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介紹

  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acetaminophen)有解熱鎮痛作用。本藥自胃腸道吸收迅速,口服(治療量)後30~120分鐘,血漿濃度達最高峰。90%藥物在肝臟內與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物結合,自尿中排出;僅2%~4%經肝內細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統代謝,成為有毒的中間代謝產物而與谷胱甘肽結合。後者消耗殆盡後,未結合的代謝物與肝細胞蛋白質結合,而導致肝細胞壞死。成人一次口服7.5g即可產生肝毒性作用。


原因

  主要是病人過量或者誤食對乙酰氨基酚類藥物,引起中毒。


症狀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早期癥狀有哪些?

  服藥24小時內,患者有輕度厭食、惡心、嘔吐和出汗;服藥後24~48小時,患者自覺稍好,但有右上腹肝區疼痛,並可發現肝功能異常,谷丙與谷草轉氨酶顯著升高;2~4天後發生肝壞死,肝性腦病,心肌損害及腎功能衰竭,黃疸明顯,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

  藥物血漿濃度測定可發現潛在中毒,間隔幾小時後反復測定,有助中毒診斷。


飲食保健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吃什麼好?

  患者無特別飲食禁忌,可正常飲食。

  食療方:1.活泥鰍2000克,放清水中養1天,使其排凈腸內廢物。次日放幹燥箱內烘幹或焙幹,研末裝瓶。每日1次,每次10克,溫開水送服,15日為一療程。有溫中益氣,解毒功效。

  2.茵陳、車前草各100克(或車前子20克),加水1000毫升,煮取800毫升,每服200毫升,加白糖20克,每日2~3次。有利濕清熱功效。

  3.茵陳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適量。先將茵陳洗凈,煎汁,去渣,入粳米後,加水適量,煮粥欲熟時,加入適量白糖稍煮1~2分鐘即可。每日服2~3次,7~10日為一療程。有清利濕熱、退黃疸功效。適用於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4.酸棗5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1小時,加白糖適量。每日服1次。適用於急、慢性肝炎,有降低轉氨酶作用。

  5.枸杞子30克,母雞1隻,清湯1250克,料酒10克。將母雞在雞肛門部開膛,挖去內臟,洗凈;將枸杞洗凈裝入雞腹內,然後放入缽內(雞腹部向上),擺上蔥、薑,註入清湯,加鹽、料酒、胡椒面,隔水蒸2小時取出,揀去薑、蔥,調好咸淡即成。每日2次,吃肉喝湯,有保肝益精、養陰明目功效。適用於慢性肝炎、早期肝硬變、貧血等患者。

  6.鮮芹菜100~150克,洗凈,搗爛取汁,加蜂蜜燉服,每日1次。有清熱解毒、養肝功效。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詢醫生。


護理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應該如何護理?

  服藥24小時內,患者有輕度厭食,惡心,嘔吐和出汗;服藥後24~48小時,患者自覺稍好,但有右上腹肝區疼痛,並可發現肝功能異常,谷丙與谷草轉氨酶顯著升高;2~4天後發生肝壞死,肝性腦病,心肌損害及腎功能衰竭,黃疸明顯,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

  藥物血漿濃度測定可發現潛在中毒,間隔幾小時後反復測定,有助中毒診斷。


治療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如病人服藥後發生過敏反應須立即停止用藥;不得與其他含對乙酰氨基酚的藥物同時服用;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含酒精的飲料;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3歲以下兒童及新生兒因肝、腎功能發育不全,應避免使用。

  急救處理: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患者處理是否及時關系到其預後。如處置及時,病死率較低。相反,如處理延誤,即使在中毒早期也易發生意外。處理措施包括:

  1.洗胃,硫酸鈉導瀉。

  2.有條件者測定血藥濃度,以估計中毒程度。

  3.盡早使用巰基供體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防治對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損害有特效。該藥可增加肝細胞內谷胱甘肽的儲存,使谷胱甘肽與對乙酰氨基酚的活性代謝產物結合,阻止其與肝細胞的大分子共價結合。宜盡早使用,爭取在服對乙酰氨基酚10小時內用藥,超過該時間則用之無效。該藥本身相對無肝毒性。因此,在下列情況下應果斷用之:

  (1)服醋氨酚4小時後血漿藥物濃度逾200mg/L或12小時超過50mg/L。

  (2)有充分證據表明患者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過量。如患者曾長期飲酒,同時服過可誘導肝酶的藥物,饑餓或缺乏蛋白質等,則更應及時應用N-乙酰半胱氨酸。

  用法:首劑140mg/kg口服,隨後給予維持劑量,按70mg/kg每4小時服1次,共72小時。也可將首劑150mg/kg置於5%葡萄糖液200ml中靜脈註射,註射時間不短於15分鐘;隨後用50mg/kg溶於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註4小時以上。其後16小時內用100mg/kg溶在葡萄糖液1000ml中持續靜脈滴註。如此在20小時內總量達300mg/kg。

保健品查詢對乙酰氨基酚中毒中醫治療方法

  此類藥物功能清泄裡熱,解除熱毒,涼血瀉熱,主要用於熱性體質和裡熱證候。

  1玄參 玄參為玄參科植物玄參和北玄參的根,含玄參素,環烯醚萜甙類;還含揮發油、生物堿等;藥理試驗證明、玄參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劑都有降 低血壓 的作用;玄參還有擴張血管和強心作用;多種玄參屑植物的侵劑都有鎮表和抗驚厥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陰降火,涼血解毒,適用於熱病煩渴,發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傷津 便秘 及咽喉腫痛等癥。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濕盛者忌用。

