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囊蟲病介紹

  囊蟲病(又稱豬囊蟲病)是豬肉絳蟲的蚴蟲寄生在人體各組織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蟲病是豬絳蟲病人內源性的自體感染或人進食豬條蟲卵污染的水與食物,蟲卵經口感染進入胃、小腸,經消化液作用後,六勾蚴脫出,穿過腸壁血管,經血循環散佈全身,寄生在人體的皮下組織、肌肉與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為囊蟲稱囊蟲病。其中腦囊蟲病最為嚴重。囊尾蚴的壽命可長達十數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並發癥的發生。


原因

  (一)發病原因

  豬帶絳蟲的幼蟲(豬囊尾蚴,俗稱囊蟲)在人體寄生可引起囊尾蚴病,而牛帶絳蟲的幼蟲(牛囊尾蚴)不會引起人體囊尾蚴病。豬帶絳蟲卵經口感染後在胃和小腸經消化液,尤其膽汁的作用後,卵胚膜內的六鉤蚴(oncosphere)脫囊孵出,經血液散佈於全身。約經3周幼蟲在組織內發育至1~6mm大小,並出現頭節;9~10周時發育成為感染性幼蟲,呈圓形或橢圓形乳白色透明囊泡,內含黃色清亮液體與內凹的頭節,後者呈白色點狀,位於一側。囊尾蚴大小與形狀視其寄生部位而異。位於皮下組織,尤其肌肉內者,生長於肌纖維之間,呈橢圓形,狀如膠囊。腦實質內囊尾蚴呈圓形,約黃豆大小。腦室內囊尾蚴亦呈圓形,直徑可達3cm以上;位於顱底軟腦膜或腦室內囊尾蚴生長不受限制,其直徑達3~6cm,退化後其囊被膜呈袋狀擴大,內無頭節。由於囊尾蚴不斷隨腦脊液方向流動,常帶蒂與腦膜或腦室相連。

  囊尾蚴按其形態與大小可分為三種:纖維素型(cysticercus celluloses)、葡萄狀型(cysticercus racemosus)與中間型(intermediate form cysticercus)。纖維素型為最常見,因常位於皮下結締組織而命名,大小為5~10mm,圓形或卵圓形,無色透明囊泡,內含清亮液體與白色點狀的頭節。頭節上有四個吸盤與兩排小鉤為其特征。囊膜分為三層,最外層為皮層,系嗜酸性玻璃狀薄膜。中間層為細胞核層。內層為實質層,較厚,由細纖維網組成。掃描電鏡觀察可見囊泡表面呈鵝蛋石樣,上有微絨毛與一小孔,頭節可從孔道伸出。葡萄狀型較大,其直徑可達4~12cm,為圓形或分葉狀囊泡,類似葡萄,肉眼看不到頭節為其特征。僅見於人的腦部,未見於其他中間宿主如豬。近年來發現在顯微鏡檢查時常可見頭節痕跡。中間型在人腦中發現,體節較大,呈分節狀,長出一至數個囊泡,其特征為可見頭節,位於囊內或部分從囊壁伸出,故其形態與大小介於纖維素型與葡萄狀型之間。在腦囊尾蚴患者中以纖維素型最常見,但在9%~13%屍檢者同時有葡萄狀型與中間型並存。這三種囊尾蚴的部位、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纖維素型常局限於腦實質或蛛網膜下腔。除可引起腦室阻塞產生顱內高壓外,位於腦實質靜區,囊尾蚴數不多的患者可無癥狀,或病情較輕。葡萄狀型與中間型常位於顱底的危險部位,產生嚴重進行性炎癥反應,引起顱底腦膜炎,因腦膜粘連產生第四腦室孔堵塞,引起顱內高壓與腦積水。

