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人接觸污染的土壤,糞便,尿液或水,通過直接接觸、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吸血昆蟲叮咬等感染發病。人與人之間未見相互傳染。類鼻疽桿菌在污染的土壤或水中生存能力較強,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來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桿菌在其中是一種常居菌,在外環境中生長,不需要任何動物作為它的貯存宿主。以下幾種情況均可感染:
(1) 經皮膚傷口感染:直接接觸污染的土壤,糞便,尿液或水,是主要傳播途徑
(2) 經呼吸道感染:吸入含有病原菌的塵土或氣溶膠。
(3) 經消化道感染: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
(4) 經吸血蚊蟲叮咬感染:本桿菌能在印度客蚤和埃及伊蚊的消化道內繁殖,並保持傳染性達50天之久。
病原體
類鼻疽桿菌是一種腐物寄生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需氧性球狀桿菌。流行於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等熱帶地區。
類鼻疽桿菌具有幾種毒力:一為不耐熱的外毒素,包括壞死性毒素與致死性毒素;二為耐熱的內毒素及幾種組織溶解酶,這些毒力在發病中的真正作用尚不明。
類鼻疽桿菌有兩種主要抗原,一為特異性耐熱多糖抗原,另一為與鼻疽桿菌相同的不耐熱蛋白質共同抗原;其次還有鞭毛抗原。
潛伏期
一般為3~5天,“潛伏型類鼻疽” 在感染後數月、數年,甚至長達20年後發病。
臨床表現:
1.隱匿型:無任何癥狀,偶然在血清學檢查或X線時發現感染病癥。在流行區成年男性健康人群中陽性率約為6%~20% 。
2.急性型 最嚴重類型,約占60%。是由於破損的皮膚感染瞭病菌,形成皮膚結節,並發淋巴炎。患者常有發熱,寒戰,全身不適同時出現肺、肝、脾及淋巴結炎癥與膿腫形成的癥狀和體征。特別以肺膿腫最為多見,其他尚有腹痛、腹瀉、黃疸、肝脾腫大及皮膚膿皰等。可迅速發展為急性敗血癥。當菌血癥僅累及單個器官時,可發生非彌散性膿毒性感染。預後差,病情發展迅速,常不及治療而死亡。
3.亞急性型 病程數星期至數月。多數是急性感染消退後而形成多處化膿性病灶的癥狀與體征。糖尿病、腎病、結核病、吸毒或酗酒者,這些消耗性疾病也能使亞臨床型感染者轉為敗血型。臨床癥狀不明顯,潛伏期長,血清中可測出特異性抗體。除瞭糖尿病等誘因存在時,亞臨床型患者一般不會發展為顯性類鼻疽。
4.慢性型 病程達數年。部分患者在急性期過後發生繼發性化膿性病灶,潰破後造成瘺管,長期不愈。成為慢性型。典型病例以肺上葉空洞性病變(肺化膿癥)為主,常被臨床誤診為肺結核病。病人逐漸消瘦衰弱。
本病的分佈有較嚴格的地區性,患者大多有接觸受染史,對於任何不能解釋的化膿性疾病(特別是空洞性肺部疾患)或發熱性疾病,都應考慮有類鼻疽的可能。
目前尚無可應用的疫苗。所以預防以防止感染為主。主要防止污染類鼻疽桿菌的水,糞便和土壤經皮膚、黏膜感染或是食物感染。特別是在疫源地人員要註意個人防護,避免受傷,傷口要及時處理。動物應予以嚴格疫檢,病人的排泄物和膿性滲出物應徹底消毒,殺蟲和滅鼠。對可疑受染者應進行隔離觀察一段時間。類鼻疽的流行疫區,多發生在北緯20°至南緯20°之間的熱帶地區,如我國的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繼後的研究工作進一步證明瞭從美洲的巴西、秘魯、加勒比地區、非洲中部及馬達加斯加島到亞洲的南亞、東 南亞和澳洲北部均為類鼻疽疫區。
保健品查詢類鼻疽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類鼻疽西醫治療方法治療
急性敗血型
對敗血型病例,抗生素不能作為主要藥物,推薦第三代頭孢菌素中頭孢他啶(2~4g/d)作為首選藥物或聯合其他廣譜青黴素類藥物或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噁唑)等。
