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角化棘皮瘤介紹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又稱皮脂軟疣或假癌性軟疣。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變。多見於男性,中老年人好發。


原因

  (一)發病原因

  由於本病開始於曝光區,其發病與紫外線照射增加相一致,因而認為本病系繼發於長期日光損傷。此外化學致病物質如焦油,瀝青、足葉草脂亦;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在一些損害中發現HPV型25,因此亦有主張病毒感染者。其他亦有遺傳因素與角化棘皮瘤的發生發展有關者。

  (二)發病機制

  本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不少人根據免疫組化研究P53腫瘤蛋白表達的檢測與文獻上鱗狀細胞癌的報告相同,從而認為角化棘皮瘤為一種退行性鱗狀細胞癌亞類。角化棘皮瘤中的炎癥細胞浸潤大多為由白介素2和黏附分子激活的CD4+T淋巴細胞與鱗狀細胞癌的炎癥浸潤細胞相似,亦提示二者有相同的關聯。

  病理表現為:

  1.早期 可見表皮凹陷呈火山口樣,其中充滿角質。表皮底部增生,表皮突不規則地向真皮內延伸。這些表皮突與周圍的間質分界不清,並含有不典型細胞和許多核分裂相。在真皮內可見炎性細胞浸潤。

  2.發育成熟期 病變中心部位可見大而不規則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滿角質。兩側表皮像口唇狀或拱壁狀伸展於凹陷處兩側。基底部表皮呈不規則性增生,並可出現一定程度的不典型性,但較早期病變為輕。

  3.消退期 表皮增生停止,火山口樣表皮凹陷逐漸變平,角質消失,基底部大多數細胞發生角化。


症狀

角化棘皮瘤早期癥狀有哪些?

  可分4型,即單發性、多發性、發疹性和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

  1.單發性角化棘皮瘤(solitary keratoacanthoma) 皮損迅速增長,在3~8周內從1mm的斑疹或丘疹可發展到25mm大小,半球形,圓屋頂形、皮膚色結節。結節表面可見平滑的火山口,中央充以角栓。皮損光滑發亮與周圍界限清楚,表面可見毛細血管走行。非典型角化棘皮瘤常見,有些類似脂溢性角化病或良性棘皮瘤,另一些則呈結節增殖性外觀,火山口樣凹陷。巨大角化棘皮瘤指直徑大於2cm,常侵犯鼻和眼瞼。甲下角化棘皮瘤罕見,有觸痛,呈破壞性火山口狀中央,常致末端指骨損傷,甲下損害常不自然消退,且早期引起其下方的骨破壞。在放射線下其特點為新月狀溶骨性缺損,不伴發硬化癥或骨膜反應。單發性角化棘皮瘤好發於曝光區,如面中部、手背和臂部,其他如臀部、大腿部、陰莖、耳和頭部亦可受累。女性手背部損害較少,小腿部損害常見。口腔黏膜罕見。多見於中老年,男較少見。本病有趣的特點為迅速增長約需2~6周,繼之在2~6周內保持穩定,最後在2~6周後自行消退,遺留輕度凹陷性瘢痕。但亦有一些損害需6個月到1年才能完全消退。據估計約5%的損害可復發。

  2.多發性角化棘皮瘤(multiple keratoacanthoma) 此劃角化棘皮痛常稱為Ferguson Smith型多發性自愈性角化棘皮瘤,臨床上和組織學上與孤立性皮損相同。皮損數目不等,通常為3~10個,局限於某一部位。本病好發於顏面、軀幹和陰部。多見於青年男性。

  另一型傢族性泛發性角化棘皮瘤已被報告,稱Ferguson Smith型自愈性鱗狀上皮瘤(Ferguson smith type of self-healing squamous epithelioma)。本型不同之處在於劇烈瘙癢,持續多年,易誤診為結節性癢疹。

