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圖片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介紹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ediatric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是最常見的兒童腫瘤性疾病,是指前體B、T或成熟B淋巴細胞發生克隆性異常增殖所致的惡性疾病。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占兒童急性白血病的80%,發病率高峰在3歲至7歲之間。近40年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對兒童ALL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瞭巨大的成就,兒童ALL已成為可以治愈的惡性腫瘤,是當今療效最好、治愈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性疾病之一。目前小兒ALL的完全緩解(CR)率可達95%以上,5年以上持續完全緩解(CCR)率可達65%~80%。我國小兒急性白血病的發病率約為1/10萬,其中以總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占多數。


原因

  (一)發病原因

  其病因與發病原理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導致發生兒童白血病的因素包括遺傳、環境、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因素,但對每一個白血病患兒來說常不能確定其個體的致病原因。

  (1)環境因素:

  輻射因素:接受X線診斷與治療、32P治療、原子彈爆炸的人群白血病發生率高。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發生原子彈爆炸後,當地白血病發病率增高即證實這一點。接觸治療性輻射也增加白血病的發病率。

  化學因素:苯、抗腫瘤藥如烷化劑和足葉乙甙、治療銀病的乙雙嗎啉等均可引起白血病。其他與ALL發病可能有關的化學物品有除草劑、殺蟲劑、孕婦酗酒、避孕藥、煙草及化學溶劑,但這些因素與ALL發病的確切關系尚不肯定。

  (2)感染因素:

  Smith等研究發現孕婦宮內胎兒感染可增加5歲以下兒童患ALL的危險。感染導致ALL危險性增加的機制可能是感染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增加。資料證明EB病毒感染可能與L3型ALL相關,也有ALL發病與HIV感染相關的病例報告。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兒童ALL高發病率有關。改善公共衛生狀況可降低母親孕期感染及新生兒感染。對降低ALL的危險性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母乳喂養可降低嬰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喂養方式與兒童急性白血病(AL)的相關性報道不一,目前的觀點傾向於母乳喂養可降低兒童白血病發生的危險。與感染相關的其他因素包括免疫接種、動物接觸史、藥物應用史(如氯黴素)、季節變化等,它們與兒童白血病的確切相關性尚無定論。

  (3)免疫缺陷:

  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淋巴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增高。

  (4)先天性基因(遺傳)因素:

  基因突變或是缺陷:傢族性白血病占白血病的7‰,同卵雙生同患白血病的機率較其他人群高3倍,B細胞CLL呈傢族性傾向。早期文獻報道對確診時年齡2個月和14歲的同卵雙胞胎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證明,來自宮內同一胎兒、同一細胞擴增或突變後的同卵雙生的同胞ALL的發生是一致的。由於這種疾病在雙胞胎沒有臨床的和生物學上的差異。有人猜測某些獨生子的白血病可能起源於胎內。並且進一步推測附加因素或出生後環境因素導致在出生後的任何時間發生白血病。為驗證這一假設,研究者用新生兒血印記檢測現有的克隆或與患者相關的特殊白血病相關融合基因序列(TEL-AML1),發現t(12;21)與TEL的非易位等位基因的缺失之間的相關性在B系ALL最常見。這些研究提示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為胎內起源。有報告白血病患兒(包括ALL)同胞的白血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2~4倍。單卵雙胎中一個發生白血病後,另一個發生白血病的機會高達25%;發病年齡越小,另一個發病的機會越高;當發病年齡>7歲時,另一個發病的機會明顯減少。說明白血病的發生可以有先天性遺傳因素參與,但確切的基因因素尚未十分明瞭。目前已檢出的畸變有t(1;19)、t(7;10)、t(8;21)、t(9;22)、t(12;21)t(15;17)、TAL1D、dup(11q23)等8種染色體畸變。

  先天性疾病:如Fanconi貧血、Downs綜合征、Bloom綜合征等,白血病發病率均較高。

  (5)其他血液病:

  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和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陣發性血紅蛋白尿、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血液病最終可能發展成急性白血病,特別是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二)發病機制

