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風溫介紹

  風溫是由風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生於春冬季節,起病較急,初起以發熱、微惡寒、頭痛、咳嗽等肺衛證候為主要特點。其發於冬季的又稱冬溫。根據好發季節及臨床表現,本病與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頗為相似。臨床上,以上疾病可參考本病辨證治療。


原因

  因春季陽氣升發,溫暖多風,最易形成風熱病邪,若此時起居不慎、寒暖失調,使外邪侵入則發為風溫。


症狀

風溫早期癥狀有哪些?

  由風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

  病發於春天溫暖多風或冬天應寒反溫季節。

  發病較急,初起必有發熱、微惡寒、咳嗽等肺衛見證。

  傳變較速,易見逆傳心包證候。

  病程中常出現邪熱壅肺、氣急痰鳴之證。


飲食保健

風溫吃什麼好?

  一、風溫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1)薄荷粥:取鮮薄荷30克煎湯候冷,粳米60克煮粥。待粥將成時,加薄荷湯和適量冰糖,再煮一二沸。每日服食1—2次,可作為風溫邪襲肺衛患者的配合治療。

  (2)生蘆根粥:用鮮蘆根100—150克,鮮竹茹30克同煎取汁去渣,人粳米60克煮粥,粥將成時加生薑2片。每日食1—2次,可作為風溫邪熱壅肺患者的飲食治療。

  (3)石斛粥:用鮮石斛30克加水久煎半小時以上,去渣取汁,加入粳米60克、冰糖與清水適量,煮成薄粥,候溫服食。每日1—2次,可作為風溫後期肺胃陰傷的飲食治療。

  二、風溫吃哪些對身體好?

  1、虛寒癥時,應進食溫補,可是羊肉、狗肉等。

  2、內熱亢盛時宜吃涼血解毒的食物。如綠豆、粳米、黃瓜、苦瓜、馬齒莧、綠茶等。

  3、可多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證維生素的攝入量。

  4、保持大便通暢,可用海蜇、苦瓜、番薯等。

  三、風溫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註意不要吃生冷、油膩和滋補類食物。

  2、內熱亢盛時不要多食油膩食物,而應多食水果、綠豆湯等。

  3、內熱亢盛時不要食性溫熱的食物和牛羊肉、蔥、薑、辣椒等物,以免加重病情。

  4、虛寒癥時,忌寒涼降火的食品。體弱多病者的進補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可見虛就補。


護理

風溫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風溫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與調護】

  1、本病發病與否主要取決於機體抗病能力,所以預防應著眼於增強體質,要防止受寒、淋雨、疲勞、嗜酒等,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並及時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此外還應註意生活起居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對於老弱體衰和免疫機能減退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脾切除患者,可註射肺炎免疫疫苗。

  2、肺炎球菌肺炎一般預後良好,發病後2~7日內須臥床,飲足量開水,病初進流質飲食。住室空氣要流通,註意避風寒,保持居住環境的安靜。對於中毒型者,要隨時清理呼吸道痰涎,以免發生意外。流行性感冒屬於呼吸道急性傳染病,短時間內可以造成大面積流行,應以預防為主。對於疫情要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流行期間要避免集體活動,並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如室內食醋熏蒸,或10%食醋水溶液滴鼻,或用板藍根、大青葉、貫眾、金銀花水煎服,或蒲公英、大青葉、藿香、佩蘭水煎服,一般需連服5~7日。疫苗預防主要有流感減毒活疫苗,用於面臨大流行時,但老人、嬰幼兒、孕婦忌用。

  3、患者要保證足夠的休息,註意飲水、保暖,飲食以清淡為宜。經治療,邪去熱退,一般無需服藥調理,施以飲食調養即可。若餘熱未盡,肺胃陰傷者,宜參照風溫恢復期“肺胃陰傷”證治;若熱退體倦,氣短納差者,可用太子參、麥冬、生山藥、谷芽、炙草、佛手等益氣生津和胃。