  囊尾蚴壽命為3~10年,長者可達20年或以上。蟲體死後發生纖維化與鈣化。

  (二)發病機制

  豬帶絳蟲卵經口入胃、十二指腸,經消化液和膽汁的作用,孵出六鉤蚴,鉆入腸壁,經血循環散佈至全身各種組織和器官。幼蟲寄生部位多見於皮下組織和肌肉,其次為眼與腦部包括腦室、腦組織與腦表面,也可寄生在心臟、肺、腹腔與脊髓。囊蟲除在眼、腦室和蛛網膜下腔外都由纖維素包圍。

  活幼蟲在局部則可引起典型炎癥反應,有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有時見異物巨細胞;繼後纖維囊腫壞死與纖維化,最後蟲體死亡、鈣化。病變輕重程度因囊蟲數量、寄生部位及局部組織反應不同而異,以腦部病變為最嚴重。

  1.大腦型 六鉤蚴經血循環由脈絡叢入腦,囊尾蚴可寄生在腦實質、腦室、蛛網膜下腔。半數患者僅1~2個囊蟲,部分可多個,多處寄生。寄生在腦實質稱大腦型,病變多位於灰質與白質交界處,大的囊尾蚴病變呈占位性病變。

  2.腦室型 寄生在腦室內常為單個,遊離或帶蒂系於腦室壁,在腦室孔處可造成活瓣性阻塞,發生間歇性腦積水。

  3.腦膜型 囊尾蚴位於軟腦膜下、蛛網膜下腔或顱底為腦膜型。由於周圍有空隙,阻力小,蟲體較大,最大者似葡萄,稱葡萄狀囊尾蚴,極易破裂。囊尾蚴寄生部位產生輕度炎癥。在腦膜者有腦膜增厚、粘連,類似結核性腦膜炎。粘連重者腦脊液循環吸收障礙,產生交通性腦積水。

  4.混合型 部分患者幾型可同時存在,即大腦型、腦室型或腦膜型合並存在稱混合型。

  從光鏡、電鏡研究結果,證明腦囊尾蚴可分為活動期、蛻變死亡期、鈣化期三個明顯階段。蛻變死亡期囊尾蚴纖毛、頭節、蟲體崩解,並釋放異體蛋白。後者引起腦水腫,炎癥反應,膠質纖維增生,腦組織軟化,甚至形成腦內小膿腫。過去認為腦囊尾蚴的囊液內異體蛋白抗原數量微小,腦組織反應較輕,對人體毒性不大。近來國內研究表明其囊液內異體蛋白抗原可達相當高的水平。腦組織對其崩解後釋放的異體蛋白可產生明顯的炎癥反應。石灰小體是囊尾蚴崩解後形成膿腫的重要依據。隻要發現石灰小體即可做出腦囊尾蚴病的診斷。

  顯微鏡檢查在活囊尾蚴周圍可見少量神經膠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死囊尾蚴周圍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與漿細胞,繼之發生異物反應和纖維化。

  國內報告本病流行區內流行性乙型腦炎患者屍檢發現,約1/3的病例並發腦囊尾蚴病,而其他病例屍檢僅見0.014%~0.46%,兩者差異顯著,說明腦囊尾蚴病患者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易感。病死率增高。

  囊尾蚴寄生於皮下、肌肉則產生皮下囊尾蚴結節;寄生於眼常在視網膜、玻璃體、眼前房、眼肌、眼結膜下等,引起病變及功能失常。


症狀

囊蟲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3個月。臨床表現應視囊尾蚴數量、寄生部位及人體反應性而異。感染輕者可無癥狀,僅屍體解剖時發現。根據囊尾蚴寄生部位分為腦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與皮肌型囊尾蚴病三種。

  1.腦囊尾蚴病 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以癲癇發作最常見,占52%~85%。根據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變化有如下4型:

  (1)皮質型:占腦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運動中樞的灰質與白質交界處。如果蟲數少又不活動,可無癥狀。若寄生於運動區,則以癲癇為突出癥狀,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暫抽搐或癲癇持續狀態。癲癇在腦囊尾蚴病中發生率為50%~93.5%,常為就診時患者的主訴。嚴重感染者顱內壓增高,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長期顱內壓增高,腦組織萎縮者可發生頭暈、記憶力減退、視力障礙、視物變形、幻覺、精神異常、癡呆等表現。病程達數月至數年不等。

  (2)腦室型:以第四腦室為多見。六鉤蚴經血循環至腦室脈絡叢,並隨腦脊液至第四腦室。囊尾蚴阻塞腦室孔,故在早期出現顱內壓增高綜合征。囊尾蚴懸於室壁,呈活瓣狀,患者急轉頭部可突發眩暈、頭痛、嘔吐或循環呼吸障礙而猝死,或發生小腦扁桃體疝,這種現象稱Brun征,或體位改變綜合征。患者常有頸強直,強迫頭位。

  (3)蛛網膜下腔型或顱底型:主要病變為囊尾蚴性腦膜炎。常局限在顱底顱後窩。初期有低熱,臨床上多以亞急性或慢性腦膜炎與蛛網膜粘連所致癥狀為主,有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顱內壓增高綜合征,以及眩暈、聽力減退、耳鳴、共濟失調、面神經麻痹等。預後較差。

  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壓力增高常在1.96~3.92kPa(20~40cm H2O)或以上,以1.96~2.45kPa(20~25cm H2O)為多。細胞數為(10~100)×106/L;蛋白質輕度增高,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圍。Wibler(1980年)報道5例腦囊尾蚴病腦脊液,一般為淋巴細胞增多,伴有異常淋巴細胞,有2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認為具有特征性。

  (4)混合型:以上各型混合存在,如皮質型和腦室型並存,癥狀最重。

  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於椎管,壓迫脊髓,產生截癱者。

  2.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於眼內、外各處,以玻璃體及視網膜下多見。寄生於視網膜者可造成視力減退、視網膜剝離、失明;寄生於玻璃體和前房者,患者感覺眼前有黑點或黑影飄動;寄生於外眼部者可見結膜下或瞼內包塊結節。囊尾蚴眼內寄生常引起虹膜睫狀體炎、脈絡膜炎、眼壓增高和繼發性青光眼等。檢眼鏡、裂隙燈檢查可見視網膜下或玻璃體內的囊尾蚴,呈一淺灰色圓形或橢圓形的囊泡,周圍有紅暈光環,可見蟲體蠕動。

  3.皮下組織及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寄生於皮下組織和肌肉,少者一兩個,多者千餘,呈結節腫塊,黃豆大小,圓形或卵圓形,質地較硬有彈性,以頭頸部及軀幹較多,四肢較少,手足罕見。囊尾蚴結節與皮膚不粘連,不痛不癢,可分批出現,自行消失。肌肉內結節可引起肌肉腫脹,個別呈假性肌肥大,外形肌束豐滿,而患者感疲乏無力。囊尾蚴死後發生鈣化,X線檢查可見鈣化陰影。

  B超檢查皮下囊尾蚴結節顯示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輪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為0.6cm×0.3cm,平均大小為1.18cm×0.68cm,囊內可見一強回聲光團,位於中央或一側,最大0.4cm×0.2cm,最小為0.09cm×0.09cm,平均為0.18cm×0.18cm。

  此外,囊尾蚴還可寄生在舌、口腔、聲帶。若大量囊尾蚴感染者也可見於心、肝、肺、腎和腹腔等,但生前不易診斷,常在屍檢時發現。

  診斷依據:

  1.流行病學資料 在流行區有食生或半生不熟的豬肉史;糞便中曾發現帶狀節片及豬帶絳蟲病者均應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

  2.臨床表現 凡有癲癇發作、顱內壓增高及其他神經癥狀者,特別在流行區應疑及本病,詳細查體,有無皮下結節。有皮下結節應做活檢證實。流行區內囊尾蚴感染是引起各種精神神經系統癥狀的重要原因,通過綜合全面分析才能做出診斷。

