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的圖片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介紹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俗稱"打谷黃"或"稻瘟病"。其臨床特點為高熱、全身酸痛、乏力、球結合膜充血、淋巴結腫大和明顯的腓腸肌疼痛。重者可並發肺出血、黃疸、腦膜腦炎和腎功能衰竭等。由於大力開展預防工作,以肺大出血,肝、腎功能衰竭為表現的各種鉤體病已有所減少,但鉤端螺旋體感染後腦動脈炎和多發性神經根炎並不少見。重者可發生腦水腫,腦疝導致呼吸衰竭。神經系統後發癥較多見,早期後發癥以單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神經根炎及腦神經癱瘓為主,晚期並發癥以腦血管病多見。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癥狀消失後1~5個月出現偏癱和失語等癥狀,反復多變是其臨床特點之一。


原因

  (一)發病原因

  鉤端螺旋體屬密螺旋體科,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沿中軸旋轉運動。在普通顯微鏡下難以看到,需要暗視野顯微鏡觀察;亦可用銀染色法檢查,菌體呈深褐或黑色。對熱、酸、幹燥和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病原體通過皮膚、黏膜或傷口進入人體,經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環。在血流中繁殖,形成敗血癥,並釋放溶血素及內毒素樣物質等致病因子引起臨床癥狀。鉤體大量侵入內臟如肺、肝、腎、心及中樞神經系統,即導致臟器損害,並出現相應臟器的並發癥。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病原體在血流中繁殖,形成敗血癥,並釋放溶血素、細胞致病作用物質、細胞毒因子及內毒素樣物質等致病物質,引起臨床癥狀。病情的輕重與鉤體的菌型、菌量及毒力有關。鉤體侵入人體後,血液中粒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增多,呈現對鉤體的吞噬作用。發病1周後,血液中出現特異性IgM抗體,繼之出現IgG抗體。隨著鉤體血癥逐漸消除,體液免疫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對鉤體毒素出現超敏反應,致使首次熱退後或於恢復期出現後發癥狀。

  2.病理改變 鉤體病的病變基礎是全身毛細血管中毒性損傷。輕者除中毒反應外,無明顯的內臟損傷,重者可有不同臟器的病理改變。

  主要表現為肺毛細血管廣泛擴張充血、彌漫性點片狀出血。肺泡含有紅細胞纖維蛋白及少量白細胞。部分肺泡內含有滲出的漿液。肺間質呈現輕重不等的充血、水腫、較輕的炎性反應。有的細胞質內有變性的鉤體。

  肝小葉顯示輕重不等的充血、水腫及肝細胞退行性變與壞死。在肝細胞和星狀細胞內可見變性鉤體。

  腎組織廣泛充血、水腫。腎小管退行性變與壞死,腎間質水腫、單核和淋巴細胞浸潤,見小出血灶。間質內亦可見鉤體。

  心肌呈點狀出血,灶性壞死及間質炎。骨骼肌,尤其是腓腸肌腫脹、灶性壞死。

  腦膜及腦實質充血、出血,神經細胞變性及炎性細胞浸潤。腦血管病變主要累及頸內動脈的末端,大腦前、中動脈的起始段,動脈病變呈節段性分佈,動脈粗細不均、僵直或呈灰白色繩索狀。兩側血管均可受侵犯,輕重稍有不同。顯微鏡檢查:受累動脈內膜顯著增生,管腔因之狹窄或閉塞。病程較短者,動脈外膜可見多數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尚混有中性多形核細胞,外膜結締組織增生。病程較長者的動脈外膜及中膜僅見少量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內彈力膜顯示不同程度的增生,部分呈現分裂。中膜肌層可逐漸破壞,呈全動脈炎改變。基底核區的腦實質內毛細血管及小靜脈明顯擴張充血,有的聚集成簇。腦實質可因缺血而發生輕重不一和不同部位的水腫、出血和多發性軟化灶(劉錫民等,1990)。


症狀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早期癥狀有哪些?

  1.臨床分期與類型 潛伏期為10天左右。多數起病急驟,臨床表現復雜,輕重差異很大。

  根據發病原理可將本病臨床病程分為敗血癥期和免疫反應期。

  另據臨床特點又可分為流感傷寒型、肺出血型、黃疸出血型(又稱Weil病)、腦膜腦炎型、腎功能衰竭型及後發癥等。

  (1)敗血癥期:

  ①急性期(起病後1~10天)主要有發熱、全身酸痛、結膜充血、腓腸肌疼痛、淋巴結腫大等,以腓腸肌痛較突出。除上述毒血癥癥狀外,涉及各臟器均有其特殊的表現,如流感、肺大出血、黃疸、腎功能衰竭和腦膜腦炎癥狀等。

