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風濕熱介紹

  小兒風濕熱(rheumatic fever) 是兒科常見的危害學齡期兒童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變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炎癥,主要侵犯心臟和關節,其它器官如腦、皮膚、漿膜、血管等均可受累,但以心臟損害最為嚴重且多見。有時首次發作即可使心臟受損,反復發作可使三分之二的病兒遺留慢性心瓣膜病。臨床表現以心臟炎與關節炎為主,伴發熱、毒血癥、皮疹、皮下小結、舞蹈癥等。


原因

  風濕熱與鏈球菌的關系是一種變態或過敏反應。從免疫學上得知鏈球菌菌體及其代謝產物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和特異性,兩者能從血液滲入結締組織,因此當人體產生足夠抗體時,這些抗體和抗原物質將廣泛存在於結締組織內,使組織退化和溶解。近年來發現甲組鏈球菌細胞壁上含有一層蛋白質,由M、T和R三種蛋白所組成,其中M蛋白最重要,是免疫學上特異抗原,亦稱“交叉反應抗原”。凡鏈球菌有M蛋白者即能抗拒白細胞的吞噬,毒力較大,機體隻有產生特異的抗體方能有免疫保護作用。此外.在鏈球菌細胞壁的多糖成分內,亦具有一種特異抗原,稱為“C物質”.人感染鏈球菌後,體內可產生相應抗體,不僅作用於鏈球菌本身,還可作用於心瓣膜,因而引起瓣膜病變。

  小兒風濕熱炎癥主要是因為“風濕小體”,該小體是結締組織中膠原纖維素樣腫脹和變性,繼以炎性細胞浸潤而形成的肉芽腫.按照病變發生過程分為三期。

  (1)變性滲出期:結締組織中膠原纖維分裂、腫脹,形成玻璃樣和纖維素樣變性。變性病灶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性反應的細胞浸潤。本期可持續1—2個月,後恢復正常或進入第二、三期。

  (2)增殖期:本期的特點是在上述病變的基礎上出現風濕性肉芽腫即風濕小體,這是風濕病特征性的病變。被認為是確診本病的病理依據和風濕活動的標志。後期的風濕細胞變成梭形,狀如成纖維細胞,進入硬化期。此期持續約3—4個月。

  (3)硬化期:小體中央的變性壞死物質漸被吸收,滲出的炎性細胞減少,纖維組織增生,在肉芽腫部位形成瘢痕組織。風濕熱的炎癥病變累及全身結締組織的膠原纖維,早期以關節和心臟受累為最常見,爾後以心臟損害為最重要。由於本病常反覆發作,上述三期的發展過程可以交叉存在,歷時約需4—6個月。各期病變在受累器官中有所側重,如在關節和心包以滲出為主,形成關節炎和心包炎,以後滲出物可完全吸收,少數心包滲出物吸收不完全,機化引起部分粘連;在心肌和心內膜主要是增殖性病變,以後形成瘢痕組織。心瓣膜的增殖性病變及粘連常導致慢性風濕性心瓣膜病。


症狀

小兒風濕熱早期癥狀有哪些?

  大多數患兒發病前1~5周先有咽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時周身疲乏,食欲減退,煩躁。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心臟炎,關節炎,皮下小結,環形紅斑及舞蹈病等。服水楊酸鹽能使熱度迅速下降。尚可出現腹痛、鼻衄、貧血等表現。

  (1)發熱大部分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或中度發熱,體溫在38~40℃,但亦有呈弛張熱或持續低熱者。脈率加愉,大量出汗,往往與體溫不成比例。服水楊酸鹽能使熱度迅速下降。尚可出現腹痛、鼻衄、貧血等表現。

  (2)心肌炎

  心臟炎是兒童風濕熱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以心肌炎及心內膜炎多見,亦可表現為全心炎。心肌炎輕者可無癥狀,重者可伴不同程度心臟增大(尤以左房左室增大明顯)、心動過速、心尖搏動彌散、心音低鈍,可聞奔馬律,心尖部可聞輕度收縮期雜音、主動脈瓣區可聞舒張中期雜音。心力衰竭較為少見但甚為嚴重,復發者發生率較高。值得註意的是,大多數風濕性心肌炎患者無明顯的心臟癥狀。當出現慢性瓣膜病變時,卻無明確的風濕熱病史。

