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糖原累積病介紹

  糖原累積病是一類由於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謝障礙疾病,多數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發病因種族而異。根據歐洲資料,其發病率為 1/(2萬~2.5萬)。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謝中所必需的各種酶至少有8種,由於這些酶缺陷所造成的臨床疾病有12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臟病變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組織受損為主。這類疾病有一個共同的生化特征,即是糖原貯存異常,絕大多數是糖原在肝臟、肌肉、腎臟等組織中貯積量增加。僅少數病種的糖原貯積量正常,而糖原的分子結構異常。


原因

  (一) 發病原因

  糖原貯積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磷酸化酶激酶缺乏型則是X-性連鎖遺傳。

  (二) 發病機制

  糖原常作為備用能量主要存在於肝和肌肉中,正常的肝和肌肉分別含有約4%和2%糖原。是以葡萄糖為基本單位構成的多元糖,分子量大。進入人體內的葡萄糖分別經過葡萄糖激酶,葡糖磷酸變位酶和尿苷二磷酸葡糖焦磷酸化酶的催化作用,轉化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之後在糖原合成酶的作用下將以α-1,4-糖苷鍵的形式連接成一個長鏈;每隔3~5個葡萄糖殘基的由1,4位連接的葡萄糖被分支酶的作用轉化為1,6位連接,依次下去,因為形成分支最終構成樹狀結構的大分子糖原,其分子量達數百萬以上。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謝中所必需的各種酶至少有8種,GSD發病是由於患者缺乏上述任一酶的缺陷使糖原合成或分解發生障礙,導致糖原沉積於組織中而致病,由於酶缺陷的種類不同,臨床表現不同。

  Ⅰ型:由於細胞內一種可降解葡糖胺聚酶(GAG)的酶缺乏或障礙所致的。

  Ⅱ型:是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缺乏。

  Ⅲ型:酶的缺乏各亞型不同。ⅢA型為硫酸酰胺酶(舊名稱類肝素-N-硫酸酯酶)缺乏,ⅢB為α-N-乙酰葡糖胺酶缺乏,ⅢC為N-乙酰基轉移酶缺乏,ⅢD為葡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

  Ⅳ型(Morquio氏病),有兩個亞型。其病因為ⅣA為半乳糖-6-硫酸酯酶缺乏,ⅣB為β-D半乳糖酶缺乏。

  Ⅴ型:為黏多糖貯積癥Ⅰ型的Seheie型,由於胺聚酶(GAG)的酶缺乏或障礙所致的。

  Ⅵ型:為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臨床上分重型和輕型。

  Ⅶ型:是β-D-葡糖醛酸酶缺乏。

  Ⅷ型:是由於N-乙酰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缺乏。


症狀

糖原累積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 臨床癥狀:出生即可發病,成年之後,輕病者的患者會有所好轉。以肝臟病為主的Ⅰ型最為常見。

  患兒出生時就會有肝臟腫大的癥狀。新生兒肝腫大不明顯,而不被註意。1歲左右逐漸見肝臟腫大,甚至占據整個腹腔。

  低血糖:多於1歲以內出現,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明顯低血糖癥狀,例如軟弱嘔吐、無力、出汗、驚厥和昏迷,

  生長發育遲緩:反復發作的低血糖會影響患者的智力發育以及身體發育,表現為智能低下,患者肥胖體、個子矮小、皮膚暗淡,顏色多為淡黃色,肌肉發育差,較常見下肢無力的癥狀。

  酮癥酸中毒:是小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數病人在發生意識障礙前數天有多尿、煩渴多飲和乏力,隨後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常伴頭痛、嗜睡、煩躁、呼吸深快,呼氣中有爛蘋果味(丙酮)是其典型發作時候的特點。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嚴重失水,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眼球下陷,脈細速,血壓下降。至晚期時各種反射遲鈍甚至消失,嗜睡以至昏迷。

  二 分型

  1.Ⅰ型(VonGeirk病):最常見。主要表現低血糖、肝大、酸中毒、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高乳酸血癥、凝血功能障礙、發育遲緩等臨床癥狀。

