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紋狀體黑質變性介紹

  紋狀體黑質變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ND)由Adams等在1961年首次報道。作者在1961年和1964年先後報道3例錐體外系損害、自主神經功能衰竭和小腦性共濟失調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衰竭的癥狀比Shy-Drager綜合征的患者輕,橄欖腦橋小腦雖然也有病理改變,但生前小腦性共濟失調癥狀沒有OPCA患者嚴重。本病屬於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歸類於多系統萎縮。


原因

  (一)發病原因

  病因參見多系統萎縮(MSA)。

  (二)發病機制

  1.SND和散發型OPCA、SDS均歸類在MSA中,屬MSA不同的3個綜合征。其發病機制參見MSA。

  2.病理改變 病理改變主要表現在與軀體特定區域有關的黑質致密部及豆狀核,黑質神經元廣泛喪失,無Lewy小體,在其餘的細胞中沒有神經元纖維纏結。豆狀核變性最明顯,雙側殼核對稱性嚴重萎縮減小,呈灰色,而尾狀核不太明顯。繼發的蒼白球萎縮(主要為紋狀體蒼白球纖維喪失)。

  鏡下所見:基底神經節顯示殼核疏松,神經元幾乎全部喪失,還有大量廣泛散在的細胞外棕色粗顆粒,這些顆粒為鐵染色陽性,蒼白球輕度廣泛的星狀神經膠質增生及稀疏分佈鐵陽性顆粒,中腦黑質色素神經元和腦橋藍斑色素神經元嚴重喪失,伴輕度星狀膠質增生。也有的表現為廣泛的橄欖腦橋小腦變性。而且,在皮質-紋狀體-蒼白球皮質環路均觀察到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此與基底核功能障礙有關。


症狀

紋狀體黑質變性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般於老年前期(25~68歲,平均52歲)發病,散發性,隱襲發病,緩慢逐漸進展,以帕金森綜合征為首發癥狀,在此背景上同時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其他部位。患者逐漸出現運動減少、運動不能(akinesia)、強直、肢體和軀幹屈曲、表情呆板、姿勢異常和步態變化、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和翻身困難等,約2/3患者在病程中可觀察到震顫,但震顫並不顯著,且75%~100%患者錐體外系癥狀表現為非對稱的。一般發病較早,並且對左旋多巴治療無反應或反應極小,推測是由於攜帶多巴胺受體的紋狀體神經元減少造成的,Gonzalez等的研究認為與SND患者殼核多巴胺D2受體明顯減少有關。也有對左旋多巴療效顯著者,此類患者更易誤診為帕金森病,但病後癥狀進展較帕金森病快。

  在錐體外系受損的基礎上可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癥狀,或者先於帕金森綜合征癥狀出現,但多較晚且輕。表現為平衡不穩,共濟失調等。

  也可聯合出現OPCA癥狀。另外有一半的患者有Shy-Drager綜合征表現。許多患者有尿便控制障礙,可能是由於骶部Onuf’s核神經元變性所致。也可有錐體束征的表現。由於黑質紋狀體功能障礙,部分患者呈現皮質下癡呆及神經心理障礙,但癡呆不常見。有的病例有巴賓斯基征,輕度肌萎縮,上視麻痹。病程呈進行性,一般為3~8年,平均死亡年齡57歲。

  診斷標準如下:

  1.散發性成年潛隱起病的帕金森綜合征,對左旋多巴治療效果不佳。

  2.具有明顯自主神經功能不全綜合征。

  3.出現小腦征。

  4.出現錐體束征。

  以上4項中,1必備,2、3兩項具備一項即可,4作為參考。


飲食保健

紋狀體黑質變性吃什麼好?

護理

紋狀體黑質變性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紋狀體黑質變性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對癥處理是臨床醫療護理的重要內容。

保健品查詢紋狀體黑質變性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紋狀體黑質變性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治療無特效療法,主要用支持及對癥治療。有人認為左旋多巴替代療法至少對35%的患者有暫時性效果。目前,歐洲的研究者正致力於開發一種神經保護療法。正在進行的研究,是試驗通過紋狀體移植的神經移植療法是否是一個可誘導左旋多巴(L-多巴)的臨床相關反應的有效療法(Wenning GK,2001),神經移植對此病引起的癥狀、早期殘廢和平均壽命的明顯降低可能有影響。

  (二)預後

  病程呈進行性,一般為3~8年,平均死亡年齡57歲。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紋狀體黑質變性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紋狀體黑質變性應該做哪些檢查?

  1.直立實驗 分別測量平臥位、坐位和直立位血壓,站立2~3min內收縮壓下降多於30mmHg,舒張壓下降多於20mmHg,心率無變化者為陽性。

  2.血液生化檢查 血漿去甲腎上腺素含量測定、24h尿兒茶酚胺含量測定均明顯降低。

  3.腦脊液檢查 除個別報道腦脊液內乙酰膽堿酯酶降低外,大部分患者腦脊液均正常。

  1.MR是最有價值的診斷方法,T2加權像顯示豆狀核低密度,紅核與黑質間正常存在的高信號降低。並顯示鐵沉積增加。由於膠質細胞、膠質纖維增生及毛細血管增多使病變組織含水量增多,延長Tl、T2值,在Tl加權像呈低信號,T2加權像呈高信號。

  O’Brien報告1例SND患者。MRI顯示殼核信號減少,尤其是在後外側T2加權圖像低於蒼白球水平,此外,殼核明顯縮小,中腦由於黑質網狀部和紅核信號減小而顯示不清。作者認為SND的癥狀似乎由於特殊結構功能的聯系,殼萎縮與肌強直和對藥物不敏感有關,肌強直的嚴重程度和殼信號減少程度密切相關。戴啟麟報道6例SND患者MRI檢查均異常。2例雙側外囊區對稱出現白質退行性變,4例出現雙側殼核不規則T1W1低信號,T2W1高信號,其中1例同時伴腦幹、小腦萎縮。而6例CT檢查均正常。

  2.PET研究表明紋狀體、額葉、小腦和腦幹葡萄糖代謝障礙,是由於功能性神經元成分缺失造成的。


鑑別

紋狀體黑質變性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臨床上有時與OPCA不易鑒別。Miwa報道SND患者55%有小腦癥狀,而OPCA患者也有55%有帕金森綜合征的表現,但SND患者發病年齡(60.7歲±8.7歲)較OPCA患者(55.4歲±7.9歲)晚。OPCA患者以小腦癥狀為主,而SND以帕金森綜合征癥狀為主,首發癥狀多為帕金森步態或震顫,無水平性眼運動障礙。另外,顱腦MRI表現側重不同。


並發症

紋狀體黑質變性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隨病情發展,出現多樣的癥狀體征可以是本病表現,也可以看作本病並發癥(參見臨床表現)。

  另外,應註意繼發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紋狀體黑質變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