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痹證介紹

     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痹證 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

     臨床上具有漸進性或反復發作的特點。痹證的發生,與體質的盛衰以及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痹證初起,不難獲愈,晚期病程纏綿,預後多不良。 


原因

    痹證的發生,主要由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人體,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或病久痰濁瘀血,阻於經隧,深入關節筋脈。一般多以正氣虛衰為內因;風寒濕熱之邪為外因。


    痹證起病一般不明顯。疼痛呈遊走性或有定處,有的為刺痛、或麻木、或腫脹。但部分患者起病有發熱、□出、口渴、咽紅痛、全身不適等癥,繼之出現關節癥狀。

     本病初起,以邪實為主,病位在肢體皮膚經絡。久病多屬正虛邪戀,或虛實夾雜,病位則深入筋骨或臟腑。臨床上可出現瘀血痰濁阻痹;氣血虧虛;或復感於邪,臟腑損傷等病理變化。


症狀

痹證早期癥狀有哪些?

  風痹 風痹初起,邪氣較淺,尚未入臟腑,多發於膝、腕等關節。證見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用防風湯加減。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宜寒熱並用,方用桂枝芍藥湯加減。

  寒痹 寒氣偏盛,入於筋骨,肢體關節為主要疼痛部位。證見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膚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治宜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方用烏頭湯加減。

  濕痹 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最易阻遏氣血津液的流通。證見肢體關節重著,腫脹,痛有定處,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治宜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用薏苡仁湯加減。

  熱痹 風、寒、濕痹後期化熱傷陰,高熱、久熱不解而形成。證見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苔黃燥,脈滑數。治宜清熱

  通絡、祛風除濕,方用白虎加桂枝湯。若熱痹化火傷津,可見關節紅腫,疼痛劇烈,入夜更甚,壯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飲食保健

痹證吃什麼好?

    食療方:

  1、組成: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未),漢防己米、生薑汁、米醋、白酒、面粉各適量。用法:將上藥制成藥餅(宜隨用隨做),敷於患處。腰腿痛患者加敷腎俞、腰陽關,關節炎患者須在藥餅上拔火罐10~15 分鐘。隔日1 次,在伏天連作4 次。

  2、組成:地黃、白酒各適量。用法:搗爛浸入酒內,7 天即得。每次飲30 毫升,1 日2 次。

  3、組成:生薑汁、蔥汁各45 克,米醋15 克、牛皮膠90 克、陳皮24 克。用法:陳皮煎湯去渣,入其餘藥物,文火熬成膏狀,攤於佈上,貼於患處。

  4、組成:紫蘇30 克、連須蔥頭90 克、生薑60 克、陳皮6 克。用法:上藥共搗爛,用菜籽油適量,放鍋內煎過,入灰面攪勻制成藥餅,乘熱敷於患處,藥涼再煎再敷。

  5、組成:樟樹皮、老生薑、酒糟各適量。用法:將樟樹皮切細,生薑搗爛,和酒糟炒熱,敷於患處,藥冷更換新炒熱藥。

  6、組成:老生薑1 塊、藥酒適量。用法:將薑切去一面,藥酒燒熱,以薑蘸酒頻擦於痛處。

  7、組成:南藤120 克、白酒2000 毫升。用法:同浸漬5~7 日,取上清液即得。每飲30~50 毫升,每日1~2次。或每取6 克水煮汁,兌少量酒飲服。

  8、組成:黑豆(炒)200 克、米酒1000 毫升。用法:乘豆熱時浸入酒中,密封三宿即得。隨酒量飲,常令酒氣相續。主治:痹證、頭目眩冒筋急。

  9、組成:芥未30 克、醋300 毫升。用法:上藥加少量開水調成糊狀,攤在紗佈上,貼在痛處。3 小時後取下,每隔3~5 天貼1 次。

  10、組成:當歸200 克、糧食酒1000 毫升。用法:浸漬5~7 日,每服30~50 毫升,1 日2 次,以瘥為度。主治:手臂疼痛。

  11、組成:蠶砂(炒黃)150 克、白酒1000 毫升。用法:取傢蠶幼蟲二眠到三眠時的原蠶屎,炒微黃,絹袋盛浸酒,浸經3~5 日即得。每次飲30 毫升左右,每日2 次。主治:頑痹,腹內宿冷,瘀血,腰腳痛冷。

