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炭疽病介紹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桿菌所致,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因接觸病畜及其產品及食用病畜的肉類而發生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壞死、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及毒血癥癥狀,皮下及漿膜下結締組織出血性浸潤;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偶可引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可伴發敗血癥。自然條件下,食草獸最易感,人中等敏感,主要發生於與動物及畜產品加工接觸較多及誤食病畜肉的人員。


原因

  一、流行病學

  炭疽散佈於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亞洲及非洲等牧區較多見,呈地方性流行,為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的皮毛加工等集中於城鎮,炭疽也暴發於城市,成為重要職業病之一。解放後由於衛生防疫工作的積極開展,本病在國內的發病率已逐漸下降。

  (一)傳染源:患病的牛、馬、羊、駱駝等食草動物是人類炭疽的主要傳染源。豬可因吞食染菌青飼料;狗、狼等食肉動物可因吞食病畜肉類而感染得病,成為次要傳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人感染炭疽桿菌主要通過工業和農業兩種方式。接觸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徑。皮膚直接接觸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帶大量炭疽芽胞的塵埃、氣溶膠或進食染菌肉類,可分別發生肺炭疽腸炭疽。應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帶菌的昆蟲叮咬,偶也可致病。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取決於接觸病原體的程度和頻率。青壯年因職業(農民、牧民、獸醫、屠宰場和皮毛加工廠工人等)關系與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帶芽胞的塵埃等的接觸機會較多,其發病率也較高。病後免疫力持久與否尚無定論,有再感染的例子。全年均有發病,7~9月為高峰。吸入型多見於冬春季。

  二、病原學

  炭疽桿菌(Bacillusanthracis)系一需氧或兼性厭氧、無鞭毛的粗大桿菌,長4~8μm,寬1~1.5μm;菌體兩端平削呈竹節狀長鏈排列,革蘭氏染色陽性。在人體內有莢膜形成並具較強致病性,無毒菌株不產生莢膜。炭疽桿菌生活力強,在一般培養基上生長良好。炭疽桿菌繁殖體於56℃2小時、75℃1分鐘即可被殺滅。常用濃度的消毒劑也能迅速殺滅。在體外不適宜的環境下可形成卵圓形的芽胞。芽胞的抵抗力極強,在自然條件或在醃漬的肉中能長期生存。在皮毛上能存活數年。經直接日光曝曬100小時、煮沸40分鐘、140℃熱3小時、110℃高壓蒸氣60分鐘、以及浸泡於10%福爾馬林液15分鐘、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數日以上,才能將芽胞殺滅。

  三、病理改變

  炭疽的主要病理為各臟器、組織的出血性浸潤、壞死和水腫。皮膚炭疽局部呈癰樣病灶,四周為凝固性壞死區,皮膚組織呈急性漿液性出血性炎癥,間質水腫顯著。末梢神經的敏感性因毒素作用而降低,故局部疼痛不著。肺炭疽呈現出血性支氣管炎、小葉性肺炎及梗死區,縱隔高度膠凍樣水腫,支氣管及縱隔淋巴結高度腫大,並有出血性浸潤,胸膜及心包亦可累及。腸炭疽的病變主要分佈於小腸,腸壁呈局限性癰樣病灶及彌漫性出血性浸潤,病變周圍腸壁有高度水腫及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腹腔內有漿液性血性滲出液,內有大量致病菌。腦膜受累時,硬腦膜和軟腦膜均極度充血、水腫,蛛網膜下腔除廣泛出血外,並有大量菌體和炎癥細胞浸潤。有敗血癥時,全身其他組織及臟器均有廣泛出血性浸潤、水腫及壞死,並有肝、腎濁腫及脾腫大。

  四、發病機理

  當一定數量的芽胞進入皮膚破裂處,吞入胃腸道或吸入呼吸道,加上人體抵抗力減弱時,病原菌借其莢膜的保護,首先在局部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導致組織及臟器發生出血性浸潤和嚴重水腫,形成原發性皮膚炭疽、腸炭疽及肺炭疽等。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環進行全身播散,形成敗血癥和繼發性腦膜炎。皮膚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經纖維發生變性,故病灶處常無明顯的疼痛感。如人體健康,而進入體內的芽胞量少或毒力低,則可以不發病或出現隱性感染。