保健品查詢風溫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一、邪襲肺衛型

  【治法】 辛涼解表,宣肺泄熱。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葉9克,荊芥9克,牛蒡子9克,淡豆豉10克,生甘草6克。用鮮蘆根煎湯,香氣大出即去渣取汁服,勿過煮;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若頭痛重、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桑葉10克、菊花12克。咽喉腫痛者,加馬勃10克、玄參18克、貓爪草12克。發熱甚者,加石膏30克、黃芩12克、魚腥草20克。口渴甚、小便黃短少者,加天花粉15克、茅根15克。

  2.中成藥

  (1)新癀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板藍根沖劑,口服,每次l~2小包,每日3~4次,開水沖化飲服。

  (3)復方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4次。

  (4)夏桑菊沖劑,口服,每次1—2小包,每日3—4次,開水沖化飲服。

  3.單方驗方上感靈湯(羅逸群驗方)

  處方:鴨腳木15克,五指柑12克,三丫苦9克,崗梅根15克,野菊花12克,金盞銀盤12克。先後加水500毫升,煎2次,濾液混合,濃縮成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日3次,首次加倍。對邪襲肺衛之退熱效果尤佳。

  二、邪熱壅肺型

  【治法】 清熱宣肺,止咳平喘。

  【方藥】

  1.主方麻杏石甘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千金葦莖湯(孫思邈《千金方》)加味

  處方:麻黃9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葦莖20克,薏苡仁20克,冬瓜仁12克,桃仁9克,黃芩10克,魚腥草18克,甘草6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2次溫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痰多、咳甚、胸悶者,加浙貝母9克、瓜蔞12克、鬱金9克。如咳痰帶血或咯鐵銹痰者,加白茅根20克、仙鶴草15克、黑梔子12克。高熱、面赤、痰黃稠難咯者,加蒲公英25克、金銀花15克、青天葵12克。

  2.中成藥

  (1)雙黃連粉針,用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2)清開靈註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3)銀黃口服液,每次2支,口服,每日3—4次。

  (4)魚腥草註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註射,每日2次。

  (5)復方川貝止咳露,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4—6次。

  3.單方驗方 清肺定喘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天蕎麥24克,白花蛇舌草24克,天漿殼10克,魚腥草20克,蒼耳子10克,炙枇杷葉lO克,橘紅10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溫服,每日2劑。對肺熱咳喘(大葉性肺炎等)尤其有效。

  三、痰熱阻肺,腑有熱結型

  【治法】 宣肺化痰,泄熱攻下。

  【方藥】

  1.主方宣白承氣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生大黃9克(後下),杏仁12克,瓜蔞皮9克,黃芩12克,川貝母9克,龍刪葉12克,桃仁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次1劑。

  若大便秘結日久、脘腹痞滿或脹痛者,加入芒硝6克(沖服)、枳實9克。口渴口苦、痰黃粘稠者,加天竺黃9克、天花粉15克、魚腥草30克。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2)蛇膽川貝末,口服,每次1支,每日3~4次,溫開水送服。

  (3)祛痰靈口服液,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3.單方驗方順氣丸(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處方:雄黃75克,鬱金150克,巴豆30克。共研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次服0.5克,每日服3-4次。對通便除痰順氣效果較好。

  四、肺熱移腸型

  【治法】 清肺止咳,泄熱止利。

  【方藥】

  1.主方葛根芩連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葛根20克,黃芩12克,黃連9克,杏仁12克,火炭母20克,連翹12克,車前草12克,甘草3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2次溫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肺熱甚,咳嗽痰稠而黃者,加金銀花12克,桑葉12克,魚腥草15克,桔梗6克。腹中隱痛者,加白芍15克,延胡索9克。下利赤白相兼者,加白頭翁12克。惡心、嘔吐者,加藿香9克,薑竹茹10克。

  2.中成藥

  (1)黃連素,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2)藿香正氣丸,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

  (3)保濟丸,口服,每次1—2支,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芩柏合劑(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黃芩1000克,黃柏1 000克,葛根1 000克,檳榔l 000克,木香600克,白頭翁1 500克,秦皮300克,馬齒莧3 000克。用適量清水煎煮濃縮,再加防腐劑備用。成人每次服100毫升,每日服3次。也可將上藥的百分之一分量,用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五、肺熱發疹型