  12、組成:丁公藤200 克、50 度米酒適量。用法:將藥切細,蒸半小時,加入米酒中浸漬15 天,濾取1000 毫升浸出液即得。每次服15~30 毫升,1 日2 次。主治:風濕性腰痛。

  13、組成:幹薑50 克、蒼術10 克、當歸15 克、白酒適量。用法:前3 味共研成細未,白酒調成糊狀,外敷於患處疼痛明顯處,紗佈包紮固定。然後在裝有2 隻60~100W 白熾燈泡的烤箱外烤約20~40 分鐘,每日1 次,2 周為1 療程。主治:寒濕性腰腿痛。說明:在治療過程中,如局部出現水泡,應停止敷藥,待水泡消失後繼續治療。

  14、組成:制附子30 克、自酒1500 毫升。用法:浸泡5~7 掃,每日服1 次,每次30~50 毫升。主治:大風諸痹。說明:陰虛陽盛,真熱假寒者及孕婦忌服。

  痹證患者適宜服食的食物有:

  薏苡仁

  俗稱六谷米。具有利濕除痹的作用,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痹食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即有記載:“薏苡仁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明·李時珍曾介紹治療痹癥的兩種方法,一是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可以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二是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可見久痹之人,宜常食薏苡仁。

  蛇肉

  無論有毒蛇或是無毒蛇,蛇肉無毒,皆可食用。歷代醫傢均認為蛇為祛風濕、通經絡、透筋骨之上品。《本草經疏》說:“蛇性走竄,亦善行而無處不到。”凡風濕頑痹,骨節疼痛者均宜食用。以蛇浸酒飲用,更為適宜。

  黃鱔

  性溫,味甘,能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有治療風寒濕痹的作用。唐代食醫孟詵說:“補五臟,逐十二風邪,治風濕。”《本草經疏》也記載:“黃鱔甘溫能通經脈,療風邪。”痹證者宜常食之。

  櫻桃

  性溫,味甘,有益氣、祛風濕的功效,可治四肢關節酸痛,尤以浸酒食用為宜。《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證,能大補元氣,滋潤皮膚;浸酒服之,治左癱右瘓,四肢不仁,風濕腰腿疼痛。”

  葡萄

  適宜痹證者浸酒服食,它有補氣血、強筋骨的作用。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說它:“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可作酒。”《滇南本草》亦雲:“大補氣血,舒筋活絡,泡酒服之。”《百草鏡》也認為葡萄能“治筋骨濕痛”。

  木瓜

  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中醫常用以治療風濕筋骨疼,腰膝酸痛等,著名的“木瓜丸”等治療風濕痹痛的效方,都以木瓜為主要成分。凡痹證患者,適宜將鮮果生吃,或作菜蔬,也可做成蜜餞食用。

  生薑

  性溫,味辛,有較強的祛風散寒力,適宜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酸痛、痹證初起者食用。馬文飛《食物療法》中曾介紹: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生薑、大蔥、辣椒各9克,同面條煮食,趁熱吃下,以出汗為度,連服10日,每日2次。

  桂皮

  又叫肉桂,既是做肉類食品的佐料,又有散風寒、通血脈的作用,風寒濕痹者宜食之,民間多有運用。《本經》說它“利關節”,《別錄》中稱它“堅骨節,通血脈”。《日華子本草》認為肉桂“治風痹骨節攣縮”。《本草綱目》記載“治寒痹”。由此可見,凡風痹、寒痹、濕痹之人,食用桂皮,均有益處。民間常用肉桂3克,配合生薑9克,煎水服,以治風濕痛。