  炭疽桿菌的致病主要與其毒素中各組分的協同作用有關。炭疽毒素可直接損傷微血管的內皮細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導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加之急性感染時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增加,從而使小血管擴張,加重血管通透性,減少組織灌註量;又由於毒素損傷血管內膜,激活內凝血系統及釋放組織凝血活酶物質,血液呈高凝狀態,故DIC和感染性休克在炭疽中均較常見。此外,炭疽桿菌本身可堵塞毛細血管,使組織缺氧缺血和微循環內血栓形成。


症狀

炭疽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潛伏期1~5日,最短僅12小時,最長12日。臨床可分以下五型。

  (一)皮膚炭疽:最為多見,約占95%,可分炭疽癰和惡性水腫兩型。主要發生於牧民及與皮毛、肉食、畜產等職業有關的職工,初起為壞死性癰樣損害及化膿性淋巴腺炎,進而發生轉移性膿瘍,伴有嚴重的全身癥狀。開始表現為類似蚊蟲叮咬的小皰,但是一到兩天之後則呈皰疹狀,裡面含有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第3~4日皰疹狀中心區呈現出血性壞死,稍微凹凹下陷,周圍有成群小水皰,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水皰壞死破裂成淺小潰瘍,血樣分泌物結成黑色似炭塊的幹痂,痂下有肉芽組織形成為炭疽癰。周圍組織有非凹陷性水腫。黑痂壞死區的直徑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腫區直徑可達5~20cm,堅實、疼痛不著、潰瘍不化膿等為其特點。繼之水腫漸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再過1~2周愈合成疤。發病1~2日後出現發熱、頭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及脾腫大等。

  炭疽桿菌為Gram陽性有莢膜的粗大桿菌,屬芽胞桿菌屬。對炭疽桿菌最敏感的是有蹄類動物,因此,受到污染的牧場、牧草和積水如不經過適當的消毒,將成為炭疽的傳染源。人類由於受傷的皮膚接觸病畜、死畜或含有芽胞的皮毛、土壤等機會較多,所以皮膚炭疽在三型炭疽中發病率最高。吸入帶有芽胞的塵埃可能患肺炭疽。喝瞭污染的水和病畜的奶或吃瞭病畜或死畜的肉類,就可能患腸炭疽。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的機會極少。

  (二)肺炭疽:死亡率高,發病急驟,有寒戰高熱等中毒癥狀。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咳血,可因呼吸循環衰竭在24小時內死亡,極少數發生炭疽性腦膜炎。人因接觸病畜及其產品或食用病畜的肉類而被感染。潛伏期一般為1~5天。多為原發性,也可繼發於皮膚炭疽。初期為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低熱、幹咳、肌痛。數天後病情急驟加重,表現為高熱、寒戰、呼吸急促、喘鳴、發紺、咯血樣痰、大汗和心率增速,頸、胸部可有皮下水腫。危重,常並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也可繼發腦膜炎,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抽搐、昏迷,有明顯腦膜刺激癥。

  (三)腸炭疽:主要是由於進食帶菌肉類所致,以急性腸道感染為特征。其主要癥狀為惡心、厭食、嘔吐和發熱,重者腹痛、吐血並有嚴重的水樣便。腸炭疽導致的死亡病例占患者25%—60%。在炭疽相對易發生並且動物的預防接種水平較低的地區,人們應該盡量避免與牲畜和動物產品接觸,也要少吃處理不當或烹飪不夠火候的肉類。人們也可以接種人類用的炭疽疫苗,據稱這種疫苗抵抗各種炭疽感染的有效性可達到93%。腸炭疽臨床癥狀不一,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型和急腹癥型。前者潛伏期12一18小時,同食者可同時或相繼出現嚴重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多於數日內迅速康復。後者起病急驟,有嚴重毒血癥癥狀,持續性嘔吐、腹瀉、血水樣便、腹脹、腹痛等,腹部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征象,若不及時治療,帝並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而於起病後3一4日內死亡。

  (四)腦膜型炭疽:常繼發於皮膚、肺及腸三型炭疽之後,臨床雖少見,但發展極為迅速兇險,病死辜極高。病初多隻輕度發熱、不適、食欲不振,伴不同程度頭痛及嘔吐,以後病情迅速惡化,突然高熱、驚厥、頻繁嘔吐、昏迷或休克,伴明顯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血性,細胞數增多,有明顯顱內壓增高癥,常伴發腦疵,最終因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亡。