  有關白血病發病機制的研究甚多,包括對分子遺傳改變、預後因素、分子流行病學及藥物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推測有兩種可能,即獲得性遺傳損傷可激活細胞的初始致癌基因或滅活腫瘤抑制基因(抗癌基因),二者均可導致腫瘤監控能力丟失,使白血病細胞失控性增殖。這些遺傳學上的改變可以為點突變、基因擴增、基因缺失或染色體易位。染色體易位在許多白血病中可以見到。易位可隱藏一個基因到新的位置,使新的初始致癌基因變為啟動子或在其他獨特基因上成為增強因子。例如在t(8;14)這個染色體易位上,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的增強因子是與MYC基因接近的並列成分,導致Burkitts淋巴瘤。易位也可以發生在兩個基因之內,導致基因重排和嵌合蛋白。如在ALL和CML上發現的t(9;22)易位。混合白血病(mix lin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和11q23異常可以發生在淋巴系和髓系白血病,如Ph染色體可以在Ph染色體陽性ALL的髓系或紅細胞系的早期細胞中檢出,提示在ALL患者,除淋巴系統外可累及多系造血幹細胞。

  病理改變:白血病細胞積聚在骨髓內取代瞭正常的造血細胞,並向肝,脾,淋巴結,中樞神經系統,腎和性腺擴散.由於這些細胞是由血液所攜帶,因而可浸潤任何器官或部位.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常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常累及齒齦;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可在任何部位造成局部性損害(粒細胞性類肉瘤或綠色瘤).白血病浸潤表現為未分化的圓形細胞成片狀,除中樞神經系統和骨髓外,一般其對器官功能的破壞極小.腦膜的浸潤導致顱內壓增高;骨髓浸潤取代瞭正常造血則引起貧血,血小板減少和粒細胞減少.


症狀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各類型小兒急性白血病臨床表現相似,其主要臨床表現歸結為貧血、出血、發熱和白血病細胞對全身各臟器、組織浸潤引起的癥狀。臨床癥狀和體征由骨髓衰竭或白血病細胞浸潤所致。除T-ALL起病較急外,一般起病相對緩慢。從起病到診斷可長達數月,也可以驟然起病,以不規則發熱、急速的進行性蒼白、明顯的出血癥狀和骨關節疼痛等癥為首發表現,起病數天至數周即得以診斷,但多數病人在起病後2~6周內明確診斷。

  1.貧血 常早期出現,輕重不等,表現為進行性蒼白,以皮膚和口唇黏膜較明顯,可出現活動後氣促、心悸、顏面水腫、虛弱無力等癥狀。T-ALL由於發病較急,確診時貧血反而不嚴重。貧血和出血程度常不成比例。

  2.出血 極大部分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膚和黏膜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表現為皮膚紫癜、烏青和瘀斑,甚至發生皮下血腫。齒齦出血、鼻出血、口腔黏膜滲血,嚴重者可出現眼底視網膜出血,導致視力減退、顱內壓增高。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臨床表現為便血、嘔血和尿血。顱內出血時表現為頭痛、嘔吐、抽搐和昏迷等。出血主要是血小板明顯減少,血小板功能異常、凝血因子減少、白血病細胞浸潤、細菌毒素等均可損傷血管而引起出血。T-ALL偶可發生DIC,可能由於原始T-ALL細胞釋放凝血酶、激酶等物質所致。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常伴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而出現全身廣泛出血。

  3.發熱 半數以上患兒有發熱、熱型不定。多數患兒起病時有不同程度發熱,可為低熱、不規則發熱、持續高熱或弛張熱,暫時性熱退時常大汗淋漓。較高發熱常提示繼發感染,主要與成熟粒細胞明顯減少相關。常見的感染部位有呼吸系統、敗血癥、齒齦、口腔潰瘍、皮膚癤腫、腸道炎癥,肛周炎也頗為常見。上述各種感染可單獨發生也可混合感染,臨床常表現為不規則或弛張性發熱。

  4.全身癥狀:進行性面色蒼白、困倦和軟弱無力、食欲減退、盜汗、虛弱,與貧血嚴重程度相關。亦有最初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發熱時往往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或尿頻、尿急等泌尿道感染癥狀。或出現皮疹,然後出現無力等癥狀。

  5.白血病細胞在臟器浸潤表現

  (1)網狀內皮系統浸潤:約2/3患兒有脾臟輕或中度腫大,肝臟多輕度腫大,質軟。淋巴結腫大多較輕,局限於頸、頜下、腋下、腹股溝等處。有腹腔淋巴結浸潤者常訴腹痛。

  (2) 骨骼和關節疼痛:約有1/4的患兒以骨或關節痛為起病的主要癥狀。這是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骨膜或骨膜下出血所致。表現為持續性並陣發性加劇的骨、關節疼痛或腫痛,行動受礙,多見於膝、脛骨、胸骨、踝、肩、腕、肘關節處,易被誤診為風濕關節炎或骨髓炎。兒童多見。胸骨壓痛對白血病診斷有一定價值。

