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α1-AT是一種多肽糖蛋白,分子量為5.2萬,在肝細胞中合成、分泌並釋放至血清中。維持血清正常水平。其正常血清濃度為1.5~2.5g/L。新生兒偏高為2.7g/L。它是血清α1-球蛋白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α1球蛋白的80%。此酶屬於蛋白酶抑制系統(protease inhibitor system,Pi系統)。它能抑制胰蛋白酶(trypsin),纖維蛋白溶酶(plasmin)、凝血酶(thrombin)、糜蛋白酶(chymotrypsin)、嗜中性白細胞彈性硬蛋白酶(neutrophilelastase),以及細菌死亡後所釋放出的蛋白溶解酶等。在炎癥、組織壞死或損傷時,血清濃度可代償增高2~4倍,用以清除過多的由各類細胞和細菌所釋放的蛋白溶解酶,以保護正常細胞不受此類蛋白溶解酶的損害。目前瞭解Pi系統至少有33個等位基因型,M是最常見的基因型,正常人群中以PiMM型最多見,在美國大約95%的人是PiMM表現型。其血清α1-AT含量基本正常。純合子PiZZ型最少見,其血清α1-AT嚴重缺乏,低於2mg/ml(僅為正常值的10%~20%),血清α1-AT明顯缺乏是由於分子的C端第53位點上的賴氨酸被谷氨酸置換後,影響α1-AT純合子在嬰兒期即可出現梗阻性黃疸。中間表現型PiMZ、PiSZ、PiMS等型的血清僅α1-AT可低至正常的40%以下,一般不伴有肝臟病。
(二)發病機制
α1-AT減少程度與肝和肺部疾患發病情況的關系尚不十分明瞭。從患兒的肝組織活檢中可見早期出現肝細胞壞死,門脈周圍有漿細胞、淋巴細胞和嗜酸細胞浸潤,膽小管和結締組織增加。晚期則有嚴重的纖維化和肝硬化。特征性的改變是無論臨床出現肝病征象與否,肝活檢用PAS染色時,在肝細胞內都可見到耐淀粉酶的嗜酸顆粒和玻璃樣變物質,尤以門脈周圍最明顯。電子顯微鏡檢查發現這些顆粒位於肝細胞的粗面內質網上,現經多方面檢查證實它是與α1-AT相似的糖蛋白,在化學組成上與正常α1-AT的區別是缺乏唾液酸基和糖基。關於肝細胞內堆積的α1-AT顆粒與肝病的關系尚不十分清楚,因為即使沒有病態的α1-AT缺乏者的肝細胞中也可見到此種顆粒。肝病的發生似乎與組織中的α1-AT缺乏有直接關系,很多作者認為α1-AT缺乏時,蛋白質分解破壞作用增強,肝細胞內的α1-AT不能釋放至血液中,因此無力拮抗內源或外源性的蛋白溶解酶對肝細胞的損傷作用,從而出現肝細胞的變性壞死。後者又增加巨噬細胞的活力,更使蛋白溶解酶的釋放量增加,進一步損害肝細胞。目前認為α1-AT缺乏發生肺部疾患有兩個因素:
①血清α1-AT缺乏;
②與環境有關,特別是接觸吸煙者有一定關系。PiZZ純合子型患肺氣腫者比PiMM純合子型高20倍。PiMZ雜合子型發生肺氣腫的機遇低於Pizz純合子型。血清α1-AT有一個臨界水平,低於臨界水平可能發生肺氣腫,而高於此水平者能通過肺泡結構保護他們不被損害,則可不發生肺氣腫。血清α1-AT水平ZZ為正常的10%~15%、SZ為30%~35%、SS為50%~60%、MZ為60%、MS為80%。吸煙者患有肺部疾患,其α1-AT水平則低於正常。正常成人下呼吸道α1-AT能抑制嗜中性彈性硬蛋白酶。而患有α1-AT缺乏癥的肺氣腫病人由於血清α1-AT缺乏,破壞瞭整個肺泡結構(上皮Ⅰ和Ⅱ型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以及結締組織),主要破壞結締組織基質。在這些患者的肺泡結構中發現有遊離的嗜中性彈性硬蛋白酶的同時,也有極少量α1-AT存在,逐漸消化瞭肺的正常蛋白組織而造成彌漫性肺氣腫。
1.主要為肝損害 患兒常可在出生1周發生非外科膽汁鬱積型肝炎。患兒食欲不振,有時惡心嘔吐、嗜睡、易激惹。出現黃疸和肝脾腫大。尿色深黃,大便呈白陶土色。黃疸可持續2~4個月後漸消退。此類患兒初生體重多低於正常,但非早產。臨床所見很像急性病毒性肝炎或膽道閉鎖。此後可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病情持續進展:少數患兒病情持續進展,在數年內逐漸出現肝硬化的癥狀,在6歲前由於肝功能衰竭或並發敗血癥而死亡。