  (五)敗血型炭疽:多繼發於肺炭疽或腸炭疽,由皮膚炭疽引起者較少。可伴高熱、頭痛、出血、嘔吐、毒血癥、感染性休克、DIC等。

  【診斷依據】

  患者的職業、工作和生活情況,如與牛、馬、羊等有頻繁接觸的農牧民、工作於帶芽胞塵埃環境中的皮毛、皮革加工廠的工人等,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皮膚炭疽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難作出診斷。有關工廠工人發生呼吸道感染時,尤其當癥狀與體征不相稱時應提高警惕,需想到肺炭疽的可能。確診有賴於各種分泌物、排泄物、血、腦脊液等的塗片檢查和培養。塗片檢查最簡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莢膜的大桿菌,則診斷即可基本成立。熒光抗體染色、串珠濕片檢查、特異噬菌體試驗、動物接種等可進一步確立診斷。


飲食保健

炭疽病吃什麼好?

  暫無相關資料


護理

炭疽病應該如何護理?

  炭疽病人能在傢裡治療嗎?

  不行,病人都應在傳染病院住院,臥床休息,對其污染物或排泄物須嚴格消毒。

  皮膚炭疽病人能在傢裡治療嗎?

  不行,因為要防止少數病人會出現皮膚惡性水腫,這是需要在醫院內靜脈滴註氫化可的松,每天100~200毫克,以減輕毒血癥狀和局部水腫。

 


治療

炭疽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常見問答

  怎樣預防皮膚炭疽?

  含炭疽的郵件會引起皮膚的接觸,並有可能導致皮膚炭疽,或在小范圍內引起呼吸道吸入。因此,對於境外無寄件人地址等可疑信件,應謹拆。

  怎樣預防傢畜炭疽?

  本病是人與畜共患的疾病,傢畜以豬、牛、馬、羊、駱駝為主。對於病畜,不得剝皮或解剖,要予以焚燒。對於畜舍,應采用火燒,或用20%漂白粉噴撒。

  如何防止工業炭疽?

  對可疑的畜毛可用30℃的2、5%鹽酸和15%食鹽溶液浸泡40小時,然後在2%蘇打中浸泡2小時,畜毛用110℃蒸汽或福爾馬林蒸汽消毒。運輸工具用20%漂白粉噴洗。

  藥物預防有哪些方法?

  目前提倡用環丙沙星,每次0、5克,一日3次,連續用一周;也可用多西環素,首次用200毫克,以後用100毫克,每日1次,連續用一周。

  皮膚炭疽如何處理?

  註意切勿摸弄擠壓,以免細菌入血。也不能切開引流,以防敗血癥。保持創面清潔,局部用1∶2000高錳酸鉀清洗,並用2%硼酸軟膏局部敷。

  (一)管理傳染源病人應隔離至創口愈合,痂皮脫落或癥狀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養2次陰性(相隔5日)為止。

  嚴格隔離病畜,不用其乳類。死畜嚴禁剝皮或煮食,應焚毀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

  (二)切斷傳播途徑必要時封鎖疫區。對病人的衣服、用具、廢敷料、分泌物、排泄物等分別采取煮沸、漂白粉、環氧乙烷、過氧乙酸、高壓蒸氣等消毒滅菌措施。用Ascoli沉淀試驗檢驗皮毛、骨粉等樣品,對染菌及可疑染菌者應予嚴格消毒。畜產品加工廠須改善勞動條件,加強防護設施,工作時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三)保護易感者

  1、加強衛生宣教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防止皮膚受傷,如有皮膚破損,立即塗搽3%~5%碘酒,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開放牧,對接觸病畜的畜群進行減毒活疫苗接種。

  3、對從事畜牧業、畜產品收購、加工、屠宰業等工作人員和疫區人群,每年接種炭疽桿菌減毒活菌苗1次。目前采用皮上劃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於上臂外側皮膚,劃一“井”字即可。四聯菌苗(炭疽桿菌、土拉桿菌、鼠疫桿菌和佈氏桿菌)也已證明有效。

  國外采用保護性抗原作預防接種,第一年肌註3次,各相隔3周,6個月後接種第4次,繼每年加強註射1次,每次均為0、5ml。

  密切接觸者應留驗8日,必要時早期應用青黴素、四環素等,對疑似患者可采取同一措施。

保健品查詢炭疽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資料

中藥材查詢炭疽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怎樣選擇和使用藥物呢?