  (3)中樞神經系統浸潤:常無癥狀,可表現為頭痛、頭暈、煩躁,嚴重時出現嘔吐、頸項強直、視盤水腫所致視力模糊、視神經乳頭水腫和腦神經、脊髓癱瘓等。甚至發生癲癇樣發作,意識障礙等。

  (4)腮腺浸潤:表現為兩側腮腺無痛性增大,質地較硬,無壓痛或輕度壓痛。

  (5)睪丸浸潤:主要表現為一側無痛性腫大,質地堅硬,壓痛不明顯,透光試驗呈陰性。隨著病程的延長,若不采用有效預防措施,睪丸白血病的發生將增多。合並睪丸白血病的平均病程為13個月,大多在骨髓處於完全緩解時發生。若不及時治療,則可導致骨髓復發。

  (6)腎浸潤:腎臟浸潤常見,可發生蛋白尿、血尿。有時腎臟明顯腫大可在兩側腹部觸及,腹部B型超聲或CT可見腎臟有多發性浸潤灶。

  (7)皮膚和粘膜病變特異性皮膚損害表現為彌漫性斑丘疹、紫藍色皮膚結節或腫塊等。急非淋相關的良性皮膚病變有Sweet綜合征和壞疽性膿皮病,激素治療有效。白血病細胞浸潤可出現牙齦增生、腫脹。

  (8)其他:如胃腸道、肺、胸膜和心臟浸潤時,引起相應臟器功能障礙的癥狀。合並縱隔淋巴結腫大或胸腺浸潤,可產生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胸腔積液多見於急淋。

  臨床分型:

  一 臨床一般將ALL分為標危(SR)和高危(HR)兩大類。1998年6月山東蓉城中華醫學會兒科血液學組“小兒急淋白細胞診療建議”分型如下:

  1.<12個月的嬰兒白血病。

  2.診斷時已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和(或)睪丸白血病(TL)者。

  3.染色體核型為t(4;11)或t(9;22)異常。

  4.小於45條染色體的低二倍體。

  5.診斷時外周血白細胞計數>50×109/L。F.潑尼松誘導試驗60mg/(m2·d)×7天,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細胞≥1×109/L(1000/μl),定為潑尼松不良效應者。

  6.標危ALL誘導化療6周不能獲完全緩解(CR)者。

  高危ALL(HR-ALL):具備上述任何一項或多項危險因素者。

  標危ALL(SR-ALL):不具備上述任何一項危險因素者伴有或不伴有t(12;21)染色體核型和≥50條染色體的高二倍體B系ALL。

  二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3種亞型如下:

  1 L1: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以小細胞(直徑≤12μm)為主,治療反應較好。90%兒童ALL形態分型為L1,

  2 L2: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直徑>12μm)為主,治療反應相對較差。

  3 L3: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大小較一致,以大細胞為主;胞漿量較多,深藍色,空泡常明顯,呈蜂窩狀,亦稱伯基特(Burkitt)性白血病,治療緩解率很低。

  診斷:

  臨床上出現典型的不明原因的貧血、出血、發熱和不能以感染完全解釋的發熱,以及多臟器浸潤癥狀表現,體格檢查中發現有肝、脾、淋巴結腫大者,尤其有腮腺、睪丸和軟組織浸潤腫大者,以及伴有骨、關節痛明顯者應考慮本病的診斷。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發現≥2個系列異常或見有骨髓中原始加幼稚細胞≥30%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進一步做骨髓塗片檢查。骨髓檢查對於診斷十分重要,但應註意白血病細胞在體內分佈不均勻現象,必要時行多部位穿刺方能確診。若是發病初期,癥狀、體征不典型,外周血不見原幼細胞,此時診斷有一定難度。


飲食保健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吃什麼好?