  ②恢復期(起病第7~10天後)多數患者熱退後各種癥狀逐漸消失而獲痊愈。少數患者在熱退後幾天至6個月或更長時間可再出現發熱、眼部(常見者為虹膜睫狀體炎、脈絡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及神經系統後發癥。

  (2)免疫反應期:

  一般將發生於病程早中期的癥狀稱為敗血癥或並發癥,而將中毒癥狀消退後又起的癥狀稱為後發癥,此乃系免疫反應所致。

  2.急性神經系統損害的臨床表現 表現為腦膜腦炎型,起病後2~3天左右,出現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嗜睡、譫妄或昏迷,部分患者有抽搐、癱瘓等,頸項強直,克氏征與佈氏征均陽性。

  重者可發生腦水腫,腦疝導致呼吸衰竭。單純腦膜炎者預後較好,腦炎或腦膜腦炎者病情較重。神經系統後發癥較多見,早期後發癥以單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神經根炎及腦神經癱瘓為主,晚期並發癥以腦血管病多見。

  鉤端螺旋體腦動脈炎患者多為12歲以下兒童及青年人,多系輕型或隱性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癥狀消失後1~5個月出現偏癱和失語等癥狀,反復多變是其臨床特點之一。

  主要依據:

  1.在本病流行地區,夏秋季節,於1~3周內有疫水接觸史或病畜接觸史。

  2.臨床上出現寒熱、酸痛、全身乏力、眼紅、腿痛、淋巴結腫大等三癥狀、三體征。

  3.出現神經系統損害的臨床表現;或在患過鉤體病後半月到9個月出現腦血管病樣表現和周圍神經損害的表現。

  4.結合血清學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但對本病的確診,應有病原學的依據。患者的血、腦脊液和尿培養可發現病原體,但難以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血清免疫學檢查,不論在急性期或免疫期,均有助於確診,尤其對於沒有急性期表現的腦動脈炎患者有意義。

  凝集溶解試驗(MAT)效價達到或超過1∶400為陽性;病後l周出現,15—20天達高峰,可持續多年。也可用補體結合試驗、間接凝集試驗測定鉤端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有助早期診斷。近年用鉤體抗體致敏乳膠進行反向乳凝試驗,於病初3天內可查出鉤體抗原,3~5min出結果,簡便、快速、敏感,有早期診斷價值。

  纖維素膜漬片法(DSA)是新近發展的一種方法,用鉤體廣譜反應原浸漬纖維素片制成試紙樣檢測條,以檢測鉤體特異性IgM抗體(張志安等,2000)。研究證實,DSA對於鉤體病的診斷和快速篩查具有實用價值。


飲食保健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吃什麼好?

  鉤端螺旋體病的食療方(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藥物:鮮茅根250克。

  用法:水煎,每日服3次,每日l劑。

  藥物:千裡光全草50克。

  用法:水煎,每日l劑,分兩次服用。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最好吃什麼

  魚,蝦,核桃,花生,雞蛋,動物的肝,腎,胡蘿卜,菠菜,小米,大白菜,番茄,黃花菜,空心菜,枸杞,紅豆、蕓豆、小米,蘑菇,胡蘿卜,葡萄幹,蘋果、獼猴桃、香蕉、酸奶

 


護理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應該如何護理?

   用藥安全

    對有鉤端螺旋體病的疫區應搞好環境衛生,防止洪水泛濫,大力滅鼠,傢畜應圈養,防止老鼠及傢畜的尿污染水源,做好飲水消毒工作,對病畜要及時治療,小兒應避免與傢畜密切接觸,教育小兒不要到疫水中戲水、洗澡,對病人應及時隔離治療。對易患病者可進行鉤端螺旋體多價菌苗預防接種。


治療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 1.避免與帶菌動物(尤其是豬與鼠類)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觸。

  2.驅鼠、滅鼠。

  3.嚴禁食用病畜肉及帶菌動物的生肉及其他產品。

  4.管好豬、犬等傢畜,接種獸用鉤體菌苗,避免使用新鮮畜肥。農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10天放幹田水。

  5.人群在流行季節前1個月接種鉤體菌苗。

保健品查詢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中醫治療方法

  水牛角、生石膏、生地黃、土茯苓、薏仁各30g,黃連6g,知母、黃芪、梔子、牡丹皮、赤芍各10g,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病危重者每日2-3劑。濕熱並重,加白蔻仁;濕重於熱,加茵陳、金錢草;熱入營血,加大黃、藕節、血餘炭;熱入心包,肝風內動,加安宮牛黃丸、紫雪丹;高熱煩躁,加青蒿、花粉;惡心嘔吐,加藿香、白蔻。

