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衛透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透表散邪,散熱降溫的作用。適用於溫病初起,邪在衛表。
清氣泄熱法——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適用於溫熱病衛分之邪已解,尚未入於營血分者。
和解祛熱法——具有宣通氣機,疏解氣分半表半裡之痰熱濁濕,清泄少陽,分消走泄,開達膜厚作用。
通下逐邪法——具有通腑泄熱,排除邪毒,通瘀破結的作用,適用於有形實邪與熱互結於腸腑。
祛濕解熱法——具有調暢氣機,健運脾胃,通利水道作用,適應於氣分濕熱證。
清營涼血法——具有清營養陰,涼血解毒,散血活絡之功。適應於溫病熱入營血證候。
開竅醒神法——具有清心化痰,醒神通竅作用。適應於溫病神昏竅閉的證候。
息風止痙法——具有平肝息風,解除攣急的作用。適用於溫病動風證。
滋養陰津法——具有潤燥生津,滋養真陰,壯水制火的作用。適應於溫病邪熱漸退、陰液耗傷之證。
固脫法——具有益氣斂陰,回陽救逆的作用。適應於溫病正氣外脫證,氣陰外脫及亡陽。
中藥材查詢溫熱西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溫熱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在溫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最常見的癥狀有發熱、出汗、昏譫和痙厥等。這些癥狀常因病因病機的不同而具體表現各異。因此臨床認真鑒別其異同,並結合整個證候進行全面分析,對於正確辯證辨病具有重要意義。
(1)發熱
很多原因可以引起發熱,而外感溫熱之邪則是引起發熱的主要原因,所以各種溫熱病都具有發熱這個共同癥狀。溫病發熱是機體對病邪的一種全身性反應,它具有兩面性,在一定情況下,如溫病初期階段,發熱是一種主動防禦反應,是正邪相搏,正氣抗邪的必然現象,另一方面,發熱畢竟是個病理過程,常會消耗正氣,損害機體,嚴重的甚至造成不良後果。溫病發熱的機理,可以這樣認為:熱邪侵襲機體後,正氣奮起抗邪,由於邪正交爭,導致衛氣營血功能紊亂,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勝則熱”或“陰虛內熱”的病理變化,以致體溫升高而發熱。
發熱見於溫熱病,類型復雜,要正確鑒別,必須抓住這一主證的 特點,結合伴隨癥候表現進行分析比較。溫病發熱,對屬陽性發熱,其病呈急性或亞急性,變化多而快,病程相對較短,一般熱勢較高,並伴有陽熱亢盛的一系列表現,這和內傷發熱顯然有別。當然在溫病末期,由於熱邪逗留,其陰虧虛,也可出現類似內傷發熱的虛熱證或虛實夾雜證,但其病因及病理經過與內傷發熱有所不同。
各種溫病均有典型的熱型,根據發熱時體溫的升高和持續情況分,有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消耗熱、回歸熱、波狀熱以及不規則熱等;根據體溫升高的程度,又可分為低熱、中等熱、高熱和超高熱。溫病初期,熱邪在衛時常見低熱或中等熱。溫病中期,邪在氣分時以高熱居多。溫病極期,熱邪深入營血時,則多見高熱或超高熱。溫病進入恢復期,如有發熱則每多低熱。至於不同的熱型,則常見於不同溫熱病的自然過程中,聯系具體病種,這些不同熱型的分佈情況大致是這樣的:傷寒、大葉型肺炎可見典型的稽留熱;敗血癥、膿毒敗血癥、往往可見到弛張熱、消耗熱;典型的瘧疾多為間歇熱;不規則熱可見於多種急性傳染病,其中以流感、支氣管炎等較常見。
中醫對各種發熱的辨證,主要分如下幾種類型:
發熱惡寒 發熱與惡寒同時存在,為溫病初起邪在衛表的特征。在敗血癥時,由於熱邪充斥表裡,正邪劇爭,則可見憎寒戰抖,壯熱不退。
寒熱往來 寒時不熱,熱時不寒,界限分明,交替出現的稱寒熱往來。為熱鬱少陽,樞機不利所致,是邪在半表半裡的主要特征。
但熱不寒 但熱不寒,是熱邪入裡的主要標志。但同是入裡熱證,臨床有在氣,在營、入血的區別,其發熱情況亦有所不同。大凡氣分熱的典型熱像為高熱、惡熱,腸腑實熱證,多表現為蒸蒸發熱或日晡潮熱。濕熱證逗留氣分,為身熱不揚,午後熱甚,汗出熱稍退,既而又發熱。
發熱夜甚 熱邪傳入營、血分,發熱夜間尤甚。
夜熱早涼 溫病後期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為餘邪留伏陰分所致。