  清淡又富有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高營養飲食如:鮮奶、雞蛋、豬瘦肉;新鮮蔬菜(比如菠菜、油菜、胡蘿卜、銀耳、香菇、木耳)。

  不宜吃韭菜、蒜苔、洋蔥、新鮮水果。不宜吃酸性水果,如酸蘋果、獼猴桃,同時避免吃一些辛辣油炸食物,比如辣椒、生蔥、生薑、生蒜、羊肉、狗肉、海鮮,以及烏雞、甲魚也不宜過量服用。

  食療方法

  一、溫熱瘀體型白血病

  【臨床表現】 壯熱、鼻衄、牙宣、粘膜皮膚瘀點瘀斑,心煩便秘,口幹,舌質絳紅少津,苔黃燥,脈弦滑數。

  【食療藥膳】

  1、草莓檸檬汁:草莓90克,蜂蜜50毫升,檸檬汁90毫升,西瓜汁60毫升。將草莓絞取汁液和其他原料混合調勻,加些冰塊,即可飲服。每日2-3次。

  2、蘆薈飲:蘆薈葉1片(約30厘米長),白糖25克,蘋果1個,梨1個。將蘆薈、蘋果、梨用壓榨機壓榨出汁,汁液加糖調和,即可飲用。每日2次。

  3、生地紫草茜草根粥:生地30克,紫草15克,茜草根15克,粳米60克。將生地、紫草、茜草根加水500毫升,煎熬成300毫升,藥汁,加入適量清水和粳米煮粥食用。

  二、氣陰兩虛型白血病

  【臨床表現】 心悸氣短、低熱盜汗、頭暈耳鳴、口咽幹燥,睡眠不寧,舌淡紅,少苔,脈沉數。

  【食療藥膳】

  1、海參天冬粥:海參100克,天冬25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將海參切片;天冬切斜條煎取濃汁,去渣,入粳米、海參煮粥,煮沸加入冰糖適量,至粥熟食用,每日1-2次。

  2、沙參玉竹蟲草燉龜肉:沙參、玉竹各15克,冬蟲草5克,龜肉100克,同放入燉盅文火隔水燉3小時,調味飲湯食肉。


護理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應該如何護理?

  每日用淡鹽水、呋喃西林含嗽液漱口,以防止口腔感染,保持大小便通暢,註意肛門周圍的清潔,大便後可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

  飲食搭配要合理,攝入蛋白質及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多吃新鮮水果,忌煙酒。

  限制活動,臥床休息,註意安全,補充足夠營養,有心悸氣促的患者可給予氧氣吸入,做好輸血護理。


治療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避免接觸有害因素 避免接觸有害化學物質、電離輻射等引起白血病的因素,應加強各種防護措施;避免環境污染,尤其是室內環境污染;註意合理用藥,慎用細胞毒藥物等。在工作中接觸電離輻射及有毒化學物質(苯類及其衍生物)的工作人員,應加強防護措施,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2.大力開展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預防接種。

  3.做好優生工作,防止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三體、范可尼貧血等。

  4.  加強體育鍛煉,生活起居要規律,註意飲食衛生,調情志,忌鬱怒,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機體處於良好的狀態。禁止服用對骨髓細胞有損害的藥物如氯黴素、乙雙嗎琳等。

保健品查詢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材查詢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治療原則:

  近20年來,由於新的抗白血病藥物不斷出現,新的化療方案和治療方法不斷改進,ALL的預後明顯改善。現代的治療已不是單純獲得緩解,而是爭取長期存活,最終達到治愈,並高質量生活。其目的是盡量殺滅白血病細胞,清除體內的微量殘留白血病細胞,防止耐藥的形成,恢復骨髓造血功能,盡快達到完全緩解,盡量少損傷正常組織,減少治療晚期的後遺癥。

  2.支持治療:

  應註意休息。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3.對癥治療:

  註意口腔、鼻咽部、肛門周圍皮膚衛生,防止粘膜潰瘍、糜爛、出血,一旦出現要及時地對癥處理。一般說來,真菌感染可用制黴菌素、克黴唑、咪康唑等;病毒感染可選擇Ara-c、病毒唑。粒細減少引起感染時可給予白細胞、血漿靜脈輸入以對癥治療。顯著貧血者可酌情輸註紅細胞或新鮮全血;自身免疫性貧血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丙酸睪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有嚴重的出血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輸全血或血小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粒),易並發DIC,一經確診要迅速用肝素治療,當DIC合並纖維蛋白溶解時,在肝素治療的同時,給予抗纖維蛋白溶解藥(如對羧基芐胺、止血芳酸等)。必要時可輸註新鮮血或血漿。對白細胞計數很高的病人在進行化療時,可因大量白細胞被破壞、分解,使血尿酸增高,有時引起尿路被尿酸結石所梗阻,所以要特別註意尿量,並查尿沉渣和測定尿酸濃度,在治療上除鼓勵病人多飲水外,要給予嘌呤醇10mg/kg·d,分三次口服,連續5~6天;當血尿酸>59um01/L時需要大量輸液和堿化尿液。

