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二)發病機制
1.鏡下特點
(1)瘤細胞在表皮內單個或集群分佈,對皮損周圍的表皮細胞,特別是基底細胞有明顯的壓迫現象,在表皮下部偶可聚集成腺腔狀。
(2)瘤細胞大而圓,無細胞間橋,核大,胞漿豐富而淡染或空泡化。
(3)表皮真皮界面清楚。瘤細胞可出現在毛囊上皮和汗腺導管,但一般不侵入真皮。
(4)真皮淺層有慢性炎細胞浸潤。
(5)有時可見深部的大汗癌或小汗腺癌。
2.化學染色
(1)PAS染色,部分胞漿呈陽性,且耐淀粉酶(含流涎蛋白)。
(2)阿新(Alcian)藍染色(PH2.5)部分細胞呈陽性,耐透明質酸酶。
(3)多巴反應,瘤細胞偶見黑色素,但本反應呈陰性。
3.免疫組化染色(PAP法) 癌胚抗原染色,瘤細胞呈陽性,角朊細胞呈陰性;腺上皮的細胞角蛋白染色,瘤細胞呈陽性。
4.酶組化染色 酸性磷酸酶、酯酶、氨肽酶和琥珀酸脫氫酶(大汗腺酶型)反應,瘤細胞呈陽性。
5.超微結構特點 電鏡下見:
(1)癌細胞大,胞漿電子密度低,有少量張力原纖維。
(2)無橋粒存在,或在瘤細胞間、瘤細胞與角朊細胞間可能有少量橋粒。
(3)瘤細胞表面可有大量微絨毛,或有細胞間小管。
(4)有時數個瘤細胞可圍繞著一個小腔排列。
(5)有些瘤細胞胞漿中Golgi復合體發達,有大量擴張的粗面內質網、分泌顆粒,以及細胞間小管。
本病好發於大汗腺分佈部位如外生殖器部,少數見於會陰和肛周,偶或臍窩、腋下、前臂、頸項、耵聹腺分佈部位(外耳道)和Moll腺分佈部位(眼瞼)。
病損大多為單發,少數為多發,同時發生於兩個不同部位的甚為少見。病變稍隆起皮面,淺淡褐色至褐色,表面潮紅、糜爛、覆蓋鱗屑和痂皮。界限清楚,有瘙癢、疼痛感覺,少數有出血。但在肛周和會陰部可呈疣狀或乳頭狀瘤樣。女陰部損害有時頗似增殖性紅斑。損害直徑自0.4~12cm,平均為3cm左右。
本病的診斷一般不難,關鍵在於提高警惕。
1.臨床特征 50歲以上老年人發生在外生殖器部或肛周長期不愈的、邊界明顯的濕疹樣皮膚損害。
2.病理診斷。
濕疹樣癌一旦確診,應盡早治療,以手術切除為最佳方案,不要有病亂投醫和相信江湖醫生的“偏方草藥”敷貼,以免加重病情,失去治療機會。
保健品查詢乳房外濕疹樣癌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材查詢乳房外濕疹樣癌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1.手術切除 首選治療。手術切口宜在病損邊緣外l~2cm處。為防止復發,可在預先標記好皮損方位後,從切下的皮片周緣多處采樣做冷凍切片,若某處仍能找到瘤細胞,將該處切緣再適當往外移1~2cm。陰囊部皮膚松弛,局限在該處的損害經切除後可直接縫合。若損害較大,累及腹股溝和肛周時,則需作植皮術。
目前提倡Mohs外科技術,即在顯微鏡控制下的手術切除。此法在徹底去除腫瘤組織的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組織。
2.化療 對不宜手術的復發性損害可采用2%~5% 氟尿嘧啶靜脈註射。5%氟尿嘧啶霜劑外抹亦有一定療效,但刺激性大。
3.放療 EMFD對X線照射不敏感,放射治療效果不肯定,有人認為無效,但也有人主張可以試用。繼發性EMPD則視其原發病變作相應處理。
(二)預後
繼發性乳房外濕疹樣癌預後不良,手術切除後復發率高。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乳房外濕疹樣癌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