頸部淋巴結轉移。鼻咽腔活檢可確診。少數癥狀可不典型,應多次作鼻咽腔活檢以求早期確診。

  2.眼部病變:

  (1)屈光不正(遠視、散光、老視)及眼肌平衡失調:頭痛多為鈍痛,可伴眼痛眼脹,閱讀後加重,並可有閱讀錯行或成雙行現象,久後可有神經衰弱表現。

  (2)青光眼:疼痛以患眼為主擴及病側前額,急性者常伴有嘔吐、視力減退、角膜水腫、混濁等;慢性者有視乳頭生理凹陷擴大等。測量眼壓可明確診斷。

  (3)眼部急性感染:也常引起劇烈頭痛,但局部征象明顯,不易漏診。

  3.耳部病變:急性中耳炎、乳突炎可有嚴重耳痛並擴及一側頭痛,多呈搏動性。

  4.口腔病變:牙痛有時可擴及病側面部疼痛。顳頜關節痛常自局部擴及一側頭痛,咬合時關節疼痛,並有局部壓痛。

  三、頭頸部以外軀體疾患引起的頭痛

  發生頭痛的機制及其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①非偏頭痛類血管性頭痛:病在見前。②牽引性頭痛:見於心功不全、肺氣腫等,因顱內靜脈鬱血,引起輕度腦腫脹所致。③神經衰弱性頭痛(神經衰弱綜合征):多見於慢性感染(結核、肝炎、小兒腸寄生蟲病等)和內分泌代謝疾患(甲亢、更年期等)。

  四、神經官能癥及精神病引起的頭痛

  臨床上最常見的頭痛原因是神經衰弱,但必須在排除上述各種器質性疾病並有明確的神經衰弱表現時,方能診斷。頭痛可能與對疼痛的耐受閾降低有關,但有患者因血管功能失調或精神緊張,頭痛具有血管性頭痛或肌收縮性頭痛的特點。焦慮癥頭痛多伴有明顯的焦慮不安表現。抑鬱患者也常有頭痛,抑鬱癥狀反被忽略,應高度警惕。癔癥的頭痛多部位不定,性質多變,且有其他癔病表現,如發病的情緒因素以及軀體的其他種種不適等。有時也可出現急性頭痛發作,癥狀誇張,常號哭、翻滾、呼叫,除有零亂的感覺障礙和雙側腱反射亢進外,體檢及神經系統無其他異常。當詢問病史及查體以吸引其註意力後,頭痛可明顯減輕,暗示治療可迅速痊愈。重性精神病中也可有頭痛,但很少以頭痛為主訴就診。

  診斷

  依據不同臨床特點(參見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輔助檢查等手段,做出診斷一般不難。但有時鑒別頭痛病因更為復雜。

  疼痛強度很少有診斷價值,對安慰劑的反應也很少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疼痛的時間-強度關系特別有診斷價值。動脈瘤破裂引起的疼痛立即達到高峰,呈霹靂樣。偶爾,未破裂的動脈瘤也能出現類似的癥狀。叢集性頭痛經過3~5min可達到高峰,維持最大強度約45min,然後逐漸消退。偏頭痛發作可在數小時內強度逐漸增加,持續數小時到數天,並特征性地表現為睡眠後緩解。頭痛發作使睡眠中斷多是腦瘤的特征。

  頭痛與生物因素、物理環境改變之間的關系,對於對病人進行分類處理可提供基本的信息,使頭痛癥狀惡化的因素對於判定良性的頭痛癥候群具有很高的價值:飲用紅酒,持續勞累,刺激性氣味,饑餓,睡眠缺乏,天氣改變或月經期誘發頭痛。發作時伴有惡心癥狀是良性疾患(偏頭痛)的特殊表現,懷孕期,特別是中末3個月出現頭痛停止或緩解,也具有類似的意義。

  分析顏面部疼痛需另一種不同的思路。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是引起顏面部疼痛的常見病因,特別見於三叉神經痛。神經痛是疼痛性疾患,特征性的表現為發作性,持續時間短暫,通常呈電休克樣發作。這些疾病由神經(三叉神經和舌咽神經)的脫髓鞘病灶引起,其激活瞭腦幹疼痛產生機制。扳機點手法可特征性的激發疼痛發作。然而,顏面部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牙痛,可由冷、熱或甜食誘發。