  輕型皮膚炭疽,青黴素G為首選藥,每天240萬~320萬單位,分3~4次肌肉註射,共治療7~10天。用藥後2~3天,病灶中病菌即可消失。

  重型炭疽如肺炭疽、胃腸道炭疽、腦膜炭疽及炭疽敗血癥時,青黴素劑量應用到2400萬單位/每天。若病人對青黴素過敏,也可采用環丙沙星,每次0、4克,靜脈滴註,每日2~3次,並加用鏈黴素,每日1~2克,肌肉註射。也可選用頭孢三嗪(菌必治),每日2克,靜脈滴註。

  二、治療原則:

  1、病原治療(首先青黴素)

  2、一般治療,要嚴格隔離

  3、抗血清治療

  4、支持對癥治療:一般及對癥治療本病患者應嚴格隔離,對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處理。給高熱量流質或半流質,必要時於靜脈內補液,出血嚴重者應適當輸血。皮膚惡性水腫患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控制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癥有效,一般可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日短期靜滴,但必須在青黴素G的掩護下采用。有DIC者,應及時應用肝素、潘生丁等。

  三、用藥原則:

  1、皮膚炭疽與輕癥腸炭疽,以青黴素治療為主。

  2、肺炭疽、重型腸炭疽與炭疽敗血癥,除用大量青黴素外,還加用慶大黴素或四環素、氯黴素治療。

  3、對重危病例,在用青黴素的同時,加用抗炭疽血清治療。

  4、對皮膚炭疽,局部用1:2000高錳酸鉀濕敷和消毒紗佈覆蓋,或塗以1%的龍膽紫液。不宜切開引流,以免感染擴散。

  5、對毒血癥較重的病例給予地塞米松。

  四、預後

  本病的預後視臨床類型、診斷與治療是否及時而不同。皮膚炭疽的病死率已降低為1%左右,但位於頸部、面部、並發敗血癥或屬於惡性水腫型的皮膚炭疽預後較差。腸炭疽的急腹癥型、肺炭疽、腦膜炎型炭疽、敗血癥型炭疽等,由於病情發展迅速而又較難及早確診,故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患者常於發病後數日內死亡。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炭疽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炭疽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一、細菌檢查

  (一)標本收集

  1、血液檢查:所有的疑似人類病例和病畜,都應采取血液標本,標本量至少應滿足下列檢查的需要:a)塗片進行顯微鏡檢查;b)接種培養基進行細菌分離培養;c)分離血清檢查抗體;d)常規血液檢查。

  2、糞便與嘔吐物標本:表現消化道癥狀的可疑病人收集糞便或嘔吐物標本,特別註意選取其中混有血液的部分,置無菌容器中。

  3、痰與咳碟標本:表現為呼吸道癥狀的可疑病人應收集其痰液標本,無痰液者,應取供細菌分離培養用的培養基,打開平皿蓋置病人口鼻10cm處;令病人對平皿咳嗽,然後迅速蓋上平皿。

  4、腦脊液標本:表現腦膜刺激癥狀的病人,腰椎穿刺獲取腦脊液,標本量至少應滿足下列檢查的需要:a)塗片進行顯微鏡檢查;b)接種培養基進行細菌分離培養;c)分離腦脊液檢查抗體;d)常規腦脊液檢查。

  (二)顯微鏡檢查

  1、復合負染法:將標本或懸液滴在載玻片上,立即加等量的炭素墨水,混勻推片。待幹燥後滴加95%乙醇數滴,幹燥後再以1%結晶紫液染1min,用水沖洗,幹後用油鏡檢查。如果發現在細菌與炭素顆粒之間存在明顯的、連續的間隔帶,即說明細菌的周圍存在莢膜。液體標本(如血液、腦脊液)和懸液標本(如糞便或混有血液的土壤)在能夠采取標本後立即進行顯微鏡檢查的情況下,推薦使用復合負染法。

