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的診斷要點
本病多發生於秋冬季節。
發病急驟,起病即見有暑濕之邪內蘊的裡熱證候,出現衛氣同病或衛營同病的證候。
衛氣同病型
【證見】 發熱,惡寒,無汗,頭身,周身酸痛,心煩,口渴,脘痞,小便短赤。舌紅,苔膩,脈濡數。
衛營同病型
【證見】 發熱,微惡寒,少汗,頭痛,心煩,或見斑疹隱隱,或入夜煩躁不安。舌紅少苔而幹,脈浮細數。
邪鬱少陽型
【證見】 寒熱似瘧,身熱午後較重,人暮尤劇,天明得汗稍減,但胸腹灼熱不除,心煩口渴,脘痞脅滿。舌尖邊紅,苔黃白而膩,脈弦滑數。
邪滯腸腑型
【證見】 身熱午後較重,胸腹灼熱甚,惡心嘔吐,納呆脘痞,便溏不爽,色黃赤如醬。舌紅,苔黃垢膩,脈濡數。
熱入心營。下移小腸型
【證見】 發熱日輕夜重,心煩不寐,口幹而不欲飲,少腹隱痛,小便短赤熱痛。舌絳少苔,脈弦細數。
熱閉心包。血絡瘀滯型
【證見】 發熱夜甚,神昏譫語,或心煩不寐,或舌謇肢厥。舌質絳而無苔,或舌質紫晦,脈弦細數。
一、伏暑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1、清暑荷葉湯:用荷葉3張、檸檬4片、蓮子12克、薏苡仁12克、雞內金6克、豬瘦肉60克(切塊),洗凈同煲煮湯,以肉熟爛為度,加入適量精鹽、蔥白調味,吃肉飲湯。可作伏暑病患者輔助飲食治療,尤其適合邪鬱少陽或熱滯腸腑的患者飲食。
2、恢復期可服食療粥:幹山藥50克或鮮山藥100~120克,洗凈切塊,粳米100克同煮粥,每日1~2次。
二、伏暑吃哪些對身體好?
(1)選擇容易消化的流質飲食如菜湯、稀粥、蛋湯、蛋羹、牛奶等。
(2)飲食宜清淡少油膩,既滿足營養的需要,又能增進食欲。可供給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醬菜、大頭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為宜。
(3)保證水分的供給,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獼猴桃汁、紅棗汁、鮮橙汁、西瓜汁等以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欲。
(4)多食含維生素C、E及紅色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葡萄、棗、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雞蛋等。預防感冒的發生。
(5)飲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燒食欲較好後,可改為半流質飲食,如面片湯、清雞湯龍須面、小餛飩、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三、伏暑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吃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2、禁忌煙、酒、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3、忌熱性食物如高粱、糯米、韭菜、小茴香、刀豆等。
預防:
1. 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抗病能力。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滅蚊、滅鼠、防蚊、防鼠。註意防止受寒感冒、避免勞累。
2. 在秋冬季節伏暑多發時令和流行性出血熱高發區(疫區),可預防性地服中藥:丹參30克,白茅根30克,大青葉10克,黃芪15克,枳實10克,甘草6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黃3克。
保健品查詢伏暑中醫治療方法一、中藥治療:
衛氣同病型
【治法】 清暑化濕,解表透邪。
【方藥】
1.主方黃連香薷飲(朱肱《類證活人書》)加味
處方:香薷10克,扁豆15克,厚樸9克,黃連9克,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滑石20克,薏苡仁20克,竹葉10克,薄荷6克(後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脘痞泛惡、煩悶欲嘔者,加法半夏9克,陳皮9克。若汗出而熱不解、頭重如裹者,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白芷8克。若汗出多、面紅赤垢、苔黃幹者,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20克。
2.中成藥蒼薷丸,每次6克,薑湯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銀翹散加杏仁、滑石、薏苡仁、通草方(孟澍江《溫病學》)
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竹葉10克,淡豆豉10克,荊芥9克,薄荷6克(後下),牛蒡子9克,杏仁8克,滑石30克,薏苡仁20克,通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衛營同病型
【治法】 辛涼透表,清營泄熱。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加減(孟澍江《溫病學》)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竹葉12克,荊芥9克,薄荷9克(後下),蘆根15克,生地黃2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麥冬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口渴、小便黃短而無汗者,為陰液不足,加玉竹18克,玄參20克。若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30克,玄參30克,枳實8克。
2.中成藥清開靈註射液,每次30一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