  3.發疹性角化棘皮瘤(eruptive keratoacanthomas) 此型角化棘皮瘤的特點為泛發性圓屋頂狀皮膚色丘疹性發疹,直徑2~7mm。皮疹數目多,但掌蹠不受累。口腔黏膜可被累及。有些以劇烈瘙癢為特點,可見雙側瞼外翻和口部狹小。有些損害特別是肩部和臂部的某些損害呈線狀排列。本型較其他型角化棘皮瘤免疫抑制發病率較高。已有報告伴發紅斑性狼瘡、白血病、麻風、腎移植、光化學療法、燒傷和放射治療者。夏日病情惡化,再次說明紫外線與本病發病有關。

  4.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sentrifugum marginatum) 本型不常見,1962年首先由Miedzinski和Kozakewicz報告,其特點為皮損進行性向周圍擴張,同時中央治愈,遺留萎縮。皮損直徑5~30cm,通常累及手背和脛前區。本型與巨大孤立性角化棘皮瘤不同之處在於本型無自愈傾向。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征,即可診斷。


飲食保健

角化棘皮瘤吃什麼好?

護理

角化棘皮瘤應該如何護理?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治療

角化棘皮瘤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保健品查詢角化棘皮瘤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角化棘皮瘤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本病雖可自愈,但不能預測其消退時間。更重要的是本病與1級鱗癌即使活檢後亦不易明確鑒別,因此活檢切除或刮除和電灼療法直徑小於2cm的損害,在大多數病例中是必要的。

  損害內直接註射氟尿嘧啶溶液和損害內註射甲氨蝶呤(25mg/ml)0.5~1ml或肌註甲氨蝶呤25mg/周有效。博萊黴素(bleomycin)1ml加等量利多卡因損害內註射,可使損害在註射20天後消退。巨大角化棘皮瘤用足葉草脂及安息香復合酊治療有效。巨大和頑固性皮損,如發疹性,巨大多發性或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可內服或外用維A酸類藥物及環磷酰胺治療。甲下角化棘皮瘤可選用放射療法。

  (二)預後

  本病可自行消退,但需數年。治療可縮短病程。愈後有瘢痕。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角化棘皮瘤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角化棘皮瘤應該做哪些檢查?

  瘤細胞血型抗原檢測:角化棘皮瘤細胞膜血型抗原陽性,有助於與鱗狀細胞癌的鑒別。

  組織病理:本病損害的結構,如細胞特點一樣重要。因此,最好切除整個損害,至少也要從損害中央包括其一側,最好兩側切取梭形標本。因損害底部的組織學變化對區分鱗狀細胞癌至為重要。

  各型角化棘皮瘤的組織象基本相同。早期損害表皮凹陷如火山口樣,其中充滿角質物,底部表皮增生,表皮突向真皮不規則延伸。這些表皮突在許多地方與其周圍間質分界不清,表皮內可見不典型細胞,核絲分裂及角珠。真皮內有相當顯著浸潤。病變進一步發展成熟時,表皮凹陷擴大如火山口樣,其中充滿瞭角蛋白,兩側的表皮如拱壁狀,其底部表皮可向上與向下增生。增生的表皮內仍可見某種不典型性細胞。但較早期損害輕,角珠增多,其中心大都完全角化。瘤的底部界限清楚。


鑑別

角化棘皮瘤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早期無論在臨床表現上還是病理變化上均與鱗狀細胞癌類似,兩者間鑒別比較困難。但本病發展較鱗癌快,通常無破潰,可以自愈。這些可作為臨床鑒別要點。典型的角化棘皮瘤瘤細胞膜上含有自由花生凝集素結合位,可被花生凝集素染色。鱗癌細胞膜上雖也含有同樣的結合位,但因被唾液酸遮蓋,故不能被花生凝集素染色。這種組化方法,有助於鑒別診斷。此外,血型抗原可見於角化棘皮瘤瘤細胞,但不見於鱗癌的癌細胞巢,或隻呈片狀分佈,這對鑒別診斷也有參考價值。


並發症

角化棘皮瘤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已有報告伴發紅斑性狼瘡、白血病、麻風、腎移植、光化學療法、燒傷和放射治療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角化棘皮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