  初次嚴重頭痛發作和長期反復頭痛發作的診斷可能完全不同,前者發現潛在嚴重病因的可能性較後者大得多。急性病因包括腦膜炎,蛛網膜下隙出血,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腫,青光眼,化膿性鼻竇炎。

  最後,應註意反復發作性頭痛可由疼痛誘發。如顳下頜關節(TMI)功能紊亂通常產生與咀嚼食物有關的耳前疼痛,疼痛可向頭部放射,但並不易和頭痛本身混淆。

  頭痛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通常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上的疼痛。病因較復雜,可由顱內病變,顱外頭頸部病變,頭頸部以外軀體疾病及神經官能癥、精神病引起。

    不同類型的頭痛:深部性頭痛、經期頭痛、血管性頭痛、神經性頭痛、間歇性頭痛、情緒性頭痛、緊張性頭痛、頸性頭痛、癲癇性頭痛、 牽引性頭痛、牽涉性頭痛、彌漫性頭痛、顱腦損傷後頭痛、功能性頭痛、反復發作性頭痛、局部頭痛、頑固性頭痛、慢性頭痛、偏頭痛、外傷後頭痛 、叢集性頭痛。

    不同痛法的頭痛:電擊樣痛或刺痛的頭痛、始於眼部,擴張開來的面頭痛、中度或輕度頭痛、重壓感、緊箍感或鉗夾樣頭痛、搏動性頭痛、 劇烈頭痛、清晨或上午頭痛、夜間頭痛、頭部重壓感、頭皮觸痛、頭部呈鈍痛,無搏動性。

    不同部位的頭痛:發際作痛、單側頭痛、全頭痛、面下部頭痛、前額頭痛固定於一側眼及眼眶周圍的晚間頭痛、顱外頭痛、顱內頭痛、枕部疼痛、後腦勺疼、太陽穴痛。

    不同人群的頭痛:產後頭痛、兒童頭痛、經行頭痛 、妊娠合並偏頭痛。

    中醫頭痛:痰濁頭痛、瘀血頭痛、風寒頭痛、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陽明頭痛、厥陰頭痛、血虛頭痛。


飲食保健

頭痛吃什麼好?

  頭痛的食療方(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薑蔥炒螃蟹】

  配方: 雄螃蟹500克,幹蔥頭150克,薑絲25克,豬油75克。

  制法: 螃蟹洗凈切塊:把炒鍋用武火燒熱,下豬油,燒至六成熱下蔥頭,翻炒後,把蔥頭撈出,在鍋內略留底油,武火爆炒薑絲、蒜泥和炸過的蔥頭,下蟹塊炒勻,依次熗料酒,加湯、食鹽、白糖、醬油、味精,加蓋略燒,至鍋內水分將幹時,下豬油10克及香油、胡椒粉等炒勻,用濕淀粉勾芡即成。

  功效: 活血化瘀,滋陰清熱。

  用法: 佐餐食用。

  【川芎紅花茶】

  配方: 川芎3~6克,紅花3克,茶葉3~6克。

  制法: 上物水煎取汁,當茶飲。

  功效: 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用法: 每日1劑,不拘時飲服。

  【竹筍粥】

  配方: 熟冬筍100克,豬肉末50克,粳米100克,麻油25克。

  制法: 先將熟冬筍切成絲,鍋內放麻油燒熱,下入豬肉末煸炒片刻,加入冬筍絲、蔥薑末、鹽、味精,翻炒入味,裝碗備用。粳米加水用文火熬粥,粥將成,把碗中的備料倒入,稍煮片刻即成。

