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GPI缺乏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約半數患者為純合子,其他為雜合子或雙重雜合子,雜合子患者無貧血,僅有酶活性減低,而純合子(或雙重雜合子)則均伴有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HNDHA)。
(二)發病機制
GPI蛋白為二聚體,分子量為134kD。GPI缺乏的特點是此酶對熱不穩定,但酶動力學、最適pH值和分子量均正常。有1例患者切脾時做瞭脾、肝、肌肉、白細胞及血漿GPI電泳檢測,發現均有與紅細胞同樣的異常區帶,提示各種組織中的GPI不存在組織特異性同工酶。GPI基因定位於19p,現知GPI缺乏癥患者有顯著的分子異質性,有GPI結構基因突變和基因缺失。
溶血發生機制仍不清楚。與同齡正常紅細胞相比,GPI缺乏癥紅細胞內6-磷酸葡萄糖蓄積,ATP和2,3-DPG減少,紅細胞膜變形性減低而變得特別僵硬,而Hb在紅細胞內膜附著很緊,因而網織紅細胞以及成熟紅細胞易被脾臟扣留破壞。
可因感染或某些藥物的誘導下而出現再障和嚴重溶血危象。大多數病例無其他臟器損害,僅見個別病例伴有智力低下,肌張力低,肝糖原儲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