  (3)心內膜炎

  心內膜炎在病理上極為常見。常累及左主房,左心室的內膜和瓣膜,二尖瓣膜最常受累,主動脈瓣次之,三尖瓣和肺動脈極少累及。凡有心肌炎者,幾乎均有心內膜受累的表現。其癥狀出現時間較心肌炎晚。臨床上,出現心尖區輕度收縮期雜音,多屬功能性,可能繼發於心肌炎或發熱和貧血等因素,在風濕熱活動控制後,雜音減輕或消失。心尖區可有柔和,短促的低調舒張中期雜音,是由於左室擴大,二尖瓣口相對狹窄,瓣葉水腫,或二尖瓣口血流速度過快而產生。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時,胸骨左緣第3~4肋間有吹風樣舒張期雜音,向心尖區傳導,同時伴有水沖脈及其它周圍血管體征。

  (4)心包炎

  心包炎出現於風濕熱活動期,與心肌炎同時存在,是嚴重心臟炎的表現之。臨床表現為心前區疼痛,可聞及心包磨擦音,提示心包炎的發生,此時往往具有全心炎。摩擦音在胸骨左緣最易聽到,可持續數日甚至半個月,患兒體溫較高,呼吸急促,可有青紫。

  (5)關節炎

  典型的表現是遊走性多關節炎,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的炎癥表現,但不化膿。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手、足小關節或脊柱關節等也可累及。通常在鏈球菌感染後一個月內發作,抗鏈球菌抗體滴度常可增高。急性炎癥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但常反復發作。關節局部炎癥的程度與有無心臟炎或心瓣膜病變無明顯關系。

  (6)舞蹈癥

  常發生於5~12歲的兒童,女性多於男性。多在鏈球菌感染後2~6月發病。系風濕熱炎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基底節、大腦皮質、小腦及紋狀的表現,起病緩慢。臨床表現常有以下幾種:起病時,常有情緒不寧,易激動,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不自主動作面部表現為擠眉弄眼,搖頭轉頸,咧嘴伸舌,肢體表現為伸直和屈曲,內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後等無節律的交替動作,上肢膠下肢明顯。精神緊張及疲乏時加重,睡眠時消失。肌力減退和工濟失調肌張力減低,四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重癥者坐立不穩,步態蹣跚,吞咽及咀嚼困難,生活不能自理。舞蹈癥可單獨出現,亦可伴有心臟炎等風濕熱的其它表現。

  (7)環形紅斑

  且有診斷意義,常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幹,為淡紅色環狀紅暈,初出現時較小,以後迅速向周圍擴大,邊緣輕度隆直,環內皮膚顏色正常。有時融合成花環狀。紅斑時隱時現,不癢不硬,壓之退色,歷時可達數月之久。

  (8)皮下結節

  結節如豌豆大小,數目不等,較硬,觸之不痛,常位於肘、膝、腕、踝、指(趾)關節伸側、枕部、前額、棘突等骨質隆起或肌腱附著處。與皮膚無粘連。常數個以上聚集成群,對稱性分佈,通常2~4周自然消失,亦可持續數月或隱而復現。皮下小結伴有嚴重的心臟炎,是風濕活動的表現之一。

  (9)其他癥狀

  可出現胸膜炎,少數出現風濕性肺炎,表現為肺部實變,無囉音,胸片表現為多變的肺內陰影,抗生素治療無效。尚可發生風濕性腦炎、腎炎和腦脊髓炎等。


飲食保健

小兒風濕熱吃什麼好?

1.風濕熱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1、秦艽桑枝煲老鴨。

  配方:秦艽30克,老桑枝50克、老鴨100克。

  制法:將老鴨洗凈切塊與中藥材一同入煲,加水適量,煲爛後,調味,吃鴨肉飲湯。

  功效:秦艽有祛風濕、止痛、解熱作用;桑枝能祛風濕通絡活絡作用;鴨肉滋脾胃。本食療方適用於關節腫痛伴有低熱之風濕熱痹型系統性紅斑狼瘡。

  2、薏苡、木防已煲貓肉。

  配方:薏米50 克,木防已10克

護理

小兒風濕熱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小兒風濕熱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風濕熱初次發作不易辦到,隻有對確診為鏈球菌感染的患者進行早期青黴素治療。風濕熱患者在發生鏈球菌感染後易致復發,風濕熱第一次發作後頭3年內的復發率大約為75%,每次復發加重心臟損害,故防止鏈球菌感染對預防風濕熱復發十分重要。防止鏈球菌感染流行是預防風濕熱的重要環節,措施包括:

  (1)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如果發生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則風濕熱復發的危險性很大,不管有無明顯的癥狀,均可引起復發,即使積極治療有癥狀的感染,預防還可能失敗;

  (2)已患風濕熱者,應積極預防鏈球菌感染,一般以長效青黴素肌內註射進行預防,青黴素過敏者可以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作為預防用藥,但應慎防粒細胞缺乏癥;

  (3)積極徹底治療猩紅熱、急性扁桃體炎、咽炎、中耳炎和淋巴結炎等急性鏈球菌感染。治療鏈球菌感染應在確定鏈球菌感染之後立即開始:

  方案一,肌註芐星青黴素G,體重25kg者則用120萬單位,肌註1次;

  方案二:或肌註青黴素40萬單位,每日2次,共註10天;

  方案三:如對青黴素過敏,可用紅黴素30mg/kg/d,每日不超過1g,共用10天;

  (4)慢性扁桃體炎常有急性發作者,一般指每年發作2次或2次以上,應在風濕熱活動停止後手術摘除扁桃體。手術前1d及術後2—36用青黴素預防感染。

保健品查詢小兒風濕熱中醫治療方法

 

 一、中成藥

  1.濕熱痹沖劑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利濕通絡功效,適用於濕熱阻絡之風濕熱痹。

  用法用量:3~6歲每服1/3袋,6~9歲每服1/2袋,9歲以上每服1袋,每日2~3次。

  2.新癀片

  功能主治:通絡止痛,清熱消炎,活血化瘀功效,治療風濕熱之熱盛者。用法用量:3~6歲每服1片,6~9歲每服1/2-1片,9歲以上每服2片,每日3次。

  3.四妙丸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通筋利痹之功,治療風濕熱屬熱盛者。

  用法用量:3~6歲每服2g,6~9歲每服4g,9歲以上每服6g,每日3次。

  4.當歸拈痛丸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風活血,益氣養陰之功效,適用於風濕熱痹,經久不愈,耗傷氣血之證。

  用法用量:3~6歲每服2g,6~9歲每服3g,9歲以上每服6g,每日2次。

  二、專方驗方

  1.獨活二秦湯

  方劑:獨活12g,秦艽10g,秦皮10g,xi薟草10g,青風藤10g,石楠藤10g,雞血藤12g,忍冬藤15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風濕熱關節腫痛者。

  2.熏洗方

  (1)方劑:宣木瓜10g,秦艽、防風、防己、伸筋草、白芷各6g

  功能主治:適於濕熱痹痛;

  制法:水煎後乘熱熏洗四肢關節,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

  (2)方劑:南紅花10g,羌活15g,透骨草15g,防風15g,桑枝15g,木瓜20g

  功能主治:適於關節腫脹疼痛者;

  制法:水煎後熏洗患處,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

  3.清痹湯

  方劑:忍冬藤15g,青風藤12g,絡石藤12g,敗醬草10g,老鸛草10g,土茯苓10g,丹參10g。

  功能主治:適用於風濕熱關節腫痛較甚者。

  制法:水煎服,每日1劑。

  4.濕熱痹痛方

  方劑:蒼術10g,黃柏10g,知母10g,生石膏30g,茯苓12g,澤瀉10g,白術6g,桂枝10g,防己12g,生地12g。

  功能主治:適用於小兒急性風濕熱。

  制法:水煎服,每日1劑。

  5.抗風濕合劑

  方劑:虎杖15g,茜草12g,桑寄生10g,蘄蛇6g。

  功能主治:適用於風濕熱以關節腫痛為主證者。

  制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或共研細末,每服2~3g,日服3次。

  三、辯證方劑

  1.熱痹濕盛

  治法:利濕宣痹。

  方藥:二妙丸加味。蒼術、黃柏、海桐皮各15g 防己、滑石、地龍各10g,絲瓜絡、晚蠶砂各6g。便溏加木香、黃連;納呆加焦三仙、薏苡仁。

  2.熱痹熱盛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白虎加桂枝湯加減。生石膏、薏米各20g,知母、黃柏、防己各12g,桑枝、滑石各10g,黃連6g。口幹煩悶加藿香、佩蘭;口幹多飲加花粉、葛根、石斛;關節痛甚加赤芍、丹皮。

