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疳;又名疳積,多由喂養不當引起脾胃虛損,營養不良。初期面黃肌瘦、能食易饑、大便時幹時稀、睡眠不安、多汗、愛俯臥。應以消疳健脾為治,可用肥兒丸、參苓白術散治之。
肝疳:又名風疳,多因肝經受熱所致。癥見眼澀癢、搖頭揉目、面色表黃、多汗、下痢頻多。治當清肝瀉熱,方用柴胡清肝飲。
心疳:又名驚疳,多由心經鬱熱而致。常見面黃頰赤、壯熱、煩躁、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盜汗或虛驚。治當清心瀉熱。方用心導赤湯加減。
肺疳:又稱氣疳,多因鬱熱傷肺而致。癥見咳嗽氣逆、咽喉不利、多涕,或鼻下生瘡、壯熱憎寒等,治宜清肺瀉熱,方用瀉白散加味。
腎疳:又名急疳,多由伏熱內阻,或由腎氣不足所致。出現形體贏瘦,齒齦出血或潰爛、寒熱時作、多汗、四肢無力等。治宜滋腎補脾,方用六味地黃丸主之。
腦疳:指疳疾患者頭部生瘡,或毛發焦枯等局部病癥。多因氣血不足,或由於感染所致。應以治疳為主,並兼治其標。
眼疳:是由疳熱上攻於眼所形成,初起時,常先目部癢澀變赤紅爛,繼則眼泡腫痛,白睛生翳,漸漸遮滿全眼,不時流淚,羞明畏光。治宜疏解肝火,用清瀉肝經火熱的肝湯主之。
鼻疳:主要是由於疳疾毒熱攻肝所致。因鼻是肝的苗竅,所以,發病的時候,大多鼻塞、赤癢疼痛、浸淫潰爛,下連唇際,咳嗽,呼吸短 ,毛發焦枯。治當清肺瀉熱,方選清金散加減。
牙疳:主要是由於毒熱攻胃所致。因牙齦屬胃絡,一旦毒火上發,所以牙齦變爛腫痛,甚則顏色紫黑,口臭出血,牙齒動搖脫落,嚴重的甚至穿腮蝕唇,病勢危急。治宜瀉其毒火。但此證必須胃強能食,才能勝任峻藥,否則預後不佳。
蛔疳:因生蛔蟲日久而成的疳疾。患兒多形體贏瘦、精神不安,腹中作痛、皺眉多啼、嘔吐清水、夜間磨牙、容易饑餓、嗜食異物。治宜先用使君子散,去蟲去當治本。
疳瀉、疳熱、疳痢、疳腫脹、疳渴等均系疳患兒合並癥,臨證時當細審明辨,分別其表裡虛實、標本緩急,隨證施治。
由於病因復雜,病情多變,故其分證甚多,其名亦雜。臨床多以五臟分證,其中尤以脾疳為常見。肝疳,則頰左生瘡,眼目赤爛,肢體似癬,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股結核,或咬指甲,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等。心疳,則口舌蝕爛,身體壯熱,面黃頰赤,或作腫痛,腹滿膈悶,或掌熱咽幹,渴喜飲,盜汗,咬齒虛驚。脾疳,則體黃而瘦,皮膚幹澀,頭不生發,或生瘡痂,或人中口吻赤爛,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臍突,瀉下酸水,小便濁白,或合目昏睡等。肺疳,則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喘咳氣促,寒熱少氣,皮膚皺揭,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混濁而頻數。腎疳,則腦熱吐痰,手足逆冷,肢體削瘦,夜則微寒發熱,滑泄腹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尻耳生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