  功效: 化痰祛濕。

  用法: 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食。

  【橘紅糕】

  配方: 橘紅10克,米粉500克,白糖200克。

  制法: 橘紅研細末,與白糖和勻為餡;米粉以水少許濕潤,以橘紅為餡做成糕,放蒸鍋屜佈上蒸熟,冷後壓實,切為夾心方塊米糕。

  功效: 燥濕化痰,理氣健脾。

  用法: 可作點心服食。

  【天麻陳皮燉豬腦】

  配方: 天麻10克,陳皮10克,豬腦1個。

  制法: 將豬腦、天麻、陳皮洗凈,置瓦盅內,加清水適量,隔水燉熟食用。

  功效: 化痰降濁,平肝熄風。

  用法: 佐餐食用。

  【半夏山藥粥】

  配方: 山藥30克,清半夏30克。

  制法: 山藥研末,先煮半夏取汁一大碗,去渣,調入山藥末,再煮沸,酌加白糖和勻。

  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用法: 每日早晚空腹服食。

  【僵蠶蔥白茶】

  配方: 白僵蠶不拘量,蔥白6克,茶葉3克。

  制法: 將白僵蠶焙後研成細末,用蔥白與茶葉煎湯,調服。

  功效: 化痰祛風止痛。

  用法: 每日1~2次,每次取上末3克,以蔥白、茶葉煎湯調服。

  【參杞蛤士蟆】

  配方: 幹蛤士蟆仁60克,人參3克(或黨參15克),枸杞子30克,罐頭青豆25克,甜酒汁50克,冰糖250克,蔥結20克,生薑片10克。

  制法: 將蛤士蟆仁洗凈,放瓦罐內,加水50毫升,甜酒汁25克及蔥、薑,共入籠蒸約2小時。去蛤士蟆上面的黑色筋膜,入罐中,加清水500毫升,甜酒汁25克,上籠再蒸2小時,取出放碗中。枸杞子洗凈,人參研成末。將冰糖置大碗內,加開水350毫升,加人參、枸杞子入籠蒸化,取出去沉淀,傾入蛤士蟆碗內,再加青豆即成。

  功效: 養血滋陰,補腎益氣。

  用法: 佐餐食用。

  【黃精蒸雞】

  配方: 黃精30克,黨參30克,淮山藥30克,仔母雞1隻(約500克)。

  制法: 將母雞剁成3厘米見方的塊,放入沸水鍋內燙3分鐘撈出,洗凈血沫,裝入汽鍋內,加入薑、蔥、鹽等調料,再將洗凈切好的黃精、黨參、淮山藥放入,上籠蒸3小時即可。

  功效: 益氣補虛。

  用法: 佐餐食之。

  【五味腰柳】

  配方: 五味子20克,豬裡脊肉200克,雞蛋2個,面粉25克,豬油50克,雞湯100克。

  制法: 裡脊肉切成2.5厘米厚的大長片,坡刀兩面剞上交叉的花刀。用蔥、薑末、精鹽、味精、紹酒、五味子藥液和裡脊肉放在一起拌勻,醃漬10分鐘後,蘸上面粉待用,將雞蛋打在碗內,攪勻。鍋內豬油燒熱後,將裡脊肉蘸上雞蛋,放入鍋內煎,待兩面煎成色,添雞湯,加精鹽、花椒水、紹酒,用慢火煨3分鐘,熟透取出。將裡脊肉片切成條狀碼在盤內。將鍋內湯浮沫打凈,用濕淀粉勾芡,放入蔥、薑末,澆在裡脊肉條上,撤上香菜段即成。

  功效: 益氣養血,健運脾胃。

  用法: 每日1劑,食肉飲湯,分2次食完,連續食用10~15日。

  【西紅柿粥】

  配方: 西紅柿250克,西米100克,白糖150克,玫瑰鹵少許。

  制法: 用刀在西紅柿皮上劃個十字,再放入開水中燙一下,去皮,切成小丁。將西米(先用溫水泡脹)放入沸水內煮一會兒,放入西紅柿丁再煮沸,加白糖、玫瑰鹵調味即成。

  功效: 清熱涼血平肝。

  用法: 每日2次,可作點心服食。

  【天麻鯉魚頭】

  配方: 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鮮鯉魚1尾(約1000克)。

  制法: 將川芎、茯苓切片,與天麻一同放入二次米泔水中,浸泡4~6小時,撈出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片,再將天麻片與川芎、茯苓一起放入洗凈的魚腹中,置盆內,加薑、蔥蒸30分鐘,按常規制作調味羹湯,澆於魚上即成。

  功效: 平肝寧神,活血止痛。

  用法: 佐餐食用。

  【桑菊薄竹飲】

  配方: 桑葉10克,竹葉15~30克,菊花10克,白茅根10克,薄荷6克。

  制法: 將以上五味洗凈,放入茶壺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即可。

  功效: 疏風散熱。

  用法: 每日1劑,代茶飲i連服3~5日。

  【川芎茶】

  配方: 川芎3克,荼葉6克。

  制法: 上二味,加水適量,煎汁溫服。

  功效: 祛風散熱,理氣止痛。

  用法: 每日2劑,食前溫服。

  【蔥豉粥】

  配方: 蔥白10克,淡豆豉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 粳米煮粥,粥成下蔥白、淡豆豉,再煮數沸即成。

