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多發性肌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結締組織病。目前被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來認為細胞免疫缺陷有重要致病意義,有人認為本病與惡性腫瘤的關系密切,也有報道在40歲以上的皮肌炎患者有50%合並癌癥。血管損傷可能有致病意義。感染、日曬、藥物等因素可使其誘發。多發性肌炎是其伴發精神障礙發病的主要因素,導致精神障礙的腦功能紊亂繼發於軀體疾病。然而患多發性肌炎的患者中僅少數發生精神障礙,故多發性肌炎並非為其伴發精神障礙的惟一病因,尚有其他因素與精神障礙的發生有關,如其他生物學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遺傳因素、人格特征,以及既往的神經精神病史等;心理因素則包括應激狀態、長期的心理矛盾等;環境因素,如居住擁擠,環境嘈雜、潮濕,空氣污染等。以上因素均可成為多發性肌炎伴發精神障礙的促發因素。
(二)發病機制
有研究顯示多發性肌炎免疫反應部位開始在結締組織,後波及肌肉、皮膚、血管壁、心肌、漿膜和神經系統等。在電鏡觀察下,在本病的肌肉及皮膚的血管內皮細胞內,發現有類似黏病毒或黏病毒的病毒樣顆粒。但多發性肌炎伴發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尚缺乏證據。因為多發性肌炎伴發精神障礙屬於軀體疾病伴發精神障礙,故軀體疾病伴發精神障礙的總發病機制是否可提供參考?
1.能量供給不足 軀體疾病伴發精神障礙的共同病理生理改變為彌漫性大腦能量需求改變。由於軀體疾病引起機體代謝障礙,導致能量供應不足。而大腦對能量的要求非常敏感,當軀體罹患疾病時,大腦對能量的需求增長,此時機體發生能量供求矛盾,致使大腦正常的生理功能發生紊亂。這是此類精神障礙發生的主要機制。
2.腦低氧 軀體疾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引起機體和腦部循環障礙,肺部疾患或貧血導致攜氧能力不足,或機體在有害因素影響下出現微循環障礙等,均可導致腦供血、供氧不足而發生腦功能受損,這也是發生精神障礙的重要機制。
3.生物毒素作用 軀體疾病時,由於外源性物質如細菌、病毒、寄生物、化學物質、有害氣體等侵入機體,其毒素或中間代謝產物直接作用於腦細胞,造成腦細胞受損而發生腦功能紊亂導致精神障礙。
某些細菌、病毒產生的毒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很強的親和力,更易導致精神障礙。而某些軀體疾病造成體內氨、吲哚、丙酮酸等毒性代謝產物堆積,影響腦的正常功能活動也是導致精神障礙發生的因素。
4.機體代謝紊亂 軀體疾病時,體液代謝與酸堿平衡紊亂如酸中毒、堿中毒、低鉀血癥和高氨血癥,內分泌激素的改變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甲狀腺激素等水平的劇烈變化,以及某些維生素的不足等均可導致代謝酶活性障礙,進而影響新陳代謝,使能量供應不足,勢必影響腦功能而出現神經精神障礙。
5.應激反應 軀體疾病時,外源性有害因素包括生物性應激源和心理性應激源作用於機體,通過神經生理、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及免疫機制,產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在這些反應中,大腦或直接參與,或間接受累,致使其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生。
6.中樞神經遞質改變 軀體疾病時,某些有害物質、藥物或機體必需物質不足可直接引起腦內單胺類遞質代謝異常。如金屬錳選擇性地作用於蒼白球及視丘,可抑制多巴胺脫羧酶的活性而使多巴胺含量減少。血紫質病及糙皮病伴發精神障礙時均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色氨酸代謝障礙。肝性腦病的某些神經精神癥狀可能也與神經遞質有關。在某些疾病過程中所產生的擬神經遞質如羥苯乙醇胺和去甲新福林等,當它們幹擾瞭去甲腎上腺素的傳遞時病人便會產生情緒、行為和意識障礙;在傳遞過程中當多巴胺被假神經遞質取代後則可能出現撲翼性震顫或震顫性麻痹癥狀。
7.個體易感性 臨床也可見到這樣的事實,人群中罹患各種傳染病的概率非常高,但隻有極少數患者發生瞭傳染病性精神障礙;相反,也有同一患者多次不同的軀體疾患中均出現同一形式的譫妄癥狀。這可能與遺傳因素和個體素質或性格缺陷有關,如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有傢族史者占2%~8%,高於普通群體;性格內向、急躁、固執、任性者軀體疾病時易發生精神障礙;大腦功能穩定性差者,如老年人及兒童軀體疾病時易發生譫妄等。
