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小兒肝炎再生障礙性貧血綜合征屬獲得性再生障礙性貧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發病原因病因尚未明確。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期間或感染以後常發生全血細胞減少,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也常應用抗生素和其他藥物治療,因此,難以明確再障是感染、藥物引起的還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甚至有時感染性疾病是全血細胞減少引起的,而不是病因。引起再障的肝炎類型至今尚未肯定,約80%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可能為丙型肝炎,其餘由乙型肝炎引起。肝炎相關性再障臨床上有兩種類型:急性型居多數,起病急,肝炎和再障發病間期平均10周左右,肝炎已處於恢復期但再障病情重,生存期短,發病年齡輕,大多系在非甲非乙型肝炎基礎上發病;慢性型屬少數,大多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礎上發病,病情輕肝炎和再障發病間期長,生存期也長。其發病機理仍不清楚。肝炎病毒對造血幹細胞有直接抑制作用,還可致染色體畸變,並可通過病毒介導的自身免疫異常病毒感染尚可破壞骨髓微循環。
【發病機制】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再障的發生主要是骨髓造血微環境的改變和幹細胞受損。血細胞的生成,需要細胞周圍供應造血原料,紅髓中毛細血管床呈現許多擴張段,稱為竇狀隙,它是毛細血管床的功能單位。應用60Co照射小鼠骨髓,在放射反應期首先看到血竇基底膜和外層的外膜細胞嚴重損害,造血細胞亦遭破壞,造血恢復期先出現血竇的恢復和少量造血細胞,然後才出現竇恢復和少量造血細胞,然後才出現竇周圍造血細胞的恢復。因此曾認為骨髓微環境的損害是產生再障的根本原因,造血幹細胞的損害是繼發的。近年有的試驗證明正常的多能幹細胞可在再障病人的骨髓中繁殖,說明再障的原因並非單獨由於骨髓微環境損害所致,可能與宿主幹細胞的受損也有關系。總之,再障的發病機理尚未十分明瞭,已知因素是骨髓多能幹細胞及微環境受損而產生一系列機能與形態變化,進一步導致全血細胞減少。
1.自身免疫機制學說:近年醫學界發現再障病人可有淋巴細胞總數下降,E-玫瑰花結絕對值、皮膚超敏反應和巨噬細胞功能有不同程度降低。急性型尚有裂解素和γ球蛋白減低,故產生再障的原因尚有免疫因素。肝炎患者可產生各種抗體,其中許多抗體與組織間有交叉反應性,抗體的產生使宿主的自身識別系統功能障礙,導致骨髓衰竭。
2.肝臟損傷學說:肝臟損害不能提供正常所需的造血營養物質,對中間代謝產物喪失解毒能力,產生的毒性物質所致的骨髓損傷。
3.基因學說:病毒直接影響造血基因,實驗研究證明傳染性肝炎病毒可使白細胞發生染色體畸變。
4.肝炎病毒對骨髓的侵襲:破壞幹細胞的復制,導致原始細胞中幹細胞的損傷,使造血細胞染色體發生異常。
【治療】 本病征應按肝炎治療同時按再生障礙性貧血做雙軌治療。 1.一般治療:患者需註意休息,適當進行活動;提供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註意臥室、皮膚、口腔及飲食衛生,有條件可住血液層流病房。 2. 對癥治療:治療肝炎。 3. 雙軌治療:采用雄性激素、皮質激素、抗生素和積極支持療法,常不能改變其預後,存活率僅10%左右。雄性激素和支持療法早期可使網織細胞增加,但粒細胞、血小板數難以回升。近年來使用免疫抑制藥、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骨髓移植和胚肝等治療,使存活率明顯提高。部分一次免疫抑制療法無效的病例,重復第2次治療而獲得成功,若免疫抑制療法失敗者應早作骨髓移植,胎兒造血細胞移植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輸入的胎兒造血細胞越多越好,一般應為骨髓細胞的3~6倍,選擇胎齡4~5個月胚肝,因其粒系祖細胞含量達到最高峰,最宜選作移植。 4.中醫治療:治宜補腎為本,兼益氣活血。常用中藥為鹿角膠、仙茅、仙靈脾、黃芪、生熟地、首烏、當歸、蓯蓉、巴戟、補骨脂、菟絲子、枸杞子、阿膠等。 【預後】 本病征預後嚴重,病死率高達85%~90%,女性患者較男性略差。Gluckman等認為,治療前血液檢查結果,對預後判斷有重要價值,粒細胞<0.2×109/L,網織細胞<10×109/L,1年存活率僅40%,超過上述數值患者,1年存活率為77%。Gamitta將肝炎再障綜合征分為兩組,一組粒細胞和血小板嚴重受抑制,淋巴細胞比例>80%~85%,病死率高達90%,大多數病例在3個月內死於感染或出血,失去自行緩解和獲得療效的機會;另一組骨髓輕度受抑制,周圍血計數較高,因此,有足夠的時間獲得療效或自行緩解,骨髓細胞增生顯著低下,非造血細胞比例增高者預後差。
保健品查詢小兒肝炎再生障礙性貧血綜合征中醫治療方法a
中藥材查詢小兒肝炎再生障礙性貧血綜合征西醫治療方法a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肝炎再生障礙性貧血綜合征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