  功效: 辛溫解表,祛風散寒。

  用法: 每日2~3次,連服3~5日。

  【川芎白芷燉魚頭】

  配方: 鳙魚(花鰱魚)頭1個,川芎3~9克,白芷6~9克。

  制法: 將川芎、白芷用紗佈包,與魚頭共煮湯,文火燉至魚頭熟透,調味即可。

  功效: 疏風散寒。

  用法: 飲湯食魚頭。

  【僵蠶蔥白茶】

  配方: 白僵蠶不拘量,蔥白6克,茶葉3克。

  制法: 將白僵蠶焙後研成細末,用蔥白與茶葉煎湯,調服。

  功效: 化痰祛風止痛。

  用法: 每日1~2次,每次取上末3克,以蔥白、茶葉煎湯調服。

  【參杞蛤士蟆】

  配方: 幹蛤士蟆仁60克,人參3克(或黨參15克),枸杞子30克,罐頭青豆25克,甜酒汁50克,冰糖250克,蔥結20克,生薑片10克。

  制法: 將蛤士蟆仁洗凈,放瓦罐內,加水50毫升,甜酒汁25克及蔥、薑,共入籠蒸約2小時。去蛤士蟆上面的黑色筋膜,入罐中,加清水500毫升,甜酒汁25克,上籠再蒸2小時,取出放碗中。枸杞子洗凈,人參研成末。將冰糖置大碗內,加開水350毫升,加人參、枸杞子入籠蒸化,取出去沉淀,傾入蛤士蟆碗內,再加青豆即成。

  功效: 養血滋陰,補腎益氣。

  用法: 佐餐食用。

  【黃精蒸雞】

  配方: 黃精30克,黨參30克,淮山藥30克,仔母雞1隻(約500克)。

  制法: 將母雞剁成3厘米見方的塊,放入沸水鍋內燙3分鐘撈出,洗凈血沫,裝入汽鍋內,加入薑、蔥、鹽等調料,再將洗凈切好的黃精、黨參、淮山藥放入,上籠蒸3小時即可。

  功效: 益氣補虛。

  用法: 佐餐食之。

  【五味腰柳】

  配方: 五味子20克,豬裡脊肉200克,雞蛋2個,面粉25克,豬油50克,雞湯100克。

  制法: 裡脊肉切成2.5厘米厚的大長片,坡刀兩面剞上交叉的花刀。用蔥、薑末、精鹽、味精、紹酒、五味子藥液和裡脊肉放在一起拌勻,醃漬10分鐘後,蘸上面粉待用,將雞蛋打在碗內,攪勻。鍋內豬油燒熱後,將裡脊肉蘸上雞蛋,放入鍋內煎,待兩面煎成色,添雞湯,加精鹽、花椒水、紹酒,用慢火煨3分鐘,熟透取出。將裡脊肉片切成條狀碼在盤內。將鍋內湯浮沫打凈,用濕淀粉勾芡,放入蔥、薑末,澆在裡脊肉條上,撤上香菜段即成。

  功效: 益氣養血,健運脾胃。

  用法: 每日1劑,食肉飲湯,分2次食完,連續食用10~15日。

  【西紅柿粥】

  配方: 西紅柿250克,西米100克,白糖150克,玫瑰鹵少許。

  制法: 用刀在西紅柿皮上劃個十字,再放入開水中燙一下,去皮,切成小丁。將西米(先用溫水泡脹)放入沸水內煮一會兒,放入西紅柿丁再煮沸,加白糖、玫瑰鹵調味即成。

  功效: 清熱涼血平肝。

  用法: 每日2次,可作點心服食。

  【天麻鯉魚頭】

  配方: 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鮮鯉魚1尾(約1000克)。

  制法: 將川芎、茯苓切片,與天麻一同放入二次米泔水中,浸泡4~6小時,撈出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片,再將天麻片與川芎、茯苓一起放入洗凈的魚腹中,置盆內,加薑、蔥蒸30分鐘,按常規制作調味羹湯,澆於魚上即成。