(2)緩慢進展:多數病人臨床緩解和進展互相交替出現,至青春期後發展成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硬化。
(3)雜合子表現:有些病人,多為PiMZ或PiMS型雜合子,到成人期雖有肝組織不同程度的纖維化,但不出現肝硬化的明顯癥狀。
2.肺部綜合征 在兒童肺氣腫很少見,但可有慢性肺部綜合征,但多發生於30~40歲的成人。PiZZ純合子發生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可達70%~80%。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咳喘、彌漫性肺氣腫及桶狀胸。叩診為過清音;重者出現杵狀指(趾),生長發育障礙等。
3.其他 有些研究指出,在成人患有風濕熱樣動脈炎和青少年慢性多發性動脈炎的病人PiZ等位基因的頻率增加。很多凝血異常伴有α1-AT缺乏,包括血小板功能不全,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和嬰兒凝血系統障礙。可表現關節癥狀和出血傾向。 傢族中有早期發生肝與肺部疾患的病史;血清α1-AT<2.0g/L;根據酸性淀粉凝膠電泳為PiZZ核型;肝活檢發現肝細胞內糖蛋白小顆粒和肝硬化等改變。
Tepson(1981)采用宮內取胎兒血檢測α1-AT和基因定型,成功做出產前診斷,但宮內取血有一定危險,不能普遍應用;Kidd(1983)取羊水做細胞培養,用核酸雜交探針方法,直接分析DNA,可做出產前診斷,已用於臨床。如父母為雜合子PiMZ基因型,第1胎PiZ患有難以治愈的嚴重肝病,則第2胎78%仍可有肝病,應重視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
保健品查詢小兒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小兒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對新生兒膽汁鬱積癥可口服苯巴比妥3~5mg/(kg·d)和考來烯胺(消膽胺)4~8g/d。同時應補充脂溶性維生素D和K。飲食中加中鏈甘油三酸酯和水溶性維生素。當出現肺部感染時,應及時采用抗生素。對於α1-AT低的小兒即使無肺部癥狀,也應註意盡量不接觸紙煙、塵埃和污染的空氣。治愈的希望寄托在肝移植術。藥物達那唑(a,3-isoxazole-17a-ethinyl testosterone)為垂體前葉抑制藥,服用後可使PiZ患者血清α1-AT水平增高大約40%,並維持這個水平。長期治療較安全。直接替代治療:目的是增加血清和肺的α1-AT水平。每周使用α1-AT 4g,
①可使下呼吸道的彈性硬蛋白酶-抗彈性硬蛋白酶達到平衡;
②使血清α1-AT水平維持超過臨界水平;
③肺內α1-AT水平增加至正常的60%。
(二)預後
預後較差,約30%~50%的病死於進行性肝臟損害或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多發生於肝硬化5~15年以後。近年來亦有報道PiZZ型病人於新生兒期出現肝炎癥狀後,臨床和化驗檢查完全恢復正常,僅肝活檢有輕度或中度肝硬化的病理改變。血清α1-AT降低的人,都可能發生肺氣腫。但雜合子PiMS和PiMZ型的患者,若能避免吸煙、塵埃等環境因素影響,即使肺部已出現肺氣腫的病理改變,亦可無臨床癥狀或癥狀極輕,存活年齡與正常人一樣。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純合子常並發膽汁淤積性肝硬化,可並發溶血性貧血,肺氣腫,多發性動脈炎和凝血功能障礙,也可發生慢性活動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