  蔥白

  性溫,味辛,有散寒氣、通血脈的功效。《別錄》雲:“治傷寒骨肉痛。”唐·孟詵說它“通關節”。《用藥心法》中載:“通陽氣,發散風邪”。明·李時珍稱它“除風濕,身痛麻痹”。所以,蔥白不僅是極為常用的調料,也對風濕痹證有治療作用。

  烏飯樹葉

  即南燭葉,中國江惟一帶,每於寒食節采樹葉煮成烏飯食用,故名“烏飯樹”。其果實味甜可食,其葉有強筋骨作用。葉橘泉《食物中藥與便方》中曾介紹:“血虛風痹,腰腳無力:春季采新葉,嫩枝,切細,加水熬濃汁去渣,加糖收膏,瓷瓶收貯,每次用溫水送服1匙,1日2次。”

  曲酒

  有通血脈、祛風寒、行藥勢、止痹痛、增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所以,很多治療風濕筋骨痛的藥方,常用白酒浸泡後飲服。風寒濕痹之人,宜少量常飲。正如《養生要集》中所說:“酒者,能益人,亦能損人。節其分劑而飲之,宜和百脈,消邪卻冷也。若升量轉久,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宜慎,無失節度。”

  蜂王漿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1960年第10期《醫學科學參考資料》中介紹:治療慢性期風濕樣關節炎,每日服用蜂王漿400毫升,連服3~6個月。初步觀察28人,結果顯著進步(指全身情況改善,關節疼痛顯著減輕)者7人,進步者3人,穩定者10人,無效者8人,一般在服用後第3~4周開始生效。

  大豆卷

  即大豆經發芽後曬幹而成,有祛風濕,治痹證的作用。《本經》雲:“主濕痹,筋攣,膝痛。”《長沙藥解》認為:“大豆黃卷通腠理而逐濕痹,治筋攣膝痛之疾。”《本經疏證》中還說:“夫濕痹而筋攣膝痛,濕閉於下者宜升,濕不閉則筋自舒,筋既舒則膝不痛。既治筋攣,又欲其濕升者,舍大豆黃卷別無他矣。”治濕痹,《普濟方》中有一法:大豆卷炒約600克,酥25克,為末,食前溫水服1匙,1日2次。《日本動植物民間藥》還記述:用黃豆1味煎水服,可治筋骨拘攣,膝痛濕痹。

  羊骨

  性溫,味甘,能補腎、強筋骨。痹痛日久,多損及肝腎。《本草綱目》中記載:“治筋骨攣痛:羊脛骨,酒浸服之。”這有類似於古方虎骨酒之用。《食物中藥與便方》還介紹:“腰椎痛、筋骨痛:羊脛骨炙至焦黃色,研極細末,每次食後以溫黃酒送服3~6克,1日2次。”所謂“腰椎痛、筋骨痛”,均屬痹證范疇,可見痹痛之人宜食之。

  鰻鱺

  俗稱白鱔。既有補虛損作用,又有祛風濕功效。唐代食醫孟詵曾指出:“腰腎間風濕痹常如水洗者,可取五味、米煮,空腹食之,甚補益。”《本草匯言》亦載:“鰻鱺魚,風濕腳氣痹痛人常食之,漸漸獲效。”

  烏魚

  又稱黑魚、蠡魚,有健脾利水作用。《隨息居飲食譜》還說它:“行水,化濕,祛風”。《本草經疏》也認為“蠡魚主濕痹”。對於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尤其是屬中醫的“濕痹”之人,食之甚宜。

  鱸魚

  又稱花鱸。性平,味甘,能補脾胃、益肝腎。《嘉祜本草》還說它“益筋骨”,因為腎主骨、肝主筋,既能補益肝腎,就有強壯筋骨作用。崔禹錫《食經》中即雲:“鱸魚肉主風痹。”《中藥大辭典》中也說它“主水氣,風痹。”所以肝腎不足,體弱痹痛者,常食頗宜。