  功效: 平肝寧神,活血止痛。

  用法: 佐餐食用。

  【桑菊薄竹飲】

  配方: 桑葉10克,竹葉15~30克,菊花10克,白茅根10克,薄荷6克。

  制法: 將以上五味洗凈,放入茶壺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即可。

  功效: 疏風散熱。

  用法: 每日1劑,代茶飲i連服3~5日。

  【川芎茶】

  配方: 川芎3克,荼葉6克。

  制法: 上二味,加水適量,煎汁溫服。

  功效: 祛風散熱,理氣止痛。

  用法: 每日2劑,食前溫服。

  【蔥豉粥】

  配方: 蔥白10克,淡豆豉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 粳米煮粥,粥成下蔥白、淡豆豉,再煮數沸即成。

  功效: 辛溫解表,祛風散寒。

  用法: 每日2~3次,連服3~5日。

  【川芎白芷燉魚頭】

  配方: 鳙魚(花鰱魚)頭1個,川芎3~9克,白芷6~9克。

  制法: 將川芎、白芷用紗佈包,與魚頭共煮湯,文火燉至魚頭熟透,調味即可。

  功效: 疏風散寒。

  用法: 飲湯食魚頭。

  頭痛最好吃什麼

  1、因外感頭痛應膳食清淡、慎用補虛之品。宜食有助於疏風散邪的食物,如蔥、薑、豆豉、藿香、芹菜、菊花等。風熱頭痛者宜多食綠豆、白菜、蘿卜、芹菜、藕、百合、生梨等具有清熱作用的食物

  2、因內傷頭痛虛證者以補虛為主,同時應辨明具體病因和兼癥等不同情況,選用性味適當的食療方劑,配合富於營養的食物,如肉類、蛋類、海味類以及山藥、龍眼、木耳、胡桃、芝麻、蓮子等;肝腎虧虛及氣血不足者,宜食大棗黑豆、荔枝、龍眼肉、雞肉、牛肉、龜肉、鱉肉等滋補肝腎,補益氣血的食物。

  3、內傷頭痛的實證,治以攻邪,屬痰濕、淤血者,宜食有健脾除濕或活血化淤作用的食物,如山藥、薏苡仁、橘子、山楂、紅糖等。

  頭痛不宜吃什麼

  頭痛的病人,應禁食火腿、幹奶酪、保存過久的野味等食物,少吃牛奶、巧克力、乳酪、啤酒、咖啡、茶葉等食物。還應禁煙、禁酒、禁喝濃茶


護理

頭痛應該如何護理?

  頭痛的護理方法

  頭痛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是人體對各種致痛因素所產生的主觀感覺,屬於疼痛的范疇。致痛因素可以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化學的或機械性的,等等。這些因素刺激瞭位於顱內外組織結構中的感覺神經末梢,通過相應的傳導通路傳到大腦而感知。

  頭痛的護理註意要點:

  1.輕度頭痛,一般不用休息,可服用止痛藥,如去痛片等。如有劇烈頭痛,必須臥床休息。

  2.環境要安靜,室內光線要柔和。

  3.註意瞭解病人頭痛的PQRST,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給予相應護理。另外,還要註意觀察病人的神志是否清楚,有無面部及口眼歪斜等癥狀的出現。

  4.可按頭痛的部位給予針灸、按摩治療,前額痛可取印堂、合谷、陽白穴,兩側痛可取百會,後頂痛可取風池、外關等穴位。

  5.有頭痛眩暈、心煩易怒、夜眠不佳、面紅、口苦癥狀的病人,應加強其精神護理,消除病人易怒、緊張等不良情緒,以避免誘發其他疾病。高血壓病人應註意休息,保持安靜,按時服降壓藥。

  6.對一些病因明確疾病引起的頭痛,應先控制病情,以緩解疼痛。

  夏季頭痛的預防保健

  頭痛是許多疾病的常見癥狀,主要有三大類型:神經機能性頭痛、感染性疾病頭痛、顱內顱外疾病頭痛。其中的前兩類頭痛,源於體虛或風邪入侵的比例較大,多半與天氣條件有一定的關系。臨床實踐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夏季的高溫、悶濕、雷雨、大風、天氣驟變常常會誘發或加重頭痛,夏季飲食和睡眠,也常常直接導致頭痛。


