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美主義。所有事情都要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願意匆匆忙忙開始,要萬事俱備才行。解決方法:對自己說現在的狀態就已經很好,可以開始瞭。每有一點進展都鼓勵自己。意識到一點錯誤都不犯是不可能的。偉大的作傢,詩人,藝術傢都是斷斷續續完成他們的傑作的,自己也可以如此。
2. 抵制與敵意。這個老師對我態度太差瞭,所以我不高興做他佈置的作業。解決辦法:要意識到,不完成作業受害的是自己。不能僅僅因為一個老師的態度而影響到自己的前途。
3.容易頹廢。任務太難瞭,或者別人都不需要做我幹嗎要做,不能忍受持續做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瞭,心裡還是不高興做,又繼續往後推。解決辦法:尋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幫助,設法降低事情的難度,取得進展;暫時推遲自己想要放棄的心態,每天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這一點也很符合很多中國學生的現狀。因為不是人人都對自己的課題感興趣的,所以容易產生厭倦感,所以不容易定下心來完成相關任務。解決的辦法如上所說,向別人尋求幫助,聽取建議,同時可以把任務分成比較容易的小塊,化整為零,告訴自己其實每一個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
4. 自我貶低。如果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自己對自己的能力的估計會越來越低,即使以後完成好瞭,也認為是運氣。解決辦法:接受別人對自己工作的贊揚;自己對自己進行勉勵。二、發病機制:
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的教授安吉拉認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情形”屬於消極的拖延。在《對拖延的再思考:態度和行為中”積極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將拖延區分成兩種狀態: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後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並更及時地實行。
除瞭焦慮和逃避控制,常與拖延聯系起來的,還有完美主義。費拉裡教授認為,某些拖延行為並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或求全觀念的反映,他們共同的心聲是”多給我一些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
關於”拖延癥”的研究也處在”拖延”中。國外對”拖延”的研究也隻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國內則一直缺乏這方面的研究。關於”拖延”的界定,一直沒有一個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義,也從未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論。但拖延無時不在。
生理學根源研究
關於拖延的生理學根源研究,目前(指2009年)大多圍繞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腦區負責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如計劃、沖動的控制和註意力,還起到過濾器的作用,降低來自其他腦區分散註意力的刺激。前額葉皮層的損傷或者低活動性,會導致過濾雜擾刺激的能力降低,進而使處理任務的組織能力變差。弗拉裡博士定義瞭三種基本的拖拉者:
(1) 鼓勵型,或者說找刺激型,他們盼著最後幾分鐘忙碌帶來的快感
(2)逃避型,他們回避失敗的恐懼,甚至害怕成功,但實際上他們非常關心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更希望別人覺得他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3)決心型,他們沒法下決心。不下決心就可以回避對應對事情的拖拉。
美國和加拿大的統計數據表明,7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拖延的狀況,普通人中也有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行為。按照這個數據推算,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拖延癥。別以為他們沒有責任心或者是懶惰,實際上他們往往更為焦慮,因為他們知道,拖沓危及瞭自己的前途,攪亂瞭內心的平靜,但是他們仍然重蹈覆轍。
1. 百分之二十的人認為自己是長期拖拉的人。
對他們來說拖拉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並不適應它。這種狀態充滿瞭他們的生活。他們不能按時付帳單,他們忘瞭買音樂會的門票,他們直到聖誕前一天才去買禮物……
2. 拖拉並非不重要。
雖然通常我們不把它當作一個嚴重問題。它其實是一個自我調節的深奧問題。通常我們都寬容別人拖拉的借口,這也是問題的根源。
3. 拖拉並不是時間管理或者計劃方面的問題。
拖拉並不因個人對時間的估計能力而不同,雖然這些人會更樂觀一些。Ferrari 博士強調說:“要一個拖拉的人做一個有計劃的人,就像讓一個長期消沉的人馬上振奮起來一樣。”
4. 拖拉不是天生的。
它是從周圍的人學來的,但並不直接。它可能來自強權的傢教,拖拉甚至可能是一種反抗的形式。這種傢庭環境下,朋友對拖拉者的寬容會助長這種習慣。
5. 拖拉的飲酒者會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
拖拉的人會喝的更多,這是自我調節有問題的表現。
6. 拖拉的人對自己撒謊。
比如“我更想明天做這件事”,或者“有壓力我才能做好”,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個謊言是時間壓力會讓他們更有創造力,其實這隻是他們的感覺而已,他們是在揮霍時間。
7. 拖拉的人不斷找消遣的事兒,特別是自己不需要承諾什麼。
查看電子郵件就是絕佳的目標,這樣的事情成為他們調節情緒(比如害怕失敗)的一個途徑。
可發生以下並發癥:
耽誤工作或學業;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系。它甚至會拖垮身體。德國研究表明,慢性長期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