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名。風寒濕三氣合而致病,以濕邪為主,表現肢體疼生酸困、病處不移的一類痹證。《素問·痹論》:“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素問·痹論》:“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中醫還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癥狀。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一般他說,濕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濕溫病,常有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征。風濕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濕痹癥則往往反復發作。內濕病常見其病理性產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之滲出物,濕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濕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著痹者,濕氣勝也。夫濕,土氣也,土性重緩,營衛之氣與濕俱留,則著而不移,其癥多汗而濡,其病多著於下,有挾寒、挾熱、在氣、在血之異,須審而治之。
1、秦景明《癥因脈治》提出濕痹之治,“發汗,羌活除濕湯;胸滿悶,茯苓湯;風濕,蒼防二妙湯;寒濕,術附湯;濕熱,蒼柏二妙丸。”或用除濕蠲痹湯,或用蒼術薏苡湯去桂心、麻黃;加白術、豬苓、澤瀉。
2、屬腳氣病之一。龔廷賢《壽世保元》將腳氣之疼痛不仁者,稱之為濕痹。參見腳氣條。
3、濕痹 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最易阻遏氣血津液的流通。證見肢體關節重著,腫脹,痛有定處,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治宜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宜用通絡開痹片——轉載與風濕類風濕保健網。
中藥還有許多方子可以治療,外用內用都有,推薦幾個:
1、蔥頭、生薑各500克,上等醋適量。 打爛絞汁,用上等醋燒開後,將蔥薑汁和入,熬成膏狀,攤厚佈上,貼於患處。
2、白楊皮500克、白酒1500毫升。浸泡5~7日,濾取即得;每次飲30~50 毫升,1日2次
中藥材查詢著痹西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著痹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因濕性黏膩滯著故出現肢體 關節重著酸痛,痛處固定,下肢為甚,或有腫 脹,肌膚麻木,陰雨加重為主要表現的痹病。
中醫指由風、寒、濕等侵襲肌體導致肢節疼痛。
臨床以關節、肌肉痛和肢體(以上下肢為主)拘急,甚則影響屈伸為主證,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脈、皮、肌、筋、骨、氣血痹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