治療

頭痛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頭痛預防保健

  根據氣候對頭痛的具體影響,夏季常見的頭痛可分為三個類別:

  一、疰夏性頭痛。這是一種典型的季節性頭痛,一到夏天就發作,入秋之後,不治即愈。夏季氣候炎熱,尤其是氣溫突升的初夏和氣溫超過37℃的酷暑時段,有疰夏史的人一般很難適應,於是植物神經功能開始紊亂,食欲減退,睡眠不足,周身乏力,頭痛時常伴有低熱。疰夏性頭痛的主要原因是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應按疰夏治療。夏日裡要改善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同時搞好室內降溫,保證一定的睡眠時間。

  二、冷飲性頭痛。夏日天氣熱如蒸籠,冰西瓜、冰啤酒、雪糕等冷飲食品自然成瞭人們的“寵物”。但冷飲進口時,會給口腔黏膜很強的刺激,這就可能使得腭部皮膚的神經產生放射性的疼痛。這種疼痛對有些人並不明顯,但卻可能導致某些有頭痛史(例如偏頭痛)的患者急性發作。這些患者進食冷飲後,常常會雙目緊閉,頭痛難忍,甚至會出現耳鳴目眩或輕度的惡心。所以,有頭痛史的人必須少吃或不吃冷飲,頭痛發作時,倘不很嚴重,可用手反復進行局部按摩,以減輕疼痛,如果頭痛得特別厲害,應及時就醫。

  三、低顱性頭痛。夏季氣溫常常高於人體體溫,因而汗液蒸發是人體散熱的主要途徑,當汗液蒸發過多,人體就容易脫水;另外,因為氣候的原因,夏季食品容易變質,人吃瞭變質的食品,容易患急性胃腸炎或細菌性痢疾,從而上吐下瀉,造成脫水。人體脫水後,當體位變化,尤其是站立時,會出現頭痛癥狀。發生頭痛時應臥床休息,但不用枕頭,以保持頭的低位。為瞭消除和減輕脫水,可輸入一定量的生理鹽水.

保健品查詢頭痛中醫治療方法

  醫辨證與治療  頭痛是一種常見病,祖國醫學歷代醫傢認為,頭部經絡為諸陽經交會之處,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都上會於此.若...六淫外侵,七情內傷,升降失調,鬱於清竅,清陽不運,皆能致頭痛.新感為頭痛,久病為頭風.大抵外感多實證,治宜疏風祛邪為主;內傷頭痛,多屬虛證,治宜平肝,滋陰,補氣,養血,化痰,祛瘀等為主。但由痰飲,瘀血所致者,為虛中有實,應當分別莊施治.頭痛可分偏正、左右、前後、寒熱,

  如痛在腦後,上至顛頂,下連於項,多太陽經風鬱;宜用川芎、羌活、蔓荊子、蘇葉;

  痛在左右頭角,並連及耳部,多少陽經火鬱,宜用菊花、丹皮、山梔子、桑葉、鉤藤;

  痛在前額及眉棱骨處,多陽明經熱鬱,宜用葛根、白芷、石膏;

  痛在顛頂,或連於目系,為厥陰經頭痛,宜用吳萸,生薑;

  痛偏左為血虛兼風,宜用川芎,當歸,防風,薄荷;

  痛偏右者,為濕痰挾熱,宜用半夏、石膏、蒼術、黃芩;

  寒痛者,畏寒喜暖;

  熱痛者,惡熱喜涼;

  寒熱久鬱,發時悶痛,欲棉裹者,多濕痰,宜用二陳湯加黃芩、石膏、薄荷、細辛、川芎.另外,

  氣虛者,多因勞而痛,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天麻;

  血虛者,心悸,善驚而痛,宜用四物湯加菊花、黃芩、薄荷、甘草;

  膽火上逆者,多頭暈兩頭角痛,宜用菊花、膽草、黃芩、生地、丹皮、桑葉;

  肝陽乘胃者,多頭痛嘔吐,宜用生石決明、竹茹、半夏、茯苓,菊花,鉤藤,山梔子,荷葉;另外,

  膽經鬱熱,令人頭角額尖跳痛,如針刺,非酒洗膽草不能除也.