  3.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象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腦脊液有嗜酸性粒細胞與異常淋巴細胞有參考價值。糞中發現節片或蟲卵者有診斷意義。

  (1)免疫學檢查:用豬囊尾蚴液純化後作抗原與患者血清或腦脊液做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具有較高特異性與敏感性,對臨床診斷及流行病學調查均有實用價值,但ELISA試驗存在假陽性與假陰性,並與包蟲病有交叉反應。

  (2)單克隆抗體(McAb)法:檢測囊尾蚴循環抗原診斷腦囊蟲病。用於腦囊尾蚴患者的腦脊液檢測結果,循環抗原陽性率84.58%(192/227),其中活動性腦囊尾蚴病患者陽性率達93.57%,而非活動性者為57.14%。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僅1例陽性,陰性符合率為98.8%。

  4.影像學檢查 包括X線、B超、CT和MRI檢查和腦室造影,尤其後兩種對腦囊尾蚴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CT可確診大部分腦囊尾蚴病的活動期、非活動期和混雜期。在診斷鈣化型優於MRI。CT可顯示活動期與蛻變死亡期的各種類型,包括腦實質多發或單小囊型、腦溝裂大囊型、腦室型、腦膜炎型、腦梗死型、顱內高壓型、腦炎型、囊蟲性腦內小膿腫、梗阻性或交通性腦積水,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頭節顯影不滿意,不能對活動期或蛻變死亡期做出明確的病期診斷,而盲目投藥會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或休克。而MRI可將腦囊尾蚴病分為四期:活動期、蛻變死亡期、非活動期和混雜期。活動期的MRI標志是囊尾蚴頭節、囊壁與囊液並存;蛻變死亡期是頭節消失,囊腔脹大,大小不一,周圍出現腦水腫與炎癥反應;非活動期包括鈣化型、蛛網膜纖維化伴腦積水,腦脊液化驗正常;混雜期包括各期並存者。MRI對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價值。


飲食保健

囊蟲病吃什麼好?  

護理

囊蟲病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囊蟲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

  1.治療病人 在普查的基礎上及時為患者驅蟲治療。豬帶絳蟲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傳染源,故患者的徹底驅蟲治療不但可預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豬的囊尾蚴病發病率下降。

  2.管理廁所豬圈 發動群眾管好廁所、建圈養豬,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註意個人衛生 必須大力宣傳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習慣,不吃生肉,飯前便後洗手,以防誤食蟲卵。烹調務必將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經5分鐘即可被殺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開。

  4.加強肉類檢查 搞好城鄉肉品的衛生檢查,尤其要加強農貿市場上個體商販出售的肉類檢驗,在供應市場前,肉類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查和處理。豬肉在-12~-13℃環境中,經12小時,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殺死。

  在防治中要加強領導,農、牧、衛生、商業部門密切配合,狠抓綜合性措施的落實,切實做到防治見效。

保健品查詢囊蟲病中醫治療方法

  l、處方:薑半夏、雷丸、陳皮各9克,茯苓、自芥子各12克,苡米15克。 用法:共研為細末,做成蜜丸,每服9克,每天3次。療程l~5月。

  2、處方:全蠍50克,蟬蛻75克,甘草25克,朱砂15克,琥珀20克,冰片5克。 用法:將諸藥共研細末,過120目篩(朱砂、冰片待其它藥物碾細後,再合成)。每次3.5~5克,日服2~3次,溫開水送下。

中藥材查詢囊蟲病西醫治療方法

  要抓好“驅、管、檢”的綜合防治措施。

  1.病原治療 實驗與臨床研究結果證明吡喹酮和阿苯達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藥物,適用於活動期與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臨床治療皮下肌肉型和腦囊尾蚴病均有較好效果;非活動期及部分蛻變囊尾蚴則無需抗蟲治療。吡喹酮以殺蟲作用為主,藥效快,療程短,但副作用大。阿苯達唑以影響蟲體的正常代謝為主,藥效緩和,療程略長,副作用較小。