  3.熱痹陰虛

  治法:養陰清熱,利濕宣痹。

  方藥:生脈飲加味。生地、麥冬、黨參各15g,石斛、黃柏、桑枝各10g,五味子、晚蠶砂各6g。心悸甚加酸棗仁、丹參;氣虛加黃芪、茯苓;低熱不退加青蒿、丹皮。

中藥材查詢小兒風濕熱西醫治療方法

  本病治療藥物主要為抗風濕藥物,並預防復發,註意清除病灶,

  1.一般治療方法

  (1)休息可以減輕心臟負扭,應強調急性期臥床休息。

  (2)飲食以易於消化而富於營養為原則。有心衰者應低鹽飲食。

  (3)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

  方案一:普魯卡因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註射,共10~14天

  方案二: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黴素鈉)120萬單位,肌肉註射一次。

  方案三: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黴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4)嚴重心臟炎、心臟擴大者易發生心力衰竭以及心衰者,除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以外,應加用地高辛或靜註西地蘭及速效利尿劑如速尿等進行治療。

  2.抗風濕治療

  (1)水楊酸制劑是治療急性風濕熱的最常用藥物,對風濕熱的退熱,消除關節炎癥和血沉的恢復正常均有較好的效果。水楊酸制劑以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和水楊酸鈉較為常用,尤以阿司匹林效果最好。

  兒童每日80~100mg/kg;水楊酸鈉每日6~8g,分4次服用。使用水楊酸制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癥狀控制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

  但是阿司匹林等水楊酸制劑常有胃部刺激癥狀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制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臟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2)糖皮質激素與阿司匹林對風濕熱的療效方面並無明顯差別,且有停藥後“反跳”現象和較多的副作用,故一般認為,急性風濕熱患者出現心臟受累表現時,宜先用水楊酸制劑;如效果不佳,例如熱度不退,心功能無改善,則應及時加用糖皮質激素。可用潑尼松兒童每天2mg/kg,分3~4次口服。直至炎癥控制,血沉恢復正常。以後逐漸減量,以每天5~10mg為維持量;總療程需2~3個月。病情嚴重者,可用氫化考的松每天300~500mg;或地塞米松每天.25~0.3mg/kg,靜脈滴註。

  糖皮質激素停藥後應註意低熱,關節疼痛及血沉增快等“反跳”現象。在停藥前合並使用水楊酸制劑,或滴註促腎上腺皮質激素12.5~25mg,每天一次,連續三天,可減少“反跳”現象。

  (3)若有的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等水楊酸制劑,可用氯滅酸(抗風濕靈)0.2~0.4g,每日3次,或貝諾酯(benorilate)每日1.5~4.5g,分次服用,貝諾酯系阿司匹林與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的脂化物,對胃刺激較輕,吸收後在血中緩慢釋放出水楊酸。

  3.舞蹈病的治療

  可用苯巴比妥、安定等藥物,如有其他風濕熱的表現可應用阿司匹林治療。舞蹈癥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無明顯的神經系統後遺癥,耐心細致的護理,適當的體力活動和藥物治療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結果。患者應盡量安置於安靜的環境中,避免刺激。

  4.慢性心瓣膜病的治療

  除臨床上需給抗風濕藥物外,對無風濕活動臨床表現者,則治療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還可以進行洋地黃長期治療,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長期口服洋地黃,要隨時調整劑量,保持有效維持量。

  如有慢性扁桃體炎,於風濕熱控制後可摘除扁桃體,但在術前2~3天及術後1~2周註射青黴素,以防止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在拔牙前後也應如此治療。

  在心瓣膜嚴重損害時,可作瓣膜成形術或置換術,從而恢復瓣膜的正常功能,可使危重病兒的臨床癥狀顯著好轉。但由於兒童期存在不斷生長發育問題,可形成置換瓣膜相對狹窄現象,以及轉換瓣膜的耐久性、術後抗凝治療、預防感染等等問題,必須嚴重掌握適應證。一般認為其適合做手術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替換二尖瓣的適應癥:心功能Ⅲ至Ⅳ級;血栓栓塞發生2次以上;左房大,有心房纖顫、房壁鈣化者;進展性肺動脈高壓,病情逐漸惡化者。