  【治法】 宣肺泄熱,涼營透疹。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去豆豉加生地黃、牡丹皮、大青葉、倍玄參方(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連翹12克,金銀花15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葉8克,生甘草6克,荊芥8克,牛蒡子9克,生地黃15克,大青葉12克,牡丹皮10克,玄參18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半,分2次溫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l劑。

  若咳嗽甚者,可去竹葉、牛蒡子,加杏仁12克、黃芩12克。肌膚紅疹密佈成片,伴見出血傾向者,可去荊芥、牛蒡子,加水牛角20克、紅條紫草15克。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l~2支,每日3—4次。

  (2)紫地寧血散,每次1支,開水沖化口服,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辛平透疹湯 (胡光慈《實用中國小兒科學》)

  處方:粉葛根15克,荊芥9克,薄荷9克,前胡9克,桔梗6克,苦杏仁9克,牛蒡子9克,連翹12克,燈心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六、熱陷心包型

  【治法】 清心開竅。

  【方藥】

  1.主方清宮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玄參9克,蓮子心3克,竹葉卷心9克,連翹8克,水牛角20克(原方用犀角,現已禁用,以水牛角代之,刨片,先煎),連心麥冬12克,黃芩10克,石菖蒲9克,鬱金9克,天竺黃10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l劑。神志昏憒者,要插胃管給藥,避免湯藥誤人氣管。

  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鳴者,加鮮竹瀝水20毫升。若兼有大便秘結不通,腹部按之硬痛,苔黃厚燥、脈數而沉實者,加大黃10克(後下),芒硝6克(沖),枳實9克。

  2.中成藥

  (1)醒腦靜註射液,用4~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註射,每日2次;或者用12一20毫升加人。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滴註。

  (2)清開靈註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滴註。

  3.單方驗方點舌治急癥(《曾德環等《中國秘方驗方精選》)

  用安宮牛黃丸(現以牛黃清心丸或清心牛黃丸代之)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黃的丸散,點放在病人舌上,從舌面吸收藥物。具體方法是:將藥丸用涼開水溶化後取棉簽蘸點於舌上,多次反復蘸點;若丸藥厚鋪舌面,則用少許涼開水化之,化薄後繼續點藥。此法為中醫傳統急救方法。對於溫病熱人心包而神昏患者,以清心開竅之藥點舌治療,實為良方良法;對於重癥吞咽反射消失的病人,點舌治療能達到醒腦開竅、恢復吞咽的作用。

  七、內閉外脫型

  【治法】 清心開竅,固脫救逆。

  【方藥】

  1.主方

  (1)清官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生脈散(《溫病條辨》)

  處方:玄參18克,蓮子心6克,竹葉卷心9克,連翹9克,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連心麥冬15克,西洋參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此方適用於身熱,昏憒不語,汗多氣短,脈細無力之邪熱內閉兼陰液外脫者;若神志昏迷時,應予插胃管給藥。

  (2)清官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參附湯(陳自明《婦人良方》)

  處方:玄參9克,蓮子心6克,竹葉卷心12克,連翹9克,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連心麥冬20克,高麗參10克(另燉,兌沖),熟附片12克。

  本方適用身熱,昏憒不語,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之邪熱內閉而陽氣暴脫者,急用1劑,即煎即服,以汗止、陽回脫止為度;若陽氣未復可再煎再服。一旦止脫復陽之後,即應根據具體證候辨證論治。

  2.中成藥

  (1)參麥註射液、醒腦靜註射液:對邪熱內閉兼陰液外脫者,先用50%葡萄糖液60毫升加參麥註射液6.8毫升靜脈推註,然後用5%葡萄糖液500毫升加醒腦靜註射液12。20毫升靜脈點滴。

  (2)麗參註射液、醒腦靜註射液或參附註射液:對邪熱內閉而陽氣暴脫者,先用50%葡萄糖液40毫升加麗參註射液6毫升靜脈推註,然後用5%葡萄糖液250毫升加醒腦靜註射液12—20毫升靜脈滴註,再接滴0.9%生理鹽水250毫升加麗參註射液12毫升,或接滴5%葡萄糖250毫升加參附註射液10一20毫升。