  2、莢膜染色法:將標本塗片或印片幹燥,妥善包裝後帶回實驗室,按常規方法固定,以美藍染液染色3~5min(如莢膜不清晰,染色時間可稍延長),水洗、幹後鏡檢。菌體呈藍色,而莢膜呈紅色。組織印片標本,或制片後無法立即進行顯微鏡檢查,或進行大面積普查時,推薦使用莢膜染色法。

  3、顯微鏡檢查結果判定:來自病人、病畜或屍體的標本中如發現由較寬的莢膜環繞的、兩端平齊的粗大桿菌,特別是鏡下發現大量、純一通常呈竹節狀的該種細菌,而且沒有明顯的其他細菌污染時,炭疽的診斷便可確立。

  (三)細菌分離培養

  炭疽芽胞桿菌在血瓊脂平板上的形態為:灰白色、不透明、中等大小,常不規則,表面呈毛玻璃樣,周圍無溶血環。

  炭疽芽胞桿菌在選擇平板上菌落較血瓊脂平板上為小,具有類似表面特征,菌落呈藍綠色。但是,若遇菌落形態與以上描述完全一致但呈黃色的菌落,也應進行下一步的鑒定步驟。

  (四)炭疽芽胞桿菌鑒定

  將上述可疑菌落挑出,劃線接種於普通營養瓊脂平板之上,在劃線區內分別貼上浸有診斷用炭疽芽胞桿菌噬菌體和青黴素的紙片。37C孵育過夜或24h後,在兩種紙片的周圍均出現明顯的抑菌環,便可判定為炭疽芽胞桿菌。在病人、病畜或屍體中分離獲得炭疽芽胞桿菌,炭疽的診斷便可確立。

  二、血清檢查

  (一)標本的采取:在不具備細菌學檢驗條件時,或者發現可疑的炭疽人時,病人已經接受瞭抗生素治療的條件下,可依據血清學檢驗結果確定對病人的追溯診斷。由於診斷必須由雙份血清做出,需要特別強調急性期血清的采取。首份血清應在首次檢視病人時采取,通常應一次采取血液標本供塗片鏡檢,細菌分離培養,血清學檢查及常規的血液檢查使用。血清分離後置4℃保存,待獲得恢復期血清後,一同進行抗體檢查。恢復期血清應在發病後15日左右采取。

  (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來檢測病人血液內針對炭疽芽胞桿菌保護性抗原的抗體。

  (三)實驗結果可用酶標儀判讀,被檢孔OD值達陰性血清對照孔OD值的2.1倍時,始可判為陽性。在沒有酶標儀的情況下,也可用目測判讀,被檢孔顯示與陰性對照孔具有明顯區別的黃褐色時,始判為陽性。

  三、其他檢查

  (一)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大多增高,一般在1萬~2萬/mm3,少數可高達6萬~8萬/mm3,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高。

  (二)塗片檢查取水皰內容物、病灶滲出物、分泌物、痰液、嘔吐物、糞便、血液及腦脊液等作塗片,先加1∶1000升汞固定,以破壞芽胞,染色後可發現有莢膜的典型竹節狀大桿菌。

  (三)培養檢材應分別接種於血瓊脂平板、普通瓊脂平板、碳酸氫鈉平板。血標本應事先增菌培養。檢材明顯污染者可先加熱65℃30分鐘以消滅雜菌,並於肉湯內增菌4小時後接種於平板。如見可疑菌落,則根據生物學特征及動物試驗進行鑒定。

  (四)動物接種取患者的分泌物、組織液或所獲得的純培養物接種於小白鼠或豚鼠等動物的皮下組織,如註射局部處於24h出現典型水腫、出血者為陽性反應,動物大多於36~48小時內死亡,在動物內臟和血液中有大量具有莢膜的炭疽桿菌存在。分離出的可疑炭疽桿菌應用鑒定試驗。

  (五)鑒定試驗用以區別炭疽桿菌與各種類炭疽桿菌(枯草桿菌、蠟樣桿菌、蕈狀桿菌、嗜熱桿菌等),主要有串珠濕片法、特異性熒光抗體(抗菌體、抗莢膜、抗芽胞、抗噬菌體等)染色法,W噬菌體裂解試驗、碳酸氫鈉瓊脂平板CO2培養法、青黴素G抑制試驗、動物致病試驗、莢膜腫脹試驗、動力試驗、溶血試驗、水楊酸苷發酵試驗等。