  2.Ⅱ型:較為少見。其中A型的病情較重。患者全部為男性,多於2~6歲起病。臨床表現與Hurler綜合征相似,但出現時間較晚,進展較緩慢。B型患者病情較輕,有的聽力和角膜可均正常,亦無骨骼畸形。

  3.Ⅲ型:極為少見。雖然本型可有4種不同的酶缺乏,但其臨床表現非常相似,主要為進行性的智力減退,其中以黏多糖貯積癥ⅢA型的臨床進展較快。

  4.Ⅳ型(Morquio氏病):有兩個亞型。面容及智力正常。學步較晚,行走時步態蹣跚不穩。短頸、聳肩。出牙時間較晚,牙列不整齊,牙齒缺乏光澤。角膜混濁可早在兒童期開始出現。聽力呈進行性損害。

  5.Ⅴ型:現認為該型即為黏多糖貯積癥Ⅰ型的Seheie型,與Hrular綜合征不同之處表現為無嚴重的角膜混濁,且混濁為周邊性,患者智力正常,身材正常或稍矮,壽命基本正常,但有多毛,關節強直。背柱、頭顱X線示僅有輕微改變。

  6.Ⅵ型(Maroteaux-Lamy綜合征)。臨床上分重型和輕型。極為罕見。臨床表現與黏多糖貯積癥Ⅰ型相似,但患者的智力正常。一般從2~3歲開始出現生長遲緩。顱骨縫閉合較早,可出現腦積水,並引起顱高壓癥狀和痙攣性偏癱。角膜混濁出現較早,有進行性聽力損害,嚴重者有失明和耳聾。

  7.Ⅶ型:極罕見。特殊面容在出生後不久即開始逐漸出現。一般智力正常,角膜混濁及聽力損害較常見。多有肝脾腫大,通常不累及心臟,無腹外疝。上肢較短,骨骼發育不良,可有雞胸、膝外翻等骨骼畸形。

  8.Ⅷ型:臨床表現有黏多糖病Ⅲ型和Ⅳ型的共同特征,有侏儒,智能落後,臟器受累和骨骼畸形,無角膜混濁。

  三 診斷

  在新生兒和嬰幼兒下頻發低血糖抽搐和神智不清,喂食或註射葡萄糖後即可恢復;在出現低血糖的同時有呼吸深快的酸中毒癥狀,這是診斷糖原累積病的重要臨床線索。體征可見肝臟腫大、右上腹隆起。實驗室檢查應包括血糖、血酮體、乳酸、血脂和尿酸(禁食和餐後)的動態變化。


飲食保健

糖原累積病吃什麼好?

  飲食治療是一種對癥治療,使用高蛋白、高葡萄糖飲食,少量多次喂養,便可達到維持血糖正常水平防止低血糖癥發生的目的。

  自從Folkman等在1972年首次證實全靜脈營養(TPN)療法可以糾正本病的異常生化改變和改善臨床癥狀以來,一種日間多次少量進食和夜間應用鼻飼管持續點滴高碳水化合物液的治療方案曾被廣泛使用。通常以維持血糖水平在4~5mmol/L為宜。這種治療方法不僅可以消除臨床癥狀,並且還使患兒獲得正常的生長發育。為瞭避免長期鼻飼的困難,現已改用每4~6小時口服生玉米淀粉(2g/kg)的替代方法,亦可獲得良好效果。自從應用上述飲食療法以來,已有不少患者在長期治療後獲得正常生長發育,即使在成年後停止治療亦不再發生低血糖等癥狀,但更長期的追蹤隨訪仍屬必要。


護理

糖原累積病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糖原累積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遺傳咨詢

  對於有傢族病史的要遺傳咨詢可以幫助患病成人進行選擇性生育。

  婚前檢查:包括詳細詢問男女雙方及其傢庭成員的健康狀況既往病史及醫治情況,尤其是有無先天畸形,遺傳病史和近親婚配史。應進行傢系調查、血型檢查染色體檢查或基因診斷,以檢出攜帶者;