  2決明子 決明子為豆科植物燉葉決明或決明的種子,內含蒽酯及蒽醌甙,決明素及維生素A等,藥理試驗證明:決明子有降低血壓和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種致病菌和軟便瀉下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適用於肝熱或肝經風熱所致的目赤澀痛,羞明多淚等;此外對治療 高血壓 , 肝炎 , 肝硬化 腹水及習慣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搗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為茄科枸杞屬植物枸杞的根皮,內含桂皮酸,多種酚類物質,甜菜堿及亞油酸等;地骨皮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其煎劑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抗 脂肪肝 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劑對動物有顯著的降低血壓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涼血,退蒸,清瀉肺熱,適用於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癰腫惡瘡以及 肺結核 和高血壓癥等。 用量:一般為3--9克。

  4蘆根 蘆根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地下莖,內含薏苡素,天門冬酰胺等。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適用於熱病傷津、煩熱口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療肺熱咳嗽、肺癰等。 用量:一般幹者9---30克;鮮者15--40克。

  5連翹 連翹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內含揮發油,連翹酚,黃酮甙,生物堿等;藥理試驗表明: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所含連翹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連翹還有抗炎、鎮吐、利尿和強心的作用;所含黃酮甙能增強毛細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對毛細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適用於溫熱,丹毒,斑疹,癰瘍腫毒及 過敏 性 紫癜 等。 用量:一般6--9克。

  6牡丹皮 牡丹皮為毛茛科芍藥屬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揮發油和植物甾醇等。藥理試驗證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壓作用;有鎮痛、鎮靜、抗炎和解熱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涼,味苦、辛,功能清熱,涼血、和血、清瘀,適用於熱人血分,發斑、驚痛、吐血、癰瘍,跌打損傷等癥。 用量:5---9克,但脾胃虛寒瀉泄者忌用。

  7知母 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含多種皂甙及皂甙之,此外還含有兩種黃酮類成分、芒果甙等。試驗證明:知母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對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 腦炎 、肺結核潮熱均有明顯療效。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適用於肺熱咳喘或陰虛咳嗽,煩熱消渴,骨蒸勞熱,小便不利,大便燥結等癥。 用量:一般6---9克,但腎陽虛,兩尺脈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藍根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大青葉屬植物菘蘭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藍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藍根有顯著抗病毒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條鉤端螺旋體作用。臨床上用板藍根煎劑口服或肌肉註射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有顯著療效;對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療效,能緩解或消退癥狀,促進肝功能改善;用板藍根治療病毒性 皮膚病 ,如單純 皰疹 ,帶狀皰疹、玫瑰糠疹, 扁平疣 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適用於流感腦炎、乙型腦炎、 肺炎 、丹毒、熱毒發斑、火眼、皰疹等。 用量:——般5—9克;但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9金銀花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綠原酸,肌醇,黃酮類成分等;藥理試驗證明:金銀花有抗炎和解熱作用,對流感病毒和多種致病菌、皮膚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反映瞭金銀花的清熱解毒功效。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解毒,適用於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瘡、癰、癤腫等熱毒壅盛之癥。 用量:一般為6-12克;但虛寒泄瀉及瘡流清膿無熱毒者不宜用。

  ⑩夏枯草 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內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齊墩果酸,揮發油及維生素,氯化鉀等;藥理研究證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其煎劑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多種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鬱結,降血壓,適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用於痰火鬱結所致的瘰癘,癭瘤等。 用量:一般為9克左右。

  11梔子 梔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含多種苦味素甙,還含甘露醇,熊果酸等,梔子有利膽作用,或使膽汁分泌增加;同時梔子有降溫,鎮靜,鎮痛和抗驚厥作用;還有抗微生物作用,對多種致病菌及多種皮膚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功能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適用於熱病虛煩不眠、黃疸、目赤、衄血、熱毒瘡瘍等癥。 用量:3—9克。

  12蒲公英 蒲公英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帶根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膽堿、菊糖和果酸等;其煎劑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又有保肝、利膽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於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肩挑腺炎, 胃炎 、肝炎、 膽囊炎 、尿路感染等。 用量:9——15克,搗爛外敷,可用於乳癰、疹瘡、癰腫等。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詢醫生。

中藥材查詢對乙酰氨基酚中毒西醫治療方法

  早期給予含巰基化合物以替代谷胱甘胱與藥物中間代謝產物相結合,可明顯減輕肝臟損害。蛋氨酸及巰乙胺(半胱胺)都有解毒作用。目前主要選用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痰易凈)。服毒尚在16~24小時內,可給痰易凈20%水溶液口服或鼻飼管灌入,第一次劑量為140mg/kg,以後每4小時服70mg/kg,共需服藥17次(68小時)。該解毒藥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患者一般能耐受,但不能與藥用碳同時服用,後者可吸附痰易凈。如服藥已超過24小時以上,則以支持療法為主,痰易凈已不能起解毒作用。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對乙酰氨基酚中毒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應該做哪些檢查?

  出現中毒癥狀應立即給予催吐、洗胃、導瀉、灌腸及輸液等措施,病情穩定後再做常規檢查 。


鑑別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主要與引起胃腸道反應的藥物中毒相鑒別。


並發症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可引起惡心、嘔吐、出汗、腹痛及蒼白等。劑量過大可引起肝臟損害,嚴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