  上述各種檢查宜在有專門防護的實驗室內進行。

  (六)免疫學試驗有間接血凝法,ELISA法、酶標-SPA法、熒光免疫法等,用以檢測血清中的各種抗體,特別是莢膜抗體及血清抗毒性抗體,一般供追溯性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之用。Ascoli沉淀試驗主要用以檢驗動物臟器、皮、毛等是否染菌,但本法常出現假陽性,對其結果判斷應慎重。


鑑別

炭疽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皮膚炭疽須與癰、蜂窩織炎、恙蟲病的焦痂、兔熱病的潰瘍等相鑒別。肺炭疽需與各種肺炎、肺鼠疫相鑒別。腸炭疽需與急性菌痢及急腹癥。腦膜炎型和敗血癥型炭疽應與各種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和敗血癥相鑒別。

  癰:癰(carbunculus)是由多個相鄰的急性深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相互融合所形成的皮膚深層膿腫病,為多數毛囊性膿頭及多房性膿腫,好發於皮下組織致密部位,常伴有全身中毒癥狀。中年以上好發,以老年者居多。

  蜂窩織炎:蜂窩織炎(Phlegmon Cellulitis)是皮下組織的化膿性感染。初起時為境界不明顯的彌漫浸潤性斑塊,以後發炎的癥狀迅速擴展和加重,局部紅、腫、熱、痛,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有壓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腫硬的斑塊,以後軟化形成膿腫,潰破後排出膿液及壞死組織。急性病人都有高燒、寒戰、頭痛、全身不適等。

  恙蟲病的焦痂:主要傳染源是嚙齒類,傳播媒介為恙蟎幼蟲。其臨床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蟎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eschar)等。本病流行於華南一帶,稱之為“沙虱熱”。本病無傳染性,其典型特征為焦痂和潰瘍。人被受恙蟲病立克次體感染的恙蟎幼蟲叮咬後,病原體先在局部繁殖,隨後出現紅色丘疹,不痛不癢,繼成水皰,然後發生壞死和出血,隨後結成黑色痂皮,稱為焦痂。其邊緣突起,周圍有紅暈,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可為2~15mm,多為4~10mm。 痂皮脫落後即成潰瘍,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周邊整齊而稍隆起,基底潔凈,為淡紅色肉芽組織,起初常有血清樣滲出液,隨後逐漸減少,形成一個光潔的凹陷面,偶有繼發性化膿現象。

  兔熱病的潰瘍:兔熱病又稱土拉菌病(Tularaemia)、鹿蠅熱,是一種由扁虱或蒼蠅傳播的嚙齒動物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淋巴結腫大,皮膚潰瘍,眼結膜充血、潰瘍,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癥及毒血癥等。土拉菌可以被用作生物戰中的致病病菌,感染者會出現高燒、渾身疼痛、腺體腫大和咽食困難等癥狀。在感染後的24-48小時後,手指,手臂,眼或口腔頂部等可出現炎性丘疹,此癥狀腺型和傷寒型土拉菌病例外。丘疹很快變為膿皰和潰瘍,潰瘍底呈凹陷狀,幹凈,含有稀薄無色的滲出物。在肢體部的潰瘍通常是單個的,而口腔和眼部的潰瘍常是多發性的。

  肺鼠疫: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嚙齒動物中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條件下通過疫鼠、疫蚤傳染人,造成人間的鼠疫。本病起病急劇,病情嚴重,傳染性強,病死率高,臨床上以急性淋巴結炎最常見,其次是敗血癥、肺炎、腦膜炎和皮膚型鼠疫。潛伏期短,一般3~5天。原發性肺鼠疫為數小時到3天,起病急,高熱伴畏寒、寒戰,全身毒素癥狀,淋巴結腫大,可有嘔吐、腹瀉、肝脾腫大及出血表現。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數為原發性吸入性肺鼠疫。咳痰為膿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難、發紺。肺部體征少,可有少量濕囉音及胸膜摩擦音。體征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為本病之特征,如搶救不及時,可出現意識障礙,多死於休克及呼吸衰竭。

