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梅毒、脊髓空洞癥、糖尿病性神經病、脊髓膜膨出、先天性痛覺缺如等。這時,肩、肘、頸椎、髖、膝、踝、趾等關節由於沒有痛覺的保護機制導致關節過度使用、撞擊發生破壞。此外,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和器官移植術後時)、止痛藥(保太松、消炎痛)的醫源性關節破壞發病機理方式相同。頸髓的脊髓空洞癥是累及上肢關節常見的神經病性疾患。肩、肘、頸椎和腕為受累的多發部位。脊髓空洞癥伴發上肢關節破壞者約占25%,除關節病變外尚有單側或雙側溫度覺喪失,因此上肢皮膚可見燙傷疤痕。脊髓梅毒,也叫脊髓癆,常累及膝、髖、踝和腰椎。骨、關節改變之外,可見運動性共濟失調、下肢深感覺障礙Arggll-Robertson瞳孔、血清康瓦氏反應陽性。脊髓膨出,踝和足小關節受累多見。足底有無痛性潰瘍,腰骶部見軟組織腫塊、皮膚凹陷或多毛、下肢肌萎縮感覺消失以及擴約肌功能障礙。糖尿病性神經病,可發生足小關節(跗蹠、蹠趾、趾間等)無痛性腫脹等。
本病的檢查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X線檢查
通常將本病的X線表現分為三型,即吸收型、增生型、混合型。X線上早期可見關節的退行性改變,關節面輕度硬化、侵蝕及破壞。病變晚期受累骨的關節端硬化更明顯,伴骨質增生、破壞,骨膜反應,關節畸形,關節面不規則、塌陷,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脫位或半脫位。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軟組織內不規則鈣化斑或碎骨片。關節嚴重破壞與患者較輕的疼痛、功能障礙極不相符是本病的臨床特點。X線可顯示神經性關節病的基本特征,但X線無法確定關節腔積液的具體范圍和積液量,無法區分關節積液和軟組織腫脹引起的軟組織密度增高,有時無法區分遊離骨塊是在關節腔還是關節周圍軟組織內。
(2)CT檢查
由於CT 具有高分辨率的優點,能更好的顯示病灶的結構、骨質破壞和臨近軟組織的情況。可區分X線所顯示的遊離體是位於關節腔還是軟組織內。盡管平片是診斷本病的首選和基本方法,但由於CT 的廣泛應用和較高的分辨率,CT與X線結合更能清楚顯示病變。有助於確定關節腔積液的具體范圍和積液量,區分關節積液和軟組織腫脹引起的軟組織密度增高,區分遊離骨塊是在關節腔還是關節周圍軟組織內。對於平片不能診斷或難於確定病變范圍的病例,CT可作為重要的檢查手段加以利用。
(3)MRI檢查
骨骼肌肉系統的MRI圖像具有良好的天然對比,MRI能清晰顯示解剖形態和提供生化、病理等方面的信息。骨組織於MRI上呈極低信號,但在骨髓組織和骨外軟組織的襯托下仍可清晰顯示其形態和結構。正常成人骨髓因含脂肪成分而在T1WI和T2WL上均呈較高信號。MRI對骨和軟組織的鈣化和骨化不敏感,難於顯示較細小或淡薄的鈣化和骨化, 有時要參考平片和CT。對於神經性關節病的診斷,MRI有助於確定病變的范圍和程度,是對X線和CT 的必要補充。
本病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
1、膝關節骨內囊腫 這是以軟骨下X線透亮區,出現骨內囊腔變為特征。這種病損好發於中年人,臨床癥狀輕微,無損傷病史,X線往往在長股骨骺部位或扁平骨、關節軟骨面下區域出現囊腔變,往往孤立性,囊腔邊緣清晰,病損邊緣有硬化骨,特別是在關節非負重區更為明顯。病理特征表現為單房性或多房性囊腔結構,腔內含有白色或黃色膠狀物質,邊緣有纖維組織襯墊所包裹。骨內囊腫的特點,包括囊腔好發在關節的非負重區,囊腔往往單發,病灶范圍較大,相對癥狀較輕,具有較正常的關節活動等,可與退行性骨關節病相鑒別。
2、類風濕性關節炎 病損關節周圍骨質稀疏,關節間隙彌漫狹窄,軟骨下散在性、多發性的小囊腔透亮陰影,以關節滑膜受侵犯為主,這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征性表現。
3、強直性脊柱炎、牛皮廯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可見到骨增生,但在關節邊緣往往不清晰,常常表現為關節內骨性連接,骨強直為特征。這些病種早期階段,病損往往侵蝕關節邊緣,關節間隙狹窄往往均勻,而且以韌帶鈣化、骨化為其特征。
4、痛風性關節炎
5、骨壞死
本病的最大特點是關節破壞的程度與疼痛不成正比,病人發病後常常因無疼或輕微疼痛而延誤就診時間,造成關節的進一步破壞。後期,由於關節神經營養性差而易造成骨質疏松,負重關節極易出現粉碎性骨折,且疼覺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