  (1)吡喹酮:本藥有強烈殺囊尾蚴的作用,蟲體大量死亡後釋放異體蛋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尤其腦囊尾蚴病患者的反應更強,甚至發生腦疝,危及生命,故必須住院治療。其劑量與療程應根據不同臨床類型而異。皮肌型囊尾蚴病的劑量,成人為600mg/次,3次/d,10天為一個療程。治療後半個月,皮下結節逐漸縮小,於1~2個月內消失。病理檢查可見結節內囊蟲死亡,囊壁變性退化。彌漫性多發性皮膚型囊尾蚴病,尤其囊尾蚴性假性肌肥大者,可重復1~2個療程。

  腦囊尾蚴病采用吡喹酮的劑量應根據腦內囊尾蚴的部位與數量而不同。顱腦CT掃描與MRI檢查可清楚顯示腦組織內囊尾蚴陰影,對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價值。如果腦內蟲數少,可采用吡喹酮10mg/(kg·次),3次/d,4天為一個療程,總劑量為120mg/kg體重。如果腦囊尾蚴為多發性,尤其彌漫性者伴有皮膚肌肉囊尾蚴病或精神障礙、顱內高壓者,尤應特別謹慎,應進行眼底檢查有無視神經盤水腫,並測定顱內壓,不宜過早用藥。顱內高壓者應先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靜脈滴註,降低顱內壓,使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眼底視盤水腫明顯好轉時,才可用吡喹酮治療。常采用小劑量長療程與多個療程為宜。劑量為20mg/(kg·d),3次分服,9天為一個療程,總劑量180mg/kg體重。間隔3~4個月重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2~3個療程。療效較好,治後半年隨訪時約2/3患者癲癇停止發作,神經癥狀大多控制或改善。與治療前CT對比,腦內囊泡絕大多數消失。對皮膚肌肉型患者的效果更好,皮下結節一般2~3個月內消失。

  副作用:常見有頭痛,有時劇烈,惡心、嘔吐、發熱、意識障礙、癲癇發作,尤其因急性腦水腫、顱內壓增高並發腦疝,可危及生命。彌漫性皮肌型囊尾蚴病治療過程中也可產生發熱與過敏反應。有時“單純”皮肌型由於腦內的囊尾蚴死亡後也可引起腦水腫、劇烈頭痛等腦部癥狀,應當密切觀察,早期發現,及時對癥治療。

  (2)阿苯達唑:本藥對皮肌型、腦與眼囊尾蚴病均有良好療效。常用的劑量與療程為18mg/(kg·d),分2次口服,10天為一個療程。腦型患者間隔2~3個周,重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2~3個療程。治後4~6個月皮下結節平均減少96.5%~99.3%。腦型患者治後隨訪,臨床癥狀好轉或消失者占84.57%。

  副作用:腦型患者於第一個療程結束後7~16天發生頭痛(53.7%)、癲癇(13.3%)、低熱(22.7%)、視力障礙(4.8%),給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療後可以控制,1~2天內恢復。反應較吡喹酮治療為輕。這可能與囊尾蚴在腦組織內緩慢死亡,引起炎癥反應較輕有關。

  (3)甲氧噠唑:對豬囊尾蚴的實驗治療表明,其療效明顯優於吡喹酮和阿苯達唑,且未見明顯的副作用。可能是治療囊尾蚴病最有前途的藥物,尚待擴大臨床驗證。

  吡喹酮、阿苯達唑和幹蕪散治療腦囊尾蚴病的遠期療效:吡喹酮20mg/(kg·d),服用6天;10mg/(kg·d),服用24天;30mg/(kg·d),服用4天。阿苯達唑15mg/(kg·d),30天。幹蕪散1.56g/次,3次/d,平均服藥23個月±9個月。連續隨訪5年結果,近期與遠期療效的總有效率:吡喹酮組為68.6%與85.7%;阿苯達唑組為79.3%與93.1%;幹蕪散組為68.7%與87.1%。三種藥物遠期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

