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皮膚幼蟲移行癥主要表現為匐行疹,病原為寄生於貓或犬的鉤蟲的幼蟲,如巴西鉤蟲(Ancylostoma braziliensis),犬鉤蟲(A.caninum)等。棘顎口線蟲的幼蟲隨感染的魚被食入後和寄生於人體的鉤蟲如十二指腸鉤蟲或美洲鉤蟲的感染期幼蟲也可引起該病。
(二)發病機制
人體皮膚與被動物糞便污染的土壤接觸後,感染性幼蟲侵入皮膚,在真皮和粒層間以每日數毫米至數厘米的速度移行,引起速發型變態反應,呈現出紅色硬斑,局部出現皮損、水泡形成。經口進入人體的幼蟲在腸道內孵出,進入血循環,但由於人體腸道不適合幼蟲生長,幼蟲不能回到小腸發育為成蟲,而竄行到皮膚,造成皮膚損害引起皮膚幼蟲移行癥。
(三)病理改變
幼蟲在皮膚組織內竄行,破壞完整的皮膚組織結構,引起組織潰瘍、結節或腫塊。組織學檢查顯示幼蟲移行路徑周圍有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被抓破後的皮損部位常可感染細菌,引發傷口化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