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蘭伯特-伊頓綜合征是特殊類型肌無力和累及膽堿能突觸的自身免疫病。病人有NMJ突觸前膜與Ach釋放有關的抗原決定簇IgG自身抗體,該抗體直接作用於周圍神經末梢突觸前膜Ach釋放部位,以及電壓門控性鈣通道,阻滯鈣離子傳遞,產生NMJ傳遞障礙,推測自身抗原可能為電壓門控性Ca2 通道復合物(voltage-gated Ca2 channel complex)組成部分。
(二)發病機制
癌性蘭伯特-伊頓綜合征病人自身免疫應答主要針對腫瘤細胞抗原決定簇,後者與突觸前膜某些抗原決定簇有交叉免疫性,當免疫活性細胞遇到具有特殊HLA抗原癌細胞相關抗原決定簇時,通過分子模擬機制啟動免疫應答。從肺癌中獲得的細胞株顯示鈣通道蛋白有活化抗原,推測腫瘤細胞存在相應抗體,將患者IgG註入小鼠體內,Ach釋放減少,超微結構觀察發現Ach釋放區域功能紊亂。
非癌性Lambert-Eaton綜合征自身免疫機制不清,該綜合征病人HLA-B8出現率(62%)明顯高於對照組(19%),非癌性肌無力樣綜合征組(73%)高於癌性肌無力樣綜合征組(50%)。Lennon等對64例非癌性肌無力樣綜合征患者調查發現,45%的患者有一種或多種器官(如甲狀腺、胃或骨骼肌)特異性自身抗體。
病理改變:病人肌活檢顯示靶纖維輕度增加,非特異性Ⅱ型肌纖維萎縮,萎縮肌纖維未見群組化現象。電鏡顯示突觸後膜皺褶和二級突觸間隙面積增加,Ach囊泡及受體數目正常,神經末梢無變性。定量冷凍刻蝕電鏡研究發現,病人Ach釋放部位面積縮小,突觸前膜單位面積和Ach釋放部位單位面積膜內大顆粒數減少,排列不正常的膜內大顆粒叢集數增加,為本綜合征最小Ach釋放單位釋放量減少提供形態學依據。
1.幾乎總是成年起病,男女之比5∶1。據報道最年輕的1例為9歲女孩,未發現腫瘤。通常亞急性起病,病程進展可不同,常在發現腫瘤前數月至數年出現肌無力和易疲勞。患肌分佈與重癥肌無力(MG)不同,以四肢骨骼肌為主,軀幹肌、骨盆帶及下肢肌、肩胛帶等癥狀尤明顯,癥狀下肢重於上肢,近端重於遠端,表現鴨步或搖擺步態。常合並四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腱反射可在相應肌肉短期大力收縮後短暫恢復,合並癌性多發性神經病(carcinomatous polyneuropathy)可出現腱反射消失,腫瘤可引起其他神經系統表現,如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多灶性白質腦病及小腦變性等。部分病人主訴肌痛,以股部肌肉明顯,無肌束顫動。
2.首發癥狀常表現起立、上樓及步行困難,肩部肌肉較晚波及。腦神經支配肌如眼外肌和咽喉肌受累可出現上瞼下垂、復視、構音障礙及吞咽困難等,較少見且受累程度較輕。約62%的病人起病即下肢無力,約18%有肌痛或僵直,呼吸肌力弱需人工呼吸,不常見。癥狀進行性加重,患者用力跺腳後可出現類似MG肌無力加重,但前幾次收縮時肌力可暫時增強,也可檢查手握力和髂腰肌肌力證明。可有感覺異常、關節炎樣疼痛。約半數以上病人出現自主神經癥狀,最常見唾液分泌減少引起口幹,陽痿、便秘、排尿困難、淚液和汗液分泌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瞳孔反射異常等。癥狀出現順序通常為下肢無力、自主神經障礙、上肢無力、腦神經支配肌無力、肌痛及僵直等。
3.癌性與非癌性蘭伯特-伊頓綜合征臨床表現相似
(1)癌性蘭伯特-伊頓綜合征:男性患者居多,約2/3患者伴癌腫,約60%患者合並小細胞肺癌,也見於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腎癌、直腸癌、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網織細胞肉瘤等,個別合並胸腺瘤;多在60~70歲發病,很少40歲前發病,典型呈急性進行性病程,肌無力常出現於發現惡性腫瘤前數月至數年,患者常因腫瘤本身在數月至數年內死亡;本病可見於兒童,通常與腫瘤無關。
(2)非癌性蘭伯特-伊頓綜合征:另1/3患者未發現腫瘤,多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惡性貧血、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功能亢進、幹燥(sjögren)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斑禿、乳糜瀉、牛皮癬、潰瘍性結腸炎、少年型糖尿病和重癥肌無力等,還有伴亞急性小腦變性的報道。
根據中老年男性肺癌病人出現肢體近端對稱性肌無力或易疲勞,加之口幹、括約肌功能障礙、肌痛和腱反射減弱,患肌用力收縮後肌力短暫增強,持續收縮後呈病態疲勞,騰龍喜試驗不敏感,血清AchR-Ab陰性,肌電圖高頻神經重復電刺激呈特異性反應,抗膽堿酯酶藥不敏感,通常可診斷Lambert-Eaton綜合征。
1.騰龍喜試驗、新斯的明試驗有時呈陽性反應,但遠不如重癥肌無力(MG)病人敏感。
2.本病患者血清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Ab)水平不增高,個別可合並上瞼下垂及AchR-Ab陽性。約34%的肌無力樣綜合征病人有器官特異性抗體和免疫球蛋白異常(如IgGK副蛋白)。
3.血清肌鈣。
4.測量125I-conotoxin標記電壓門控性鈣通道抗體有實用價值,肌無力樣綜合征P/Q型鈣通道結合抗體血清學試驗陽性率約95%,重癥肌無力(MG)≤5%,有助於鑒別。
1.神經電生理檢查
(1)低頻(<10Hz)重復電刺激波幅變化不大,肌肉復合動作電位可下降;高頻(20~50Hz)重復電刺激後肌肉產生強烈自主收縮(持續15s或更長),動作電位波幅明顯增加(增量反應),增高2~20倍(波幅增高200%以上為陽性)。神經重復電刺激恰與重癥肌無力(MG)表現相反,是促使鈣離子流入神經末梢促進Ach單位性釋放所致。
(2)大力收縮15s後,如波幅增高超過25%應高度懷疑本病,超過100%可確診。針極EMG可見小的多相運動單位電位數目增加及波幅變異,單個肌肉誘發復合動作電位波幅明顯降低,單纖維肌電圖顯示如MG的顫搐(twitch)增加。
(3)蘭伯特-伊頓綜合征周圍神經無異常,神經單一刺激可產生一個低波幅肌肉動作電位,重癥肌無力(MG)病人則正常或接近正常。
2.本病患者HLA-B8和-DR3單體型增加,類似其他自身免疫病。
3.本病肌活檢如重癥肌無力(MG)所見,為正常或輕微非特異性變化。
癌性肌無力樣綜合征與非癌性肌無力樣綜合征,均可能累及到體內許多組織和器官,可有相應的腫瘤和免疫性疾病相關臨床表現,如肺部癥狀與體征、關節炎、皮疹、內分泌功能紊亂、口幹、括約肌障礙、陽痿、直立性低血壓,偶也有腎上腺-神經功能障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