  4.ALL化療

  包括誘導緩解治療、緩解後鞏固治療、CNSL預防性治療、再誘導治療、維持和定期強化治療。

  緩解治療: ALL誘導緩解治療首選國內外常用的標準方案VDLP方案:即長春新堿(VCR)1.5mg/m2,每周1次×4次;柔紅黴素(DNR)30mg/m2,每周1次,共2~3次(HR-ALL用3次,SR-ALL用2次);門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6000~10000U/m2。隔天1次,共6~8次(HR-ALL用8次,SR-ALL用6次);潑尼松(Prednisone)每天60mg/m2。分3次口服,共28天,減停7天。95%病人在28~35天時能達完全緩解(CR)。

  緩解後鞏固治療:推薦用CAT方案,環磷酰胺(CTX)800~1000/m2第1天,阿糖胞苷(Ara-C)每天100mg/m2×7天,2次/d(每12個小時1次),皮下註射,硫鳥嘌呤(6-TG)或巰嘌呤(6-MP),每天75mg/m2,晚間頓服×7天;HR-ALL時可采用中、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1~2g/m2,每12個小時1次×(4~6)次,環磷酰胺(CTX)和巰嘌呤(6-MP)同上。

  CNSL及其他髓外白血病預防:采用大劑量甲氨蝶呤(HD-MTX)增加血液和腦脊液中的藥物濃度,可有效預防CNSL及睪丸白血病的發生。全身化療藥物中采用腦脊液濃度較高藥物如依托泊苷(VPl6)和IDA。鞘內註射甲氨蝶呤(MTX)和(或)阿糖胞苷(Ara-C)對預防和治療CNSL有肯定的療效,目前多主張按年齡的三聯鞘註給藥。大劑量甲氨蝶呤(HD-MTX)在鞏固治療休療結束後開始,每隔10~15天1次,用3次,以後每3個月1次,高危(HR-ALL)共用6~9次,低危(LR-ALL)共用4~6次。每次甲氨蝶呤(MTX)劑量為3000mg/m2,1/6靜脈推註15min(不超過500mg),餘量於24h內均勻滴入。在推註後30~120min鞘內註入“三聯”化療。於治療起第37小時用四氫葉酸鈣(CF)151mg/m2共6~8次,首劑靜註,以後可改每6小時1次口服。有條件者檢測血漿MTX濃度(<0.1mol/L為無毒性濃度),以調整四氫葉酸鈣(CF)應用的次數和劑量。若44h時<1mol,68h時<0.1mol,則CIF用6次即可,否則要延長並增加解救劑量。預防毒性措施包括水化堿化,化療前3天起口服碳酸氫鈉0.5~1.0g,3次/d,化療當天起用5%碳酸氫鈉5ml/kg靜滴,每天補液1/5張含鈉溶液3000ml/m2,24h內均勻滴入,共4天。用藥前肝、腎功能必須正常。顱腦放療隻對有CNSL發生高危因素的患兒進行顱腦放療,而且放療劑量由24Gy減至18Gy。

  再誘導治療:一般在第3次大劑量甲氨蝶呤(HD-MTX) 四氫葉酸鈣(CF)10~14天起,HR-ALL的早期強化治療分2個階段,第1階段用VDLP,與誘導治療的不同之處是柔紅黴素(DNR)和長春新堿(VCR)每周1次共2次,潑尼松劑量每天45mg/m2共14天,逐漸減量,7天內停藥,口服。第2階段用依托泊苷(VP-16)每次200mg/m2,阿糖胞苷(Ara-C)每次300mg/m2,每3天1次,共3次,靜滴。SR-ALL的早期強化隻用VDLP。

  維持治療和定期強化治療:主要用藥硫嘌呤(6-MP)和甲氨蝶呤(MTX),間斷加用長春新堿(VCR)和潑尼松。這種治療對60%~80%的標危ALL均有效並能很好地耐受。甲氨蝶呤(MTX)肌註20~30mg/m2,每周1次,共3周,同時巰嘌呤(6-MP)每天75mg/m2,共21天,口服;後接長春新堿(VCR)1.5mg/m2次,潑尼松劑量每天45mg/m2,共7天;如此每4周1個周期,周而復始,並根據個體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調整甲氨蝶呤(MTX)和巰嘌呤(6-MP)劑量,使白細胞計數維持在(2.8~3.0)×109/L。HR-ALL患兒每12個月用VDLP一療程(同再誘導第一階段)作為強化治療。SR-ALL總治療期限男孩為3年,女孩2.5年;HR-ALL則各延長6~12個月。