1.以肌肉、皮膚癥狀為主,兩者未必平行,肌肉以軀幹、四肢為主,常伴有疼痛,皮膚損害主要出現頭皮、四肢、軀幹對稱性出現水腫性紅斑,全身癥狀可有發燒、關節痛及不同臟器損害。
2.精神障礙
(1)精神癥狀的非特異性:
(2)一般起病較急者,以急性器質性精神障礙(意識障礙綜合征)為主,多發生在軀體病高峰期;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及恢復期往往以腦衰弱綜合征為主;在疾病晚期可出現慢性器質性精神障礙,以人格改變或智能障礙為其特征。
(3)精神障礙與原發軀體疾病——多發性肌炎在程度上常呈平行關系,其臨床表現也隨原發病的嚴重程度變化而轉變,可由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各類精神障礙常反復,交織出現,錯綜復雜。本病伴發精神障礙較少見。但有報道可出現抑鬱狀態、幻覺或妄想狀態、精神分裂樣精神病、意識障礙(大多為朦朧狀態),有時為譫妄狀態。
3.神經癥狀 以神經炎最為多見。也可有癲癇樣發作,其他可見痙攣發作、視盤水腫、吞咽困難、病理反射等中樞神經癥狀,可能與伴發的腦血管病變有關。
1.有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病變的依據。
2.精神癥狀的出現與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進展有時間上的聯系。一般原發病在先,精神癥狀發生在其後,但有些原發病的早期難以發現,比較隱蔽,或未能引起註意,而造成瞭精神癥狀出現在先的假象。
3.精神癥狀常隨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緩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劇而惡化。
4.精神癥狀不能歸因於其他精神疾病。
臨床表現: 1.以肌肉、皮膚癥狀為主,兩者未必平行,肌肉以軀幹四肢為主,常伴有疼痛,皮膚損害主要出現頭皮、四肢、軀幹對稱性出現水腫性紅斑,全身癥狀可有發燒關節痛及不同臟器損害。2.精神障礙(1)精神癥狀的非特異性:(2)一般起病較急者以急 性 器質性精神障礙(意識障礙綜合征)為主,多發生在軀體病高峰期;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及恢復期往往以腦衰弱綜合征為主;在疾病晚期可出現慢性 器質性精神障礙,以人格改變或智能障礙為其特征。(3)精神障礙與原發軀體疾病——多發性肌炎在程度上常呈平行關系,其臨床表現也隨原發病的嚴重程度變化而轉變,可由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各類精神障礙常反復,交織出現,錯綜復雜本病伴發精神障礙較少見。但有報道可出現抑鬱狀態、幻覺或妄想狀態精神分裂樣精神病、意識障礙(大多為朦朧狀態)有時為譫妄狀態3.神經癥狀 以神經炎最為多見。也可有癲癇樣發作其他可見痙攣發作、視盤水腫、吞咽困難、病理反射等中樞神經癥狀,可能與伴發的腦血管病變有關 並發癥: 參見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相關章節。
預防: 膠原系統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較好的性格、心理將有助於減輕患病後精神癥狀的產生。
保健品查詢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伴發的精神障礙中醫治療方法毒熱入絡證
證候:肌肉疼痛,手不可觸,或肌肉腫痛,可見肌肉無力並見皮膚散在紅斑,皮疹以眼瞼周圍和胸背部為多,色多紅紫。或伴有發熱惡寒、關節酸痛,或高熱口渴、心煩躁動,或口苦咽幹、大便噪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通絡
方藥:清熱地黃湯加味。
水牛角20g 生地50g 赤、白芍各25g 牡丹皮15g 葛根25g 板藍根25g 土茯苓25g 絲瓜絡15g
方解:方中水牛角、板藍根清熱解毒,配土茯苓解濕熱之毒,赤白芍、牡丹皮涼血活血,生地黃涼血滋陰除痹,葛根解肌清熱,絲瓜絡通絡。
加減法:若熱甚者加黃柏、連翹,表虛者加生黃芪。
濕熱阻絡證
證候:肌肉酸痛腫脹,四肢沉重,抬舉無力,身熱不揚,汗出粘滯,食欲不振,胸脘痞悶,面色虛浮,二便不調,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降濕,解肌通絡。
方藥:當歸拈痛湯加減。