  貓肉

  性溫,味甘酸,有疏風通絡的作用。《四川中藥志》中即有“治風濕痹痛”的記載。同時,貓肉又能補虛益氣,因此,凡痹痛日久,體質虛弱者,食之甚宜。

  桑椹

  有補益肝腎之功。《本草拾遺》認為它能“利五臟關節,通血氣。”《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認為:“桑椹利關節,健步履,祛風濕。”所以,對於中老年人關節酸痛,或體虛痹痛者,食之最宜。這是本著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道理,桑椹能養血,故能祛風,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者宜食之。民間常用鮮黑桑椹500克,白酒1000毫升,將桑椹浸入酒中1周,濾渣,每日早晚各服15毫升。

  栗子

  性溫,味甘,有補腎、強筋、活血、散瘀的作用。對痹痛日久,腎氣亦虛者,尤為適宜。因為腎主骨,久痹及腎。《食性本草》中認為栗子“理筋骨風痛”。因此,久痹骨痹者食之尤宜。

  花椒

  性溫,味辛,有散寒除濕的作用。如《本經》中說它“主風邪氣,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名醫別錄》也認為“花椒開腠理,通血脈,調關節”。由此可見,患有風寒濕痹者,食之頗宜。

  此外,風寒濕痹者也宜食用胡椒、紫蘇、辣椒、羊肉、狗肉等辛溫性暖的食品。個別熱痹之人,宜吃絲瓜、冬瓜、瓠子、苦瓜、綠豆、綠豆芽、赤小豆、豆腐、金銀花、蘆根、生地黃等清熱除痹之物。

  痹證患者不適宜服食的食物有:

  熱痹證忌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薑,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物品。


護理

痹證應該如何護理?

  痹證的發生,主要由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人體,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或病久痰濁瘀血,阻於經隧,深入關節筋脈。一般多以正氣虛衰為內因;風寒濕熱之邪為外因。痹證起病一般不明顯。疼痛呈遊走性或有定處,有的為刺痛、或麻木、或腫脹。但部分患者起病有發熱、□出、口渴、咽紅痛、全身不適等癥,繼之出現關節癥狀。本病初起,以邪實為主,病位在肢體皮膚經絡。久病多屬正虛邪戀,或虛實夾雜,病位則深入筋骨或臟腑。臨床上可出現瘀血痰濁阻痹;氣血虧虛;或復感於邪,臟腑損傷等病理變化。


治療

痹證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註意防寒、防潮,避免風寒濕之邪侵入人體。汗出勿當風,勞動或運動後不可乘身熱汗出入水洗浴等。患者應加強個體調攝,如房事有節、飲食有常、勞逸結合、起居作息規律化等。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外邪的抵抗力。患者對寒涼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條、竹筍、通菜等。

保健品查詢痹證中醫治療方法

  痹證-治療方法

  風寒濕痹型肌肉關節疼痛酸麻,或有腫脹,遇陰雨寒冷則疼痛加劇,得熱痛減,口淡不欲飲或喜熱飲。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藥】

  1.主方蠲痹湯(程鐘齡《醫學心悟》)

  處方:羌活、獨活、秦艽各12克,海風藤30克,桂枝、當歸各10克,川芎6克,威靈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風勝者,加防風,白芷各10克。濕勝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勝者,加川烏頭、熟附子各10克,細辛3克。

  2.中成藥

  (1)追風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風濕藥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除痹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桂枝、羌活、獨活各9克,川芎lO克,虎杖、尋骨風、木瓜、白花蛇、防風各12克。水煎服。

  (2)桂枝活絡湯(賴天松等《Il缶床奇效新方》)

  處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參各30克,乳香、沒藥、炒穿山甲各10克,當歸12克,蜈蚣2條,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風濕熱痹型【證見】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藥】

  1.主方宣痹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連翹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梔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蠶砂10克,龍膽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膚有紅斑者,加牡丹皮、地膚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傷陰者,加生地黃20克,玄參、麥冬各15克。