  CNSL治療:按劑量“三聯”鞘註化療8次,隔天1次至腦脊液中腫瘤細胞消失(一般鞘註2~3次後腦脊液大多轉陰),以後每周2次至總共8次。對已有足夠身高的大年齡患兒同時做全脊髓放療,對小年齡患兒則在全顱放療的同時增加鞘內化療每周1次共2次。如起病時已有CNSL,則在再誘導治療結束後做全顱、全脊髓放療。放療後每8周鞘註“三聯”1次,直至終止治療。

  睪丸白血病(TL)治療:若是單側TL,可做病側睪丸放療(以病側為主,但對側常受影響)或病側睪丸切除。如起病時已有TL,應按原治療方案進行全身性誘導、鞏固等治療,在誘導結束後做TL局部治療。若CR中發生TL,在治療TL的同時,給予VDLDX和依托泊苷(VP-16) 阿糖胞苷(Ara-C)方案各1個療程做全身治療,以免由TL引發骨髓復發。

  5.復發的治療 小兒ALL復發最常見的部位是骨髓,其次是中樞神經系統和睪丸。可繼續使用VP方案或Ara-C5-10mg,每日1次靜註,共4次,或DRNlmg/kg·d,靜註,共4天。

  6.放射治療:

  脾臟照射:脾腫大,疼痛,不能手術者。照射量1000~2000cGy/3~10次,3至12天。 硬膜外浸潤壓迫脊髓:照射野上下均超出病灶區2個椎體,照射量為300~400cGy/次,照射3次後,改為200cGy/次,照射15次。中樞神經系統照射:主要用於病部白細胞計數增高,T細胞型,血小板減少,淋巴結及脾臟腫大明顯者。①預防性照射,經化療癥狀緩解後開始照射,全顱采用兩側野對穿照射,照射量為1800~2200cGy。②治療性照射:聯合化療,全顱照射1800cGy。③復發治療:行中樞性照射,顱部2000~2500cGy,骨髓1000~1250cGy。全射量髓消除:800cGy/次,用3天。

  6.免疫治療:

  近年來,免疫治療已逐漸被臨床應用,常用的藥物有BCG、TF、IFN等。

  7.骨髓移植:

  髓移植由於受骨髓來源和價格等因素影響外,骨髓移植的患者常發生抗宿主病(GVHD),5年內復發率也高達70%

  (二)預後

  兒童患者的可能結果優於成年人,治愈率為80%。男孩比女孩差;年齡在l歲以下和9歲以上的兒童差;自然病程較短,若不治療,一般多在6個月內死亡,平均病程約3個月。目前兒童ALL被認為是一種可治愈的惡性腫瘤。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一 體格檢查

  可見增大的肝臟和脾臟,皮膚青紫(瘀斑)及出血現象(瘀點、紫癜等)。

  二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WBC)計數:白細胞總數可高於100×109/L,約30%在5×109/L以下。低增生性ALL時白細胞數可很低,高增生性時可高至數十萬。

  全血細胞計數(CBC):提示貧血及血小板計數偏低,網織紅細胞正常或低下。貧血程度輕重不一,發病急者,貧血程度較輕。血小板大多減少,約25%在正常范圍。

  外周血象:類似再生障礙性貧血,三系均降低,也未見幼稚細胞。較多患兒外周血中可見到幼稚細胞。未成熟淋巴細胞在分類中的比例可因診斷早晚和分型而不同。多數超過20%,亦有高達90%以上者。少數病人在早期不存在未成熟淋巴細胞,此類白血病分類中以淋巴細胞為主。外周血象紅系、髓系和巨核系中常有≥2系的異常變化,多數患兒有貧血。貧血一般為正細胞正色素性。但嚴重者,其MCV可能增高,可能由於骨髓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少數患兒可因外周血變化不明顯或基本正常而被忽略並延誤診斷。

