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吐失介紹

  吐失是指嘔吐物中混有糞便。可見於腸梗阻等疾患。


原因

     是由於胃腸阻滯,陰陽錯亂,清濁混淆而出現。


症狀

吐失早期癥狀有哪些?

  (1)寒邪凝滯型 本型多因感受寒邪,或食生冷,寒邪凝滯於腸,致腸氣不通,腹痛急劇拒按、得溫痛減,惡心嘔吐,大便不通,舌質淡、苔白,脈沉緊。取足太陽、任脈經穴,用瀉法。 穴位;大腸俞 關元 足三裡 。

  (2)食積不化型 本型多因食積不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積滯不化,肺氣不通,致食物積壅滯於腸,則腹脹痛拒按、惡心嘔吐、大便不通,甚至嘔吐糞便,舌質紅、苔黃膩,脈滑。取足太陽、任脈經穴,用瀉法。 穴位:大腸俞 天樞 上巨虛 。

  (3) 熱結於腸型 本型因外感熱病,入裡化熱,久熱傷津,燥屎內結,阻塞於腸道,則腹痛脹滿拒按,身熱喜冷,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取足陽明、任脈經穴,用瀉法。 穴位:大腸俞 足三裡 。

  (4) 蛔蟲擾動型 本型因蛔蟲過多,聚於腸內,阻塞腸道,腑氣不通,則腹痛難忍拒按、惡心嘔吐、大便不通,腹部可見腸形、觸有痞塊,或周身出疹,舌質暗淡、苔白膩,脈弦緊。取足太陽、足陽明經穴,用瀉法。 穴位:大腸俞 足三裡 上巨虛 。


飲食保健

吐失吃什麼好?  

護理

吐失應該如何護理?

  預防與調養

  1.註意飲食衛生,防止蛔蟲癥。

  2.有腹部外傷及腹部手術史者,應註意腹部鍛煉和及時治療,以防腸黏連的發生。

  3.老年體弱者,經常保持大便通暢。


治療

吐失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中醫治療措施通常有中藥(通裡攻下為主,輔以理氣開鬱和活血化瘀)、有針刺等。

  (一)中藥(1)熱結腑實:腹痛突發,疼痛劇烈而拒按,腸鳴有聲,嘔吐食物,口幹口苦,大便閉結,苔黃膩,脈洪大或滑數。

  治法:瀉熱通腑,蕩滌積滯。

  方劑:生大黃10克、枳實10克、芒硝10克、厚樸10克。

  (2)寒邪直中:突然腹中絞痛,可觸及包塊,疼痛拒按,惡寒,面色青冷,舌質淡而暗、苔白潤,脈沉緊。

  治法:溫中散寒,緩急止痛。

  方劑;生大黃10克、熟附於10克、細辛3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芒硝20克。

  (3)蟲積阻結:腹痛時作時止,面黃肌瘦,或顏面有白色蟲斑,突發腹中劇痛,痛在臍周,按之有塊,嘔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脈弦。

  治法:驅蟲消積。

  方劑:雷丸6克、苦楝皮10克、黑醜10克、檳榔10克、皂角10克、木香12克、大腹皮10克、川椒5克、黃連10克。

  (4)血淤氣滯:腹部持續疼痛,脹氣較甚,或痛處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嘔吐,大便閉,舌質紫暗、苔白或黃,脈弦細。

  治法① 活血化淤,行氣止痛。

  方劑:小茴香10克、血竭5克、延胡索10克、沒藥6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官桂6克、赤芍10克、生蒲黃10克、五靈脂6克、木香10克、香附10克。

  治法② 行氣活血,通裡攻下。

  方劑:復方大承氣湯:厚樸(15-20克) 炒萊菔子(15-30克) 枳殼(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 大黃(9-15克) 芒硝(9-15克)。

  治法③行氣活血,逐水通下(適用於腸梗阻較重,腹脹疼痛,惡心嘔吐,大便秘結,腸腔積液較多者。)

  方劑:甘遂通結湯:甘遂末0.6-1g(沖服),桃仁9g,木香9g,生牛膝9g,川樸15g,赤芍15g,大黃10-24g。

  [禁忌]本方藥性峻烈,非體壯邪實者禁用。

保健品查詢吐失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吐失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吐失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吐失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鑑別

吐失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心率:單純性腸梗阻,失水不重時,心率正常。心率加快是低血容量與嚴重失水的表現。絞窄性腸梗阻,由於毒素的吸收,心率加快更為明顯。

  2.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體溫升高是腸管絞窄或腸管壞死的征象。

  3.腹部體征:應註意是否有手術瘢痕,肥胖病人尤其應註意腹股溝疝及股疝,因為皮下脂肪過多容易忽略。膨脹的腸管有壓痛、絞痛時伴有腸型或蠕動波。若局部壓痛伴腹肌緊張及反跳痛,為絞窄性腸梗阻的體征。聽診時應註意腸鳴音音調的變化,絞痛時伴有氣過水聲,腸管高度擴張,可聞及“丁丁”(tinkling)的金屬音(高調)。

  4.直腸指診:註意直腸是否有腫瘤,指套是否有鮮血。有鮮血應考慮到腸黏膜病變、腸套疊、血栓等病變。


並發症

吐失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吐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