  產前咨詢:

  孕婦:孕期用藥要經醫生的指導。做好產前的檢查。患者生子女必須進行產前診斷。

  在妊娠期穿刺羊水進行檢查:①在羊水中可發現黏多糖增多(但在妊娠16周以前並無診斷意義);②羊水細胞培養後,對成維細胞進行分析,可做出早期診斷,從而早期終止妊娠。

保健品查詢糖原累積病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材查詢糖原累積病西醫治療方法

  治療:

  一、飲食治療:主要用於有肝臟受累、易發生低血糖、酮中毒和乳酸中毒的新生兒和兒童患者。

  二、酶替代治療

  酶替代治療目前正處於動物實驗階段。酶替代治療是否可用於人,還需作進一步作臨床試驗。特異性酶替代治療可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直接給體內輸入經過微包裹的酶,此為直接法。另一種則為間接法,即利用反轉錄病毒進行轉基因處理,使患者自體的周圍血淋巴細胞或骨髓造血祖細胞逆向轉化為含有正常酶基因的細胞,或通過骨髓移植給患者體內植入含有正常酶基因的骨髓細胞,從而使患者體內可以自身合成所缺乏的黏多糖代謝酶。目前,已有針對I、II、VI型患者的酶替代療法,並在歐美一些國傢正式上市,例如治療粘多糖貯積癥I型的α-L-艾杜糖醛酸酶和治療粘多糖貯積癥II 型的艾杜糖硫酸酯酶,但在我國尚未註冊。

  三、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治療糖原累積病最有效最徹底的方法,隨著基因工程研究備受關註而迅速發展,糖原累積病所缺乏的酶可用基因工程合成,並選用適當的載體傳輸到特定部位是酶活性恢復,但目前尚未應用於臨床。

  四、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肝腺瘤切除術、部分肝切除術以及器官移植(肝移植和心臟移植)手術,器官移植包括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明顯升高,骨髓移植或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可部分改善患者癥狀,身體發育到得改善,但手術不能預防肝腺瘤的發生,器官移植並發癥多,死亡風險高。

  五、對癥治療

  對有心力衰竭、腎功能損害、營養缺乏和中性粒細胞減少而反復發生感染者均應采取相應的對癥治療。

  六、藥物治療:維生素類藥物,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有感染給抗生素治療。糾正低血糖後如果血脂仍繼續升高,可用安妥明50mg/(kg·d)。高尿酸血癥如采用飲食療法不能控制時,可用別嘌呤醇5~10mg/(kg·d)。激素治療有益於維持正常血糖水平、提高食欲。

  預後

  新生兒和嬰兒由於身體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疾病較嚴重,治療難度大。年齡較大的兒童,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治療也較容易。本病為遺傳性疾病,故難以根治,但近些年發展起來的基因治療,有可能使糖原累積病得到根治。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糖原累積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糖原累積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生化檢查:Ⅰ型患者空腹血糖降低至2.24~2.36mmol/L,乳酸及血糖原含量增高,重癥低血糖常伴有低磷血癥。三酰甘油、膽固醇脂肪酸和尿酸均顯著增高

  2.糖代謝功能試驗

  (1) 糖和腎上腺素耐量試驗:前者呈現典型糖尿病特征;後者檢查時註射腎上腺素60分鐘後,0、Ⅰ、Ⅲ、Ⅻ型患者血糖均不升高。

  (2)胰高血糖素試驗:糖肌註胰高血糖素30µg/kg(最大量1mg),於註射後0,15,30,45,60,90,120min分別取血測血糖。正常時15~45min內血糖升高1.5~2.8mmol/L,0、Ⅰ、Ⅲ、Ⅳ型患者示血糖反應低平,餐後1~2小時重復此試驗,0、Ⅲ型血糖可轉為正常。

