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寒濕困脾介紹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阻困中陽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致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相當於中醫的濕阻,泄瀉,霍亂,臌脹,黃疸,西醫的急性腸炎,霍亂,副霍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


原因

  本證常因寒濕之邪外侵,或過食生冷瓜果油膩肥甘之物,寒混內停;或脾氣慮,脾陽不振,水濕不運,寒濕內生,以致寒濕因脾,脾失健運,水濕停聚為患。病位主要在脾,與肺、腎二臟亦有密切關系。病性多屬寒濕之實證,亦可見虛實夾雜之證。

  病機分析:過食生冷,寒濕內侵,脾陽受困,運化失司,故院腹部脹問疼痛,納呆;胃失和降則泛惡欲吐;寒濕為陰邪,陰不耗津,故口談不渴;濕註腸中,則便溏;脾主肌肉,濕性重著,故頭身困重;濕阻氣滯,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外榮肌膚,故面色不榮;牌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外溢,故面目肌膚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寒濕阻遏陽氣,不能溫化水濕,泛溢肌表,故肢體浮腫;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短少;寒濕內盛則舌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象濡緩。


症狀

寒濕困脾早期癥狀有哪些?

  脘悶納呆,惡心嘔吐,口粘乏味,納食不香,頭重如裹,肢體困重,大便溏薄或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吐瀉交作,瀉物清稀如米泔水;或身目尿黃,黃而晦暗;或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尿少甚則肢體浮腫;婦女白帶增多,舌質淡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濡或緩。


飲食保健

寒濕困脾吃什麼好?

  寒濕困脾的食療(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生)

  (1)生薑粥:粳米50克、生薑5片搗爛同煮,粥將熟時放入蔥,宜溫服。

  (2)仙術湯:將蒼術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幹紅棗500克(去核焙幹),共研細末,加面粉500克、鹽120克共拌勻炒熱,晨起開水沖服50克,每日一次。

  (3)獲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後放入去核紅棗7個,粥煮好後再加茯苓粉30克,攪勻熟透加糖少許。

  寒濕困脾患者吃什麼對身體好?

  1、 多喝水。

  2、 飲食宜清淡。

  3、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幹寒生津之品;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

  寒濕困脾患者吃什麼對身體不好?

  1、忌食辛辣食品。

  2、忌煙酒。

  3、飲食勿過苦寒、生冷。

  4、忌食肥膩食物。


護理

寒濕困脾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寒濕困脾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體質肥胖之人多濕,在夏秋之交,尤須註意勿傷濕冒雨露,涉江河,勿貪涼飲冷,以免濕邪外入或內生。霍亂吐瀉時宜暫禁食,吐瀉已止,亦應逐漸恢復飲食,先以流法或半流汁飲食為宜。暴瀉者易傷胃氣,可予淡鹽湯、米湯等以養胃氣。臌脹病人忌食煎炸、辛辣、堅硬的食物,以半流質和無渣而富於營養之食物為宜;此外還應記錄小便的次數、顏色及數量,定期測定體重及腹圍,以瞭解病情的變化,避免情志抑鬱或暴怒,戒除煙酒。當臌脹患者,腹圍腹水增加時,應當進無鹽或低鹽飲食。

保健品查詢寒濕困脾中醫治療方法

  治療法則: 溫中散寒,健脾化濕。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l. 基本方藥:(1)平胃散加味:制蒼術15克、厚樸12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於濕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脹悶諸證。

  (2)藿香正氣散:蕾香10克、紫蘇葉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術10克、厚樸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適於寒濕外侵而引起吐泄諸證。

  (3)實脾飲:制附子6克、幹薑10克、炒白術10克、厚樸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薑五片、大棗五枚。本方適於寒濕困脾的腹滿、黃疸諸證。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溫服,每日1劑。

  2.加減變化:若泄瀉如水,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者,可用方(1)加豬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濕;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澤瀉加桂枝6克、炮薑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調氣止痛;若身目發黃,黃而晦暗者,於方(1)中加茵陳30克、附片6克、幹薑10克或於方(3)中加茵陳30克。若吐瀉頻緊,吐瀉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2)合純陽正氣丸以芳香化濕,溫中散寒。若腹部脹滿如囊裹水,尿短少者,於方(3)中加車前於12克、豬苓12克、懷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氣利水。

  (二)外敷藥物

  1.大蒜搗爛,貼敷足心;或吳茱萸30克研細為末,以鹽鹵調和,塗貼於兩足心。適於泄瀉或寒霍亂。

  2.炒熱鹽1包或吳茱萸、食鹽份量相等炒熱,用佈裹之,熨臍部。

  溫通陽氣,治寒霍亂。

  3.取剛蒸熟大米飯20克,在手中拍成一小圓餅,將胡椒粉1克,撤飯餅中心,待稍涼貼於小兒臍上,4~8小時後去掉。治療嬰幼兒腹瀉。

  針灸

  1.針刺:取穴中脘、天樞、足三裡、脾俞、關元等,輕刺激,留針5~10分鐘,隔日一次,並加灸中脘、天樞、脾俞等,寒性泄瀉為宜。

  推拿按摩

  直推脾土100次,推上三關100次,運內卦100次,推後溪50次,推鳩尾到神厥,天樞兩旁向下直推,順、逆揉運全腹共十分鐘,按摩湧泉、足三裡各30次。寒瀉者推上三關次數加倍,手掌擦熱按臍3~5次;傷食瀉者加虎口推出大腸50~100次,從鳩尾直推中極5分鐘;脾虛瀉者加大補牌土300~500次,揉長強穴50次。以兒科腹瀉為最宜。

    施治要點:

  (一)寒濕困脾文濕阻,治療時應根據“脾虛”與“溫阻”的主次處方。濕阻初起,濕困中焦,以除濕為主。因為寒濕困脾,易傷脾陽,當選用溫熱藥助陽以燥濕,除選用苦溫燥濕的藥物之外,還要配合溫運脾陽的藥物,如幹薑、附子等。濕為陰邪,其性粘滯,病程較長,治療應堅持不懈,即使臨床癥狀消失,仍需服用調理、健壯脾胃之劑,如香砂六君子湯之類,以免留濕未盡,繼而復發。

  (二)內濕發病,主要是脾運失鍵,其治療方法,一方面是杜絕或減少濕邪的來源與產生;另一方面是擴濕邪的出路。因此,有人認為,健脾宣肺是一個關鍵。藥物中蒼木、麻黃最為理想。當蒼術、麻黃等量使用,則有發大汗的作用;蒼術倍於麻黃,則有發小汗的作用;蒼術量叁倍於麻黃時,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蒼術四倍於麻黃時,則無發汗之作用,而有明顯的化濕作用。

中藥材查詢寒濕困脾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寒濕困脾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寒濕困脾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鑑別

寒濕困脾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區分寒濕困脾證與脾陽虛證。兩者皆有脾失健運,寒象以及濕阻的表現,但側重點不同。寒濕困脾證屬於寒濕內侵,中陽受困,屬實證,病程短,苔白膩或白滑,脈儒緩;脾陽虛證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屬虛證,病程長,苔白滑,脈沉遲。

  辨證註意點:①病程短,一般為新病;②素無脾氣虛證;③寒濕之癥明顯,侵犯及脾,使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影響。


並發症

寒濕困脾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寒濕困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