  (2)替換主動脈瓣適應征:患兒各項客觀檢查指標為陽性,並有心肌缺血癥狀,雖心功能尚好(小於Ⅲ級)亦應作手術。主動脈瓣病變引致明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暈厥或心力衰竭者;

  5.預防復發

  (1)患過風濕熱的兒童,應長期用藥物預防鏈球菌感染。預防藥物首選長效青黴素,方法為每月肌註1次,劑最為120萬U。長期用藥預防至少5年;

  (2)若患兒臨床遇有鏈球菌咽部感染,應及時以青黴素治療,療程7~10日。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風濕熱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風濕熱應該做哪些檢查?

  1.鏈球菌感染檢查

  (1)抗鏈球菌溶血素“O”檢查

  鏈球菌感染一周後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開始上升,兩個月後逐漸下降。

  逐漸增高則對風濕熱和風濕活動診斷價值較大。若由高單位逐漸下降則為疾病緩解期。發病早期用過抗生素或激素者ASO可不增高;

  (2)抗鏈球菌胞壁多糖抗體(ASP)檢查

  根據鏈球菌胞壁多糖與人心瓣膜糖蛋白有共同抗原性的特性應用ELISA法測定ASt-IgMIgG風濕性心瓣膜炎的陽性率高達80%以上;非風濕性心瓣膜病鏈球菌感染後狀態急性腎炎病毒性心肌炎等陽性率僅約10%~13%。本試驗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3)抗透明質酸酶(AHT)測定

  小兒風濕熱時常>128U;

  (4)抗鏈球菌脫氧核糖核酸酶B測定

  小兒風濕熱時常抗鏈球菌脫氧核糖核酸酶B>250U;

  (5)抗鏈球菌二磷酸吡啶核苷酸酶(ASDA)測定

  當超過1∶275U提示有風濕熱或風濕活動。

  (6)抗鏈球菌激酶(ASK)檢查

  風濕熱時ASK滴度增高常>800U

  一般認為能同時檢查以上鏈球菌抗體試驗中的2項,每2周1次若試驗中的一種其兩個稀釋管或兩個以上稀釋管的抗體滴度增高是風濕熱或風濕活動的有力佐證

  2.風濕熱活動指標檢查

  包括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02球蛋白和粘蛋白增高等,但僅能反映疾病的活動情況,對診斷本病並無特異性。

  (1)血沉:增高與血中白蛋白降低γ-及α2-球蛋白升高有關當風濕熱合並心衰或應用水楊酸類激素時可不增快;

  (2)C-反應蛋白(CRP):陽性表明血清中有能沉淀肺炎鏈球菌膜上C多糖體的球蛋白存在本試驗雖無特異性但其水平與風濕活動程度成正比;

  3.反映結締組織膠原纖維破壞的試驗

  (1)血清糖蛋白增多:a1>20%,a2>38%,此外血清蛋白己糖增高(正常值l210±21mg/L);氨基己糖增高(正常值為830±41mg/L);

  (2)血清黏蛋白試驗:血清黏蛋白>40mg/L(4mg/dl)為陽性;

  (3)血清二苯胺反應 >0.25光密度單位;

  4.血清循環免疫復合物試驗

  (1)補體試驗

  血清補體C3增高免疫球蛋白IgAIgG也可增高;

  (2)外周血淋巴細胞促凝血活性檢查

  基於風濕熱有細胞免疫參與應用鏈球菌胞膜或胞壁多糖抗原為特異性抗原刺激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發現其凝血活性增高陽性率達80%以上(正常人單純鏈球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者陽性率僅為4%~14%)可作為風濕熱或風濕活動的證據;

  (3)抗心肌抗體測定

  其原理是鏈球菌胞膜與哺乳動物心肌具有共同抗原性可吸附風濕熱患者血清中特異性抗心肌抗體其陽性率可高達70%尤其對判斷有無心臟受累有較大意義;

  5.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常見改變為P-R間期延長,或可見Ⅱ度、偶見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其他可見ST和T波改變,Q-T間期延長等。心房顫動少見。