對本病治療,國內推薦前三種抗生素較為妥當,即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成人1~2g/d)靜脈滴註;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成人3.2g, 3~6次/d)靜脈註射或靜脈滴註;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500~1000mg,3~4次/d)口服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奧格門汀)(成人375~750mg)口服或1.2g,3~4次/d靜脈註射或靜脈滴註。上述藥物療程一般需30~90天,
亞急性型或慢性型
抗菌藥物劑量是急性期的半量,但給藥時間要更長些,並應根據抗菌藥物的副作用,適當加以調整。
有膿腫者宜作外科切開引流,對內科治療無效的慢性病例,可采用手術切除病變組織或器官。
臨床上常用的青黴素、鏈黴素、氯黴素、四環素、慶大黴素等抗生素。但近來發現類鼻疽桿菌有較強的耐藥性,因而對敗血型病例不能作為主要藥物。
預後
未作治療的急性敗血型類鼻疽,病死率在90%以上
及時治療的或是治療采取措施得當的,病死率已下降到30%左右。
亞急性型或慢性型類,治療後可下降至10%或更低。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類鼻疽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 間接血凝、補體結合、放射免疫等血清學試驗
假鼻疽假單胞菌培養(該菌可在大多數實驗室的培養基中生長,48~72小時可出結果)以及配對血清的血凝試驗,凝集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有助於診斷.
(1)間接血凝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隻能作為流行病學調查應用。實用價值不大。近來將類鼻疽桿菌的外毒素連接於細胞,測其外毒素抗體作為現癥感染的標志,提高此試驗的臨床價值。
(2)酶聯免疫試驗:Dharakul在包被抗原方面作瞭改進,使用DNA片段分子量為30×103、19×103,作抗原和抗抗原IgG和IgM等單克隆方面的提純,其診斷有效率為85%以下,誤診率和漏診率均在15%。國內陳光遠等對此又作瞭改進,采用2000bp特異抗原作間接ELISA包被抗原的研究,結果其診斷有效率提高到98%,漏診率為3.9%,誤診率僅為1%。並認為以前後2次抗體呈4倍以上升高者為現癥感染,下降者為既往感染。
(3)PCR技術,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和熒光抗體技術檢查等方法,目前較少應用。
2 細菌學分離或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
取患者體液或血液,分離出類鼻疽桿菌培養。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加入甘油可促進生長。在4%甘油營養瓊脂上培養24h,形成正圓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後變為粗糙型,表面出現蜂窩狀皺褶,並呈同心圓狀,培養物有強烈的黴臭味。
3 細菌染色
普通染色常見兩極濃染,用感染臟器樣品制備的壓印片染色時,可見菌體周圍有不著色的白圈,即所謂偽莢膜。
4 血象
大多有貧血。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增加,以中性粒細胞增加為主。
5 胸部X線或CT檢查
可示肺炎、肺化膿癥(空洞)、化膿性胸膜炎等征象。X線檢查常顯示遍及全肺的、不規則的結節狀陰影或是空洞。
敗血癥:發生進行性肺內播散或血源性播散可發展為敗血癥。
肺部疾病:肺膿腫、膿胸及肺部炎癥
心腦疾病:心包積液,腦化膿性感染,心臟化膿性感染
腹腔內臟疾病:脾膿腫、肝膿腫
骨和關節:骨髓炎、關節化膿性感染、骨化膿性感染
其他:前列腺炎、前列腺感染、腎盂腎炎、軟組織膿腫、皮下慢性膿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