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治療總原則:培補脾腎,益氣養血。
兒童五軟辨證論治
肝腎虧損
【證見】 生長發育緩慢,精神呆滯,智力遲鈍,天柱骨無力,頭項傾斜,不能抬舉,手足筋骨軟弱,不能握舉及站立。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 補益肝。腎,填補精髓。
【方藥】
1.主方補腎地黃丸(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熟地黃10克,山茱萸10克,牛膝10克,山藥10克,茯苓10克,補骨脂10克,肉蓯蓉10克,菟絲子10克,龜板15克(先煎),杜仲lO克。水煎服,每日l劑。
偏於陽虛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肉桂3克(煽)。偏於陰虛者,加麥冬10克、桑椹子10克、女貞子10克。氣血俱虛者,加黨參10克、黃芪10克、當歸6克、何首烏10克。精神呆滯者,加石菖蒲10克、遠志10克、丹參10克。
2.中成藥
(1)歸腎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無比山藥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大補元煎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補腎強筋湯(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處方:黨參10克,黃芪10克,山藥10克,當歸10克,何首烏10克,狗脊10克,熟地黃5克,枸杞子5克,菟絲子5克,巴戟天5克,杜仲5克,續斷5克,牛膝5克。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劑。
(2)紫河車粉10克,溫開水沖服,每日2次。
(3)鹿角膠5克,烊沖內服,每日2次。
脾胃虛弱
【證見】 面色萎黃,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肌肉消瘦,皮膚松弛,四肢痿弱,手不能舉,足不能立,口唇軟薄,咀嚼乏力,舌常伸出,涎出不禁,納呆便溏。舌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補脾。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黃芪10克,黨參10克,白術lO克,茯苓10克,當歸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甘草6克,陳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兼有肝腎不足者,加熟地黃10克、山藥lO克、補骨脂10克。智力遲鈍者,加石菖蒲10克、益智仁10克、丹參10克。
2.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參養榮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補腎益氣地黃丸(梁劍波《兒科百例》)
處方:熟地黃、山茱萸、補骨脂、茯苓、牛膝各15克,人參、鹿茸、當歸各9克,黃芪、杜仲、紫河車、白術各30克,升麻、石菖蒲各6克。共研為極細末,煉蜜為小丸,如綠豆大,每次服3克。每日服3次。
兒童五軟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取生附子、生南星各等量及薑汁適量。將前二味研為細末,以薑汁調和如膏狀,取藥膏攤貼在膠佈中間,貼敷於天柱穴上,2日l換。主治小兒頭項軟。
(2)取五加皮適量,研成細末,用酒調成糊狀,塗頸骨上,每日數次。主治小兒頭項軟。
2.針灸療法
(1)針刺取大椎、安眠、啞門、陶道、百會、印堂、內關、合谷、足三裡、陽陵泉等穴。中等刺激,補法。每日1次。
(2)耳針取心、腎、肝、腦幹、皮質下。隔日1次。
(3)穴位註射:取5%當歸液0.3.0.5毫升,註射足三裡穴,隔日1次,20次為1個療程。
中藥材查詢五軟西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五軟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