  2.對癥治療 對顱內壓增高者,可先給予20%甘露醇註射液250ml靜脈滴註,加用地塞米松5~10mg/次,1次/d,連續3天,再開始病原治療。發生癲癇、過敏反應應作相應處理。

  3.手術治療 眼內囊尾蚴病以手術摘除為宜。如用吡喹酮治療,蟲體殺死後可引起炎癥反應,加重視力障礙或失明。腦內囊尾蚴病,尤其是第三與第四腦室內囊尾蚴多為單個亦可采用手術除之。

  囊尾蚴病合並豬帶絳蟲病患者先及早驅蟲,但不宜用吡喹酮。可用檳榔與南瓜子等其他驅絳蟲藥治療。

  用藥原則:

  1.囊蟲病皮肌型以口服比奎酮和其他輔助藥物治療。

  2.囊蟲病腦型應用比奎酮前3天先用地塞米松治療減輕免疫反應;伴發顱內高壓時加用甘露醇脫水;並發癲癇時要加苯妥英鈉治療。

  3.眼囊蟲和腦室囊蟲者應先進行必要的手術治療,後再用比奎酮治療。

  4.腦囊蟲病治療後引起發熱、頭痛、抽搐、皮疹時要加強對癥支援治療,病程長,體質衰弱者可用特需藥物治療。

  預後

  早期診斷及治療對腦囊尾蚴病原體的預後十分重要,並可完全治愈,不留後遺癥。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囊蟲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囊蟲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對皮肌型囊蟲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囊蟲病眼型、腦型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

  3.急性期末梢血白細胞數增多,其中酸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血沉增快。腦囊尾蚴病患者腦脊液壓力升高,蛋白增多,細胞數也可輕度增多,查到酸性粒細胞對診斷也有一定價值。

  4.X線檢查可見鈣化陰影。B超檢查皮下囊尾蚴結節顯示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輪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為0.6cm×0.3cm,平均大小為1.18cm×0.68cm,囊內可見一強回聲光團,位於中央或一側,最大0.4cm×0.2cm,最小為0.09cm×0.09cm,平均為0.18cm×0.18cm。


鑑別

囊蟲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臨床類型多,表現復雜,腦囊尾蚴病應與原發性癲癇、結核性腦膜炎、腦血管疾病、病毒性腦炎、蛛網膜下腔出血、神經性頭痛等相鑒別。皮下結節者應與皮脂囊腫、多發性神經纖維瘤、風濕結節、肺吸蟲病皮下結節等鑒別。眼囊尾蚴病應與眼內腫瘤、異物、葡萄膜炎、視網膜炎等鑒別。


並發症

囊蟲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常見並發癥囊尾蚴病。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感染輕時可無癥狀。寄生數量多時,可自覺肌肉酸痛無力,發脹、麻木或呈假性肌胎大癥等。

  2.腦囊尾蚴病:癲癇發作,顱內壓增高,精神癥狀是腦囊尾蚴病的三大主要癥狀,神經疾患和腦血流障礙癥狀如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及精神癥狀,其他可有頭痛頭暈、嘔吐、神志不清、失語、肢麻、局部抽搐、聽力障礙、精神障礙、癡呆、偏癱和失明等。也常並發基底部動脈炎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

  3.眼囊尾蚴病:癥狀輕者表現為視力障礙,常可見蟲體蠕動,重者可失明。有時出現視神經乳頭水腫、視神經萎縮等。囊尾蚴死亡時,可造成玻璃體混濁、視網膜脫離、視神經萎縮,並發白內障,繼發青光眼等終致眼球萎縮而失明。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囊蟲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