  (3)果糖或半乳糖變為葡萄糖試驗:Ⅰ型患者果糖或半乳糖在負荷時葡萄糖不升高,但乳酸明顯上升。

  3.肌肉組織或肝組織活檢:活檢組織作糖原定量和酶活性測定,可作為確診的依據,但損傷性大。

  4. 基因檢測:目前研究較多的為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其缺乏可引起Ⅰ型GSD。目前已檢測出多種G-6-Pase基因突變,其中最多見於R83C和Q347X,約占Ⅰ型GSD的60%,但有地區差異,中國人群以 nt327G→A(R83H)的突變率最高,其次為nt326G→A(R83C),使用PCR結合DNA序列分析或ASO雜交方法能正確地鑒定G-6-Pase基因第83密碼子上的CpG突變的88%。適用於Ⅰ型糖原累積癥患者攜帶的突變等位基因,亦可用於攜帶者的檢出和產前診斷。基因檢測可避免侵害性的組織活檢。

  5.尿液檢查

  尿黏多糖定性試驗:尿斑處呈紫藍色環狀或點狀者為陽性,正常人尿斑無顏色改變。

  24h尿黏多糖測定: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黏多糖為3~25mg。黏多糖增多癥患者尿中的黏多糖常超過100mg/24h。由於各類型黏多糖增多癥所缺乏的酶不同,其尿中排出的黏多糖成分及數量均有所差異。MPSⅠ、MPSⅡ及MPSⅦ型尿中的黏多糖為硫酸軟骨素和硫酸類肝素,其中以Hurler綜合征最為顯著。MPSⅢ型患者尿中隻有硫酸類肝素。MPSⅣ型為硫酸角質素,隨年齡增大有逐漸減少的趨勢。MPSⅥ型主要為硫酸軟骨素。

  6.酶檢查:可測定尿中各種酶的活性,各型黏多糖增多癥均有相應的酶活性降低。患者白細胞,成纖維細胞或肝細胞和尿中缺乏α-艾杜糖醛酸酶。白細胞酶的測定對Ⅲ,Ⅳ,Ⅵ,Ⅸ型病人可能有幫助。

  7.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 可見骨質疏松和腎臟腫大。背柱、頭顱X線示僅有輕微改變。

  2.B超和CT掃描 可發現肝、腎腫大,少數病程較長患兒肝臟並發有單個或多個腺瘤。


鑑別

糖原累積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各類型間的鑒別診斷:利用糖代謝功能實驗進行各項指標檢查。Ⅰ型血糖累積病的確診應以肝組織的定量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測定為依據,其他各型亦依酶學檢查確診。

  2.本病需與糖尿病相鑒別:糖尿病患者也有酸中毒,低血糖的癥狀,但糖尿病患者有典型的癥狀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根據次癥狀可鑒別。

  3.本病需與肥厚型心肌病相鑒別:由某些基因突變引起的糖原貯積型心肌病可以模仿肥厚型心肌病,可利用電生理學現象區別。但該病有電生理學異常,而肥厚型心肌病後者沒有。

  4.肝性糖原累積病有低血糖者應與其他原因引起低血糖的疾病鑒別,可根據有無酮中毒和血乳酸水平來鑒別,其他疾病引起的低血糖一般均無前述實驗室檢查。

  5.肌肉單獨受累的糖原累積病(如V型)則應與其他代謝性肌病鑒別,如線粒體肌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近端肌緊張性肌病等。肌肉活檢有助於作出鑒別診斷,由糖原累積病引起者肌細胞中有糖原堆積。


並發症

糖原累積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腹部膨隆,肝脾腫大,多有腹股溝疝或臍疝,可有腹瀉或便秘。

  常伴有高尿酸血癥,這是由於患兒嘌呤合成代謝亢進所致。

  可出現嚴重低血糖、酸中毒、呼吸困難,驚厥,鼻出血,骨質疏松,胰腺炎和肝腺瘤(或腺癌)等。

  可並發乳酸血癥、酮尿,高脂血癥,感染,嚴重的可死於酸中毒或感染等疾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糖原累積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