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介紹

  埃博拉病毒病即埃波拉出血熱是由埃波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至今為止僅在非洲少數國傢發生過數起暴發流行。該病死亡率很高,危害很大,故應引起我國醫務人員的註意。


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體是埃博拉病毒,該病毒屬於線狀病毒科(filoviviradae),是一種負鏈RNA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細絲狀。該病毒是於1976年被發現,並以首次檢測到該病毒的地點,非洲紮伊爾一條河的名稱命名的。其毒粒含有7種結構蛋白,包括依賴RNA的RNA聚合酶、一個單一的大分子糖蛋白、兩種核蛋白、一種基質蛋白、和一種與囊膜相關的蛋白質等。對此病毒基因組第六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其基因排列與桿狀病毒和副黏病毒相似,與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十分相似。埃博拉病毒雖在形態與結構上與同一屬的馬爾堡病毒很相似,但在抗原性上無相關性,亦無交叉性血清學反應。

  (二)發病機制

  病毒通過微小的皮膚黏膜損傷、呼吸道、註射器註射而進入體內,最初主要進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其他還有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腎上腺皮質、細胞間隙、血管與組織間隙生長繁殖,再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病毒血癥。然後廣泛進入各組織器官。如肝、腎、淋巴組織、卵巢、睪丸、皮膚等。早期對淋巴組織的損害,對免疫系統影響巨大。病毒損害血管內皮細胞,使內皮細胞產生前列環素(prostacylin)能力受損,血小板凝聚性亢進,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升高,內皮細胞的損害激活凝血機制,發生DIC、微循環障礙及組織缺血壞死。在感染後期血管內纖維蛋白沉積,血小板減少而出血。除肌肉及骨骼外,各器官組織如均可見局灶性壞死、彌漫性顯微出血,尤其是肝、腎、肺、胰及淋巴組織為重。在組織中可見病毒顆粒及嗜酸性包涵體廣泛存在,微循環系統破壞,有淋巴細胞大量出現,但無明顯炎性反應。由於DIC、出血及血漿滲出,循環血容量減少,產生低血壓、休克、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中樞神經系統的DIC導致局部出血、水腫、昏迷、抽搐,嚴重者死亡。


症狀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本病的潛伏期為2~21天,但多在7~14天。病人突然出現發熱、寒戰、頭痛、肌痛、疲乏與食欲減退。隨著疾病進展,出現嘔吐、腹瀉、排血樣便。可有腹痛、胸痛、咽痛。發病數天後可出現斑丘疹樣皮疹。病人出現凝血障礙,註射部位可出血不止,皮膚、胃腸道及其他內臟亦可出血。嚴重出血可導致休克及死亡。

  本病的臨床表現與其他病毒性出血熱相似,確定診斷須靠病原學或血清學診斷。用實驗室方法從病人或可疑受感染者血液或其他臨床標本中檢測出埃博拉病毒的抗原、抗體或核酸或用病毒分離方法分離出此病毒即可診斷。但因本病傳染性強,作診斷檢測的實驗室必須具備嚴格的防護設施的相應的措施。目前在非洲疫區使用的實驗室檢查方法有檢測特異性IgM和IgG抗體的ELISA和Western印跡試驗。也有人用反轉錄PCR方法檢測該病毒的RNA。Saijo等近期報告,應用以基因工程方法制備的埃博拉病毒核心蛋白質羧基段110和102個氨基酸的肽為抗原,開發出檢測埃博拉病毒IgG抗體的ELISA方法,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對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感染具有很強的診斷意義。


飲食保健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吃什麼好?

護理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應該如何護理?

  對病人進行就地嚴格的隔離,並采取上述各條防護措施,對控制本病蔓延是有效的。對曾經發生本病流行的地區進行人員進出方面嚴格的管制,對從疫區來的人員進行嚴格的檢疫是必要的。


治療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目前對本病尚無可供實際應用的主動免疫的措施。但有文獻報告表明,用埃博拉病毒的DNA疫苗接種給獼猴,並以表達該病毒核心蛋白的腺病毒載體強化,然後以具有強毒力的野生型埃博拉病毒攻擊,可以有效地保護實驗動物不發生該病毒感染。用小鼠進行的研究也表明,表達埃博拉病毒糖蛋白或核心蛋白的DNA,可以以劑量依賴的方式保護致死性埃博拉病毒的感染。也有人將埃博拉病毒的核心蛋白基因或糖蛋白基因重組到減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的RNA中,以此重組體免疫小鼠或豚鼠,並以埃博拉病毒進行攻擊。其結果,該重組體可保護小鼠免受埃博拉病毒感染。該重組體經進一步研究可作為埃博拉出血熱的候選疫苗。