  骨髓穿刺:細胞數增加(細胞過多)以及淋巴母細胞增加。外周血的異常變化不能作為白血病的診斷依據,當臨床懷疑白血病時,需及時作骨髓穿刺塗片以明確診斷。

  腦脊液檢查:ALL應常規作腦脊液檢查,包括腦脊液常規細胞計數及分類、生化、離心甩片找腫瘤細胞。

  出血時間:延長,可能由於血小板質與量異常所致。白血病發病時可造成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減少,從而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和出血。

  肝功能檢查:SAST輕度或中度升高。由於骨髓白血病細胞大量破壞,致使LDH增高。

  三.影像學檢查

  胸部X線平片檢查:有5%~15%的患兒可見縱隔增寬和腫物,為胸腺浸潤或縱隔淋巴結腫大。

  骨X線平片:長骨片約50%可見廣泛骨質稀疏,骨幹骺端近側可見密度減低的橫線或橫帶,即“白血病線”。有時可有蟲蝕樣病變,可見骨質缺損及骨膜增生等改變。

  腹部B型超聲或CT :可發現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腎臟、肝臟的浸潤性病變及腹腔淋巴結腫大。有骨浸潤時骨掃描有異常濃集灶。

  四.分型檢查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細胞形態學(Morphology)、免疫學(Immunology)、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和分子遺傳學(Molecular)分型,即我們常說的MICM分型所以,如果考慮是白血病,需要做上述檢查,一是確診白血病,二是確定白血病類型,選擇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後。

  骨髓象(細胞形態學檢查):骨髓檢查是確立診斷和評定療效的重要依據。絕大多數白血病骨髓塗片表現為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5%~10%的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低下,稱之為低增生性白血病。診斷ALL的主要依據是骨髓有核細胞中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總和≥30%,多超過50%以上,甚至高達90%以上。有的骨髓幾乎全部被白血病細胞所占據,此時正常的紅系、巨核細胞系、粒系常明顯受抑甚至消失。除瞭白血病細胞明顯增生外,有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纖維組織增生,此時抽取骨髓液較為困難,稱之為“幹抽”現象。ALL骨髓塗片組織化學染色的典型表現為糖原呈陽性或強陽性,過氧化物酶陰性,非特異性酯酶呈陰性。僅依靠骨髓細胞形態學不能鑒別ALL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潤。

  免疫分型:根據單克隆抗體(McAb)對白血病細胞表面分化抗原、胞漿免疫球蛋白鏈的反應,可將ALL分為T、B二大系列。

  T系淋巴細胞型(T-ALL):約占兒童ALL 10%~15%,常表達T淋巴細胞分化抗原標志,如CD1、CD2、CD3、CD4、CD5、CD7、CD8以及TdT等。

  B系淋巴細胞型(B-ALL):約占兒童ALL 80%~90%,胞漿免疫球蛋白(CyIg)從無到有,繼之細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的出現反映瞭B細胞向成熟方向發育的過程。SmIg陽性常提示為相對成熟型。B系淋巴細胞其他常用的分化抗原標記有TdT、HLA-DR、CD19、CD22、CD10、CD20以及CD24,其中CD20、CD10出現較晚,至前B淋巴細胞型才出現。成熟B淋巴細胞白血病和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一樣常表達smIg。

  細胞遺傳學檢查:

  染色體數量檢查:染色體數<46條時稱為低二倍體,當染色體<40條時預後較差。染色體>46條時稱為超二倍體,而>50條的超二倍體者預後較好。

  染色體結構檢查:常見的相對成熟B細胞型ALL染色體異常有t(8;14)、t(2;8)、t(8;22),與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同。B系未成熟型ALL常見的染色體結構異常有t(11;v)、t(9;22)、t(1;19)、t(4;11)、t(12;21)等。常見的T-ALL染色體結構異常有t(11;14)、t(8;14)、t(10;14)、t(1;14)t(4;11)等。


鑑別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一 與急性白血病的其他分型鑒別: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約占小兒急性白血病的25%左右,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無明顯年齡的發病高峰,男女之間無差異。病因和發病機制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相似。

  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AML)是指骨髓中同時或先後有淋系和髓系特征的急性白血病。由於AML細胞異質性明顯與抗原表達復雜多變,國內外尚未有統一的AML診斷標準等緣故,因此,對AML病例極易誤診。隨著白血病免疫分型的廣泛開展與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白血病細胞的異質性與抗原表達的復雜性有瞭認識,AML病例不斷被發現。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以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的急性白血病,為FAB分型的M3型。起病多急驟,迅速惡化,出血傾向明顯,易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外周血白細胞數常不增高,骨髓中早幼粒細胞>30%。這類白血病可通過誘導白血病細胞成熟分化或凋亡使之緩解。