  中藥處方

  【辨證】溫熱疫毒,深入營血,內陷心包。

  【治法】清營透熱,清心開竅。

  【方名】疫癘解毒清心湯。

  【組成】生石膏200克,犀角10克,黃連10克,黃芩15克,玄參50克,生地50克,知母15克,丹皮15克,焦梔子15克,生綠豆100克,鮮菖蒲15克,白茅根10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藥材查詢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首先進行病因治療。鉤體對多種抗生藥物敏感,如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頭孢西丁(頭孢噻吩)等以及甲硝唑(甲硝噠唑)。

  國內首選青黴素G,常用40萬~80萬U,每6~8小時1次,至退熱後3天即可,療程一般5~7天。但其治療首劑後發生赫氏反應者較多。

  赫氏反應:部分鉤體病患者在青黴素治療後發生的加重反應。一般在首劑青黴素註射後2~4h發生,突起發冷、寒戰、高熱,甚至超高熱,持續0.5~2h,繼後大汗,發熱驟退,重者可發生低血壓或休克。反應後病情恢復較快,但一部分患者在此反應之後,病情加重,促發肺彌漫出血。赫氏反應的機理可能與抗生素使螺旋體大量裂解,釋放毒素有關。為減少赫氏反應,又提高療效,首劑青黴素量宜小,同時加用鎮靜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以避免或減輕反應。出現反應後,應立即加用異丙嗪肌內註射和靜脈推註地塞米松。

  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慶大黴素,或口服四環素、紅黴素等。慶大黴素每天16萬~24萬U,分次肌內註射,5~7天1個療程。鏈黴素0.5g,肌內註射,2次/d,療程5天。

  甲硝唑(甲硝噠唑)容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在CSF中濃度為血漿中的90%,可直接損傷鉤體DNA結構,殺滅鉤體及鉤體L型。甲硝唑(甲硝噠唑)14~24mg/(kg·d),靜脈滴註12天後減半量改口服維持10天。

  腎上腺皮質激素用於中毒癥狀明顯者,地塞米松0.2~0.4mg/(kg·d),靜脈滴註,1次/d,直到癥狀改善,然後逐漸減量停用。

  有顱內壓增高癥狀者用20%甘露醇125~250ml靜脈速滴,1~2次/d,約1周。

  神經系統後發癥,早期應用大劑量青黴素,並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鉤端螺旋體性腦動脈炎患者,可同時選用擴血管藥物或抗凝藥物,以改善腦部血液供應和腦細胞代謝。註意支持療法及水電解質平衡。

  (二)預後

  臨床表明早發現、早休息、早搶救和就地治療“三早一就”措施,是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的關鍵。通過上述治療,一般不留後遺癥。

  鉤端螺旋體性腦動脈炎患者常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作,尤其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部分患者因在發病時腦梗死面積大,而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癥。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應該做哪些檢查?

  1.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減少,輕度貧血。

  2.部分患者出血、凝血時間延長。

  3.尿常規有蛋白質和管型,腎損害重時尿蛋白明顯增多,鏡檢有紅白細胞,尿膽紅素陽性。

  4.SGPT升高,血膽紅素亦增高,尿素氮增高明顯。

  5.腦脊液(CSF)一般正常,少數患者CSF白細胞輕度或中度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多,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

  6.血清免疫學檢查 凝集溶解試驗(MAT)效價達到或超過1∶400為陽性;補體結合試驗、間接凝集試驗測定鉤端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有助早期診斷。

  近年用鉤體抗體致敏乳膠進行反向乳凝試驗,於病初3天內可查出鉤體抗原,簡便、快速、敏感,有早期診斷價值。

  纖維素膜漬片法(DSA)是新近發展的一種方法,對於鉤體病的診斷和快速篩查具有實用價值。

  1.腦CT可發現因腦動脈炎導致腦梗死的低密度影。

  2.腦MRI可更準確地發現大小不等的腦梗死灶。

  3.腦血管造影顯示動脈炎改變,表現為頸內動脈末段、大腦前、中動脈起始段不同程度的狹窄,管腔粗細不均,管壁不光滑,呈蠶食狀,甚至可完全閉塞而不顯影。同時可見豐富的側支循環,以顱底部為主的細小新生和血管網,有時密集呈煙霧狀(國內蒲傳強,1999)。


鑑別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在急性期應與流感、傷寒、細菌性敗血癥、結核、各種腦膜腦炎、病毒性肝炎、瘧疾等鑒別。

  鉤端螺旋體性腦動脈炎註意與各種其他原因所致的腦動脈炎相區別。


並發症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鉤體大量侵入內臟如肺、肝、腎、心及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基礎是全身毛細血管中毒性損傷,導致相關臟器充血、點狀出血、缺血及缺氧損害,並出現相應臟器的功能障礙和(或)細胞壞死等並發癥。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