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菌致病除與人體防禦能力的降低、變態反應的發生、感染細菌的數量有關外,細菌對自然界的抵抗力,特別是與其所產生的毒素及酶的關系更為密切。溶血素(包括溶血素D、S)能溶解紅細胞,破壞白細胞及血小板,對細胞及細胞內溶酶體膜均有作用。溶血素O作用於細胞膜的膽固醇,而心臟細胞含膽固醇較多,故溶血素O對心臟有特異毒性作用。溶血素S則常作用於腎小球、關節內膜等處含有較多磷脂質的細胞膜,引起炎癥。紅疹毒素由噬菌體介導產生,可致皮膚發生紅色皮疹,使表皮壞死脫落,還有致熱作用及增強心臟、關節囊內膜、腎小球變態反應的作用。鏈激酶又名溶纖維蛋白酶,可溶解血塊及阻止血漿凝固;透明質酸酶又名擴散因子,可溶解組織間的透明質酸;脫氧核糖核酸酶能分解細胞中脫氧核糖核酸,使膿液粘稠度下降;這些酶的作用均有利於細菌在組織中擴散,因而增加瞭細菌對人體的侵襲作用。
預防感染性疾病的一般措施可預防肺炎鏈球菌肺炎。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應根據其年齡、發育狀況給予足夠的營養,及時合理地添加輔食。要積極防治佝僂病等營養性疾病,因其與肺炎的發生及治療效果均有較密切的關系。孩子要多到戶外活動,鍛煉身體,增強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應保證居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新鮮。由於細菌常經由飛沫傳播,在傢人或周圍兒童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時,要盡量讓小兒少與他們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入秋後天氣漸漸轉涼,更應註意預防肺炎鏈球菌肺炎。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特異性預防措施。最常用的是7價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PCV7)。雖然PCV7在各個年齡段都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但其註冊使用的對象是5歲以下兒童。小於2歲兒童接種需要在2、4、6月齡和12~15月齡各接種1劑;2~5歲且具有患嚴重肺炎鏈球菌感染危險因素的兒童(如鐮狀紅細胞病、脾臟損傷或無脾、艾滋病、慢性心肺疾病,或具有影響免疫功能的其他疾病的患兒)也需要接種,接種的次數取決於兒童的年齡。
保健品查詢鏈球菌感染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鏈球菌感染西醫治療方法急性期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時予以輸液等對癥治療。最重要的是立即給以足量的抗菌藥物,可首選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林可黴素;對新生兒腦膜炎患者,大劑量青黴素或氨芐青黴素應用療效均較好。無論選用哪種藥物,療程不應少於10天。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鏈球菌感染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如用羊血瓊脂培養,β-溶血性鏈球菌在其每個菌落周圍都形成明顯而清晰的溶血帶;α-溶血性鏈球菌(一般稱草綠色鏈球菌)則由於溶血不全而在其周圍呈綠色;γ-溶血性鏈球菌則是非溶血性的.另一分類法按其細胞壁的碳水化合物分類,可將鏈球菌分為LancefiedA~H組和K~T組.
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是對人毒力最強的菌種,可引起咽峽炎,扁桃體炎,傷口和皮膚感染,敗血癥,猩紅熱,風濕熱和腎小球腎炎.
B組β-溶血性鏈球菌也稱無乳鏈球菌,可引起嚴重感染,特別是新生兒敗血癥,產後敗血癥,心內膜炎和細菌性關節炎.
C組和G組β-溶血性鏈球菌是化膿菌樣鏈球菌,根據它們的血清型和對桿菌肽的抗性可與別的細菌鑒別.雖然動物帶有該菌,但也可見於人的咽峽,腸道,陰道和皮膚,可引起嚴重的化膿性感染,包括咽炎,肺炎,蜂窩織炎,膿皮病,丹毒,膿皰瘡,傷口感染,產科膿毒血癥,新生兒敗血癥,心內膜炎,細菌性關節炎和鏈球菌後腎小球腎炎.治療時可用青黴素,萬古黴素,頭孢菌素和紅黴素.但最好依據藥敏試驗指導治療,特別是病情十分嚴重,免疫受損或虛弱的病人以及感染部位有異物的病人更應按藥敏試驗結果進行治療.抗菌治療再輔以外科手術,有時有救命作用.
D組(通常為α-或γ-溶血性)鏈球菌包括糞腸球菌,堅忍腸球菌和屎腸球菌(以前稱糞鏈球菌,堅忍鏈球菌和屎鏈球菌)和非腸球菌性D組鏈球菌,其中以牛鏈球菌和馬鏈球菌最為常見.大多數人的D組鏈球菌感染是由糞腸球菌,屎腸球菌或牛鏈球菌所致.和腸球菌一樣,牛鏈球菌常見於消化道.牛鏈球菌是細菌性心內膜炎的重要致病菌,特別是在腸道有腫瘤或存在其他明顯病變時.牛鏈球菌對抗生素相對比較敏感;而腸球菌,除非細胞活性藥物如青黴素,氨芐青黴素或萬古黴素加氨基糖苷類如慶大黴素或鏈黴素聯合應用,否則明顯抗藥.腸球菌可引起心內膜炎,尿路感染,腹內感染,蜂窩織炎,傷口感染和夾雜的菌血癥.
需與以下疾病相互鑒別:
1.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狀、革蘭陰性、微需氧性細菌。人群中幾乎一半終身感染,感染部位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早在1893年,Bizzozero報道在狗的胃內觀察到一種螺旋狀微生物。之後,Kreintz和Rosenow在人胃內也發現瞭螺旋體。1979年,Warren發現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多數胃黏膜活檢標本上定居有彎曲菌樣的細菌,有規律地存在於黏膜細胞層的表面及黏液層的下面,易於用Warthin-Starry飽和銀染色法染色。直到1983年,Marshall及Warren用彎曲菌的微氧培養方法,首次報道成功分離出瞭這種細菌。從此引起醫學屆廣泛興趣和深入研究。以後發現此菌許多特征與彎曲菌屬相似,而命名為“幽門彎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
2.沙門氏菌感染:沙門氏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分為胃腸炎型(即食物中毒)、傷寒型、敗血癥型及腸道外局灶性感染。其中以胃腸炎型最為常見,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及發熱等臨床征候群。沙門氏菌中最早被發現的是豬霍亂沙門氏菌,1885年由美國細菌學傢D.E.薩蒙(沙門)從患豬霍亂的豬中分離出,因此得名。沙門氏菌主要為動物致病菌,但也可通過污染食品或水源等途徑感染人類,成為人類的條件致病菌,如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等。沙門氏菌中僅對人類具有致病性的如傷寒沙門氏菌、副傷寒沙門氏菌等。
3.綠膿桿菌感染:又叫銅綠假單胞菌感染(pseudomonas py-ocyaneas infection.),是一種常見、危重且難以對付的感染性疾病。有氣管切開、燒傷等皮膚粘膜損傷和嚴重基礎病的住院病人發病率為9%~10%,個別可高達18%~20%,僅次於大腸桿菌,並有逐年增高的趨勢。銅綠假單胞菌可引起燒傷創面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腸道感染、潰瘍性角膜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敗血癥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