  腦膜炎:腦膜炎是一種嬌嫩的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身體任何一部分的並發癥,比如耳部、竇或上呼吸道感染。

  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類型,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於腦表面和腦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所致。又稱自發性SAH。腦實質或腦室出血、外傷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網膜下腔為繼發性SAH。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在情緒激動、體力勞動、咳嗽、用力排便、飲酒、性交等情況下發病,主要表現是突發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檢查有腦膜刺激征陽性,腦CT掃描有出血表現,腰穿有均勻一致血性腦脊液。癥狀的輕重取決於病變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並且與發病年齡有關。

  敗血癥:敗血癥(septicemia),是指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嚴重感染。臨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癥狀、皮疹瘀點、肝脾腫大和白細胞數增高等。


並發症

炭疽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一)皮膚炭疽:最為多見,約占95%,可分炭疽癰和惡性水腫兩型。主要發生於牧民及與皮毛、肉食、畜產等職業有關的職工,初起為壞死性癰樣損害及化膿性淋巴腺炎,進而發生轉移性膿瘍,伴有嚴重的全身癥狀。開始表現為類似蚊蟲叮咬的小皰,但是一到兩天之後則呈皰疹狀,裡面含有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第3~4日皰疹狀中心區呈現出血性壞死,稍微凹凹下陷,周圍有成群小水皰,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水皰壞死破裂成淺小潰瘍,血樣分泌物結成黑色似炭塊的幹痂,痂下有肉芽組織形成為炭疽癰。周圍組織有非凹陷性水腫。黑痂壞死區的直徑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腫區直徑可達5~20cm,堅實、疼痛不著、潰瘍不化膿等為其特點。繼之水腫漸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再過1~2周愈合成疤。發病1~2日後出現發熱、頭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及脾腫大等。

  (二)肺炭疽:死亡率高,發病急驟,有寒戰高熱等中毒癥狀。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咳血,可因呼吸循環衰竭在24小時內死亡,極少數發生炭疽性腦膜炎。人因接觸病畜及其產品或食用病畜的肉類而被感染。潛伏期一般為1~5天。多為原發性,也可繼發於皮膚炭疽。初期為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低熱、幹咳、肌痛。數天後病情急驟加重,表現為高熱、寒戰、呼吸急促、喘鳴、發紺、咯血樣痰、大汗和心率增速,頸、胸部可有皮下水腫。危重,常並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也可繼發腦膜炎,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抽搐、昏迷,有明顯腦膜刺激癥。

  (三)腸炭疽:主要是由於進食帶菌肉類所致,以急性腸道感染為特征。其主要癥狀為惡心、厭食、嘔吐和發熱,重者腹痛、吐血並有嚴重的水樣便。腸炭疽導致的死亡病例占患者25%—60%。在炭疽相對易發生並且動物的預防接種水平較低的地區,人們應該盡量避免與牲畜和動物產品接觸,也要少吃處理不當或烹飪不夠火候的肉類。人們也可以接種人類用的炭疽疫苗,據稱這種疫苗抵抗各種炭疽感染的有效性可達到93%。腸炭疽臨床癥狀不一,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型和急腹癥型。前者潛伏期12一18小時,同食者可同時或相繼出現嚴重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多於數日內迅速康復。後者起病急驟,有嚴重毒血癥癥狀,持續性嘔吐、腹瀉、血水樣便、腹脹、腹痛等,腹部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征象,若不及時治療,帝並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而於起病後3一4日內死亡。

  (四)腦膜型炭疽:常繼發於皮膚、肺及腸三型炭疽之後,臨床雖少見,但發展極為迅速兇險,病死辜極高。病初多隻輕度發熱、不適、食欲不振,伴不同程度頭痛及嘔吐,以後病情迅速惡化,突然高熱、驚厥、頻繁嘔吐、昏迷或休克,伴明顯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血性,細胞數增多,有明顯顱內壓增高癥,常伴發腦疵,最終因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亡。

  (五)敗血型炭疽:多繼發於肺炭疽或腸炭疽,由皮膚炭疽引起者較少。可伴高熱、頭痛、出血、嘔吐、毒血癥、感染性休克、DIC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炭疽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