低熱 溫病後期持續低熱,手足心熱尤甚的,為肝腎陰虛,虛多邪少。
(2)出汗
出汗是腠裡開泄,汗腺分泌增強所致。隱性汗一般不被人們註意,顯性汗則易察覺。出汗可以排泄廢物,驅邪外出,散發熱量而降低體溫;但過度出汗往往傷津液耗陽氣。因此,在溫病過程中註意汗之有無、多少,以及出汗時的全身狀況,對於辨別癥候、判斷病情、預測轉歸,有一定實踐意義。
無汗,見於溫病初起,多為邪襲肌表,衛氣被鬱, 腠裡閉塞所致,故兼有發熱惡寒。如熱入營分,煩躁高熱而無汗的,則多因熱傷營陰,津液耗傷,不能作汗所致。
常有汗出,而熱不為汗所退者,多為濕熱交蒸所致。汗多而兼壯熱煩渴者,為氣分熱熾,正邪劇爭的表現。大汗淋漓而肢冷脈伏,神志恍惚者,是亡陽虛脫的預兆。
另有一種戰汗,即病人突然全身戰粟,繼之全身出汗,多見於熱邪逗留氣分階段。為正氣積聚力量,抗邪外出的佳象。故戰汗之後,大多邪隨汗出,熱退身涼,脈象平和而病勢向愈。但也有少數戰栗而不能汗出,或戰汗之後發熱不退,煩躁不安,脈疾不平,乃正氣虛憊,不能鼓邪外出而熱復內陷的危重征象,病情嚴重,須防變幻。
(3)昏譫
昏譫包括神昏與譫語兩種表現。由於神志昏迷與譫妄亂語常同時出現,所以習慣上兩者往往並稱。昏譫的基本特征是意識喪失,神志障礙,語無倫次;深度昏迷可以昏睡而不語,又稱昏聵。溫病過程中出現昏譫,多與熱邪或濕熱痰濁蒙閉心竅有關,是病情危重的標志,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溫病中容易引起昏迷的病種很多,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乙腦、流腦、結腦以及中暑,敗血癥等。這些病所引起的昏迷,一般多屬閉證,實證。與陰竭陽脫,陰陽離決的脫證判然有別。閉證中還需要區分是熱閉還是痰蒙。熱閉與痰蒙在病因、病機、臨床表現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熱閉由熱邪內陷心包,清竅閉阻所致,其昏迷程度深,且伴有高熱,煩躁。譫語,舌絳苔焦等癥,多見於熱邪深入營血分階段,痰蒙因濕熱痰濁內蒙清竅而成,一般昏迷程度較淺,呈似清似寐狀態,發熱大多不高,或聞喉間痰聲漉漉,舌苔膩黃厚。
除此而外,氣分胃腸實熱及下焦血虛,也可引起昏譫現象。前者往往兼有高熱,口渴或腹脹疼痛拒按,便秘等陽明實熱見證;後者常有少腹硬滿,大便色黑而小便自利等瘀血蓄結見證。
綜上可見,同一昏譫,其成因各不相同,證候表現亦有差異。凡是暑熱閉與痰閉,昏譫是必有之癥,且程度較深,持續時間較長,屬危急之候。而在氣分高熱時,有時亦可出現昏譫現象,但程度較淺,往往是一過性的,持續時間較短。臨床上對這些情況,必須審查細辨。
(4)痙厥
痙指痙攣強直而言。輕者手足蠕動,頸有抵抗;重者肢體抽搐,口角痙攣,牙關緊閉,頸項強直,甚至角弓反張。
厥的含義有二,一為四肢逆冷,一為昏厥逆厥。
痙與厥本來是兩個不同的癥候,由於溫病過程中常常先痙後厥,厥而又痙,痙厥並見,故習慣統稱痙厥。溫病出現痙攣,皆為肝風內動之象,臨床著重鑒別虛實兩大類型。
實風由於熱邪熾盛所致,所謂“熱極生風”邪熱熾盛,陰液急劇耗損。筋脈幹涸拘急則痙。如陽氣被遏,鬱而不運,則四末不溫,清竅失靈則神昏。
鑒於溫病常有高熱,故肝風每易妄動。除熱入肝經引動肝風外,其它如氣分胃腸實熱亢盛、心營熱盛,亦可引動肝風。臨床均各有不同的兼證。
實風多發生在溫病的極期階段,主要表現為抽搐來勢急劇,頻繁有力,振幅較大,牙關緊閉,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兩目上視,肢冷暈厥,脈多洪數或弦數有力,舌紅或絳。出現這些現象,往往表示證情危急。臨床實踐證明,痙厥發作次數的多少,持續時間的長短,與預後的好壞關系極大。
值得指出的是,為瞭有效地防治實風內動,仔細地觀察痙厥出現之前的一些動風先兆,是十分必要的。動風先兆大致有不定時驚跳,肌張力增強,頸項有抵抗,兩目凝視,口角時爾顫抖以及煩躁加劇,意識障礙等。
虛風內動由陰虛而導致。多因熱邪逗留日久,陰津血液慢性耗傷,筋脈失於濡養,而呈現動風之象,故稱虛風內動。大凡虛風內動多發生在溫病的後期階段。臨床表現除常有低熱、顴紅、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口幹舌燥、盜汗、神疲欲眠、耳聾失語、舌尖紅少津少苔、脈虛細帶數等肝腎真陰大傷見證外,必有手足蠕動或瘈疭、口角顫抖、心中憺憺大動等虛風內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