中藥材查詢頭痛西醫治療方法

  原則為:

  1、積極處理和治療原發病;

  2、適當使用解熱止痛劑如索米痛、米格來寧,或少量服用可待因、顱痛定等;

  3、對焦慮煩燥者可酌情加用安定劑或鎮靜劑,對抑鬱表現者加用抗抑鬱劑;

  4、針對發病機理進行治療,如高顱壓者給予脫水利尿劑,低顱壓者給予靜推低滲液;擴張性頭痛給予麥角制劑;松弛收縮的肌肉給予按摩、熱療、痛點奴佛卡因封閉等;表淺神經痛可采用封閉治療;更換腦脊液等。

  幾種常見頭痛處理:

  一、偏頭痛:

  發作時口服麥角胺咖啡因0.1~0.2(一日總量≤0.6),肌註麥角新堿0.2~0.5mg,有妊娠、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者禁用;擴張的顳動脈周圍0.5%奴佛卡因皮下封閉;對病程長、發作頻繁、藥物治療效果差者可行顳淺動脈結紮手術。

  二、叢集性頭痛:

  發作時使用麥角制劑。

  三、頸性偏頭痛:

  頸椎牽引,服用擴血管藥物尼莫地平20mg 3次/d,西比靈每晚5~10mg,卡馬西平(0.1g 3次/d),強的松(20mg 1次/d)或封閉星狀神經節,治療並存的頸胸神經根炎。

  四、肌收縮性頭痛:

  按摩、熱敷及服用安定劑和鎮靜劑,在肌肉壓痛點處用2%利多卡因2~5ml封閉。

  五、神經炎頭痛:

  可在顱表神經部位如風池穴(枕大神經痛)、眶上切跡(眶上神經痛)等處用2%利多卡因2~5ml封閉;也可口服卡馬西平(0.1g 3次/d)或苯妥英鈉(0.1g 3次/d)治療。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頭痛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頭痛應該做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生化、電解質及細胞學檢查 可瞭解血液細胞及生物化學的改變及其與頭痛的關系。

  2.腦脊液檢查 對蛛網膜下隙出血及顱內炎癥等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影像學檢查

  根據具體情況作腦電圖、腦超聲、放射性核素腦掃描、腦血造影等檢查。影像學診斷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腦部疾病的診斷提供瞭重要依據,如CT掃描、MRI等對腦組織均有較強的分辨力,故對血管病變(如血管畸形、腦動脈瘤)及占位性病變(腦良、惡性腫瘤)的診斷有重要幫助,它可顯示病變部位、大小、受累部位結構改變及其周圍腦水腫程度,腦室受壓情況等。磁共振對腦血管病變的診斷較CT佳。經顱多普勒超聲波檢查(TCD)能穿透顱骨,直接獲得顱內動脈血流信息,對診斷腦血管疾病及腦內血循環情況具有重要的意義。CT、MRI及TCD均為非侵入性檢查方法,易為病人接受,是目前診斷腦部病變的重要手段。


鑑別

頭痛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頭痛同時伴劇烈嘔吐者提示為顱內壓增高。頭痛在嘔吐後減輕者可見於偏頭痛。

  2.頭痛伴眩暈者見於小腦腫瘤、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3.頭痛伴發熱者常見於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或顱內感染。

  4.慢性進行性頭痛伴精神癥狀者應註意顱內腫瘤。

  5.慢性頭痛突然加劇並有意識障礙者提示可能發生腦疝。

  6.頭痛伴視力障礙者可見於青光眼或腦瘤。

  7.頭痛伴腦膜刺激征者提示有腦膜炎或蛛網膜下隙出血。

  8.頭痛伴癲癇發作者可見於腦血管畸形、腦內寄生蟲病或腦腫瘤。

  9.頭痛伴神經功能紊亂癥狀者可能是神經功能性頭痛。

  10.鼻竇炎疼痛常位於前額及鼻根部,晨起加重,伴鼻塞、流膿涕等。部分患者因繼發性肌肉收縮而出現頸部疼痛和後頭痛。檢查鼻腔可見有膿性分泌物,病變鼻竇部位壓痛明顯。


並發症

頭痛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顱內壓增高頭痛同時伴劇烈嘔吐;小腦腫瘤、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常可伴眩暈;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或顱內感染伴發熱;顱內腫瘤可伴癲癇發作、精神癥狀和視力障礙;腦疝者可能發生意識障礙;腦膜炎或蛛網膜下隙出血常伴腦膜刺激征。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頭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