保健品查詢小兒埃博拉病毒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小兒埃博拉病毒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雖然體外實驗和動物體內實驗均表明,一些腺苷類似物對此病毒的復制有強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對本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因此對本病應采用全面對癥、支持療法。

  1.嚴格的隔離 對病人必須進行嚴格的隔離。隔離的方法稱作“屏障技術”(barrier technique)。其內容包括:

  (1)醫護人員在檢查治療病人時必須穿、戴隔離衣、口罩、手套和護目鏡。

  (2)嚴格限制探視病人。

  (3)可丟棄用品在使用之後應焚毀處理。

  (4)一切重復使用的用品在用前須消毒處理。

  (5)因為本病病原體易被消毒劑破壞,所有的硬表面(如桌面、地板等)均應用消毒劑擦拭清潔。

  2.避免創傷性操作 對病人的一切治療護理均應盡可能避免創傷性操作。對病人要謹慎地保持液體供給,做到既保證供給,又避免心肌損傷或影響肺血管的通透性。

  3.補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隻有當存在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實驗室證據並且有足夠的血液學檢查、監測支持時才應考慮用肝素或其他針對DIC的療法。

  4.幹擾素 有一位受該病毒感染的實驗室工作者經幹擾素和恢復期血漿治療生存瞭下來,但畢竟隻是1例,很難說明問題。動物實驗研究表明,用幹擾素治療甚至還可能引起發熱等反應,從而使治療變得復雜。

  5.腺苷類似物 體外研究表明,多種腺苷類似物能抑制埃博拉病毒的復制,其可能的機制是,阻滯受感染細胞的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L-homocysteine hydrolase),從而間接地限制病毒mRNA的5′帽的甲基化。給成年、免疫健全的小鼠用一種腺苷類似物,碳環3-去氮腺苷(carbocyclic 3-deazaadenosine)2.2~20.0mg/kg,結果表明可保護小鼠,在致死劑量埃博拉病毒感染後能生存。給該物質單劑80mg/kg,或給另一種腺苷類似物3-deazaneplanocin A,也可提供同樣的或更好的保護作用,而不引起急性毒性。

  (二)預後

  預後極差,50%~80%死亡。幸存者恢復緩慢。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埃博拉病毒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常規檢查 早期白細胞輕度減少,以後回升至(0.9~1.2)×109/L。發生DIC後血小板減少。

  2.尿常規檢查 早期可見蛋白尿。

  3.血液生化檢查 血AST、與ALT升高,本病特征是AST顯著高於ALT。淀粉酶升高,少數人血清白蛋白減少。

  4.腦脊液檢查 一般正常。

  5.病毒電鏡檢查 從病人的血液、尿液、含汗腺的皮膚、肝穿刺組織中用電鏡檢出病毒顆粒,是埃博拉出血熱的直接快速的診斷方法。

  6.病毒分離培養 將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或屍檢組織懸液接種於Vero細胞,第3天應用間接免疫熒光染色方法檢測細胞內病毒。也可將上述材料接種於豚鼠或猴,觀察發病情況,並用間接免疫熒光方法測定血液、組織中的病毒。

  7.病毒抗原檢測 應用ELISA方法可快速、簡便地檢測病人血液、分泌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用直接固相酶免疫法可檢出10ng的病毒蛋白,(5~50)×103 PFU/ml病毒。用單克隆抗體夾心酶免疫法檢測組織標本中的病毒,陽性率92.7%。斑點免疫分析(DIA)方法檢測病人血清,也可檢出病毒。

  8.病毒抗體檢測 應用中和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可檢測血液中的病毒中和抗體。用間接免疫熒光方法、ELISA法檢測血液中病毒特異性IgM、IgG。間接免疫熒光方法檢測陽性率為83.3%~94.4%。IgM抗體出現早,在發病後1周達到高峰,可作為早期診斷的依據。1個月後IgM下降,特異性IgG抗體上升,如病人雙份血清中IgG抗體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確診。

  9.分子生物學檢測 應用RT-PCR技術可檢測埃博拉出血熱病毒,敏感性較高。

  應做X線胸片、B超、腦CT、心電圖檢查。


鑑別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根據流行病學的地區分佈等特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的陽性結果進行診斷。在鑒別診斷中須與非洲出血性疾病如馬爾堡病、裂谷熱、拉沙熱、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及黃熱病等區別。主要依據病原學檢測。


並發症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可發生DIC,皮膚、胃腸道可出血不止,可發生低血壓、休克、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由於組織多發性局灶性壞死,可並發胰腺炎、睪丸炎、尿道炎、腮腺炎、舌炎、肺炎、唇裂、口腔潰瘍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埃博拉病毒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