  6.X線檢查

  示心臟輕至中度擴大,以左室為主。

  7.超聲檢查

  可估量二尖瓣和(或)主動脈瓣反流或狹窄的程度,確定心室擴大的程度和心包積液的存在及積液量;對於發現心臟瓣膜病變,尤其對於發現臨床無雜音的心臟瓣膜病變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鑑別

小兒風濕熱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與病毒性心肌炎相鑒別

  病毒性心肌炎無心外的風濕表現,而且急性期後雜音趨輕,不似風濕性瓣膜病雜音響亮且持久不消。病毒性心包炎可聞摩擦音,但多不伴雜音。心電圖多表現為ST段或T波改變、期前收縮,而非P-R間期延長。

  2.與幼年型類風濕病相鑒別

  關節的癥狀遷延時久,以後留有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而風濕性關節炎即使未經治療,亦能於數日內自行消失,不留後遺癥。類風濕病不侵犯心瓣膜。

  3.與先天性二尖瓣病變相鑒別

  出現心臟癥狀早,常在3歲以內發現器質性心臟雜音,無心外風濕的表現。

  4.與非特異性肢痛(生長痛)相鑒別

  多發生於下肢,夜間或入睡尤甚,喜按摩,局部無紅腫。

  5.與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相鑒別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為全身膿毒血癥的局部表現,中毒癥狀重,好累及大關節,血培養陽性,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水楊酸制劑無效。

  6.與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和肉芽腫相鑒別

  急性白血病除發熱、骨關節疼痛外,有貧血、出血傾向、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周圍血片可見幼稚白細胞,骨髓檢查可予鑒別。應註意血象和骨髓象的變化。其他淋巴瘤和良性肉芽腫也有類似的癥狀。

  7.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相鑒別

  系統性紅斑狼瘡有發熱、關節痛、心臟炎、腎臟病變等,類似風濕熱,但有對稱性面部蝶形紅斑,白細胞計數減少,ASO陰性,血中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有時有抗Sm抗體陽性,有助於排除本病。

  8.與萊姆病(Lyme病)相鑒別

  萊姆病是由蜱傳播的一種流行病。臨床表現為發熱,慢性遊走性皮膚紅斑,反復發作性不對稱性關節炎。多發生於大關節,可有心臟損害,多影響傳導系統,心電圖示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亦可出現神經癥狀,如舞蹈癥、腦膜腦炎、脊髓炎、面神經麻痹等。實驗室檢查循環免疫復合物陽性,血沉增快。血清特異性抗體測定可以鑒別。

  9.與結核性關節炎(結核性風濕熱)相鑒別

  多為單個關節受累,好發於經常活動受摩擦或負重的關節,如髖、胸椎、腰椎或膝關節,關節疼痛但無紅腫,心臟無病變,常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灶。X線顯示骨質破壞。可出現結節性紅斑。抗風濕治療無效,抗結核治療有效。

  10.與結核菌感染過敏性關節炎(Poncet病)相鑒別

  體內非關節部位有確切的結核感染灶,經常有反復發作的關節炎表現,但一般情況良好,X線顯示無骨質破壞。水楊酸類藥物治療癥狀可緩解但反復發作,經抗結核治療後癥狀消退。

  11.與鏈球菌感染綜合征相鑒別

  在急性鏈球菌感染的同時或感染後2~3周出現低熱,乏力,關節酸痛,血沉增快,ASO陽性。心電圖可有一過性過早搏動或輕度ST-T改變,但無心臟擴大或明顯雜音。經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後,癥狀迅速消失,不再復發。

  12.與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相鑒別

  多見於原有心瓣膜病變者。有進行性貧血,脾臟腫大,瘀點瘀斑,杵狀指,可有腦、腎或肺等不同部位的栓塞癥狀,反復血培養陽性。超聲心動圖可在瓣膜上發現贅生物。


並發症

小兒風濕熱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小兒風濕熱可侵犯心臟,關節、皮膚、漿膜、血管、腦、肺、腎等組織器官,但是在臨床小兒受累部位,常以心臟及關節損害為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報道此病的並發癥。此病隻是在急性發作後常遺留輕重不等的心臟損害,尤以瓣膜病變最為顯著,形成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或風濕性瓣膜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風濕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