3.單方驗方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彭勝權《嶺南溫病研究與臨床》)
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15克,淡竹葉12克,蘆根30克,薄荷3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水煎服,每日2劑。
邪鬱少陽型
【治法】 清泄少陽,解暑化濕。
【方藥】
1.主方蒿芩清膽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青蒿10克,黃芩12克,淡竹茹10克,法半夏9克,枳殼8克,陳皮8克,赤茯苓20克,滑石30克,青黛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納呆、口苦、便溏、尿黃、苔膩者,可加大豆黃卷12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若渴飲較甚,熱久留不退、苔黃幹者,可加烏梅6克,柴胡8克,大青葉10克。若兼見咳喘痰多、胸悶者,可加杏仁12克,薄荷6克(後下),桔梗6克。
2.中成藥
(1)柴胡註射液,每次4毫升,肌註,每日2次。
(2)小柴胡沖劑,每次6~8克,溫開水沖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柴青合劑(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柴胡10克,青蒿9克(後下),地骨皮12克,黃芩12克,地膽頭12克,倒扣草12克,狗肝菜18克,蘆根15克,野菊花12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邪滯腸腑型
【治法】 清熱化濕,導滯通下。
【方藥】
1.主方枳實導滯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枳實9克,生大黃9克,山楂9克,檳榔8克,厚樸8克,黃連6克,神曲6克,連翹9克,紫草9克,木通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大便水瀉樣、肛門灼熱者,可去大黃、枳實,加黃芩12克,火炭母18克,葛根20克。腹脹悶痛者,加廣木香9克(後下),藿香梗10克。嘔吐頻者,加法半夏9克,生薑6克,竹茹10克。
2.中成藥保和丸,每次2支,開水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通裡攻下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大黃12克(後下),芒硝9克(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參15克,黃柏12克,蒼術10克,牛膝12克,草河車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
熱入心營。下移小腸型
【治法】 清心涼營,利瀉火府。
【方藥】
1.主方導赤清心腸(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鮮生地黃25克,茯神18克,木通6克,麥冬15克,牡丹皮12克,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葉10克,蓮子心3克,燈心草8克。水煎取汁1碗半,先沖童便1杯,分2次溫服,每日2劑。
若小便色紅者,可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0克,三七末3克(沖)。發熱甚者,加水牛角15克(刨片,先煎),連翹12克,蘆根15克。
2.中成藥清開靈註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l~2次。
3.單方驗方銀蒲消毒飲(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蒲公英30克,金銀花20克,丹參20克,香附12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
熱閉心包。血絡瘀滯型
【治法】 清營泄熱,開竅通絡。
【方藥】
1.主方犀地清絡飲(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0克,連翹12克,淡竹瀝12克,鮮生地黃2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生薑5克,鮮石菖蒲10克,鮮茅根30克,燈心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口煩渴、高熱、汗出多者,可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蘆根15克。若癍疹隱隱或衄血、便血者,可加大青葉15克,玄參25克,仙鶴草15克。
2.中成藥醒腦靜註射液,以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推註;後以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
3.單方驗方加減銀翹散(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連翹12克,金銀花12克,玄參25克,麥冬25克,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竹葉12克。荷葉12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二、中醫的其他療法
敷藥外治
用雄黃10克、朱砂lO克、玄明粉30克共研成細末,蔥白、生薑搗爛絞汁約20毫升,與藥末拌勻,再加入青皮鴨蛋清適量調成厚糊狀。將藥膏塗敷於患者臍窩神闕穴上,外以紗佈蓋上,再用寬佈帶束緊固定,每日換藥。功可清心火、泄腑氣,能退熱、利尿、透邪。適用於熱人心營、下移小腸的患者。
中藥材查詢伏暑西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伏暑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