  2.單方驗方

  (1)四物四藤合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當歸、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黃、雞血藤、海風藤、寬筋藤、桑寄生、絡石藤各15克,獨活、地龍各6克。水煎服。

  (2)葛根銀花藤合劑(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

  處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絲瓜絡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痰瘀痹阻型【證見】痹證日久,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質紫暗苔白膩,脈細澀。

  【治法】化痰祛瘀,搜風通絡。

  【方藥】

  1.主方桃紅飲(林驪琴《類證治裁》)加味

  處方:當歸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紅花各10克,威靈仙15克,穿山甲20克,地龍、土鱉蟲各9克,白芥子、膽南星各10克,烏梢蛇、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小活絡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活絡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治痹活血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當歸、赤芍、木瓜、澤瀉各10克,生地黃15克,茯苓12克,桃仁、紅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參9克。水煎服。

  久痹正虛型【證見】骨節疼痛,時輕時重,腰膝軟痛,形瘦無力。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養血益氣,培補肝腎。

  【方藥】

  1.主方獨活寄生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減處方:獨活、秦艽、當歸、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地黃、白芍、茯苓、續斷、黨參、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1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痹內舍於心,可選用炙甘草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2.中成藥

  (1)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壯腰關節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溫腎止痛丹(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黃芪、熟地黃、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

  (2)龍蛇散(周長勤《廣西中醫藥》1985.3)

  處方:地龍、白花蛇各150克,土鱉蟲、蜈蚣、僵蠶、全蠍、蜣螂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幹為細末,分成20包,每日l包,分2次沖服。

  痹證-痹證治療的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威靈仙60克研末,蔥白30克搗爛,用醋適量共調成糊狀,外敷貼於痛處。

  (2)絲瓜絡30克,地龍20克,萊菔子12克,共搗爛,外敷痛處。

  (3)乳香、沒藥各10克,地骨皮15克,車前草20克,共搗爛,用白酒調拌,外敷貼於痛處。

  (4)鮮威靈仙500克,松樹針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並熱敷痛處,每日1次,每次1小時。

  (5)食鹽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熱,用佈包熨痛處。

  (6)川烏頭、草烏、松節、生膽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細末,浸酒外擦患處(不可內服)。

  2.針灸療法按不同部位,關節選擇相應穴位,也可選阿是穴。

  肩部:肩髑,肩髎,肩貞、肩前、肩後。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天澤。

  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

  髀部:環跳,居髎,懸鐘。

  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中脈,照海,昆侖,丘墟。

  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足三裡、商丘。熱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行痹、熱痹者,用毫針瀉法淺刺,並可用皮膚針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針,可兼用隔薑灸。著痹者,針灸並施或兼用溫針、皮膚針和拔罐法。

中藥材查詢痹證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痹證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痹證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鑑別

痹證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依據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證一般分為風寒濕痹和熱痹兩大類。

    辨證時,首先應辨清風寒濕痹和熱痹的不同。熱痹(風濕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風寒濕痹雖有關節酸痛,但局部無紅腫灼熱,喜暖畏寒;對風寒濕痹又應區別風寒濕偏盛的不同。風邪偏盛,則關節酸痛,遊走不定為風痹(行痹);寒邪偏盛,則痛有定處,疼痛劇烈為寒痹(痛痹);濕邪偏盛,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為濕痹(著痹)。其次辨患者體質,陽氣虛衰者,多呈虛胖體型,屬風寒濕痹。陰精不足者,多呈瘦削體型,多屬風熱濕痹。
    此外,對病程久者,尚應辨識有無痰瘀阻絡,氣血虧虛及臟腑損傷證候。痹為閉阻不通之意,故治則以宣通為主,氣血流通,營衛復常,則痹證可逐漸痊愈。除內服藥物治療外、針灸、熏洗等療法,均有一定效果。

並發症

痹證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痹證作為癥狀可見於西醫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以及骨質增生性疾病,其他如佈氏桿菌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硬皮病、結節性紅斑、結節性脈管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肌炎等也可見到痹證證候。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痹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