  3.單方驗方參附龍牡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人參(高麗參或紅參)12克,炮附子9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用清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頻頻喂服。對於回陽固脫有良好效果。

  八、餘熱未清,肺胃陰傷型

  【治法】 滋養肺胃,生津泄熱。

  【方藥】 1.主方沙參麥冬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沙參15克,玉竹12克,生甘草6克,冬桑葉9克,麥冬15克,生扁豆15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若仍有發熱、口幹口渴、舌苔薄黃而幹者,可加生石膏15克,竹葉12克,太子參15克。若午後低熱、久咳不已者,加地骨皮12克,桑白皮12克,百部15克,甜杏仁10克。

  2.中成藥

  (1)養肺潤燥沖劑,每次10克,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2)西洋參茶,每次1小包,每日3次,開水煽服。

  (3)五葉參(絞股藍)口服液,每次1—2支口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五汁飲(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雪梨50克,荸薺50克,鮮葦根100克,麥冬30克,鮮藕80克(或甘蔗也可)。洗凈榨取汁液,燉溫服用。每日飲服1~2劑,也可當涼茶頻飲。

  中醫的其他療法:針灸治療

  對發熱、頭痛患者,可用柴胡註射液4毫升,分別做雙側合谷、曲池穴位註射,每日2次。

中藥材查詢風溫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風溫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風溫應該做哪些檢查?      體溫測量

鑑別

風溫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餘熱未清,肺胃陰傷型

  【證見】 身熱不甚或不發熱,幹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舌幹燥而渴。舌紅少苔,脈細或數。

  內閉外脫型

  【證見】 身熱,昏憒不語,倦臥或兼汗多氣短,脈細無力,或兼面色蒼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

  邪襲肺衛型

  【證見】 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而幹,舌邊尖紅,脈浮數。

  邪熱壅肺型

  【證見】 身熱,汗出,煩渴,咳嗽,氣喘,胸悶胸痛,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幹,脈數。

  熱陷心包型

  【證見】 身灼熱,肢厥,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蹇語澀。舌質鮮絳,無苔或少苔幹黃,脈細數。

  痰熱阻肺,腑有熱結型

  【證見】 日晡潮熱,咳喘不寧,痰涎壅滯,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厚膩或黃滑,脈滑數,右寸實大。

  肺熱移腸型

  【證見】 身熱,咳嗽,下利色黃熱臭,肛門灼熱。舌紅,苔黃或幹或膩,脈數。

  肺熱發疹型

  【證見】 身熱,咳嗽,胸悶,肌膚透發紅疹,色鮮紅,咯痰黃稠。舌紅,苔薄黃而幹,脈數。


並發症

風溫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風溫在發展過程中有順傳和逆傳兩種情況。順傳指肺衛之邪不解,內傳氣分。逆傳指肺衛邪熱,逆傳心包。臨床常見證型有:①邪襲肺衛型風溫。證見發熱微惡寒,咳嗽,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方用銀翹散或桑菊飲。②熱在胸膈型風溫。證見身熱心煩,口渴尿黃,或便秘或胸脘痞滿,苔黃,脈浮滑數,治宜清熱涼膈,化痰開結,方用梔子豉湯、涼膈散或小陷胸湯。③邪熱在肺型風溫。證見身熱煩渴,咳喘胸悶,苔黃脈數。治宜清熱宣肺,方用麻杏石甘湯加味。④熱在陽明型風溫。證見壯熱心煩,口渴,汗大出,苔黃燥,脈洪大,治宜清熱生津,方用白虎湯。⑤逆傳心包型風溫。證見身熱神昏,舌蹇肢厥,脈細數。治宜清心開竅,方用清宮湯。⑥內閉外脫型風溫。證見身熱昏憒,汗出氣短,倦臥肢冷,脈細微。治宜清心開竅,固脫救逆,方用安宮牛黃丸合生脈散。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風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