  特殊類型急性白血病: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漿細胞白血病,肥大細胞白血病,嗜酸粒細胞白血病,嗜堿粒細胞白血病,混合細胞白血病,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

  二 其他癥狀表現相似疾病鑒別:

  1.類白血病反應 外周血白細胞增多、顯著增多和(或)出現幼稚白細胞者稱為類白血病反應,粒、單核細胞類白血病反應中常有白細胞顯著增加,又有外周血中出現幼稚白細胞,但前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顯著增高。淋巴細胞性外周血白細胞可輕度增加,但出現幼稚淋巴細胞。一般而言,去除誘因後類白血病反應即可恢復正常,而且通常類白血病反應外周血中紅細胞及血小板不受影響,骨髓無白血病樣改變。臨床上偶有病例的類白血病反應,難與白血病鑒別,此時宜嚴密觀察,輔以免疫、遺傳等方法仔細區別。

  2.再生障礙性貧血 本病出血、貧血、發熱和全血減少與白細胞減少的ALL相似,易與低增生性白血病混淆,但是本病肝、脾、淋巴結不腫大,骨髓增生低下而無原始、幼稚細胞比例增高現象。

  3.惡性組織細胞病 發現惡性組織細胞則高度提示本病。骨髓增生活躍或減低,網狀細胞增多,可見到多少不等的組織細胞,按形態可分為一般異常組織細胞、單核樣組織細胞、淋巴樣組織細胞、多核巨型組織細胞和吞噬型組織細胞,如果見到大量吞噬型組織細胞且出現一般異常組織細胞,則支持診斷本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缺乏特異性診斷手段,骨髓象支持而臨床不符合者不能診斷,反之臨床支持而骨髓象不符合者不能排除診斷,所以本病依靠綜合分析診斷,有時骨髓及淋巴結等活檢可以提兒童血液與腫瘤疾病供一定證據。

  4.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臨床表現及血象易與急白相混淆,但本癥恢復快,骨髓象無原幼淋巴細胞出現,檢測EBV特異性抗體如EBV-VCA-IgM等可確診。

  5.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 發熱、關節痛、貧血、白細胞增高等與ALL類似,但肝、脾、淋巴結多不腫大,行骨髓檢查則不難區別。

  6.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MDS不僅應與急性白血病相鑒別,而且有20%~30%的病例最終轉變成急性白血病。本癥骨髓象呈現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的病態造血,紅系如比例過高(>60%)或過低(<5%),出現環鐵粒幼紅細胞、核分葉、碎裂或多核等紅細胞。巨核系可出現淋巴樣小巨核、單圓核小巨核、多圓核巨核細胞等。粒-單核系可見原粒或幼單核細胞增多和形態改變,但是原始細胞(或原單 幼單)的比例<30%,因而不能診為急性白血病。


並發症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1.貧血和出血 貧血進行性加重,可出現心悸、耳鳴,溶血和不同程度的出血。可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可發生皮下血腫,眼底視網膜出血,導致視力減退。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顱內出血時、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嘔吐、抽搐和昏迷等。消化道和顱內出血可致患兒死亡。

  2.感染由於白血病造成正常白細胞減少,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同時化療等因素亦導致粒細胞的缺乏,使患者易發生嚴重的感染或敗血癥。常見的感染部位有呼吸系統、皮膚癤腫、腸道炎癥,肛周炎等, 可發生鵝口瘡、肛周真菌癥、真菌性腸炎和深部真菌感染等。

  3.白血病細胞浸潤可並發骨髓衰竭和全身組織器官被浸潤

  消化系統:由於治療白血病中的化療藥物、放療手段影響腸胃功能,而導致胃腸功能衰竭,營養缺乏可發生肺炎、腸炎等並發癥。其他有肝脾、淋巴結腫大,上腔靜脈綜合征。

  中樞神經系統:可並發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可表現為顱內壓增高,有頭痛、嘔吐、視盤水腫所致視力模糊,也可引起面癱等腦神經損害癥,甚至發生癲癇樣發作,意識障礙等。

  骨骼系統:關節腫痛,使行動受礙。

  泌尿系統:腎臟明顯腫大,出現血尿,蛋白尿。睪丸白血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

🔝