羌活15g 人參15g 苦參25g 升麻10g 葛根25g 蒼術15g 炙甘草15g 黃芩15g 茵陳15g 防風15g 當歸15g 知母15g 澤瀉15g 豬苓15g 白術15g
方解:方中苦參、黃芩、茵陳、知母等配澤瀉、豬苓清熱利濕,用葛根、升麻解肌清熱,蒼術、白術、甘草健脾以養肌,羌活、防風祛風勝濕兼助脾之升機,並有祛邪達表之用,當歸活血養血通絡。諸藥相伍有清熱除濕通絡解肌之功。
寒濕痹阻證
證候:肌肉酸脹、疼痛、麻木不仁,四肢萎弱無力,每遇寒肢端發涼變色疼痛,伴有晨寒身重,關節腫痛,舌淡苔白膩,或舌有齒痕脈沉細,或濡緩。
治法:散寒祛濕,解肌通絡。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25g 當歸15g 川芎15g 炙麻黃5g 桂枝25g 羌活15g 獨活15g 防風15g 川烏5g 蒼術25g 甘草15g 幹薑15g
方中當歸、川芎養血通經活絡,配薏苡仁、蒼術祛濕蠲痹,用麻黃、桂枝、羌活、獨活,防風散寒祛風,川烏、生薑濕痹散寒。本方治療肌痹初期,寒勝於濕者。
加減法:若濕重於寒者加木瓜15g、防已15g、蠶砂15g、土茯苓25g,去麻黃、川烏、羌活、獨活。
脾腎兩虛證
證候:肌肉萎縮、麻木不仁、松弛無力,四肢怠惰,手足不遂,或面色萎黃,或面色晄白,身體消瘦,脘腹脹悶,吞咽不利,毛發稀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或弱。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血通絡。
方藥:右歸丸加減。
熟地25g 山藥25g 山萸肉15g 枸杞子15g 杜仲15g 菟絲子15g 制附子15g 肉桂15g 當歸15g 鹿角膠15g
方解: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菟絲子補腎,杜仲壯骨強筋,山藥健脾,當歸、鹿角膠養血通絡,附子、肉桂壯陽,陽壯則生機自強,精微物質得生,肌肉得以溫養。
加減法:肌痹日久肌肉萎縮、無力明顯時,加黃芪、黨參,肉桂改為桂枝。
中藥材查詢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伴發的精神障礙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1.病因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病——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在大多數病例中在采取相應的病因療法後精神障礙可得到緩解。包括:
(1)激素治療為主,早期治療效果較好,要長期應用,一般為1~2年,可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用免疫抑制劑。
(2)血漿交換治療。
2.對癥治療 由於精神障礙的存在會影響原發病的治療,原發病的改善也需要有個過程,故在治療開始須同時應用相應精神藥物以對癥治療是十分必要的。精神藥物治療原則與功能性精神疾病不同,①劑量宜小;②充分考慮藥物的副反應和禁忌證,選用同類藥品中副反應較少者;③俟精神癥狀緩解後即應停藥。對精神障礙的處理,可選用抗焦慮藥或抗抑鬱藥,慎用抗精神病藥。
3.支持療法 如以意識障礙為主,則需同時施行支持療法,包括能量供給,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和維生素的補充。
4.心理治療和護理 應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對病人應給予精神上的安撫,即做好耐心解釋、安慰、疏導、鼓勵等,進行有關疾病的健康教育,解除其疑慮,增強對治療的信心,以消除顧慮、緊張、敏感或抑鬱。積極配合各項治療計劃。心理治療手段視精神障礙的種類而定,如抑鬱、焦慮、恐懼等以個別、言語性解釋、保證為主;對有幻覺妄想的病人癥狀的解釋需審時,往往需要等待藥物起效後,或患者在稍能接受的條件下進行,否則引起反感或抵觸而拒絕治療,結果會事與願違;對精神運動性抑制或緘默、木僵、孤獨、退縮者,要加強行為訓練;對那些遺留的癡呆、人格改變者心理治療往往收效甚微。但心理治療在早期合並應用時可減少智能障礙和人格改變的發生率。護理工作中既要註意對軀體疾病的護理,又要做好精神科的特殊護理。環境和心理護理有助於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
(二)預後
病程和預後取決於軀體病的病程和嚴重程度,精神障礙可持續2~3年,預後欠佳,約半數死亡。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伴發的精神障礙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